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谁流的更快一些》
这是我第一次上公开课,在上课之前我是既紧张又害怕,作为一名新教师,不管是在理论还是在教学上都是欠缺经验,幸好有我的师傅还有教研员俞老师和其他的老师的帮助,使我在教学上有了大的进步.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
第一次试教:
师:小朋友们,看我手上拿的是什么?
生:矿泉水
师:那老师这样晃一下有变化吗?(把瓶子颠倒一下)
生:水从瓶子底部流到了瓶口。
师:这个小朋友把他看到的现在描述出来了,水会从底部流到瓶口,那么我们把像水一样的能够流动的东西,叫做液体。现在我来考考大家,看看我们班的小朋友还知道哪些液体?哪位小朋友能自告奋勇的告诉大家。
生:油、洗洁精、饮料、醋等
师:我们的小朋友都是非常的棒,能一下子说出这么多的液体,既然这些液体都会流动,他们流动的一样快吗?
老师这里为大家准备了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三种液体。(出示水、洗洁精、食用油)那么他们是否流动的一样快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到底谁流的更快一些呢?
(板书:谁流的更快一些)
……
师:那么比赛总是有规则的,我们这些小小裁判员要来给这场特殊的比赛制定一个公平、公正的规则,那么规则该怎么定呢?
生1、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跑。
生2、要一块场地。
生3、要取一样多的液体。
生4、要同时的滴……
(由于学生一下子讲出几点,只能挑选其中一点开始讲解,衔接性不好)
第二、三次试教: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种液体(出示水、洗洁精、食用油)
他们流动的一样快吗?(颠倒瓶子演示)
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进行一场流动比赛,看谁流得更快一些?(板书:谁流的更快一些)
……
师:既然是一场比赛,那我们需要什么材料呢?怎么比赛才是公平的呢?
生:要一块场地。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块场地。只要一块场地就能进行比赛了吗?(把板平放显示)
生:不行,应该把板斜起来。
(师拎起板的一个角显示)
师:这样斜起来行吗?
生:不行不行,应该把两个角同时拎起来。
(师把两个角同时拎起来)
师:这样就能进行比赛了吗?
生:还不行,应该要取一样多的液体?
师:老师这里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三支滴管,为什么要准备三支呢?
生:为了不混在一起。
(讲解怎么样使用滴管)
师:取了液体之后就能比了吗?
生:不行,还应该让他们在同一起跑线开始跑,我们可以在板上划条线。而且三种液体要同时放。
师:怎么样才能做到同时放呢,一个小朋友够吗?
生:我们组有四位小朋友,可以是个小朋友每人选一种液体来做。
师:恩,这方法不错。那剩下的一位小朋友可以干的什么呢?
生:可以给我们当发令员。
……
师: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实验的要求,可以开始实验。注意实验中要仔细、谨慎。
……
教学反思:
经过了几次试教,我想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1、引入不够简洁,语言不够精练
在第一次试教时,由于考虑到前面几节小朋友没上过,怕他们不知道液体的概念,先用水引出,然后在让他们说出其他一些像水一样会流动的物质,以至为了揭示课题费了好一会时间。
2、讨论实验规则时,引导的思路不够明确,指导不够到位
由于三年级的小朋友第一次设计实验的过程,他们的想法是东一点,西一点,是支离破碎的,此时我的思路也变的模糊起来,讨论方法和规则也显的有点凌乱,导致最后学生对于规则还是不怎么了解就开始实验了。
课堂实验中也显的很混乱。对于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小朋友来说,做实验等同于玩,有的学生光顾着比赛,忘了记录;有的乱挤滴管,弄的到处都是洗洁精和油;有的前一次还没擦干净就开始下二次的实验了,导致最后无法得到到底是谁流的更快一些。我只能一组一组的提醒他们该怎么做,该注意什么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没有完全明白该怎么做。
因此,在师傅和其他老师的帮助下,针对上述的问题,我又重新改写了教案,课题的揭示变的更加的直接了,整个讨论方法和规则的过程也是抓住了几个重点来讨论的,如:要取相同的量,要同时开始实验,要在同一起点开始放等。讨论的过程也变得的有续起来了,小朋友也能了解到底自己要怎么做了。
通过了本次教学,使我认识到几点:
1、 揭示课题要直接。
如果引人不够简洁,或是与本课的关联不大时,有时老师为了学生能说出教师心中所想的就会不断的追问,学生也在努力的猜测着教师的意图,花费了不少时间;有时甚至老师饶了很大的圈子还是进不了课题的内容,只能自己勉强的揭示课题。一节课35分钟,揭示课题花费的时间不需太多,只要能引起学生想去探索、研究就行了。
2、 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是科学学习的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指引学生充分思考、讨论、交流后,由教师再演示实验,强化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并能够扎扎实实的完成实验的每个步骤。
3、 提问要有深意,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老师的提问有深意,对科学的认识过程和科学的本质把握的到位就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考方式,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会打破沙锅问到底。如果能经过实验探究,就能使孩子的印象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