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 实验数据背后的故事 [复制链接]

1#

[原创] 实验数据背后的故事

                                               实验数据背后的故事


 


实证意识作为学生科学素养之一,在具体课堂中,“用数据说话”这一观点始终贯穿着各册教材。数据有助于学生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同时它也是最能说服学生的。用数据说话也能使课堂探究变得更真实、准确,它能够很好地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尊重数据是科学探究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


     但现阶段的科学课,比较多的是简单地进行实验汇报、反馈。实践研究中发现,教师如果重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及方法的正确指导,对学生认知以及科学品质的培养有较好的作用,但确也有许多忽略实验数据的情况存在。


课例一:《用橡皮筋作动力》


     教师指导学生用橡皮筋作动力,研究橡皮筋绕的圈数多少与小车运动路程间的关系。一组学生认真地进行着研究活动,把橡皮筋绕在车轴上5圈,第一次小车运行了156cm,第二次小车运行了170cm,第三次小车运行了172cm,实验完毕。我在一旁观察,因为距离实验结束还有时间,我让学生再继续试试,看看第四次小车能运行多长。学生开始认真绕圈,5圈后,一同学把小车小心翼翼地放在起点,松开手,小车运动起来了,结果却让大家大跌眼镜,小车运行了202cm。之后进行了第5次、第6次的研究,小车分别开出了190.5cm、197cm。学生纳闷,我开始在一旁介入:为什么数据相差这么大?你们刚才的确是绕了5圈吗?这会是什么原因?学生开始讨论,没几分钟,上课教师要求集中交流了,讨论结束。


在全班实验数据汇报中,很多小组的数据都在老师的预设之下,教师很快得出了橡皮筋绕的圈数与运动路程间的关系。


课例二:《电磁铁的磁力(一)》


     研究线圈数量与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关系,教师在指导学生如何实验后,学生开始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在我一旁的小组,当线圈数量被绕到45圈时,第一次电磁铁吸起了10枚大头针,第二次电磁铁吸起了51枚大头针,学生傻眼,直到实验结束。当然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教师在取得了一些数据之后很快得出了线圈数越多,磁力大,线圈数越少,磁力小的结论。


     听课回来后,一个想法一直在我脑海转悠,我们为什么要学生记录数据?实验数据对实验本身起到一个怎样的支撑作用?教师应如何看待这些来自学生的研究数据?学生又该如何看待来自小组研究的数据?我认为教师为何没有发现或不敢把那些“另类”的数据拿出来分析,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担心这些数据会打乱自己的课堂节奏,或者教师对实验的结果指向性太强烈,只重视实验结论的得出而忽视了支撑这个实验结论的数据,更不敢谈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其背后的故事。


     以上课例中,当学生在研究中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这些数据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得到的(实验环境差异对数据的影响),分析这些数据是在怎么样的原始数据基础上得到的(数据的偶然性),可以指导学生思考实验过程是否准确(加强实验过程的严谨性),当学生懂得对数据背后的思考时,那么,数据不但成了结论的强有力支撑,更是对学生实证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经常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更多的是方法上的指导,而提出一个问题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同样,面对数据,我们更应慎之又慎。


分享 转发
TOP
2#

回顾过去自己也有类似的地方,上课怕另类的数据,来不及给学生分析,特别是公开课上更怕。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3#

实验解释是建立在怎样的数据之上?数据是否异常?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