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浙江省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后的思考
活动主题——小学科学改革:我们的思考
浣江小学 楼迪波
5月27、28日,浙江省小学科学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杭州市萧山区朝晖小学举行。我也有幸参加了本次观摩活动。我们共观摩了6节课,听取了我省十位特级教师的点评,以及一个科学讲座。作为一个年轻的科学教师,我期待得到前辈们的指导,本次活动我是收获颇丰。以下是我对每节课的一些思考。期望得到大家的帮助与指导!
课一:《磁铁的两极》杨春晖
1、杨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他的语言很富感情色彩,用儿童话的语言鼓励他的孩子们,对我触动很大。我想一个科学教师的个人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杨老师的个人素质就很不错,值得学习。
2、杨老师在让孩子用实验方法探究磁铁磁力时,孩子们用了在磁铁各点挂回形针的方法,这个活动我曾经在一位科学老师执教时也经历过,她在执教时,很多孩子想到了另一种方法:用了小钢珠、磁铁、尺子测距离的方法比较磁铁两端和中间磁力的大小,远距离能吸引小钢珠的,磁力大,近距离能吸引小钢珠的,磁性相对弱。我想,课堂上要给孩子充分多的思考时间,孩子们会想到更多的方法。
3、杨老师在让孩子表达磁铁各部分磁力大小的环节中,要求孩子自己用图画的方法表达,结果,孩子有的用木条根数多少表达,根数多,磁铁磁力大,根数少,磁力弱。也有用细线长短,水的满浅等全部在黑板上展示,是一种很好的、全新的课堂后测。
喻老师是这样评价的:这样的方法有效检测了孩子研究成果;练习了用图画描述;检测了预测水平;了解了学生如何思考。我想这样的设计,是杨老师思考所得,确实,科学课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
4、引入的特别之处,小钢珠在磁铁上滚动(投影下),磁铁有点斜放,这样一个小小的实际,蕴涵着教师无穷的智慧,孩子更能看出小钢珠的走势,磁铁磁力的强弱,细心!!!
5、在本课最后的设计是教师给孩子出了一道题:铁和磁铁各一根,在不用其他工具的前提下,想办法怎么分辨哪块是铁,哪块是磁铁。这样的设计也与本课的教学重点:研究磁铁各部分磁力大小相呼应。妙!!!
课二:《抵抗弯曲》何波
1、我很欣赏何老师这个环节:在让六年级展示想法的时候——老师问,你们觉得我们的纸桥可以载多少个螺母,用你们的手指告诉我,孩子用手势表示,这样做直观而且节约时间。值得学习!
2、演示放螺母的方法,演示是一种很有效的(介绍、实验、过程)方法,这样做也很直观而且不出错,边做边解释,孩子比较容易理解。让孩子观察教师演示也可以亲眼所见,令孩子信服。
3、同样的课老师可以自己想办法,如教材上安排把螺母叠在纸桥上,何老师却用一次性杯装螺母,这样做既省时间又不会倒下来。一举两得。
课三:《北极星不动的秘密》谢小立
1、在本课的开头,谢老师用谈话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牢牢吸引孩子注意力。是啊,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孩子也是很愉快的。科学不就是这样的吗?
2、自己执教两年,还没有上过六年级的课,可是在看到孩子用心的学习状态和短信平台上接连不断的言论中,我渐渐感到“宇宙”单元对科学老师是有压力的。可是在前辈们的指导后,我知道了本单元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材料不成熟;它是新知识版块;教师自身天文知识储备不够;没有实际可以观测的东西,需要空间想象;空间概念少,数学知识储备不足等。可是谢老师对宇宙知识了解的丰富程度,让我折服。
是啊,我们还是需要去更多的学习,做到心中有底,脚下不虚。把教材研究透了,设计就不会吃力,操作更加简单,深入浅出, 难上的课不要上那么难,多研究一下自己的孩子们,他们能接受到什么程度,就因人而异地上到什么程度,这样,上面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人定胜“天”嘛。
课四:《磁力的大小会改变吗》沈跃群
1、沈老师的普通话的亲和力和震撼力,把我也带入了孩子们的世界,真的很有吸引力。和第一堂课一样,我再次深深地感受到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素养,给每一堂课带去一种特殊的氛围。融入孩子,也融入自己。(课堂语言一二:“哦,是的真棒”,“现在怎么就掉了呢”,“哦,是的,真是个能干的小子”)
2、对于孩子来说,特别是低年级,需要老师分配明确的任务,沈老师是这么做的:现在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1、2、3、4),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任务,待会实验结束后把材料恢复原状……
3、在孩子学习挂回形针的方法时,沈老师用了幻灯出示图片,让孩子看图,明白操作方法。孩子在接下来的过程中都没有出错了。我想这是适合低年级孩子的方法。值得学习!
4、当孩子无法回答时,沈老师及时帮孩子解围,孩子会有一种安全感,也为下次的再次回答播下种子。如:师:为什么你会这么想呢?生:……师:哦,你觉得就是这样的,是吧?请坐,谢谢你。
5、在后来沈老师在说课时,我了解到,她在最后关头颠覆了自己原有的想法。这样的颠覆,是对教学深入的思考过了才有的自信和勇气。思想深刻了,以前不足也就自我否定了。我看到的是一名优秀教师孜孜以求的精神。也是对教学真理的不断追求的体现。回望自己,真实汗颜。
感谢沈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一课,也感受到了沈老师幽默、轻松、自然、亲和的风格!
课五:《轮轴的秘密》林建峰
1、在用实验数据探索轮轴的秘密时,林老师初次尝试了没有阶段性小结的课堂,但是他的实验层层递进,对六年级的孩子信心十足。虽然后来的课堂有点沉闷,但是不能否定的是孩子们在思考,这也从后面的检验中的到了证实。喻老师的一句话说的好:课堂沉闷不等于学生没有兴趣(在思考)课堂活跃不等于孩子有兴趣,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多的去研究孩子。对于材料应该有自己的思考,根据学生实际可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2、科学教师要注意“活动”与“探究”的区别,活动的核心是操作,探究的核心是思维,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活动是一种探究。问题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如本课就需要知道的问题是“轮上用力省力,还是轴上用力省力”,带着老师这样的问题去活动,就不会出现课堂中这样的情况:玩螺丝刀的游戏,分别在螺丝刀的轮上和轴上拉一瓶水,哪一个更省力。课堂情况:有的学生用两只手,一只放在螺丝刀细的地方(轴上),一只放在螺丝刀粗的地方(轮上),两手并用,转动螺丝刀,使水瓶往上。
思考:我们常常会发现孩子们会忘记老师的提示和注意点,原因就在这里,对自己的活动目的不明确,是单纯的活动而不是的探究。
3、老师对学生不正确的回答没有采用回避的措施,如同样的轮轴拉钩码,不同组出现了5、5、6、6个,这四种情况,老师把结果一一写在黑板上,把它展现出来。这样的处理很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提升,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尊重了科学的真实性。
课六:《比较水的多少》楼曙光
1、充分展示孩子的答案:多21点,多8格,多0.5厘米,多3勺,多1瓢,多半个瓶盖,差一点,多2格。多么色彩斑斓的答案!孩子在黑板上看到自己的结果,就会有自己的思考。在真实的基础上,自然地进入自己的思考世界……思维,永远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开始。
2、在我看来,这样的课是完美无缺的,可是徐闻音老师在深入研究了孩子以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关注孩子的思维,它会疲劳。观察孩子思维兴奋点,兴奋点是否突出,对别人是否有依赖。这时就需要教师设计好实验,不用让孩子连续地思考,有时设计及格让他们仅仅去体验的试验,减轻他们的思维负担,也是很有必要的。让孩子们享受浓缩的艺术。
3、课的开头,楼老师充分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教师的这种做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做法,我想,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常态。孩子如果缺乏兴趣,再好的设计也是枉然,有兴趣,不让他学都挡不住的。
有人说,教育是慢的艺术,不求完美,我们在路上;教师成长也是慢的艺术,不求完美,我在路上。和那么多把科学教育作为自己的事业的前辈们在一起,思考怎样让孩子更好的上课,教师如何发展才能更好这样的问题,对我的专业水平发展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催化剂。课堂教学需要思考,而这次前辈们自己展示思考,以启迪大家更多的思考,让遗憾的教育艺术趋于完美。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在最后的讲座中,喻伯军老师对我们提出了一些希望,我铭记于心:科学教师上课要有激情,语言追求简练,教案松弛有度,要努力改变现在“科学教师上课好,但对学生了解少”的现状。最后达到这样的共识:追求有效的科学探究。注重科学探究,学生的思维发展。充分了解孩子的前概念,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要努力塑造简约的课堂,把教学目标做落实,把每个环节做扎实。让教师的教学的程序环朝着简单——复杂——简约的方向发展。从原来关注教学技术的层面,上升到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形成,进而让学生心灵中扎下科学文化的根。最后,喻老师说,作为一个现代的科学教师来说,需要关注网络,网络中有广阔的天地。海风就是一个好榜样。
喻伯军老师还指出,现在的科学教师还面临着这样的一些问题:1.不能很好理解探究的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他说,其实两者是分不开的,小环节有小目标,大环节有大目标,一视同仁才有助于学生发展。2. 是指导还是指令?探究活动的指导,应该把握到什么程度?科学教师,要防止指导过细,学生成功指令下的活动,会失去探究的本意。3.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都不可以忽视,有时,演示实验更高效。本次活动中经典的演示实验要算何波的《抵抗弯曲》中的“演示8倍厚纸桥的抵抗弯曲能力”了。学生真正体会到了8倍厚纸桥的抵抗弯曲能力。高效的演示也是非常有效的!3.注重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投入,投入了,才会获得真正的满足感。再配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的思维,这就是一堂对孩子有益的科学课了。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需要思考,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因为课堂教学首先要有思想,它们都很可贵,这就是课改的火种。那其次是什么呢?就是需要我们的实践去实现这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