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时,我统计一个这样的数据。出现“推测”一词3次;预测一词4次;猜测一词3次;猜想一词1次;猜一词1次。
结合最近我看的一本书,叫做《走进中小学科学课-建构主义教学法》,还有了一些做中学方面的理论和文章及国外一些科学课程教学标准,一般把科学探究所涉及到的过程技能,基本都分成了两大类:
一类叫做基础过程技能:观察、分类、测量、交流、推断、预测、认识时间空间联系、认识数字联系。
一类叫做整体性过程技能:识别和控制变量、形成和验证假设、可行性定义(可操作性定义)、数据解释、实验、模型建立。
其中对预测,推断和假设是这样定义和解释的:
预测:
预测是一个人对某一种情况下下一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所做得最好猜测。比如问:如果进行搅拌,食盐的溶解速度会怎么样?;如果在大理石上滴上几滴醋,会发生什么现象?
有时,有些事情时可以准确预测的,我们可以合理地预测出日出和日落的时间;预测冬天天气会很冷,夏天则热;通过计算,可以预测出哈雷彗星将于2061年返回。但有些预测是不太准确的,例如气象学家利用已有的信息,为公众提供精确的天气预测,其中会有许多难以预测的变量,如气压、风向、气温的突变。
预测时科学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因此要鼓励孩子们在每次实验前,做出大胆的、深思熟虑的预测,例如预测物体的沉浮,预测物体的磁性等,最后把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实验事实,两者之间一旦产生不一致性,则可以引发新的领域的探讨,例如孩子们预测硬币可以被磁铁吸引,但实验结果却相反,有的吸引,有的不吸引,这时他会去探讨不吸引的原因。
推断:
举例分析:思考图“足迹”
提问:你想到了什么?部分教师汇报,小结。
推断是人们对某事所发生的原因的最好的猜测,他与预测是不同的,预测是对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所进行的猜测,但在推断里,我们必须猜测出事情发生的原因,所有猜测均建立在已有的证据之上。比如说,狗叫了,狗什么原因叫的呢?你可以推断:生人来了。但是,是不是一定是生人来了,不一定的。比如:在一块石头上,滴上一滴醋,可以看到斯斯地冒气,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这块石头可能是石灰岩。比如通过树的年轮,推断出树的年龄。
猴子就没有这种能力,猴子可能发现这块石头是烫的,但是,它就跳开了,只有人,才能在“石头为什么烫”这个问题上,作出可能是太阳晒的,也可能是地热原因使这块石头变烫的推断。只有我们人才能在这两个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所以,推断和分类一样,也是属于基础过程技能里面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假设。:
例如:摆锤实验当中,如果考虑摆锤重量和摆的速度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形成一个假设:摆锤重量越大,摆的速度越快;摆锤重量越小,摆的速度越慢。这就是对假设的表述。当然这个实验还可以形成很多的假设。假设就是对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最好猜测。假设的形成与预测是不同的,在预测中,我们总是问“如果做。。。,会发生什么?”(如不知道滴一滴醋到大理石上,会发生什么。变量只有一个:醋)但在形成假设时,我们问的是,如果改变相互作用的变量之一,另一个变量会有什么变化。(如果弹音乐的话,植物生长速度会有什么变化?如果改变摆绳的长度,摆的速度会有什么变化?)
假设和推断有没有关系?是不是一回事呢?差别在哪里?假设可否看成待验证的推断?推断是随时都可以作出的,例如,狗叫了,生人来了,到底是不是生人来了,不一定去验证。但假设是科学研究专有的术语,一旦是假设的话,接下来的活动一定要有验证性的活动,假设和推断有联系,但假设和推断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推断不一定要验证,而假设了的就一定要进行验证。
综合以上分析,我建议教科版教材上有关用词是否要统一,或者与国际接轨呢?个人儒见,请大家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