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地球科学探索》有感
遂昌育才小学 潘海标
期待中,又迎来小学科学每月研修。听郭剑锋老师的《地球科学探索》,补充了我对祖国地理的相关知识,郭老师从“自然地理”因素入手,解释当地“人文地理”的方法令我大开眼界,使我受益匪浅。
一、基于实际 学会引导
小孩子总是对周围事物充满浓浓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比如上图,孩子们可能想了解:
照片是哪儿拍的?什么时候拍的?
高铁为什么要加起来建设?是不是因为建得高,所以叫高铁?
高铁是怎么“跑”起来的?为什么可以开得很快?
铁轨是什么材质的?怎么铺设的?
两侧的广告是什么内容?
农田里种的是什么庄稼?
房子为什么要简称尖的顶,白的墙?
高铁经过这些居民家附近,会不会很吵?
孩子们这些发散性的想法,都是“科学问题”,对学习科学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把这些问题放在一起来提问时,它却不是“小学科学问题”,因为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缺乏逻辑递进关系。所以,教师更应该把学生的注意力抓回到与课标相符的内容。
所以,想要把学生教好,就必须熟读课表,了解小学科学的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熟悉各块知识进阶以及在各年级中的要求和侧重点。
二、找准切入点 有为有味
作为科学老师,一直在努力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每次布置任务时,总是哀嚎一片,即使最后交上作品,要么是抄袭、要么是组装的工艺品,或者干脆网上购买……,究其原因还是找不到切入点。其实,这些切入点可以来自于身边的生活情景。
(一)从生活中发现
翻开小学科学课本,我们会发现聚焦部分几乎都是以“真实情景+问题”的形式呈现。所以,留心观察生活现象,从中提取研究的切入点也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
有了切入点后,学生利用在课中所掌握的探究方法,找出现象背后的原因或规律,再提出解决方法或运用规律进行创新创造,甚至形成一份文字稿。即使没有研究成果,学生也积极去思考、尝试去解决问题了,对科学学习肯定有促进作用。再加上教师的适时进行指导、鼓励评价,一定能很好的激活学生学习科学的内驱力,让他们对科学这门学科保持长时的兴趣和探究欲,重视探究过程,享受学习成果带来的愉悦。
(一)在生活中联想
两碗面的联想,从中挖掘出背后的原因是:兰州是中国半干旱地区农牧过渡带。形成“自然地理”促进“人文地理”发展的意识,增强学生对地球地形地貌的学习兴趣。
三、“兰州拉面”推广中的科学思维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更加注重“工程与技术”,比如四年级上册《制作我的小乐器》、《设计制作小车》等活动。在《制作我的小乐器》一课中,你是否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在家制作好的乐器,高低变化明显,音准好。带到学校重新组装后,音准差。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在“工程与技术”方面缺乏“数据化思维”,没有及时用数据记录下成品的各个参数,导致无法复制、推广。
再来看兰州拉面能在全国各地盛行,能保持味道基本不变的原因,我们是否也能用“数据化思维”来解释。
我要学习郭老师乐于思考、善于收集素材的好品质,用知识精心策划“旅途”,观赏不一样的风景,既享受生活乐趣,又为教学增添一点接地气的素材,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