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年度得到·沈祖芸全球教育报告摘记 [复制链接]

11#

[quote]第一,给孩子充分的选择。懂得投入什么和放弃什么,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第二,发展孩子的兴趣。没有特长,没有才艺,都没关系。重要的是,孩子找到了自己愿意不断花时间去琢磨的事情。第三,引导孩子知道“我为什么要学”、“学这些对我有什么用”。经常这样思考问题,孩子就会产生学习的内生动力。
[font=
酸牛奶 发表于 2021/12/21 23:00:06
是的
TOP
12#

第二讲:02 新技术:为什么说“无处不在的学习”已经发生?

以体验为特征的学习时代

重大机遇是什么?就是元宇宙。都说2021年是元宇宙(Metaverse)元年,我们谈新技术当然绕不开它。

2021年9-10月,日本一所以在线学习为主的学校S高中,联合另一所学校H高中,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VR运动会。数千名学生参加了躲避障碍物、保龄球和射箭三个团体项目的比赛。S高中校长吉村总一郎告诉我,学校已将VR技术应用到语言学习、艺术创作,甚至体育课程中。

2021年,中国中小学学习变革的案例也在爆发式的增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收集到的关于项目化学习、混合式学习、STEAM学习等各种案例近5000个。这些术语可能你不清楚,但它们的本质都是通过深度体验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而上海已经把项目化学习列入了基础教育未来三年的战略性行动。这意味着通过体验来改变学习方式,已经进入了城市教育的系统布局之中。

慢慢逼近的移动生活

我们再来看一个重大挑战,就是自动驾驶汽车时代的来临。

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我国的行业前景报告,还是国家、各省市出台的十四五规划,都只是把自动驾驶汽车视为一个智能交通领域的问题,探讨的也大多是对经济、政治、日常出行的影响,几乎没有涉及教育。但在这份年报里,我说它是重大挑战,就是希望能够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芬兰的2030教育研究小组密切关注着影响教育的因素。他们在2021年的影响因素晴雨表里悄悄增加了一栏“自动驾驶汽车”,并且列为红色一级关注。研究小组组长呼吁:“不要以为它看起来和教育离得远就不去做准备,甚至因为自己视野的局限就说这跟我没关系,现实是自动驾驶汽车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在德国戴姆勒公司,近两年每年新增7000多名学徒,专门学习自动驾驶豪华房车的维修工作。

如果说互联网时代,是让信息移动起来;那么智能时代,就是在让我们的生活移动起来。对此我们的学校和教育系统做好准备了吗?

美国EDI学习空间设计公司总裁普拉卡什对我说,现在大部分学校在建成的时候,自动驾驶汽车都还没有出现。无论是学校的建筑结构,还是功能内涵,都是为了接受固定的人群而设计的。学生就应该住在离学校很近的地方,通过公建配套,使得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半径都在家庭的周边。

这在工业时代没有错,但是未来呢?很多变数都等在前方 ——

在不同城市之间移动,有没有可能成为一种主流的生活方式?

会不会出现大量移动中的家庭和孩子?

这些孩子在哪儿上学?

这所学校的课程和那所学校的课程该如何衔接?

2019年,一些学校开始出现“外挂”空间。什么意思?就是学生可以走出教室了,选择到一些公共空间里学习,比如多功能图书馆等。

2020年,传统的“教室+走廊”的格局被打破。一些学校尝试将教室连通室外、甚至户外,形成以教室为中心,向更大范围扩展的功能区域。比如,教室是集中讲授区,一打开门就有小组合作区、动手操作区、表演区。你看,学生可以走动、可以选择的空间范围更广了。

2021年,新的变化出现了。EDI学习空间设计公司为四所中国学校设计了学习社区,这些学习社区可以同时满足20种以上不同的学习方式,讨论、合作、展示、答疑等等,并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定义学习空间,实现“人到哪里、学习就发生在哪里”。

当学什么、怎么学、何时学、何地学、跟谁学都融为一体的时候,一个靠知识搬运的“教”的时代就结束了,一个面向个体的“学”的时代就会到来。

TOP
13#

都是过来人,何苦为难学生
TOP
14#

第三讲:03教育者:为什么学校开始生长“第三种使命”?

2021年,很多国家依然笼罩在疫情的阴霾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0月5日世界教师日之际呼吁:教师是全球教育复苏的推动力,请为7100万教育工作者投资,因为教师连接着世界的未来。

在中国,2021年是教师招聘争夺战最激烈的一年。深圳、江浙等省市全面升级了新教师招聘政策,年薪、住房、编制等条件开得越来越丰厚,吸引了大批985、211大学的优秀毕业生。

所有这些看起来都是好消息,看起来教师已经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

但是,另一方面,2021年也是中国教师最累的一年。“双减”政策的出台让大部分学校都增加了课后延时服务。尽管提倡弹性上下班,但据统计中国教师的周工作时长超过了50小时,与全世界教师工作量最大的日本不分伯仲。

与工作时长增加相关的,是教师职业满意度和幸福感的降低。社会焦虑感不减,家长信任度不高,还有教师自身专业新技能要求的叠加,导致教师疲于应付、动力不足。这已经成为很多中小学校长最头疼的问题。

让工作成为人和组织的双赢

什么叫“第三种使命”呢?

我们比较熟悉的两大使命,一是经济效益,二是社会责任,这两个使命大部分组织都不会推卸。但是,并没有多少组织把内部员工的成长作为自己的使命。

学校系统就是如此。过去,我们只记得教师是蜡烛、是春蚕、是铺路石,似乎个人只有通过奉献和牺牲才能守护集体荣誉。但今天,我们越来越发现,学校只有竭尽全力地帮助每一位老师的成长,才有可能通过老师竭尽全力地帮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长;只有让每一位老师拥有幸福感,才有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幸福。而把教师的成长放在首位,让工作成为人和组织的双赢,这就是组织的“第三种使命”

三个层面切入“第三种使命”

令人高兴的是,2021年,一些学校已经开始了“第三种使命”的探索。我梳理了一下,发现有三个层面的切入点。

第一个切入点,重新设计组织中“人的体验”。

学校的设计体验大致走了两条路线:

第一条,加深与共事者的连接。

以加拿大为代表,2021年中小学校掀起了一股“知识社群”热潮。所谓“知识社群”,就是因知识分享而聚在一起的非正式小团队,教师们可以和其他部门的同事在一起分享自己的教育故事和经验。整个过程没有专家,也没有行政要求,来去自由,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兴趣。

第二条,深入关注员工的归属与福祉。

一些中国学校正在尝试将教师的整个工作周期进行触点管理,激发教师更积极地投入工作。相关探索才刚刚起步,但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说个细节。上海晋元高级中学在校园里建了一个全自动洗车棚,本意是帮老师们节省点洗车的时间,但建起来后出现了两个有意思的现象:

一是老师们到学校的时间更早了。把车往洗车房一送,凑在一起研究学生的时间就多了。

二是专家学者突然间来得多了。这可不是学校出面请的,原来老师们把洗车房作为了一个邀约专家的福利。请教授来讲课、约教研员来听课,以前不知怎么开口,现在特别自豪地说:“您早点来,咱学校还有洗车。等您讲完课,开着锃亮的车回家多省心啊。”

你看,就这么一件小事,老师们就有了一份好工作的归属感,而且,这个福利最终还是体现在了精进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上。

第二个切入点,重新构建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关系。

中国新学校研究会对近200所中小学5年内教龄的青年教师做了个调研,结果也发现,学校是否有清晰的、鼓舞人心的目标和能否提供持续的成长机会,是教师们最看重的因素。但是,靠目标发力的难度却很大。因为大部分学校还是科层结构,组织目标有着强大不可撼动的地位,个人目标必须服从于组织目标,没什么好商量的。这样一来,组织很容易对个人目标集体失忆。

那怎么办呢?只有进行组织变革。

2021年,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和LIFE教育创新论坛,这两个在中国影响力比较大的教育论坛都为组织变革设置了专门的板块,十多位校长上台讲述了自己这一年的探索。校长们承认,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学校的活力激发问题、课堂的教学质量问题,都不是简单的教师问题、学生问题或是课堂问题,而恰恰都是组织自身的问题。

第三个切入点,创造满足自我超越需求的“第三空间”。

什么是“第三空间”呢?“第一空间”你很熟悉,就是老师和学生每天相处的教室;“第二空间”是和同年级、同部门老师交流的空间;而“第三空间”则为老师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提供各种可能性。它可以是研究项目,可以是工作坊,也可以是社团,还可以是实验室……

在“第三空间”,老师们可以自定义任务。比如,有的老师还没有发现自己的明显优势,他就可以借鉴“斜杠工作”模式,在几个领域同时探索。有的老师想尝试一下新的技术手段,他就可以在“第三空间”里尝试,失败了也没有关系。

现在,每所十一盟校常年活跃着上百个“第三空间”。无论老师们有什么梦想,都可以在“第三空间”度过一段有意思的路程,直到找到三样东西:我愿意、我可以、我乐于。

第一,学校正在肩负起“第三种使命”;

第二,设计体验、目标驱动和满足自我超越的需求是三个切入口。

其实每一个知识型组织都有学校的基因。把人的成长放在首位,会让组织赢得更多。

最后编辑湖州熊二 最后编辑于 2021-12-23 08:44:12
TOP
15#

第四讲:04 职业教育:如何从塑造工具到培育人?

如果说2021年义务教育的主题是“减”,减负担的话,那么职业教育的主题就是“加”,加什么呢?加杠杆,用杠杆撬动中国教育版图中与社会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最相关的职业教育。

6月10日,《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是该法实施25年来的首次大修;四个月后,10月12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又称“职教22条”。

教育界人士感慨,中国职业教育迎来了三个前所未有: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力度前所未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职业教育首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放眼全球,我在经合组织(OECD)的职业教育概览中发现:在德国、芬兰、瑞士等国家,高中选择职业教育的比例非常高,普遍在60%以上,甚至到70%。这就奇怪了,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早就普及了,人人都可以上大学。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职业学校呢?

你可能会说,这些国家技术工人的收入体面,跟大学生差距不大。当然可以听从内心意愿,热爱学术的就上大学考研读博,喜欢动手的就去职业学校,各得其所。

的确社会结构是一个原因,但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长安雅·卡利切克道出了更深层的原因:职业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而不只是一条升学通道。只有当职业教育回到“人”,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把精力投放在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就业上,才是关键。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启示

第一,让不同的治理主体实现共赢,落实教育目标。

第二,从培养人的完整行动力入手,实现既能马上就业,也能长期胜任。

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订单式培养吗?虽然看起来像,但最大的不同就是订单式培养的目的是补缺口,把“人”当成可订制的“单”,速效培训就能顶岗。而“双元制”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叫“完整行动能力”教学法。

这套教学法由四部分组成:首先,专业能力;第二,社会性能力,就是与人沟通、团队协作、同理心等等;第三,自我能力,包括时间安排、平衡家庭与工作,还有发现人生机遇等,这是德国教育最看重的部分;最后,还有系统的方法技能。

这四方面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而是融入在职业环境里。比如,要成为暖通空调设备机械工,学生要在第一年完成这样一个典型任务:

第一步学会从建筑图纸、说明书等途径获取信息;

第二步设计流程计划,确定工具材料和防护设备;

第三步确定采取哪套方案;

第四步独立实施;

第五步自我评估以及调整改进;

第六步完成质量报告并接受反馈。

胜任了典型任务以后,就会变化场景,比如在新建大楼安装、在私人别墅安装、在老建筑翻新过程中安装;也会不断叠加复杂元素,比如满足客户特殊需求、接到客户投诉、冲突处理等等。

第三,教师永远是学生身边最近的榜样。

今天,中国职业教育要成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需要越来越多类似的探索。因为它让职业教育不再是失败者的标签,而是支撑国家社会经济水平的重要支柱;它培养的不再是拥有技能的工具,而是具有适应力的完整的人。

最后编辑湖州熊二 最后编辑于 2021-12-24 14:00:17
TOP
16#

第五讲占位
TOP
17#

第六讲占位
TOP
18#

第七讲占位
TOP
19#

第八讲占位
TOP
20#

这个是急刹车,已经有翻车的了
周王庙师 发表于 2021/12/21 9:45:51
刚开始启动刹车,估计不踩狠点还刹不住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