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给点建议吧 [复制链接]

1#

给点建议吧




 

        <小学科学小组合作中学生合作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这个题目怎么样呢?学校要求每个组申请一个课题上报,我们科学组2个老师,不知道报什么好,就报了这个.


      还可以修改的,我不知道有没类似的研究,不过暂时我还没找到. 给我些建议吧

分享 转发
学习学习再学习
TOP
2#

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书籍很多,这方面的研究已经经历很多年了,建议换一个课题进行研究。
TOP
3#

我们以前搞的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也有这方面的内容。搞的太多了。还是换一个好。
一直努力中……
TOP
4#

课题研究内容选择,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非常实用的内容。


有待创新的内容。


需要深入的内容。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一般不要做范畴大理论性强的研究,而应该选取一个小点,进行草根式的课题研究,现在回头看看你的课题:


《小学科学小组合作中学生合作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 


你的研究重点是落在“学生合作能力”,而这个内容确实在前几年就研究的比较泛滥,同时关于科学小组的合作现状,也已经有不少相关的文章对此进行阐述和分析,比如下文。所以我觉得你可以重新调整一下研究的内容,比如从科学记录有效性研究,或者课外科技活动指导研究等。


 


小学科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对策


昆山市实验小学  张建国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成了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影响了这种学习品质的提升。 


这是一节三年级科学课,教师正组织学生完成“物体下沉”的实验。


实验之前,只听教师首先提出要求:“同学们,老师已为大家准备了木块、吸管、泡沫、铝箔等材料,请各小组先挑选其中一种,然后在小组内合作完成‘物体下沉’的实验”。话音刚落,各小组就忙开了,只见其中一组同学马上你争我夺起来,有的抢木块,有的夺泡沫,有的……一番抢夺之后紧接着的是“让我先做!”“让我先做!”的一阵喧闹。大约2分钟后,一位男生终于获得了第一个做实验的机会,也许是激动,显得有点手忙脚乱,漂着的木块刚放上两块塑料小方块就沉了下去,这时旁观者的指责立刻纷至沓来,随后就是七手八脚,重新开始……然而,几番努力总不见成功。一位早已不耐烦的同学马上建议:“这个实验太难了,不如我们换做‘鸡蛋上浮’(此为后面的实验,老师还未布置)的实验吧!”就在这时候,传来了老师叫“停!”的口令,随后是小组交流实验情况,只听老师说:“请实验成功的小组交流你们的收获!”……


也是这节科学课,教师以同样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完成了“鸡蛋上浮”等另外两个实验。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决定了现今的科学教学目标必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者的有机整合,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其实施情况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目标乃至课程目标的达成。以此课为例,其课堂教学目标,我想除了“让学生明白物体下沉的科学道理”以外,“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培养刻苦钻研、知难而进的实验品质”无疑是另外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而且,两者相比较而言,后者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然而,我们遗憾地发现:教师虽然安排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却没有重视小组活动的质量。在教师的心目中,得出一个正确的实验结果远胜过一切。说得透彻些,教师虽然为学生“穿上”了“合作学习”的“新鞋”,可走的依然是从前的那条“老路”。除了这观念上的问题以外,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从这节课中所反映出的小学科学“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那些误区:


误区一:“无法”合作


“无法”合作是指,合作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倾向性,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有的小组一看就知是为公开课、研讨课临时凑合而成—缺乏必要的训练。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并进行清晰正确地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建设性地解决矛盾冲突。


对策:与传统教学相比,合作学习并非只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简单地分组、自然地合作并不能使学生相互协作,而只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小组活动,也不能保证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美国约翰逊兄弟的研究发现,有效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有5个:一、积极互赖.二、面对面的互动性。三、个体责任 。四、人际和小组技能 。五、小组自评。


所以在组成合作小组时,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要具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它为什么是有用的,它是如何展开的,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为使小组成员能积极互动,其学习规模不能太大,一般控制在3——4人,合作学习时,要相互提供足够和有效的帮助,毫不保留地交流各自所得的信息和材料;互相提供反馈信息,对彼此的结论进行质疑。为避免有的学生不劳而获和对后进学生进行鼓励,教师要明确分配,使合作小组每个成员都承担一定的任务。为使小组实现高质量的合作,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让他们彼此认可,相互信任,准确交流。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还有,为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强化小组成员的积极行为,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小组评价他们共同活动的情况。当然,这些小组合作技能和良好的习惯、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习得的,要有意识的长期培养,潜移默化。


误区二:“自然”合作


“自然”合作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发现问题立刻简单地让同桌或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教师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往活动。小组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气氛高涨,一改以往静听——接受的学习方式,但是小组内学习效率低下。有的小组内为谁先实验而争吵不休;有的小组成员思想开小差,聊侃与任务无关的事;有的为挑选临时组长,你推我让;有的学生趁机偷懒,小组成为他们的“避风港”……凡此种种,这样的合作学习很难产生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思维、培养协作精神的良好效果。


对策:问题出现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然后才能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做两件事:一、适量讲述。讲述的目的主要有三: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告诉学生他们要讨论什么,怎样讨论;3、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帮助。二、适当沉默。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后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当然,课型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也可适当灵活调整。


误区三:“无节制”合作


“无节制”合作是指,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其结果往往是:1、学生对任务缺乏兴趣和准备,合作学习动机不强。2、一些原本只通过简单讲授就可以让学生获得的一般性知识技能,偏偏要花时间、费力气,在小组内反复讨论交流,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对策:《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 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 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我们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有必要争论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


误区四:“小权威”合作


“小权威”合作是指,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有时会给每个小组指定一位能力较强、成绩较好、活泼外向、喜好表现的优秀学生作为小组长,希望他们能组织协调组内活动,避免冲突。但经常见到的却是:“钦定”的小组长在小组内复制教师的权威,俨然一个小老师,操纵甚至包办小组活动,他们居于小组学习的活动中心,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习困难学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秀学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对策:在组成小组成员时,一些学习优秀学生出于小组荣誉的考虑,会拒绝或排斥学习困难学生,此时教师要做好耐心细致的工作,并要激发其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优秀学生凭借其优良的素质,很有可能在小组中扮演着核心人物,主宰着整个小组。为了不使学习困难学生变得更加胆小怯弱,避免学习困难学生的被动性,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建立起“能行”的积极期望,提高他们的自信度和自尊性。同时应尽量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并加以表扬,建立其自信,从而使这些学生能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毫不胆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教师还要对学习优秀学生要进行适当的教育,鼓励他们对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帮助,与其他学生形成协作友谊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举止更为得体,更能尊重他人,更具有分享精神,并在分享中体验自身的价值。


    最后,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在实施这种学习方式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促进者。当学生和学习小组面临问题时,能进行辨别、分析,进行有效的调控和促进;在新课导言的设计、问题情境的创设上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产生合作学习的冲动和愿望;在合作学习中,要巧妙地把你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行为的期望传递给学生,从而激活学生的互动技能……。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TOP
5#

    看了大家的建议,我会认真思考,重新选择一个更容易操作和对我校实际教学帮助更大的题目. 对了,我们学校的课题是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我们科学组承担的是其中的子课题之一.谢谢各位老师

学习学习再学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