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质疑,有效提升学生的认识 [复制链接]

1#

[原创]质疑,有效提升学生的认识

 

质疑,是否定旧学说、建立新学说的开端,是认识过程中达到主、客观相一致的重要环节。相对于科学教学来说,更应该倡导质疑,满足学生质疑,因为质疑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与认识。以下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师:(出示相同大小的木块和铁块,放入水中,铁块下沉,木块上浮)铁块和木块谁重?


生:(齐)铁块重,木块轻。


师:从什么现象可以知道铁块重,木块轻?


生:铁块在水中沉下去了,木块浮在上面。


师:看来,通过物体的沉浮,可以判断谁轻谁重?在利用这种方法判断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生:两个块一样。


师:也就是说材料大小,样子要一样。大家想想,如果把水和油倒在一起,会不会出现像铁块和木块那样沉浮的现象呢?


生:(片刻安静后)有的同学说会,有的同学说不会。


师:要能准确判断,我们需要……


生:试一试。


师: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生:水和油要一样多。


师:怎样才能知道水和油一样多?


生,可以倒在一样的瓶子里比较一下。


师:看到什么现象可以说明它们一样多?


生:如果高度相同就是一样多的。


师:那我们来试一试。(教师演示:先取了相同多的油和水,然后缓缓地把油倒入水中,学生瞪大眼睛仔细看,结果油浮在了水的上面。猜对的同学非常高兴,没有猜对的少许同学说老师偏心,提出了一个建议。)


生:如果把水倒入油里面,油肯定在下面。(他们的质疑激发了多数同学的积极性,嚷嚷着要试一试。)


师:(演示了水倒入油的过程)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呀,水把油给挤了上来。


师:看来,不管是倒的顺序如何,油总是浮在水的上面。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油和水,谁重?


生:油轻,水重。但我还有一个问题:水少点,油很多。如果这样,油就重,那油肯定在下面。


师:这种情况,大家实验过吗?


生:(齐)没有


师:试试。教师请那位同学上来演示了实验。


生:(演示)结果同学们看到的还是油浮在水的上面。(同学们都表现出了惊讶的神色)


师: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生:不管多少油,油总是比水轻。


师:是这样吗?如果老师手中有一缸油,而你手中却只有一杯水呢?(生大笑)


生:我觉得油是一种很特殊的东西,它就像轮船那样,外面是铁做的,里面有空气。


生:水倒下去也有泡泡(空气)。


生:油里面的泡泡更多一点。


师:大家说的没错,油和水里面都有像泡泡一样的物质,他们的大小、结构都不同,所以轻重也不同了。许多科学家花了很多时间才研究清楚了这个问题,你们想不想研究哪些像“泡泡”一样的物质?


生:(齐)想!


师:等你们上初中的时候老师会带领大家进一步研究的。



我的反思:


这是我在丝毫没有思想准备下和学生经历的一场探究活动。我本来以为把油往水中一倒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了。可没有想到学生不愿放弃自己的假设,提出了多次质疑,他们的认识也在一次次质疑中实现了飞跃。


第一次,部分学生为了证明“水在上,油在上”的假设,提出了“调换倒的顺序”的建议,在他们看来,油浮在水的上面,肯定是因为刚才老师在操作上把油往水中倒的缘故。如果调换倒的顺序,肯定会改变自己看到的现象。但现实的场景,让全体学生树立了统一的认识——同样多的水和油,不管倒的方法如何,油总是浮在水的上面。这次质疑,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个结论的认同,他们也在质疑实验的具体条件中加强了科学论证的严密性。


第二次质疑,促使学生对液体的认识从宏观走向微观。在前面的实验中,学生认识到“在量相同的条件下,油比水轻,所以油浮在水的上面”。按照这种推理,一个学生提出 “水少点,油很多。如果这样,油就重,那油肯定在下面”。这个质疑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它折射出了学生当时的认识,即“量的多少肯定会影响实验的结果”。而也就是这个质疑,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对密度概念的讨论。


虽然讨论中,学生不明白这是液体密度的原因,但他们还是从水和油中看到的“泡泡”谈起,直至对液体内部泡泡的多少作出想象和判断。而这就为密度概念的介入提供了很好的铺垫。


上完这个片段,我感到很庆幸。庆幸三年级的学生能在实验中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更庆幸自己在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质疑,用事实检验了学生的认识。此时的我,才真正领会了爱因斯坦那句话的深刻含义——“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分享 转发
TOP
2#

很细致的探究活动,层次性很强,而且最精彩的就是让学生从疑问中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沉浮内容是非常值得探究的,因为这里涉及到许多变量。


 


学生和教师最后的一些交流比较含糊,不是很理解:(

TOP
3#

兔子,你好.其实对于后面的对话,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处理比较好.你认为我该怎样引导学生的对话?望指点.
TOP
4#

 楼主这个片段非常精彩,我在教学中也遇到这个问题,处理时我利用了水倒在油里,油倒在水里,两者一起倒入同一个杯子里,并加以搅拌,看最后的现象,学生也提出质疑,量不同结果会不会也不一样,主要是油多点,水少点的情况,这也可以一次性解决,不同的倾倒方式,学生的认知上也觉得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的。

     总之,关于物体沉和浮原因的探索,学生们有着太多的潜意识和前意识,有待我们在教学中深入思考和研究。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