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诸暨小科团队2021年“暑期科学汇”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教学是一场一直在路上的修行。2021年暑假,在诸暨小学科学教研员祝老师的引领下,诸暨小科团队成员们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暑假。

本主题由 超级管理员 喻伯军 于 2021/8/29 16:01:59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暑期虽然不在学校上课,但是学习的步伐不能停🤚在祝老师的倡导下,诸暨小学科学人开展了“暑期科学汇”活动,对我来说是过了一个充实的假期。

假期阅读了几本不同类型的📖,重点阅读了夏雪梅博士的这本《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



在小学科学教学论坛上分享读书心得,与全国各地的“小科人”一起交流,使得读书变得其乐融融。



荷花小学“清荷”阅读氛围浓厚,每日分享阅读心得。



暑假不仅仅是老师学习的好时光,还是小朋友们自主阅读、创作的时间。



下学年新教材上场,研究新教材,尝试撰写教学设计



除此之外,研究生课程也紧锣密鼓的展开。




新学年即将开启,新岗位也必然会有新收获,期待更好的自己💪
A34874DF-A9B4-4A11-9EAF-378CCF3F2723.jpeg (, 下载次数:0)

(2021/8/29 11:40:51 上传)

A34874DF-A9B4-4A11-9EAF-378CCF3F2723.jpeg

TOP
3#

“清荷 阅读”将钉钉打卡功能用起来了,很适合主题学习诶。
TOP
4#

诸暨的暑假学习活动太扎实了,赞!
TOP
5#

加精鼓励!
TOP
6#

暑假里收获满满,阅读打卡这个方式对于老师来说也有激励作用。
TOP
7#

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TOP
8#

这个活动太棒了
TOP
9#

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扎实开展下去,对教师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TOP
10#

这几本书很不错,我还没读到过。
TOP
11#

活动挺丰富的,老师们一定学到很多有用的技能吧。
TOP
12#

有团队,有伙伴一起学习非常好。
TOP
13#





       这次“暑期汇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体会颇丰。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找到自己的差距,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的有效、学的愉快”的高效课堂。
TOP
14#

专著阅读:《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有效教学探索——上学生喜欢的科学课》
    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呢?第一眼看到书名,我就想要看它了,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1.“新课程背景下”说明该书是最近出版的,和我们的现阶段的教学很贴近;2.“有效教学”这也是我课堂上急需要提升的,很多时候自己的课堂可能并没有那么有效,或者教学中有时候并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说是有效;3.“上学生喜欢的科学课”我想这应该也是所有科学老师想要做到的事。科学课是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继续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让自己的课堂是孩子们喜欢的,对于学生来说是幸福而渴望的,对老师来说也是非常有成就感。
读书感悟
      从喻伯军老师作的序中,了解到本书作者袁优红老师一直奋斗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是教育改革实践的冲锋部队,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作为我们年轻教师,也应该秉持坚持探索的理念,在教学中实践、在教学中反思、在教学中成长。“源于实践探索,成于思考提炼”这是教育的规律,我也觉得这是我们成长的铁律,在新教材的推进下,更是我们实践探索的机会,探索更适合孩子发展的课堂,思考课堂中的问题,提炼问题中的经验,这就是我们教学的成长发展之路。“最好的教育是对每一个不同生命的成全,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成全了别人,也就成全了自己”这两句话让我肃然起敬,身为人师我们的价值不是为了这35分钟而去上课,而是为了孩子们的成长。我们是孩子人生中短短数年的陪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孩子们的成长也是我们师者的幸福。
    “你们课堂上所传授的学习内容足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吗?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相匹配吗?你们在课堂上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否一成不变,老套得掉牙,对学生有没有吸引力?你们的课堂上是否关注每一位学生,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能否及时发现,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个别学生的落后或者不守要求能否及时补救,或采取有效的个别化直到……”反思自己的科学课堂,以上很多问题都有发生,但是自己并没有及时想办法去解决,久而久之这势必让科学课堂变味了 。回顾以上问题,作为教师,要善于看出学生本身的不足,更要勇于反思自己教学工作的不足,并且需要实际行动起来,去改、去调整,让课堂更具魅力。“做一位教师的快乐,莫过于与学生共生活、共成长“。
    “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学追求;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思想。”有了自己的教学追求后,也就有了教学路上的目标,让我们为之奋斗。在教学追求的路上,我们需要实践反思,抓住能够抓住的一切机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挑战自己,即使失败也是我们经验的积累。渐渐的,我们教学风格和思想会变得更加科学和有内涵。
    书中基于教学问题给予了切实可行的方法:1.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前概念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你有了解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前概念吗?熟悉学生已经学习的内容吗?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基本了解吗?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需要我们花时间去了解去掌握,这样才能以学生的认知为起点,步步为营、层层递进。2.让儿童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探究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动手做实验是需要设计思考,需要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经历有效的科学探究过程,让教学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3.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间。科学课堂不一定都是在教室里,空间将其打开;课堂探究时间进行延伸,让科学探究延续到课外、家里等;课堂上给予更多科学探究的研究。
本书还没有完全看完,但是书中的知识内容已经让我有很大觉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精华还需要自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思想改进、行动跟进!
(二)教案设计:六上《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同一个微小的物体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大小及视野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能够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自主地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并能用示意图和文字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和描述出来。
知道人类的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能说出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实例。
科学态度目标
对探索微小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当前微小世界的研究成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蝴蝶标本、放大镜、手持式简易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记录表
教师准备:光学显微镜、手持式简易显微镜、蝴蝶标本、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出示图片:显微镜下的头发。猜一猜这是什么?这是一种放大装置下面的图片,再猜一猜。是放大镜下的头发吗?是显微镜下的头发?

(通过图片引入新课,用显微镜下的头发照片与现实中的头发照片产生强大的视觉对比,从而产生对显微镜更大的认知兴趣,引入本课。通过提问“是放大镜下的头发吗?”)
上节课我们尝试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如果要观察再小的物体,我们可以借助一种仪器——显微镜。今天我们就用显微镜来观察身边微小物体。(从放大镜到显微镜,是放大装置的发展过程,也是放大倍数的显著提升,用放大镜观察和肉眼观察区别不是很多,而用显微镜观察能够让我们看到更细小的物体。)
聚焦

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和我们用肉眼、放大镜观察会有什么不同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昆虫的身体是怎么样的。今天老师带来的昆虫是蝴蝶。
探索--用放大镜和手持式显微镜观察蝴蝶
手持式显微镜使用介绍:视频播放。掰开镜筒(打开开关),将物镜垂直对准观察物体,用左眼从目镜往下看,调节调焦旋钮,找到物体清晰的图像,进行观察并记录。
演示使用手持式简易显微镜。
观察记录样例分享:图片出示蝴蝶足的观察记录。
要求说明:①观察蝴蝶翅、触角或者其他某一部分并记录;
②采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用肉眼、放大镜、显
微镜进行观察。
4.研讨和交流
(1)问题出示:“我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让你最惊奇的是什么?”。首先在小组内进行轮流分享交流,用准确的语言有条理地描述出来。

(2)交流分享。通过投屏或者拍照形式,按小组进行汇报交流。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物体
用手持式显微镜观察灰尘、叶片、花瓣、纤维、头发、布料等。
6.拓展
查找资料认识光学显微镜的组成和正确使用方法,并汇报交流。
(三)科学小探究
探究电磁铁小秋千摆动的秘密
临近期末,有一天老师带来了很有意思的小秋千——电磁小秋千,只需要拨动它的开关,小秋千就可以持续不断的运动起来了,真是神奇极了!秋千也是我小时候特别特别喜欢玩的,让它持续动起来需要别人帮忙推,或者自己用脚蹬,为什么小秋千能够持续不断的转动呢?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它?这让我对小秋千深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展了探究电磁铁小秋千摆动的秘密的科学探究活动。
(1)探究目的:电磁铁小秋千为什么能够持续摆动?
(2)我的猜想:电磁铁小秋千是需要通电以后才会摆动,那应该是通电以后装置产生了某一种力,在这种力的作用下让电磁铁小秋千摆动起来。
(3)探究准备:从老师那里拿来了电磁小秋千装备的照片,结合照片我赶紧准备起来,做支架用的材料、电池、电池座、导线、线圈、磁铁……一一组装起来。
(4)这个就是我的电磁铁秋千的第一个设计图(见右图)。
当接通电源后,磁铁和线圈之间会产生排斥,这是什么原因?通过网上查找,是因为通电以后,线圈好比如电磁铁,会和磁铁之间产生磁场力。
为什么我的装置没有持续摆动而只是相互排斥?我试着调整装置,改变线圈和磁铁距离,但还是没有成功。再试着改变磁铁方向,原本排斥的现象变成了吸引。然后我手拿着磁铁,当线圈摆动到下面时候,吸引一下,再把磁铁拿开,再下来,再吸引,再拿开……这样的情况下面,秋千好像能够持续摆动下去,但是这还是需要我去拿着磁铁,说明实验还是没有成功。那到底要如何才能成功呢?百思不得其解了,我询问了老师,老师说能否换一下思路,从用手去拿撤磁铁,转变为线圈电源的开合呢?
如何控制电源的开合呢?连接好电路以后,我尝试着手动操作开关,一开、一闭、再开、再闭……几次操作过程中,也基本上能够让线圈摆动持续,但是也有几次因为没有控制好闭合的时间,线圈最终停了下来。而且一开一闭这貌似和之前的一拿一撤没有多大差别。
是否可以有一个开关自动来控制电路的闭合呢?这一问题的解决让我绞尽脑汁,最终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在原先的设计图上进行了非常巧妙的设计(见右图)。
“开关”连接就能让线圈和磁铁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就是依靠这个作用,这个小秋千才能持续运动。
那么我又在想,如果线圈圈数增加,它是不是会荡得更高?如果电池数增加,又会怎么样呢?线圈和磁铁间的距离该如何把控……等等一系列问题,我想要继续研究下去。
TOP
15#

暑期研学 共成长 共进步

  2021年的暑假已接近尾声,回顾这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我们积极参加了“暑期科学汇”的活动,在放松之余也不忘给自己充个电。  我阅读了高翔老师的《信息技术视角:小学科学教学前沿探索》,在书中我学习到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直观更形象地传授学生科学知识与技能,并写下了相应的阅读体会。


  除了阅读书籍,每月研修的学习也让我受益匪浅,喻伯军老师的《素养导向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理论结合课堂案例,深度讲解了如何针对素养发展设计教学活动。


   结合五年级上册新教材教学内容,我对《机械摆钟》这一课进行了设计研究,通过不断修正,形成了相应的教学设计和课件。


  在暑假前,我们也及时下发了《2021诸暨市小学生“暑期科学汇”活动倡议书》,小朋友们都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快乐体验科学的乐趣。

最后编辑冯昕怡 最后编辑于 2021-09-03 08:12:27
TOP
16#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 ——每个小孩都可以成为心智自由的学习者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

——每个小孩都可以成为心智自由的学习者

王家井小学杨立元

为什么要进行项目化学习?本土项目化学习可以从那些设计维度切入?学科和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有哪些设计模板和参考案例?本以为读了这本书我能够找到答案,读完之后,脑子一片混乱,能够回忆起的少之又少,更别谈对着三个问题的理解了。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项目化学习?夏雪梅老师告诉我们,为了学生心智的自由。心智的自由不是放任个体的自由,每一个个体都在和他人的关系中生长,个体要对所处的共同体和自然界负责,今天的教育需要引导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思考如何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创造更美好的世界。项目化学习不是简单的对知识的探索,更应该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在探索外部世界的同时,不断追问自己,不断形成自我的精神世界,这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学习中大力倡导。心智自由的人不会成为手段,或被工具化,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我自爱学,想学,与其他无关。

项目化学习的设计要从六个维度去考虑:

(一)核心知识:项目化学习所指向的核心知识是什么?

(二)驱动性问题:项目化学习用怎样的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投入?

(三)高阶认知:驱动性问题将引发学生经历怎样的高阶认知经历?

(四)学习时间:学生将在项目化学习中经历怎样的持续和多样的实践?

(五)公开成果:项目将期待学生产生怎样的成果?

(六)学习评价: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项目化学习成果?


[img=492,301]data:image/jpg;base64,

一、核心知识:什么样的知识适合项目化学习

项目化学习聚焦概念性知识,指在一个更大的体系内共同产生作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分类和类别的知识,原理和通则,以及理论、模型和结构的知识。它超越事实层面,指向思维。项目化学习并不会直接指向琐碎的、零散的知识点,因为知识点是对所学事物的拆解,所以比较零散和琐碎。

二、驱动性问题:用什么样的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投入思考

下面有两个问题:野生动物有哪些类型?为什么野生动物的种类越来越少了?这两个问题哪个更适合作为驱动问题?第一个是事实性问题,指向的是封闭性答案。第二个是开放性问题,它不仅需要学生找到信息,还需要学生提出观点、分析整理、给出证据。第一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的知识基础,是其组成部分,但是要回答第二个问题,仅仅有第一个问题作为基础是不够的。我们在设计驱动问题时,要将具体内容问题提升为更本质的问题。




学科本质问题例举

[img=548,140]data:image/jpg;base64,

三、高阶认知:用怎样的认知策略来带动学习

项目化学习指向概念性知识的高阶认知策略,同时也包含与之相关的系列基础知识的认知加工。

[img=553,270]data:image/jpg;base64,


四、学习实践:怎样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实践

“实践”强调的是“做”和“学”的不可分割性。在项目化学习实践中,构建出五类实践形态:探究性实践、调控性实践、审美性实践、社会性实践、技术性实践。我们平时做项目化学习时主要还是探究性实践为主。在真实世界中观察与调查,提出问题,与以往所学的知识建立联系,建构理解活运用推理、批判性思考和模型进行设计。提出问题——建立知识联系——设计与实施探究——分析和解释数据——运用数学和计算思维——发展解释和设计方案——基于证据的评论。

五、公开成果:怎样的成果才是有价值的

项目化学习成果是指在项目化学习结束时产生的作品、产品、报告等。它指向驱动性问题,具有思维的真实性。学生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会生成观察日志、过程记录、清单核查表、实验报告、项目方案、个人学习记录、小组清单、日记等佐证材料,再根据这些材料形成公开成果。成果类型有两大类,强调“说和写”两类成果可以共同产生,同时指向核心问题结局,也可以单独产生。

[img=554,267]data:image/jpg;base64,

制作表现类成果有时可以直接体现出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有时需要解释说明类成果来辅助,对于解释说明类成果,学生应该指向核心知识来进行阐述,而不仅仅是发表一些空洞的叙述或感慨。

六、全程评价:怎样促进学生个人和团队共同进步

项目化学习的评价是多元的,丰富的,指向学习目标。评价主要考查学生以下几个方面:最终成果是否回答了驱动性问题?在最终成果中是否产生了对概念的深度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知识技能?学习实践的质量如何?在过程性的成果中是否证明了相应的学习实践的产生?在类似的情境中是否产生了迁移?

它既有表现形式的评价,也有纸笔测试类的评价。

[img=553,403]data:image/jpg;base64,

初次读这本书,还是对书中知识了解甚少,在项目化学习设计中,还需要更多实践去体会、去感知。

3.jpg (, 下载次数:0)

(2021/9/3 8:38:16 上传)

3.jpg

4.jpg (, 下载次数:0)

(2021/9/3 8:38:16 上传)

4.jpg

5.jpg (, 下载次数:0)

(2021/9/3 8:38:16 上传)

5.jpg

TOP
17#

《学做课例研究》读后随感

   “课例研究”这个词语对我来说一直都透着些许陌生,它是不是就是准备公开课时的备课,磨课?还是为了应付检查的某项书面材料?为此,我开始浏览与课例相关的书籍,随着阅读的深入,对它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一、概念辨析,奠定基础
为什么要做课例研究?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指引者,自己必须是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而精神生活丰富的基础就是有渊博的知识。除了课本阅读,课堂知识传授的方法以外,实践体悟必不可少。实践体悟除了日常课程,公开课磨课,还需要更多的反思理解。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教师并不是把书本上的知识搬家一样送到学生面前,必须要融入自己的透彻理解,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事在教育上是难以发生的。那么怎样才能用合适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呢?通过课例研究,反思自己的不足,观摩别人的特点,汲取新的力量。从细节中抓住学生的心理,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得像医生一样察颜辨症,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积累施教经验。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课例研究就像医生的病历本,通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常常弄混课例,案例,教学实录等概念。在刚接触的过程中,这些名词在我眼中大抵就是近义词。仔细辨析,就会发现它们有许多不同。课例与案例的最大区别应当就是课例有着具体的学科内容做载体,具有某个研究主题的教育案例。与课后反思的不同之处也在于此,课例研究往往通过具体的教学课堂支撑,挖掘背后的教育理念。
二、 找准目标,自我提高
课例研究对教师来说无疑是有用的,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帮助教实现
自我突破,打破教学桎梏。正如当下比较流行的“无效文化”,“有效文化”那样,课例研究的有效性也取决于实施方法。也就是说,课例研究应当是基于教师的发展需求,有着明确的目标,切实的内容,有序的实施和 恰当的评价。张敏老师提出要关注教师本体性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强调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获得。前者主要通过让教师回到课堂再学习的培训活动来实现,后者主要通过参加课例研究活动来实现。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课例研究的“学习前测与后测”正是自己教学的薄弱环节。前测帮助教师较短时间内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也\是教学设计中为了得到学情分析结果的一种具体手段。根据前测反映出的问题,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运用它所呈现的水平来组织教学以及突破难点。还记得在《我们关心天气》这一课中,就是因为对学生的学情状况了解的不够,导致教学环节不够流畅。由于是互联网课程,课堂的前后 顺序做了不少的调整。当介绍温度相关知识的时候,两校同学的知识出现了较大的分歧。有的同学早就知道了温度高低的辨别,单位等知识,有的同学还不知道零下温度代表的意义,这样一来,我只能先简单介绍相关内容。有的同学索然无味,有的同学一知半解,课堂气氛瞬间down下来,后续教学环节的衔接也出现了问题。我开始意识到学情分析的重要性,但是怎么较为准确地判断学习情况让人头疼,尤其是当你遇到并不熟悉的班级。课例研究中的许多方法值得我去借鉴。在课前准备几道小测试可以直观反映出学生的大概水平。以浮力为例,课前提问可以是“举一个例子证明浮力的存在”,“说一说你了解的浮力相关知识”......然而,在设计问题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书中就给出了改进建议:提供多种不同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图片,让学生寻找共同特征。这样的导入不光节约时间,提高了效率,也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升观察力。除了提问-回答的简单方式,还可以有简单地测试题设计: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最小刻度(    ),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    )。通过图文并茂的题目来直接教授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比在实验开始前再三强调,反复提问的效果好,能够促使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减少“开小差”的概率。由此可见,怎样高效地设计前测问题并分析也是一门值得探究的学问。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正确的把握之后,针对突出的难点重点,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环节手段,让学生少走弯路。而后测则可以体现教学质量,是教学评估的重要部分。在小学科学的实际教学中,书面作业往往只有配发的《科学作业本》一项,额外的试卷等调测手段并不常见,由于课程分配,师资等原因也难以较多地实施。但在课例研究中,后测环节显然举足轻重。通过精心设计的几道题目,帮助教师快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发展以及收获。后测环节往往是由对比的,可以是和前测进行对比,也可以和前期课例进行比较。看似简单,却需要执教者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了解课程设计的逻辑,这样才能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还是非常困难的。在公开课准备过程中,我的课程设计经常出现方向性的漏洞,这样的错误往往是我过于追求教学环节的新颖导致的,可以说是本末倒置。
    课例研究中的许多观念技巧都可以反哺日常教学,课例研究本身也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教育水平而出现的。在经过阅读审视之后,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能忽略的缺点,在书中也得到了不少指点。但是等到实际教学开展时,又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意外情况发生。仔细想来,不断地遇见新的事物,不断完善自己,这也是做教师的乐趣啊
TOP
18#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案例读后感

诸暨市荣怀小学    祝锦晶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案例》是由夏雪梅博士主编的一本关于项目化学习的书。本书从1.学习素养与项目化学习2.项目化学习设计3.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4.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这四个部分来阐述如何将项目化学习根植于我国本土课堂。阅读完此书后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我对本书的感悟。

  一、改变课堂模式的根本是要改变学习模式

  本书我是从推荐序和丛书序开始看的,一般阅读此类书目我都是匆匆略过此类“看似无聊”的废话的,但是本书单是这些序便花费了一些篇幅,使我不得不好奇这“序”中是否藏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内容。果不其然,翻开首页的推荐序便让我引起了深刻的思考。推荐序讲述的是让素养在中国的课堂上真实地生长,看似在写素养与课堂的关系,实则直击了现在学生学习的痛处:重知识,轻思考,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学习与知识画上了对等的符号。而项目化学习则恰好直指了学习的本质:对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探求。项目化学习可以帮助发展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因此改变传统的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最重要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课堂是为学生而创生的,学生要是改变了学习模式,课堂模式便会与学生的学习模式一同发生改变。

  二、选择合适的内容对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至关重要

  项目化学习是让学生能够持续探究,但是如何能让学生保持持久的探究兴趣?这个问题一直让我困扰。一般我们开展项目式学习的课堂是以书本中的某一课为基础进行开展的,但是这样的内容学生是否真的感兴趣?学生在学习完本课内容后是否能对该课相关内容进行持续性探究?因此选择项目化学习的内容非常重要。本书也花了很大的篇幅来介绍什么样的知识适合项目化学习,我根据书中所写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我认为项目化学习的内容实则为一个金字塔型,我们所选取的内容为金字塔塔尖即学科的目标,学科目标发展的不仅包含了学科知识,更多还涵盖了学习本学科后希望学生能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无论是哪一门课程都离不开这一目标。大的方向确定后,逐级向下,选择学科的核心概念,学科的核心概念可以从学科的大概念中进行选择。再继续向下,是学科概念,学科概念实际是学科核心概念的扩展。最后是从学科概念中找到知识点。在这个层级向下的过程中穿插了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如何正确地找到这些内容,我认为还是需要在《课程标准》中寻找答案。

  三、项目化学习的开端是驱动性问题

  项目化学习的开端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提出的驱动性问题非常关键,它关系到了学生是否能够掌握内容的本质。如何提出好的驱动性问题在日常课堂中是一个非常令教师头疼的事情,同学阅读本书我制作了一张简单的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总结了能驱动学生思考的问题的特征:1.驱动性问题最终需要指向的是学科的本质问题。2.驱动性问题是趣化本质问题,符合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能接受与理解。3.驱动性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驱动性问题并不会单独存在,它一般需要借助一个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联的情境,越是难以理解的、越抽象的概念越需要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通过阅读本书,我从中学习到的内容远不止这些。仔细研读本书后,我决定逐步着手项目化学习,将其慢慢与日常课堂融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持续探究的快乐,让学生实现能力和思维的迁移。

1.png (, 下载次数:0)

(2021/9/3 9:41:06 上传)

1.png

2.png (, 下载次数:0)

(2021/9/3 9:41:06 上传)

2.png

最后编辑祝锦晶 最后编辑于 2021-09-03 10:35:20
TOP
19#

老师们都很努力上进,合理利用假期时间进行“充电”,不知不觉中也就成长起来了!
TOP
20#

暑期阅读分享

《微亦足道》小学科学课堂细节研究阅读分享


                                            荣怀小学     边恬田


这次暑期阅读的仍是之前读过的一本老书了,是曾宝俊老师的这本《微亦足道》,为什么再次阅读这本书呢,主要是相对于其他专业科学书籍这本书写的更生动有趣,运用了大量的实例,一线的课堂教学经验引起了我的共鸣。不像其他的专业书籍,全部都是各种专业术语晦涩难懂看了就忘了。其实我相信大部分科学老师都可以在这本书的大量实例种找到自己课堂的缩影,至少我是深有共鸣。例如其中有一句话就让我反思了很久,“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人为限制就是一种控制和扼杀,培养出来的是善于察言观色和揣摩心思的“奴才”。”这句话其实说的挺狠的噢,但我回忆现实,自己在课堂上是否存在着某些瞬间,我的学生回答问题不是根据自己觉得,自己的认知,而是开始思考边老师希望我回答什么,或者直接翻开书本寻找答案,他们害怕自己说出令老师不满意的答案,而忽略了自己主观的思考。这样的学生明显是缺乏科学思维的,表面上你的学生回答问题正中要点,课堂可以一帆风顺的上下去,但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只知道揣摩答案,只注重科学知识的孩子,科学的精神远比这些重要很多。这些都需要我们老师正确的引导,从平时悉心培养,不要为了顺完课而走流程,鼓励学生科学的发散思维,不用一味追求某些固定回答,合理即可,科学本身就是具有多种可能性的。作为一个专攻低段教学的老师,我也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道理。在小学低端教学中有许多涉及到动植物的教学,在教授这些课程时教师本身就应该做好表率,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有巨大的破坏力,他们的破坏性之所以强大,不是因为他们力量巨大,而是他们的是非观念还不健全,这就非常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注意对人文精神的渗透,让他们对生命学会敬畏,教师们应该意识到科学教育除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外,还必须肩负起丰盈儿童心灵的重任。书中的“微研究”关注的是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片段,这些案例大多是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细节,有的出自曾宝俊老师的课堂,或是他观课的记录和思考,有的出自他指导青年教师上课的前后对比,还有的来自引发我思考的一些案例材料。本书案例对典型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点评,一次只研究课堂的一个点。仅就课堂教学的情境导入、师生对话实录、实验材料对比、提问表达、资料裁剪、记录设计、作业布置等课堂片段进行深入的探索,让它们折射出当下科学课堂的本质意蕴。从小处入手,“接地气”的让我们这些基层教师学到上课的智慧,对于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有极大帮助。好的书经得起再三的推敲,这本书从科学课堂的细微之处来揣摩科学的本质,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科学应该教什么,应该怎么教。其中强调了学生的记忆问题,听过就忘记了,看过就记住了,做过就掌握了。学生往往记不住老师讲了什么 ,记住的总是自己亲身参与的内容。从各方面来说明科学实践的重要性,不要把学生当做一个接受指令的机器 ,而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设计探索,这样的科学课才是成功的课堂。秉承着曾老师听不如看,看不如做的方法,我都尽力做到让学生参与实验,尽管每节课准备过程很繁复,但看到孩子们兴致高昂的样子,教师的内心也会得到满足。本书正是通过对众多教学细节的深度分析,集“微小”而成“宏大”,说明了“微”中有“道”!
1.png (, 下载次数:0)

(2021/9/3 17:18:04 上传)

1.png

2.png (, 下载次数:0)

(2021/9/3 17:18:04 上传)

2.png

TOP
21#

暑期汇 共学习

一、读书心得

《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读后感

诸暨荣怀小学  何恒

暑假期间,阅读了喻伯军老师主编的《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一书》,本书从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要素、核心内容、教学策略三个方面梳理、提炼出27个教学关键问题,阐述了教学关键问题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可操作的解决策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基于证据进行论证”,对此有一点理解。

我参加工作第四年了,一直以来对于课堂看似热闹,学生都非常积极参与其中,但是实际上却收获甚少,甚至没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科学论证就是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去获取证据,让学生经历推理、举证,用证据进行解释的论证过程。而现实情况是学生的记录单中不少信息不是实际实验中观察得到的,参杂了不少自己的想象,获取证据的能力很弱。

在看到喻老师这本书中看到这个问题时,想到了当时在师父的指导下对三年级《影子的秘密》一课进行了尝试。设计记录单时,取消了固有的三个因素探究,让学生自由改变影子形状,记录五种即可,并且提供了演示视频,让学生直观的看清楚怎样记录,并且在这一环节提供给学生五个六边形小木块,让学生直接将小木块固定在记录单上,方便后续的汇报交流。将思维可视化,直观、形象地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样更符合三年级孩子空间思维不强的特点,将实验证据留存下来,归纳总结实验结论时能有效依据证据,实事求是,精准得出。

    

二、学生阅读  

        


            


三、课例研究

3.png (, 下载次数:0)

(2021/9/3 17:23:36 上传)

3.png

4.png (, 下载次数:0)

(2021/9/3 17:23:36 上传)

4.png

5.png (, 下载次数:0)

(2021/9/3 17:23:36 上传)

5.png

6.png (, 下载次数:0)

(2021/9/3 17:23:36 上传)

6.png

TOP
22#

暑假活动好丰富啊,老师都很认真,满满的感悟啊。
TOP
23#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阅读体会


诸暨市浣东街道城新小学 何继鹏


    说到教科研大家都不陌生,特别是在职称评定也占了不小的比值。可是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很多老师只注重了教、慢慢忽略了科研这两点,我也是其中一位。对于我而言,作为年轻教师“教”相对而言更具体、学习途径也比较多,“研”相对比较抽象、短时间之内也很难体现,所以害怕论文写作、课题研究。但是研的力量不容小觑,深入的研不仅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明确阐明教学的意图、系统整理教学方法、大力提升自身的科学需要,而且能够让自己的日常教学事半功倍。那如何展开令人望而却步的研究学习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其他老师的推荐下我订阅了《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一书。这本书是由冯卫东编著,整本书主要从教育随笔写作、教育论文写作、微型课题研究、课题选题、课题实施以及“高效课堂”建设六块内容展开。光是看到这六块内容就牢牢吸引住了我的眼球,这正是我迫切需要学习的。
    关于写教育随笔,作者认为是在炼眼——锻炼自身发现问题的能力,炼笔——锻炼自身表达思想的能力,也是在炼意——锻炼与提升自身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操、教育抱负。关于论文写作,他认为与其说会写,不如说会想;与其说写作水平高,不如说思维品质好。归根到底,要写好文章,要从学习思想的方法、养成思想的习惯、蕴积思想的内涵开始。那论文问题可以用“老套、大话、跟风、含混、做作”五个词语概括。论文写作也有五条可以学习借鉴的成功规律:新颖、小巧、逆向、严密、自然。
    的确,自己选论文主题时或多或少避免不了上述几个问题。那如何避免呢?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其实不管是论文还是课题,不管是为了避免上述问题还是为了尽可能的成功。首先要做到一个“实”字。以小学科学为例,要将日常教学工作做到实处,特别是小组活动的开展,在做实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发现一些问题:自己教的问题、学生学的问题以及当前出现的新理念等。问题是一切思想的起源。其次,要做到一个“思”字。碰到问题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这些理念有什么作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能否将这些理念运用到我的教学中、如何改进自己的设计等等。再者,要学会一个“行”字。有的时候有想法但总是缺少行动,不是怕准备过程太麻烦就是怕效果不甚理想,怕这怕那最后错过良机。
    当我们在准备资料对活动过程不断调整时,当我们在为完成一项研究成功将语言千锤百炼时,我们的研才会更深入,而深入的研是为了更好地教。教师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我与学生其实是在共同成长!

    在暑假,我也将自己在诸暨市获奖的论文进行了多次阅读和修改,并向心仪的杂志投稿,期待好消息!
    当老师忙着充电学习的同时,我们的孩子们也没有停下学习、思考的脚步。在诸暨市小学科学教研大组、诸暨市小学科学成长者团队的号召下,我也在自己任教的几个班级发起了学生版的“暑期科学汇”。他们中有动手探究的、有进行科学阅读拓宽视野的,有复习整理制作思维导图的......
    这里放几张孩子们制作的科学小报,和大家共赏!

最后编辑月月鸟 最后编辑于 2021-09-06 15:19:33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