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温州网友会评课资料 [复制链接]

1#

温州网友会评课资料

 

鹤影白沙:


《岩石改变模样了吗》关注细节


1.教师语言评价的技巧需提升;指向的提问、适时的反问,使学生思维得到明确的定向,利于学生思考和分析,避免思维发散。如课的导入到实验验证花了9分钟时间,可以压缩到5分钟,从而开头更加简洁明了!


2.对“冷热”和“水底冲刷”两个实验,我的想法应该分开做,先冷热,再水流,逐步引导学生从点到面思考,由冷热、雨水对岩石的影响拓展到植物、动物、风等因素对岩石的影响及共同的影响。所以两个实验合在一起做我认为在研究之初对学生的思维是有干扰作用的。


3.对学生汇报的二点想法:(1)五年级的孩子,对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还需要再说一遍吗?我认为重点应落在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把学生的观察对象明确化,要求具体化,表述精细化。(2)既然学生每组都进行了实验,老师应该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汇报。


4.“模拟实验”与“大自然的现象”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我觉得学生不好回答,主要是困难对学生来讲没有可能性,因此回答散乱。如果提问“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就易于思考和回答了。由此可以由十分钟联系到一年、一百年、一千年。


5.6张照片的处理,佩服老师的精巧构思,前后连贯,体现“没变化——验证——肯定有变化”体现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过程。

分享 转发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2#

 

阿秀: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听课时,感觉上课老师是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设计而上课。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主体和自主参与,教师的引导没有到位。


第一环节中(1)学会说印象最深刻的岩石,说到“岩石的味道”,教师应纠正;(2)在看六张大石头照后,学生在发表各自想法时教师如果能及时有效地评价,就不会浪费很多时间,也不至于在进入第二环节时显得突然,使听课者觉得模拟实验只是教师给学生的一个任务。学生的自主性没有丝毫体现,而且对于老师的要求,学生也不能很明确。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3#

 

Susan


最欣赏的课是袁优红的《谁先迎来黎明》;


看法:高潮来得太早,在观察认识时区图时有点乱,显得繁琐,虎头蛇尾的感觉,或者是接不上气的感觉。最让我值得烦死或学习的是对课堂的调整、带动。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4#

 

不睡觉的兔: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主体,主体怎样体现,最关键的就是在课堂中发出自己的声音!遗憾的是,今天四节课,我只听到一个孩子自己的声音,是什么呢?当袁老师赞赏某男生知识丰富,肯定经常看书,科普类。学生明确地说“不”。


今天的课,教学设计没有问题,教师能力不谓不强,但为什么听不到学生自己的声音呢?老师要我们做实验,老师要我们记录,为什么这么做?还可以怎么做?真的观察到什么?这是我们老师要思考的!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5#

 

因为:


《谁先迎来黎明》


1.言多必失:老师的话多了,引导多了,失去学生的更多思维参与;


2.旋转木马转晕了:旋转木马能看出逆时针或顺时针,还是只能看出景物前后运动,其实这些体验活动只要知道物体运动和看到景物运动方向相反就行了。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6#

 

欣竹: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在出示观察6天的岩石照片后,学生推测八百年后的岩石会怎样,并说说理由,应该说学生的回答是出乎意料的,期中一个说是风化,说明学生的课外知识很丰富,谢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任何评价,当学生的思维超过了由此引出自然界中的哪些原因可能引起岩石的变化。从这个环节过渡到模拟实验十分突然,什么叫模拟实验,学生知道吗?直接用课件代替自然界的物体,学生应该比较难理解。


2.实验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拿镊子的方法,岩石烧热后扔进烧杯等错误的方法,在今后的实验中教师必须注意,要多关注学生的这些细节。


3.一个学生汇报时说:形状变小、变空心。师反问:是观察到的吗?生:感觉到的。师表扬:实事求是。谢老师做得很好,我们科学课上所追求的就是实事求是。


4.37分钟后,研究植物生长,动物对岩石的影响时,教师可能由于时间的问题,都是赶过场,包括风化的概念等,感觉是为了上而上。


5.再次出现6张照片,前呼后应,画第7张,展示了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学生展示记录单汇报后,记录单没有还给学生,下课后是老师从投影仪上拿下的,这样的记录单有用吗?成为垃圾。


6.水流和冷热实验合在一起是否会不够深入。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7#

 

黄金牛007
 


《月相的变化》


在做模拟实验时效果不够好。


1.利用乒乓球做模拟实验时,可能由于实验操作要求不够明确,学生操作时,眼睛随乒乓球同步转,效果不出现,教师又再次带全班同学一起做。


2.可以选择《常识》教材中的实验,用篮球(黑白两色)来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8 19:45:10编辑过]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8#

 

教首政皱:


    非常荣幸地参加了浙江省小学科学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我就谈一点感受,是袁优红老师上的《谁先迎来黎明》


    袁老师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坐在转椅上和全体学生站起来转一圈,体会外界物体总是往运动方向的相反方向运动。我觉得非常好,学生的感受深,效果好,也许不仅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且从这一细小环节上爱上了科学。因为我们的最主要目的不是教会学生什么,而是要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不足的是,有点罗嗦,抢了学生的主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8 19:46:26编辑过]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9#

 

韩晓鸣:


由于我上过《月相变化》一课,所以斗胆想谈一谈这一课的想法。林老师通过让学生先根据经验来画月相,从而了解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再通过模拟实验进行论证。“林老师要想看到十五的月亮,月亮在哪里?”学生未能回答出,教师也未作出相应的解释,让学生画某一天的月相贴起来,不同的学生画的某一天的月相有他自己的标准,和别人的当然有大小,在做实验时,教师为什么不提一下月球绕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这样学生画的月相是亮面在右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8 19:46:57编辑过]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10#

  

常不回家: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比较成功的课,为我提供了有关模拟实验课的新思路。虽然在模拟实验之前过渡有些突然,但这节课体现了模拟实验的特色,模拟实验是一项中介活动,是替代品,所以讲清楚模拟实验替代的“本样”很重要,同时模拟实验与真实的自然变化又有不一样,所以要说明两者的区别,要不就自然界更加明显,要不就不是很明显……上述两方面这节课中都有体现。


《谁先迎来黎明》


老师把人们或学生看似简单的模拟实验做细了,如在做第一个模拟实验时,老师提出的注意点,手电不能动,城市处在背光一面,调整照亮半个地球等,这点很重要,使看似简单的转转照照等活动,有思维的参与。不走过程化、形式化。另外,在全班学生自转一下这活动之前是否可以细化一点,让转转出真正的思维的味道。


《月相的变化》


听这一节课感觉到确实难上,要抛砖引玉,月相的变化的道理是否可以用3dmax来解决。


宇宙单元的学习是利用2维的图示,模拟实验和空间想象思维来解决3维的问题(其实模拟实验也需要3维空间想象思维的参与)。不知用3dmax是否能有效解决一些问题,请高手指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8 19:47:22编辑过]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11#

 

一品轩: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上得比较精彩,个人有一个小小的想法:过程设计中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是否能交换,第二环节是让学生做一个模拟实验。我试想如果让学生能先动手做一做,玩一玩,让学生在玩中发现一些问题,教师从这些问题中引导学生思考关于风化的一些原因所在,从而将课堂的精彩引向升华。


《谁先迎来黎明》一课过程设计不错,教师的引导很到位,从学生自发的问题引入课堂,这两个问题是地球自西向东转,北京先迎来黎明和地球自东向西转,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从这个矛盾中引入课堂的重难点,就是解决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而形成的,整个过程层层递进,让学生易明白。


《月相的变化》一课个人的一点点想法:从课堂氛围看,有点沉闷,思考着会不会是这个原因:学生对月相并没有亲身体验的机会。试想:如果让学生事先观察晚上的月相的样子,也可叫几位学生在农历中下旬半夜后去观察月相,并要求眼看天空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如此一来,班级的学生亲身体验过月相的情况,那学生在课堂上就有话要说,会立即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月相图,从而使课堂气氛变得比较浓厚。


《地球内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课模拟实验较形象,学生看了非常容易理解,学生在做模拟实验时也很好,效果不错,学生的发言也很经典。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8 19:47:56编辑过]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12#

三江侠: 


指手划脚


此次温州行,欣赏了5节高水平的展示课,使我受益匪浅,但在课堂教学中,完美是相对的,再此姑且鸡蛋里挑一下骨头吧。


关于《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导入环节用时近9分钟,过长;从导入到实验求证之间教师直接出示了实验材料,衔接有些问题;酒精灯的点火用打火机而不用火柴,操作不当,属于实验操作不规范,应尽量避免,5年级的学生对酒精灯的使用应该了如指掌了,可能教师是为节省时间考虑吧,但此举非常不科学。


关于《谁先迎来黎明》一课:在北京与乌鲁木齐两城市谁先迎来黎明比较后,可结合当地(温州)的实际,进行比较,其实北京与温州同处一个时区,学生很容易接受;另外在教学时区时难度过大,下面听课的老师有些都迷糊,更不用说学生了。


关于《月相变化》一课:起先就叫学生画从初一到十五的月相变化情况,觉得不妥,难度过大,况且学生之间的差异也必将存在,再把画好的月相贴在黑板上进行梳理比较,就很难达到目的,而且画的月相颜色对比也不够明显,导致后面的学生看不清黑板上的贴图。个人认为可以先剪好一些不同的月相纸片,叫学生根据时间排列,这样比较易于操作;在做模拟月相实验时,可在乒乓球下插一根牙签,便于学生更清晰的观察到月相的变化情况。


关于《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课:教师在语言表达方面过于随意,举两个例子:在说到火山时,教师说“火山也是一种灾难”,此话不妥,应改为“火山也是一种地球内部的运动”,还有在解释地球温度时,教师说“越往下去去,温度越高”,此话也存在明显错误,应改为“越往地球内部,温度越高”。


关于《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教师安排学生先自行造环形山,然后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个人认为这两个环节可以互换,先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然后根据假说进行模拟实验,这样的思路会更清晰。


当然,以上展示课无论从课的设计和目标的达成方面都做得比较好,特别是模拟实验的操作,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只是从一些细节上谈了自己的看法,只代表个人观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6 21:01:11编辑过]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13#

怎么有的还都是空的?我的“烦死”还是改改吧。谢了谢了

师傅,能不能跳着前进?。。。。 欢迎光临童话世界http://susandew.bokee.com
TOP
14#

以下是引用susan在2008-9-27 16:20:00的发言:

怎么有的还都是空的?我的“烦死”还是改改吧。谢了谢了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因为打字是很辛苦的事,特别是许多网友的字龙飞凤舞,呵呵,所以还有几个朋友的笔录没有贴上。


 


还有三江侠和我说了,这些天学校和班级的事情特别多,所以这个工作可能要稍微等空余时间再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