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当一节课学生无法建构概念时…… [复制链接]

1#

[原创]当一节课学生无法建构概念时……

 

当一节课学生无法建构概念时……


 


学生要形成科学概念的载体是科学探究活动。比如《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教师要让学生建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科学概念,首先要帮助学生实现认知从前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为学生准备可供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材料,让学生在与实物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观察现象、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信息,让学生将自己的探究结果与事先的猜想、假设加以比较,发现矛盾之处,从而去积极地建立新的科学概念。但学生自主建构概念,往往需要较多时间和空间,这与课堂40分钟发生了矛盾,教师如何处理好学生自主建构概念与课堂教学时间紧、任务重之间的关系呢?在这堂课上,教师通过观察蜡烛燃烧后的变化、白糖加热后的变化、火柴点燃后的变化、铁钉生锈的观察等环节,逐一让学生对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有些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有些则在变化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有新的认识。但实际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显然还没有到达正确区分、建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所以,总感觉教师最终关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科学概念的建构有些牵强,学生有些难以接受更难以推广与运用。个人认为,当一节课上学生无法建构概念时,我们不妨留给孩子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在以后的课堂上逐渐丰富前概念并最终建构科学概念。


 

分享 转发
TOP
2#

深有同感,这就需要教师课前的准备要做得非常充分,在我的课上,一般留给自己三分之一时间讲,师生互动三分之一时间,剩下三分之一让学生实践,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根据实际情况此消彼长,或者留下课外观察与观测,但在课堂上这三块是基本不会少的.
让一切归于平淡
TOP
3#

时间不够,主导权在老师这里。但关键还是准备,材料的选择、进程的安排、语言的精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