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来养蚕
“毛老师,飞蛾会飞吗?”;
“毛老师,飞蛾会吃东西吗?吃什么的啊?”;
“我只有一只飞蛾,它会产卵吗”;
“它产的卵怎么会变颜色呢?这是怎么回事啊?”
我一走进三年级的班级,小朋友们就迫不及待的跑上来围着我,问这问那的,害我听不清到底是谁提的问题,也不知道从哪个问题开始解决。我只能招呼他们先安静下来,这些问题我们将在课堂中来解决。小朋友们才开始依依不舍的离开我走向自己的座位,我们的课就正式开始了:
首先,我请小朋友们说说蚕蛾是怎么从茧里爬出来的,让孩子知道了蛾特有的一种破茧方法。接着还让小朋友仔细的观察蚕蛾,看看它的身体是怎么样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孩子们马上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分歧,究竟翅算不算独立的一部分呢,最后只能是由我来主持公道了,翅是长在蚕蛾的胸部,它只能算是胸的一部分,这时有小朋友马上举手说:“毛老师,这蚕蛾的几个部分和我们去年学过的蚂蚁是一样的。”听到这句话,我感到好欣慰啊!没想到学生马上能够联想到去年学过的知识,说明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现在所教的知道了。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及时的回忆,然后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不但可以了解的更深,还可以记得更牢,老师在复习的时候也就会轻而易举了。
后来我还让小朋友仔细的观察蚕蛾的头部及茧里蛹退下的皮,马上有小朋友兴奋的告诉我,“毛老师,我发现蛹退皮时把它的嘴巴也退下来了,我还仔细的查看了蚕蛾,它真的没有嘴巴了。”听了这位小朋友的发言,我感到我们的小朋友真的是很会观察,他们看的多用心啊,生怕看漏了点什么。
这时,我就马上问:“那蚕蛾还会吃东西吗。”——“不会”。这么一个问题在小朋友的仔细观察下就迎刃而解了。
接着我们还是再仔细的观察了蚕蛾,把课前小朋友提的问题一个一个的解决了,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孩子们还是意犹未尽啊!他们还在课后观察着,讨论着。
我的体会和感想:
本课课文学习的时候,养蚕的过程接近尾声了。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师生体验到了许多快乐,也经历了不少心酸。但是我觉得这个过程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使我想到了一些:
1、多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
蚕——是教科版科学三下第二单元的主要内容。本次饲养蚕宝宝的主题活动在我们学校开展了将近两个月,由一颗颗的卵孵化出蚁蚕,长大后结茧,再破壳而出变成蚕蛾,蚕蛾交尾产卵,形成了一个生命周期。这个过程突出强调了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即通过的学生亲历养蚕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发展。
科学和其他的学科的学习不一样,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学习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学生必须在主动地尝试、体验、感悟、积累经验中,才能更有效地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将科学的探究方法、基础科学知识、情感价值态度等主动地构建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个人的认识,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又感受到了“亲历”的重要性。孩子们也许在家时早就已经在养一些小动物,但是这次养蚕却有着与以前不一样的体验和经历。因为这次蚕宝宝的“粮食”完全要靠自己想办法找来的,而且它还比较挑食,一般只吃桑叶,而并不是像猫狗之类的,食物种类比较多。这就给我们的饲养带来的一定的麻烦。还有一点不一样的是经历了蚕的四个阶段(卵——蚕——蛹——蚕蛾)使学生认识了什么叫“变态”等等。同时在饲养的过程中不但亲历了饲养的方法、过程,还包括了关爱蚕宝宝的体验,体验了远古的文明,了解了现代的养蚕技术,感受科技的奥妙。这样全面的感受才能给予学生科学素养上的影响。
2、整合、整理探究过程中的信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当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疑问,并希望得解决。同时也会通过一些方法如画图、写观察日记、拍照片等将饲养的过程记录下来,此时我们要及时的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进行分类,这样就能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再结合原有的资源,可以使活动变得更加地丰富、充实,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让我们一起来养蚕吧,体验更多得快乐!
毛麒敏
2008.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