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的失真,主要表现为教师为了“激励”学生,不分对错,一味叫好,或者对有争议的、有价值的问题,采取故意回避等其他消极方式进行处理,从而使评价失去尺度。这样的评价不实事求是,缺乏可信度,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背离了评价的基本原则和功能。在科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正面的表扬和反面的批评都应该有,关键是如何运用。首先教师的表扬或批评都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都应该是基于培养人的教育本身。过多的“你真棒”,会让学生感觉是一种“虚情假意”,会弱化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有些时候还需要“你还要努力”,还需要学生在经历失败后的重新奋起。
一、评价语言要避免自相矛盾。
案例:《混合物》
教师出示一个烧杯,烧杯内装有白色的粉末状物体,让学生回答里面是什么物品。
诊断:这样的提问费时、低效,价值不大,不如直接告诉学生,这从以后学生的回答可以得知。
生:淀粉、小苏打、……
师:这是小苏打,说说小苏打什么样的?(教师还是直接告诉了名称。)
生1:很白、很细洁。
生2:闻起来清香。
生3:有一点点苦。
师:哦,你曾经尝过是吧,我们一般不要轻易去尝,但是我建议大家还是给他点掌声,肯定他这种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诊断:既然要求学生对不熟悉的物品不要轻易去尝,为什么还要给这位学生掌声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不应该是这样提倡吧,很显然,教师前后的评价语言自相矛盾,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其实,教师应该要明确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科学实验讲究正确的方法,这也是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体现。新课程要求教师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为此大费心思,在课堂评价上大下工夫。如“你真了不起”、“你是最棒的”等评价语不绝于耳,奖励小红花、纪念品不厌其烦,摸脑袋、牵小手比比皆是,忽略了对学生不良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
二、评价语言要及时把握生成资源
案例:《分离混合物》
师:如果你来到海边,你会干什么?
生:欣赏大海美景;捉鱼虾、捡贝克;夏天和大人一起游泳;听海的声音……
其中一位学生突然说:我要把很脏的海水变成干净的海水。
老师没有进行及时评价,继续听其他学生的回答,按照自己预定的教学设计进行上课,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汤圆放在有热水的锅里煮,然后把煮熟的汤圆舀出来,让学生知道汤圆和水分离了。接着又看图片(图片一,利用风力把饱满的谷粒与秕谷筛选出来;图片二,把沙子和石子分离出来),然后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课题:分离混合物。
诊断:其实当学生说到“把很脏的海水变成干净的海水”时,教师要继续让这位学生说下去,听听他的意图,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个问题:如果舀一杯很脏的海水,你会用怎样的方法让这杯混浊的海水变得干净些?估计学生回答的可能性有:放在桌子上等一段时间后会发现杯中的脏东西沉在杯底,上面的水变得清了,其他可能还用过滤的办法,比如把脏的海水倒在餐巾纸上分离等等。如果在这样探讨的基础上让孩子继续举一些例子,然后揭示课题导入,这样,感觉会更自然,因为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像“利用风力把饱满的谷粒与秕谷筛选出来”,现在的城市孩子,我估计他们已经很少看到这样的例子。所以,在师生谈话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及时介入学生的思维活动,让我们的目标朝着积极方向拓展。
对学生的即时评价真的是很考验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也很能看出一个教师的价值取向。
我们的课堂,评价很多,但是真的有深度的评价我们是用的很谨慎的,跟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相称,所以流于口头形式的比较多。平时的积累真的很重要,要是平时不准备,上课的时候是没有这么快,这么合适的反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