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董丹凤2022年网络研修专帖 [复制链接]

61#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李可(携手科技名师,赋能科学教育——小学科学专业素养线上培训第一期回放)

  李老师在她的前25年中学教学探索中,提到的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创新意识等让我深受鼓舞:如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孩子兴趣出发,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收获,让学生佩服你、信任你、喜欢你,要点燃孩子梦想(了解学生)等等。在后面的17年小学科学教研员生涯中,李可教研员谈到了三点:1.育人目标指导下的科学课堂教学理念的改变;2.解读科学课;3.科学教学的发展首先从培养科学教师开始。

  1.育人目标指导下的科学课堂教学理念的改变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能力(基本品格和必备能力)。对于这一终极目标的培养,我自己在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也非常有感触。就是人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精神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处理问题时的方式和态度。

  谈到探索科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李老师用了第斯多惠的一句名言:不好的教师是给学生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使学生寻找真理。这句话非常好地道出了科学课的本质特征。

  2.解读科学课

  李老师比较了幼儿园课堂与小学科学课堂的相似之处:幼儿园课堂是通过游戏来获得知识跟提升各种能力(能力居多),而小学科学课堂不是讲知识、不是有实验就是科学课。而是教师设计了一场探究活动,并让孩子和老师一起从头到尾经历这一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孩子通过思考、提问、猜想、验证、寻找证据,从而发现科学知识和规律。她总结提炼出了探究式课堂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分组实验——搜集证据——分组汇报交流——得出结论——拓展。在这个模式中,讨论、记录、阅读、观察可以渗透在各个环节中。

  李老师随后又分享了好多亲自上过的课例,如《认识感官》课例中整个教学设计环节非常清晰,环环相扣。通过猜测礼物盒中装了什么的游戏,一步步引导学生用感官认识事物的过程。在拓展环节中让学生在不同液体中找一找哪杯是水的方式进一步巩固运用感官,完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李老师的课非常大气,充满浓浓的科学味又不失童趣,幽默而亲切。


最后编辑爬行的蜗牛 最后编辑于 2022-08-15 10:01:51
TOP
62#

不好的教师是给学生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使学生寻找真理。
TOP
63#

青少年科学教育中的思想方法与实践能力——陈征2022/8/15

陈教授从科学家潜质的含义出发,向我们阐述了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方法之间的关系。

首先对于科学知识来说,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永远是有限的,而且科学本身也是相对的,是在不断更新与发展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做的是激发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在带领孩子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其形成基本的科学思想和方法。重视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和方法。从而在若干年后,在遗忘了知识后,孩子们还具备探索和求知的热情,会持续不断地去探索更多的知识,且以客观理性的态度面对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TOP
64#

今天上完了三上的1.2《水沸腾了》发现一节课的时间完全不够用,非常赶。
主要是这几个原因造成:
1.学生第一次接触加热仪器,酒精灯、温度计等,需要介绍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水的加热太慢,足足花了七八分钟才开始沸腾
3.学生需要记录哪些现象,不够明确,部分学生只顾着看,没有及时记录,而且作业本里的记录单还不够完善。
4.个别小组加热前,把水倒翻了
改进:
1.酒精灯,温度计的使用除了实物演示,还可以借助微视频,学生看的更加清楚。
2.水换成温水或热水,水量用50毫升的小烧杯装三分之一左右。
3.实验前,让学生先明确观察哪些,记录什么,并发给学生更加完善的实验单。
4.实验前,强调好安全事项,及分工。
总体感觉,水沸腾了这个实验安排在二年级才刚进入三年级的开学时期,孩子动手能力还不够强,一下子要接触酒精灯的使用及加热水沸腾,对孩子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TOP
65#

今天上完了三上的1.2《水沸腾了》发现一节课的时间完全不够用,非常赶。
主要是这几个原因造成:
1.学生第一次接触加热仪器,酒精灯、温度计等,需要介绍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水的加热太慢,足足花了七八分钟才开始沸腾
3.学生需要记录哪些现象,不够明确,部分学生只顾着看,没有及时记录,而且作业本里的记录单还不够完善。
4.个别小组加热前,把水倒翻了
改进:
1.酒精灯,
爬行的蜗牛 发表于 2022/9/6 12:58:25
七八分钟太费时,减少水量是缩短加热时间的一个好方法!
TOP
66#

今天上完了三上的1.2《水沸腾了》发现一节课的时间完全不够用,非常赶。
主要是这几个原因造成:
1.学生第一次接触加热仪器,酒精灯、温度计等,需要介绍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水的加热太慢,足足花了七八分钟才开始沸腾
3.学生需要记录哪些现象,不够明确,部分学生只顾着看,没有及时记录,而且作业本里的记录单还不够完善。
4.个别小组加热前,把水倒翻了
改进:
1.酒精灯,
爬行的蜗牛 发表于 2022/9/6 12:58:25
低年级的孩子操作加热实验,尤其需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TOP
67#

素养导向的课例实践(二)身体的“总指挥”(9.15每月研修)

    这节课通过创设学习情境与环境,任务驱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对教材也进行了一定的处理,体现了学生立场。把教材中的活动环节调整了一下,先进行记忆大比拼任务,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通过表格数据的统计,发现不同人的脑的记忆方式不同,引发和聚焦对于脑的思考,再出示课前调查的关于脑的问题:脑的大小?结构?由学生真实的问题引发真实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于脑的探究欲。由此进入到脑博物馆的探究活动。教师安排了三个不同的体验区:信息学习区,类比物体验区,模型感受区。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沉浸式体验,体现主体性。同时通过学习单的巧妙设置,让学生在探究中完成了对脑的认识。学习单为自主探究活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在应用环节中,安排了小模特贴脑结构图片,直观呈现脑的结构分布,也检验了学生的认知。最后通过研讨暑假生活安排表,提出合理不?有什么要改进的?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怎样科学用脑?等问题,从大单元视角出发,让学生科学用脑,关爱自己的身体。

TOP
68#

  《加快溶解》是三上第一单元的第6课,在学生学习认识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区别的现象后,继续围绕溶解这一主题,探究加快溶解的方法。在导入环节中,学生很快想到了加热水或搅拌来加快溶解,但是难点在于这两个实验的设计。这是三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典型的对比实验的设计。对于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只能改变一个变量,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学生在设计时还存在一定困难。在探究溶解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及溶解快慢与搅拌的关系,这两个实验中,需要保持相同的条件非常多,学生会有遗漏,需要教师引导。另外,由于这节课在实验设计环节花了较长时间,所以在操作环节中,我把两个实验同时进行操作,部分小组做溶解快慢与温度的实验,另一部分小组做溶解快慢与搅拌的实验。但有些小组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忘记了自己小组的实验步骤以及需要改变的的条件是什么,比如是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的,也在一个烧杯搅拌,另外一个烧杯不搅拌。即改变了两个条件。所以说,部分学生还是对于实验设计的意图没有理解。

TOP
69#

    927日,新课标新实践暨小学科学网络教研联盟的探索与实践课题会议在舟山定海举行,由于疫情,我们是通过直播方式观看的。因为还要一边上课,我只听了其中两节课。简单说说听课后的体会吧。

  屠老师执教的《地球的结构》课堂理念新颖,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架,让学生自主建构对地球结构的认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和科学思维。

  整节课有一个贯穿的主线,即建构地球结构模型。并对教材的环节顺序进行了一定的处理,通过项目化学习方式,以任务驱动形式,在课的一开始就提出建构地球模型,并出示了项目要求,一是符合地球模型,二是接近真实的地球模型。基于这样的任务要求,通过画廊式参观地球博物馆的方式,让学生在视频、文字、模型等学习支架的帮助下,自主学习来搜集关于地球结构的信息,完成记录单。然后再通过制作地球模型,展示和评价模型,来进一步完善对地球结构的认知。屠老师对于建模这一环节的优化处理为:不是建整个模型,而是每组建八分之一的模型,这既节省了时间和材料,也让模型更加直观,还避免了切开模型时橡皮泥混合的现象。最后八个小组的模型还可以拼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地球模型。有个小疑问就是,在建构前,教师是不是可以先问学生我们需要获取哪些关于地球的信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带着问题去搜集信息。

  王伟兰老师《植物的作用》是新版一年级教材里的内容,教材还没正式出来,虽然我对教材不熟悉,但是听完感觉王老师的课亲切,表情和语言生动,语气语调贴近一年级的学生,在课的处理上,也有一个贯穿的主线,即参观王老师的家。由屋外而屋内,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深入地认识植物的各种作用。而且,基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王老师通过创设丰富的活动游戏来牢牢地吸引学生。

最后编辑爬行的蜗牛 最后编辑于 2022-10-08 20:25:24
TOP
70#

    1028日,袁优红名师工作室与定海区小科研修社成员一起在城西小学开展了新课标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的研讨活动。三节研讨课分别由城西小学的崔力老师执教《用水计量时间》、育华小学的杨智超老师执教《斜面》、舟嵊小学的屠琴老师执教《风的成因》。

  《用水计量时间》老师们讨论的最多的是如何引发学生科学思维冲突,并让学生有科学思维发展。这一课的核心是时间测量,为什么可以用水来计量时间?学生通过实验测量60毫升水中的前中后三个20毫升水,发现,水位越低流速越慢的特点。再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古代水钟是如何控制水以均匀速度往下滴的,来发现古人在不断改进计时工具时的智慧,并为下一节改进《我们的水钟》做铺垫。所以我在想,《用水计量时间》这节课用矿泉水瓶代替工具箱里的小水桶是不是更好,可以让学生在下一节课中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水钟。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体现了工具与技术的不断改进的过程。本节课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是数据测量,即小组在测量水流速度时的分工合作,比如堵住小孔的人手松开时喊放,计时人员马上计时,当流完第一个20毫升时,看刻度的人说“到”,计时员再次记录时间。然后记录人员记录。可以让一个小组上台演示一下。

  《斜面》一课则抓住了工具与技术的关系,例如老师非常善于发现小组在用斜面从高往低运水时,学生在不断地调试连筒不同的连接方法,这就是对技术的不断改进。

  《风的成因》则是不露痕迹地推动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立场明显。对教具做了很大的改进。当然屠老师活动一中的纸筒与活动二中的透明盒装置的过渡还可以更明显些。活动一的意图是让学生知道小风轮的转动是因为空气的流动,那么空气是怎么流动的?我们看得见它的流动路线吗?可以借助什么来观察空气的流动呢?这些思维活动是需要让学生在第二个活动前思考的,从而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实验。最后在解释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时,可以让学生先讨论一下后试着回答,再引出大自然的“蜡烛”又在哪里呢?

  最后教研员提出,在师生研讨环节中,不要变成师生对话,而是要生生对话,教师起到的是生生对话中的组织作用,如一位同学回答后,问其他同学对这位同学的发现有什么看法或意见?补充?而教师则在最后的小结时,再启发学生,你们发现了这么多,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这一点也是我平时教学时容易犯的问题,需要在平时多去尝试这样的理念和方法。

最后编辑爬行的蜗牛 最后编辑于 2022-10-30 21:25:16
TOP
71#

这种活动时间需要很长的活动,组织起来有点麻烦

      六下《小小工程师》单元教学感想  六下的小小工程师单元,让学生亲身经历了设计、制作、测试、评估、改进塔台模型的过程。回顾这一单元的教学,学生身上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s
爬行的蜗牛 发表于 2022/3/14 16:07:02
TOP
72#

学生亲身经历了设计、制作、测试、评估、改进塔台模型的过程,学生特别喜欢
TOP
73#

回复 72楼临海虞美莲的帖子

是的,这不单单是动手能力的提高,也是科学思维的提升,小组合作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接地气的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TOP
74#

   2022年11月1日,舟山市小学科学迎来了小学科教学分会暨第八届年会,本次年会聚焦聚焦新课标下的新课堂以及新课标下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活动内容丰富,有课例展示,有观点报告及互动研讨,其中两节展示课让我印象深刻。
  南海实验小学的汪佳慧老师精心准备了五年级《身体的“总指挥”》教学展示课,以解决小七的困惑为贯穿主线,采用项目化学习模式,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架,让学生在三个“脑研究基地”中进行自主搜集信息完成学习单,同时在汇报交流中,充分让小组学生表达自己的发现,而老师只是起组织作用,例如问:其他小组有什么补充和建议?充分引发生生互动。每组汇报后及时给予评价,评价语言丰富。最后以“最强大脑”闯关赛的方式,指向大脑功能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保护大脑的行为习惯,渗透健康生活的思想,深度体现了学生主体的生本课堂理念,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舟嵊小学的屠琴老师展示了《风的成因》一课。屠老师亲切的语言和教态,以及与学生交流时不露痕迹地就带着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这些都非常让我佩服。屠老师通过一个个悬念的设置,不断的出示有趣味性的结构化材料吸引学生一步步完成“让风轮转起来”,并探究“风轮为什么会转起来的秘密”。通过这一系列有结构的活动不断地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构风的成因模型。有一个小小疑问就是,屠老师在纸筒和透明盒子让风轮转起来的这两个活动过渡时,过渡语是不是再明确些。为什么要用透明盒子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观察到空气流动,是不是在纸筒活动结束后就可以问学生:风轮为什么能够转起来,是什么让风轮转起来?当学生说到空气的流动这个因素时(因为空气会流动是学生在前面几课中已经知道的),可以问学生空气是怎样在流动的?你能看到它的流动路线吗?怎样才能更好地观察到空气流动路线呢?等问题追问学生后,再引出透明盒子比较好呢?
  以上只是我观课中的小小感受和体会,两位老师对整个课堂的把控以及环节的设计都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下的新课堂模式,是我今后在教学实践中的风向标。
最后编辑爬行的蜗牛 最后编辑于 2022-11-06 19:46:42
TOP
75#

  在最近的几次常态课中,我发现任务驱动式的课堂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专注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例如《制作钟摆》的驱动性任务是“制作一个一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这是学生在探究学习了《机械摆钟》《摆的快慢》,认识了摆具有等时性,以及摆的快慢只与摆绳长度有关,而与摆锤质量、摆幅大小无关等特点后,一次综合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式学习。

  在《制作钟摆》一课中,我先让每个小组拿一个钟摆测试一分钟摆动的次数,并统计在全班的汇总表里,让学生分析数据发现每个组一分钟摆动的次数不同。提问:什么原因?(学生根据前面所学都能回答出是摆绳长短不同造成)。然后提出驱动性任务:机械摆钟里的钟摆一分钟刚好摆动60次,我们能否也制作一个1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呢?

  学生很快已经知道要调节摆绳长度,那么怎么调节?如何根据自己小组的摆动次数与摆绳长度的数据,在最短时间内调试完成呢?学生在经历了思维碰撞后总结出了两种甚至多种方法。后面就是让学生分工合作,反复测试,不断调整与记录,最后再汇总到全班数据表中,再次让学生去分析数据,发现1分钟摆动60次的摆钟,摆绳的长短有什么特点?有些小组是22厘米、有些是23厘米,有些是2526厘米等,最终学生得出约为25厘米。

  整堂课学生学有所获,又经历了思维和实践的深度融合,这样的课堂就是非常有意义的。

最后编辑爬行的蜗牛 最后编辑于 2022-11-13 22:27:40
TOP
76#

  在11月15日的每月研修中,我们再次聆听到了素养导向的课例实践系列专题

  这次是由杭州市陈涛校长带来的一节单元起始课《金钱豹去哪了》。他以真实事件作为情境,以寻找金钱豹为驱动性任务,也是作为贯穿整节课的主线,引导学生从生活环境再到食物关系角度去寻找金钱豹。在谁被谁吃的问题上,哪个更能表示食物关系呢?学生各自表达观点,然后教师引导从能量流动角度哪个更好?从而引出了模拟演绎草、野兔、金钱豹的食物关系的角色扮演活动。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支架,如每个组不同材料,乒乓球数量和动植物数量不一样,学习单中有些词语让学生勾选,让学生短时间内可以创作,通过有结构的材料的提示,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同时每一组在表演后,小组之间进行提问、质疑、辩驳、完善、达成共识,思维不断碰撞,逐步建构起学生对于能量在食物链中传递的规律和特点的认识。在这样的真实情境中,引发学生真实地学习,并将能量流动的抽象概念用可视化的材料演绎出来,直观呈现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及趣味性。

  徐春建老师带来的讲座《践行项目化,落实国家教材校本化》,再次让我明白了一线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可以怎样做项目,即一个是单元统整的大项目,但是要求较高,而微项目,即对某课内容进行改编,则更容易上手些。同时在后续的答疑环节中,我也清楚了项目化学习过程中,不需要每个要素面面俱到地呈现,要用项目化学习的理念来指引教学。

TOP
77#

回复 76楼爬行的蜗牛的帖子

观摩观摩
TOP
78#

  11月23日定海区丁红霞名师工作室与小学科学青年教师研修社联合开展了“研读新课标 运用新理念”的研修活动。这次活动主题是“现行教材如何体现新课标理念”,在听完励老师带来的二上《做大自然的孩子》一课后,马上就开始了活动第二项内容:由每一位学员以PPT形式发表10-15分钟的观点报告,并由教研员和4位名师一起给各位学员打分。有些老师是通过课标新理结合优秀课例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教学心得。例如沈梦薇老师提出1.以素养为导向,明晰思维发展主线,并结合课例《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梳理出学生这节课的思维发展路径:猜测结果、分析归纳、逆向思辨、实践应用。2.以学习进阶建构核心概念,分为活动任务进阶与交流研讨进阶。3.以项目化学习开展跨学科学习。这些观点都非常具有前沿性和深刻性。而有些老师则是以专题的形式,发表了自己独到又深入的见解。例如屠琴老师的《小学科学模型建构的教学理解》观点报告中,她提出要把握模型建构的学段要求(体现进阶),同时又提出模型一定是实物吗?刷新了我们对模型的错误性认识。其实一个原理,一个公式,一个符合都可以是模型。模型教学既包括了抽象概况后的建模,也包括了运用模型去分析解释的过程。后面又结合很多优秀课例阐述了如何进行建模教学,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王佳娜老师则是通过自己学校教研组团队正在研究的一个单元整合性的项目化学习为专题,介绍了如何对六上工具与技术单元,通过制作独轮车的项目化学习,对单元内容和逻辑结构进行了重构。让我们领略了如何基于任务群,来重构大单元教学。还有好多位老师都深入地剖析了新课标理念,有观点有思考。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似短短的10几分钟的报告,实则反映的是老师们身后扎实的教学积累和不断的教学反思。在她们身上,我发现了自己有很大要提升的空间,需要在平时教学中多思考,多学习新课标和相关理论。

  在16位学员都汇报完观点后,我们又研讨了上午的励老师的《做大自然的孩子》一课,认为本课通过回忆孩子们前不久亲近大自然——秋游活动导入,具有生活体验,可以让孩子有话说。活动任务形式新颖,通过秋游的研学单,寻找成果,完成气泡图。再以阅读绘本分享感受的方式来表达对动物的保护和关爱的情感,同时也让学生以画一画的方式把心里想对动物说的画出来。可能是由于学生感悟的还不够使深入,学生有感而发的想表达关爱动物的体会不多。所以这一课是否还可以通过增加大量图片、视频的方式,来弥补学生对于生活感悟还不够丰富的缺陷。让学生可以真正感悟到我们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离不开动植物。

  最后,教研员林老师总结了本次活动,并围绕常态课,指出需要从哪些方面去落实新课标理念。同时通过他多次下校听课的经验,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如合理分配课堂各个环节时间,要进行深入地探索活动和研讨,不要只停留在表面,让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时间长一些,这样才能为更好地交流研讨打下基础等等。林老师的每一次建议都非常接地气,可以让我们一线老师在运用新课标理念时更好地落地。

  今天一天的活动收获满满,通过自己对观点报告的准备,以及同伴的交流学习、教研员的引领,我对新课标又有一些深入的认识了。

最后编辑爬行的蜗牛 最后编辑于 2022-11-23 23:52:56
TOP
79#

董老师也很棒
TOP
80#

    五上第三单元《健康生活》教学体会

  最近在上五上第三单元的《健康生活》,总体感觉这一单元非常难上,难点在于:1.生命各大系统器官结构组成复杂。2.对于功能无法直观体会。

  我围绕“结构与功能”这一跨学科概念,厘清第三单元中看似杂乱的教材内容:第二课《身体的运动》第三课《心脏与血液》第四课《身体的总指挥》第五课《身体的联络员》。

  并运用“系统与模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悟到身体中的器官是如何工作的。进而产生要保护身体器官的意识。

最后编辑爬行的蜗牛 最后编辑于 2022-12-04 19:07:05
TOP
81#

   最近在上三年级的《天气》单元的内容,有一个长周期作业就是要记录每天的天气日历,虽然我在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上完后,布置了这个作业,也同时在钉钉班级群里通知家长要督促并协助孩子完成记录,并在后面几课的学习中,也随时在强调要及时填写天气日历,但是我发现部分学生并没有及时记录,或者有些孩子是抄了别人的记录。所以长周期作业非常考验孩子们的持之以恒的耐心的科学态度、学习习惯和科学精神。这当中需要老师能够随时地进行激励,阶段性地小结一下,让孩子知道我们这个作业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编辑爬行的蜗牛 最后编辑于 2022-12-11 11:04:19
TOP
82#

面对复杂的疫情,由于所任教班级有学生出现了一个阳性,这个班的任课老师(包括我)都要居家隔离5天,而三天后马上要全区统一的科学期末考了,复习都没有怎么进行,这可咋办呢
TOP
83#

  12 月的每月研修的主题是《鉴古知今——从气候历史看碳中和》,唐自华博士讲了向我们详细解释了全球变暖的过程和结果。
  例如:全球变暖不只体现在年份上,还体现在月份上,冬季增温幅度大,夏季小。温度高,二氧化碳高,温度低,二氧化碳低,而今天的二氧化碳浓度也是历史新高,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最重要推手。
  他用一个个图表数据都充分说明近几百年里二氧化碳浓度的剧增,虽然温度增加1度,不算事,但是确是在过去短短几十年间发生的,这是需要整个人类敲响警钟的.
  而全球变暖的后果也是严重的,例如冰山融化、生物多样性缺失、全球海平面降低、人类生存空间会变小等等。
  我觉得这些也应该是我们科学老师所关注和高度重视的,需要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环境,让人类和环境和谐共处。
TOP
84#

      12月16日,定海区小科青研社组织了以思维导图为主题的线上复习教学观摩课,分别是沈老师的三上《天气》单元和鲁老师的五上《健康生活》单元。

  沈老师以“建立校园气象站,当个小小气象员”为情境,创设驱动性任务:如何填写工作手册(即单元思维导图)引发学生对气温、降水量、云、风这四个气象特征的思考。而且沈老师从扶到放,以气温为例引导学生可以从工具、测量方法这些方面进行整理,给学生铺设了思维导图的框架,搭建了初步的学习支架,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非常实用,降低了他们整理思维导图的难度,学生也会模仿着去这样整理。接下来就是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边整理边自主选择所需工具进行场景重现,这其实也是具身学习,从活动、实践、具体材料中唤醒学生脑海的记忆。在工作手册的汇报交流环节中,沈老师对于生生互动引导的非常到位,例如你们有补充吗?其他小组有意见吗?要提问吗?当没有小组来提问,学生的思维受限时,老师及时补充,进行深度挖掘。同时每一组汇报后,沈老师及时给与评价,既表扬了汇报小组的优点,又鼓励了各个发言补充的小组,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在后面内容的交流积极性。最后以气象播报员这种喜闻乐见的具有挑战性的形式,让学生来播报天气,来考察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应用,从情感态度上也让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的气象预报。

  所以整节课,沈老师有真实的情境创设,有问题驱动,有任务主线,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并学会迁移应用,既整理了单元思维导图,又提升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鲁老师则在课前展示了几张优秀的思维导图,让学生观察优点,学生概况的非常到位:如有一个中心,往外延伸;简便、容易看懂;有适量图画和文字;有主题、小标题、分类层级等。

  然后鲁老师通过出示教材单元目录,师生共同共同梳理出本单元的基本框架,但是个人觉得“结构与功能”这个板贴出示的有些过早。后面鲁老师花了15分钟大块的时间让学生整理补充思维导图,并用5分钟时间小组讨论,推选出最好的一张,并强调可以对它进行补充,以及明确小组介绍时的分工。那这些关键问题,我认为可以PPT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确。最后在小组汇报交流环节,生生互动的并不是很深入。很多学生都关注在情绪管理和健康计划上,而对本单元的跨学科概念“结构与功能”并没有充分展开。

  基于此,我认为,复习课整理思维导图不能只是停留在为画思维导图而画,可以借鉴沈老师的项目化学习,在鲁老师的《健康生活》单元复习中,是否也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如某位同学出现了这样几个病症(分别指向运动、血液循环、神经系统和情绪管理问题)请你们来当健康专家,给这位病人来诊断一下,到底是哪个系统出了问题?并向这位病人描述这些系统涉及了哪些结构,它们分别具有哪些功能?(即思维导图的整理过程,期间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相关材料进行模拟演示)。然后学习医生开方子,告诉这个病人需要今后注意哪些问题?怎样保护我们的身体的这些系统和情绪管理?(即健康计划)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设想,具体执行起来,还需要看学情进行调整。

  所以我认为,单元复习课,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在应用和解决问题的同时达到整理思维导图的效果。

最后编辑爬行的蜗牛 最后编辑于 2022-12-19 22:44:21
TOP
85#

这近研究的问题有点多呀?要出大作了吗?

    2022年11月1日,舟山市小学科学迎来了小学科教学分会暨第八届年会,本次年会聚焦聚焦新课标下的新课堂以及新课标下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活动内容丰富,有课例展示,有观点报告及互动研讨,其中两节展示课让我印象深刻。
  南海实验小学的汪佳慧老师精心准备了五年级《身
爬行的蜗牛 发表于 2022/11/6 19:42:57
TOP
86#

学习学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