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关系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十分重视教材,往往把教材当做权威,不敢漏下教材的一个字,也不敢改动教学内容的一个设计;另一个现象是,一些老师只把教材当做素材,任意改变教材上的内容和设计,特别是研究课的时候,改动教材设计的现象更为普遍,这两种做法都是比较极端的。
我们都知道,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走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个比较好的实践路径和理想路径。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一种考验,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体现。对一线教师而言,什么情况下教教材,什么情况下用教材教?这是非常现实的,也是值得研究的。
初次接触新教材的时候,首先要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意图,这个时候就要用教材教。教师要逐字逐句理解教材内容,还要亲自下水把教材上的实验做一遍,体验学生学习的过程。例如六年级“小小工程师”这个单元,是属于既属于工程领域的内容。教材从生活情境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工程,从确定问题、设计、制作、测试、迭代等环节的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工程的过程,渗透了系统性思考、设计思维、实践检验、迭代升级的工程思维。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经历过工程教学,也缺少对工程思维的思考,因此教学这个单元,相当于教师自己也经历了一次学习。像这样的内容,就应该老老实实地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这是必须经历的教教材过程。再如“测量肺活量”这一课,在以前的教材中是没有的,是教材修订之后的新内容。像这样的教材内容,教师也需要先按照教材设计的活动进行教学,做到理解教材意图,体现教材的设计和思想。
另外,教材中的经典内容和一些优秀的活动设计,就应该按照教材的设计进行教学,因为教师不一定能设计出更好地活动设计。许多教材的活动设计是很经典的,按照教材设计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师理解教材意图,体验教学设计的巧妙,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例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是一节经典的课。教材设计从观察皮筋的振动、钢尺的振动和鼓皮的振动中,初步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教材继续设计了两个实验:敲击桌面,观察桌面上杯中的水,发现桌面的振动;敲击音叉插入水中,观察到水被溅出来,发现音叉的振动。最后通过论证,得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这样的设计思路非常经典,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什么情况下用教材教,这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教材的设计一般都是普适性的,但是每一位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情况不一样,教学设计就要以生为本,适当调整,这就为用教材教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有的学校的学生整体基础较好,那么教学的要求就会水涨船高;有的学校的学生整体基础不够好,那么就要适当降低教学要求,从而适应学生的发展。
当我们通过研究教材,发现教材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或者教师有更好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大胆实践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教科版五上《光》单元第一课中,教材设计了一个思想实验:在教室观察一个红苹果,如果拉上窗帘,不透入一丝光,会看到什么现象。在白天的课堂教学中,没有一丝光的教室是很难找到的,这个实验也很难做成功。如果不做实验,对学生的概念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许多老师想出了各种方法:利用暗盒进行观察、利用纸杯和纸筒进行观察等,很好地解决了本节课的实验难题,这就是典型的用教材教的案例。再如,二年级《各种各样的天气》这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如果按照教材的设计进行教学,学生的收获不大。有一位老师,用项目化学习的思路,重新改造了这节课,让学生设计制作“小小气象站”,把教材内容巧妙地融合在学生的设计、制作和汇报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收到了理想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效果。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教学水平不断进步的表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认识教材的作用和意义,正确处理好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关系,更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思想不断提升的过程。
2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