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课堂教学的教研感悟 [复制链接]

1#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课堂教学的教研感悟

                                      深究教材:从学生的材料说起

——记“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课堂教学的教研感悟


        诸暨市小学科学成长团队成员   楼迪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科学课”越来越注重用科学探究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现阶段大部分的科学教师都能让孩子们去探究,但往往效果不佳。这其中可能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教师不能深入钻研教材;不了解学生的原有想法;无法准备有结构的材料;自身素质不高导致探究效率不高……


在最近一次的教研活动中,我看到了孩子们面对各色科学材料时的茫然,感受了专家对科学课堂的犀利的目光,自己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禁不住写下来和大家共鸣。这是一次对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磁铁有磁性”第一个标题“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的课堂教学研究。


【过程】


这个环节通过三个小活动来建立这样一个科学概念: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质,这种性质叫磁性。三个活动,暴露了学生探究中存在的三个典型的问题。


现象一:


教材中:


教师根据教材为孩子们准备了材料:小铁片,铁制回形针,塑料橡皮,大小铁制弹簧,铁钉,橡皮筋,铅笔,木尺,塑料尺,白纸,铁珠。


先让孩子们猜测物体会不会被吸引,再做实验进行验证,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总结:能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推知:磁铁可以吸引什么物体,与孩子前概念作对比,使其得以确认。


课堂中:


老师却提供了铜片锌粒胶头滴管铝片,铁螺帽,塑料片,布,橡皮筋,钉子,铁制回形针等共12种材料。


师:请大家猜测一下,哪些可以被吸引,哪些不可以被吸引?


……


生:(拿着锌粒说不认识但很像铁)可以被吸引。


生:(铝片也像铁)可以被吸引。


生:(胶头滴管)这个红色的是塑料,不能被吸引,可是玻璃能不能被吸呢?


……


用磁铁让学生验证。


发现铜片,锌粒,铝片,胶头滴管等都不能被吸引。


生:但这种白色的是不是铁?


生:怎么这么像铁?


生:应该是一种金属吧?


生:一定不是铁?


生:老师这是什么呢?


……


暴露问题一:代用材料不恰当


孩子有了那么多的疑问?注意力转到分辨它们到底是什么上了?其实教师在处理材料时用铜片,锌粒,铝片代替了教材中原有的材料。代替材料不恰当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教材的意图是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由单一材料组成的单一物体让孩子明确建立起一个科学概念: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质,这种性质叫磁性。否认孩子原来错误的观点,或是模糊不清的概念。


我们可以让材料代用(当有些材料找不到时)。但是,代用材料也要是常见的(单一物体,单一材料),可以让孩子明确建立科学概念的。这里由于教师并不理解教材,没有深入思考的缘故,导致了孩子对该概念还是模糊不清。


[此贴子已经被二剪梅于2008-8-19 14:54:37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在设计中主要是缺少对材料名称的介绍,如果有了介绍,学生的注意力不会被转移。材料是可以替代的,但是要讲究替代的方法,不要让学生产生其他的想法去了。
一直努力中……
TOP
3#

 

活动二:


教材中:


教材中提供了新旧版一元、五角、一角、五分、两分、一分硬币这几种材料让孩子先观察辨别,再用实验的方法辨别。


课堂中:


教师完全用了教材中的材料每组四人,各一份材料。


教师先介绍几种硬币的叫法。


师:孩子们,请你们辨别一下哪些可以被磁铁吸引?(细节:第一次的实验完了以后,磁铁并没有被收上)。


学生有些在观察,有些则悄悄地用磁铁在吸引银币了。


交流汇报:


生1:我们觉得新旧版的一元、一角、五分、两分、一分的都可以被磁铁吸引,可是五角不行,因为它们不像铁,是金色的。


生2:不是的,不是的,你的错了,我们已经用磁铁做过了,新版五角硬币可以被吸引的。但是旧版一角、五分、两分,一分的硬币都不能被吸引。


师:大家都试一试吧!


实验结束,正如“生2”所说的结果。


师(总结):磁铁可以分辨这样东西是否是铁做的,磁铁好不好?


生:好。


……


暴露问题二:照搬材料,却还是浪费了材料


其实,教材选取第二组材料的目的,没有真正被这个老师理解。第二组材料的选择,是以第一组材料为基础的——单一物体合成材料。他们是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出到底其制作材料是什么的一组材料,硬币就是。


希望孩子达到的目标并非只是让他们知道,磁铁可以区分哪些能被吸引,哪些不能被吸引;磁铁的作用大;磁铁可以区分一种东西是否用铁做成的,同时也期望孩子能通过认真观察后做出认真的猜测,进行认真的验证,发现自己认真仔细的观察并未得到正确的结果。有些材料通过自己的认真观察是不容易辨别的,难免会犯错误,不要轻易下判断,要认真实验,用证据来验证推测。


在这里教师虽然完全用给定的材料,可是在这个环节中他的教学目标并未达到,因为他只看到了表面的东西,并没有深究,这也是需要警惕的。


活动三:


教材中:


教材中用了水龙头(上面用橡胶材料,主体、外壳用金属铁,里面用红色的铜),茶叶筒(底部与盖子用金属铁,筒身用纸),圆珠笔(笔芯和笔尖用钢,其他部分用塑料)等材料,让孩子辨认是否被磁铁吸引?用什么方法更加可靠?


课堂中:


老师删除了该部分活动环节。


课后与该老师交流,其认为前面两个活动足以让孩子建立“磁铁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的概念,删除可以节约时间。


暴露问题三:对材料无理由的删减,使目标的达成受阻


其实这第三组材料也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单一物体由几种肉眼能够看出来的材料共同组成的。活动希望孩子能先通过观察,再用磁铁去区分地吸引其各个部分,让孩子不会盲目。也让学生了解光用磁铁直接吸引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通过先观察,再实验验证的方法更科学,更简便。

TOP
4#

 

【分析】


像这样不能理解教材真正含义,从而导致“材料问题”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的,如果长此以往,成了一种习惯,就很难改变了。尤其是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大,每节课都能认真准备材料,努力让孩子们有探究的机会。可还是不能让孩子很好地建立起科学概念,做了无用功不说,还浪费了材料,这是很可惜的。因为不知教材设计的真正意图,所以不能很好地处理教材(在准备材料、课堂问题设计、生成处理等方面出现低效状态)。不能使孩子通过这样的课从真正意义上得到成长。


但如果能对教材进行深刻地理解,不难发现,每个活动环节都与孩子需要培养的科学素养有关。如本课:单一物体单一材料使“磁铁吸铁”的概念更加明确;单一物体合金材料“硬币”想让孩子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在犯了错误后不轻言下定论,对事物抱有怀疑的态度;对水龙头等由单一物体多个部件组合而成的物体的研究,又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并形成更科学做事的思想。


【问题和对策】


据调查,不能深入理解教材除了引发“材料问题”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并发症”。要能逐渐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学会分析,从科学三、四、五、六年级的知识体系来分析,每册科学教材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我们应该从整个教学体系来钻研教材与配套教参,先做到从整体上把握。


接着,从单元课时来分析,注意上下课时的衔接和逻辑性,这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注重他们在单元中原来的关系和地位。


再次,从每个活动之间来分析,活动与活动间也存在一定的逻辑性,是学生思维的递进过程,对每课和每个活动的设计意图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要仅仅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是探究,探究的目的是建构科学概念。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价值进行积极地检验,钻研孩子活动后的收获,即钻研学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积极反思,摸索改进之道。


接下来,还可以从“图片提示”和“小朋友提示语”进行分析,理解其真正含义,不该把提示看成是零星的,片段的,独立的,应该把它们放到整个实验探究活动中去,化零为整。


最后从教学目标中去分析,首先思考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为什么教材要这么选材,目的是什么?我完成该教学过程,到底为孩子培养怎样一种科学素养?


要能灵活,自如,自觉地运用以上方法,不仅需要认真思考和钻研,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专家们在指导本课时,不看任何教材教参资料,就准确地分析出了教材教参本身的意图,真让我佩服。还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渐渐地,习惯了这样的一种思维定势,离“教材”也就不远了,教师也能渐渐成为一个具备良好科学素养的好教师。


此外,要珍惜每一次和小学科学的专家们共同听课评课的机会。就像孩子们用科学探究修复自己错误的或是残缺的前概念,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一样。我们要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教研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形成深刻的感悟。也是机缘巧合,听课时我就坐在专家的旁边。看着他认真的听课,目光始终追随着孩子们,研究孩子们在探究的材料,记下孩子们的回答,比对孩子们在活动前的认知水平和活动后的科学概念的建构情况……是的,教师上课是为了孩子,关注孩子不仅仅是一句空话,更多的是目光和行动。我想,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孩子,了解他们的初始想法,思考研究怎样去教学,看到他们在干什么?想到他们需要什么?思考我们该怎么应对?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再分析,再教学,最后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这是每个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

TOP
5#

以下是引用loudb在2008-8-15 12:46:00的发言:

 


暴露问题一:代用材料不恰当


孩子有了那么多的疑问?注意力转到分辨它们到底是什么上了?其实教师在处理材料时用铜片,锌粒,铝片代替了教材中原有的材料。代替材料不恰当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教材的意图是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由单一材料组成的单一物体让孩子明确建立起一个科学概念: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质,这种性质叫磁性。否认孩子原来错误的观点,或是模糊不清的概念。


针对不同班级的前认知概念,可以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研究,如果班级中大多数孩子已经认为"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质",那么,可以提出除了铁外的其它金属能不能被磁铁吸引?从而出示非铁制金属;


 


如果大多数孩子认为磁铁能吸引的是金属,那么,用铝\铜\锌等非铁制金属来提供实验证据是非常必要的,从而更好地达成"否认孩子原来错误的观点,或是模糊不清的概念。"的教学目标.


 

TOP
6#

     当然,如果孩子们对磁铁到底能吸引什么物体(铁制物体还是其它类物体)不清楚,那么,教材中提供的单一\常见材料就恰到好处了.所以,我认为,出示什么样有结构的材料不但要参考教材意图,更要重视学生的前概念结构,我在上此课时,就预先准备了锌等材料,实验前与学生交流中得知,孩子们对磁铁能不能吸铁\铜等各种金属的问题更感兴趣,所以进行了实验,效果挺好,当然,诚如爬爬虫所说,预先说明材料名称或实验后明确材料名称能让孩子不转移更多的注意力,那么,在孩子的基础上发展他们原有的"科学概念"就水到渠成了,嘻嘻,不知楼主同意否?


TOP
7#

出示什么样有结构的材料不但要参考教材意图,更要重视学生的前概念结构.谢谢师傅的提点.其实这篇案例是自己在听了别人的课以后写的,看到的是表面上的不和谐,加入这样的材料,相信执教老师也是充分了解了学生的需求后,才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正如师傅所说:"我在上此课时,就预先准备了锌等材料,实验前与学生交流中得知,孩子们对磁铁能不能吸铁\铜等各种金属的问题更感兴趣,所以进行了实验,效果挺好."


我想作为一个年轻的科学教师,看问题不能表面,不能简单化,本还想这样的论述是无懈可击的,沾沾自喜.但是显然,师傅以她丰富的,实际的经验说服了我.


     多方面考虑问题,这样才会越来越成熟.

TOP
8#

事实上,楼主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讨论的话题:


 


对于教材中出示的材料内容,教师可以选择其它材料进行替代或调整吗?(当然可以)那么,教师又是依据什么来选择其它材料进行替代,教师又凭借什么来对材料进行调整呢?

TOP
9#

最近在磨一堂课,最大的困惑就在材料的选择上.教材上有现成的材料可以用,可是试教后却没有理想的效果,可能老师的引导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可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材料本身的选择可否更适切.毕竟教材和实际的课堂是有差距的.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就像我这次看了兰本达教授<里面是什么>一课在美国8岁孩子的教学,在结合<科学究竟是什么>中理论的支撑后,非常震动,跃跃欲试.但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中西方孩子的巨大差异:合作意识,实验指向性,语言描述能力方面的差距.这堂精彩的科学课在中国试教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理论结合实际,原来这样深刻的道理不光是毛主席战略上的,同样是教育战线上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