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生命世界”专题教学经验与建议
(代大会总结)
陈素平
各位老师:
为期两天的小学科学“生命世界”专题教学研讨会暨第九次研修班集中研修活动现在将要落下帷幕。感谢郁波老师、余自强老师、尚秀芬老师亲临会场为我们做专业引领;感谢平阳县小全体师生的辛勤劳动;感谢8位上课老师的现场教学展示;感谢在座全体老师的热情参与;感谢摄影师洪斌老师的全程录像。下面,我对本次活动做个总结。我的发言分三部分。
一、对有效教研的思考和行动
学科大型教研活动一学期一次,这已经成为市学科教研活动的一个惯例。如何做到“有效教研”是我组织本次活动的一个目标。我认为,保证“有效教研”需要几个条件:
一是基于教师的需要。五年小学科学新课程的实践表明,老师们对“生命世界”领域的教学最为陌生、最为困惑,在一般的公开教学研讨中,此专题的教学是“上座率”最低的一个领域。然而,该领域在教材中占有很大的份额,我们有必要对生命世界领域做专题的全面研讨。郁波老师说,这种领域式的专题教学研讨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次,因而深深吸引了她在百忙之中来温州做全程的跟踪观察。其实早在2006年下半年我们曾在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就举行过“科学与技术”专题教学研讨会,只不过这个领域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不是专门的领域,因此当时的研讨只停留在对课例的研讨。不过那次活动也为本次专题研讨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不管怎么说,这样的领域式的研讨会,基于教师的需求,是小学科学有效教研的前提。
二是活动策划。以往的研讨会随意性较强,展示成分较浓。本次专题研讨,我们很重视活动策划,3月份在博客上发出了“共同策划:2008年上半年小学科学教学研讨会”的主题贴,该主题贴得到了广大老师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跟帖,提出了“课例的类型要多一些,因为平时很少看到生命世界领域的公开课”、“最好有参与式的体验活动,哪怕是观察一会儿蚕宝宝,因为平时作为教师的我们还没有实际观察过蚕宝宝”、“要有专家引领,生命世界丰富多彩,温州本土自然资源又相当丰富,教师很缺乏知识储备”……大家群策群力,明确了主题研讨目标、内容、形式等等。有策划的活动一改过去的随意,它能给大家以更多的期盼和参与,体现了团队智慧的力量。
三是活动准备。活动准备除了会务外,我们主要做三方面工作,1.选择课例进行磨课,共确定6个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课例,这在今天的活动中已经得以表达;2.主题经验征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共征集到了“一线故事”40个。经过筛选、修改和主题要求,最后确定了18篇文章,另外选择了与本主题有关的重要理论文章,作为“学科视野”栏目进行编制,集中在“为了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专辑中。这本专辑是经过精心编制的,有理论指导,更重要的展示前阶段我们一线教师对该领域的实践成果。
四是现场交流。现场交流总是给人以真实感,容易生成智慧。所以她不可能被其他形式所取代。我们这两天里16个小时紧锣密鼓的现场交流,信息量很大,活动很密集,大家觉得应接不暇。根据问卷调查的反馈信息,个别老师有些意见,但是大家在取舍的同时,绝大部分的老师赞同我的做法(哈哈)。
五是后续研究。有限的面对面教研时间不能满足教师无限教研需求,因而,我们必须开辟更多的渠道,我们还要做进一步的网上教研,进行微格观察讨论,对课例进行深度研讨。这个主题活动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期盼能使这个专题的研究产生更大的效益。
本次活动,正如吴书记说的,“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讲,这次活动前期准备很充分,从问题调查到活动策划,从经验征集到资料汇编,再到今天的现场活动展示,这里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小学科学老师们严谨、务实的品质,都反映了大家对课堂教学的重视和对有效教研的追求。我想,我们今天以生命世界为专题再次聚焦课堂,这种源于教师需求,以合作形式开展、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本身就是有效教研的一次集中体现”。
二、可总结的经验(以收获的方式与大家交流)
对于生命世界领域的教学,在专辑的题记中已经做了很好的诠释: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摘自《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通过8节现场教学示范和两个专家的报告引领,大家普遍反映:“生命世界领域的教学原来可以这样上得有趣”、“我们今后的教学心里更有底了”。在这里我梳理一下,关于“生命世界”领域的教学,我们已经取得以下比较一致的经验和认同:
1.明确了生命世界内容的教育价值,让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教学。
对于课堂教学,我们常关注的是 “怎么教”,而很少关注“教什么”和“为什么这样教”即对教育价值的判断,这就是课程意识的缺失。课程意识作为对课程存在的反映,其基本形式是观念层面的,它在本质上就是教师教育行为中或明确或隐含的“课程哲学”。余自强老师对生命科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分析中提出了四点:一是生物科学技术具有生活实用价值;二是生物科学技术在影响人类的未来;三是对科学素养培养的价值;四是对人文精神培养的价值。从我们对科学课程的价值认识来看,我们知道生命世界作为科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她对孩子们的科学素养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本次大会编辑的专辑鲜明地冠以“为了孩子们的科学素养”这一标题。我们认为生命世界的内容比起其他的领域如“物质世界”,她更加具有人文教育价值。在我们这次现场教学中,很多的课都努力表达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而设计,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以“生物科学技术在影响人类的未来”的价值为例,余老师指出这种价值在观念层面上表现出“生物科学的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对人类文明产生深刻的影响”,比如合作进化、占领合适的生态位等等,令我们醍醐灌顶。我们先前的很多价值认识并没有这样的深层次,或者是模糊的、很不清晰的。在《食物网和食物链》一课中,教材和教学都强化着“弱肉强食”的观念。我们隐约感到从人文的角度去思考,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但不知道错在哪里。在教学中,我们能做到的是回避“弱肉强食”的说法,而没有坚定地指出更为直接明确的观念,导致本课的教学价值定位的偏颇。今天,我们已经意识到,只有正确理解教育价值,认同教育观念,才会愿意为实现价值而做出对教学的改进和改革。
2.创造性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领儿童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在对“生命世界”领域的教学思考中,我发现,如果说该领域的教学与其他领域相比有什么个性教学的话,我想应该更倾向于指向“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生命世界的精彩”。生命世界是一个精彩的世界,充满着无穷的奥秘。但是,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我们习惯的“科学探究”就是观察和实验,特别是实验教学,如果教学内容不能做现场直接实验,就会束手无策。探索生命世界,当然也需要实验,但大多数关于生命世界研究的实验是需要长周期,在课堂上难以马上完成或看到实验结果。这次活动的8节课,呈现给我们是采用多形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运用资料探究:应小敏老师执教的《动物的繁殖活动》一课,是运用资料和信息,对动物繁殖的有关信息,用视频进行了结构化的处理,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观看视频,分析和整理信息,很好地帮助学生构建动物繁殖的概念。
◆运用模型体验:王小梅老师执教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中,大胆地采用了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扮演稻田生态圈中的角色,如稻田、蚜虫、青蛙、蛇、猫头鹰等等,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用毛线拉起来,成为一个稳定的食物网。当一种生物收到侵袭、危险甚至濒临灭绝时,“食物网”会表现出不稳定甚至“松开”和“坍塌”。这种真实的“模型”体验活动,学生感同身受,在移情中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借用工具观察:施昌魏老师执教的《用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生命世界(一)》一课中,采用了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方法。他让学生自学使用方法的方式适当嵌入教师的阅读指导,使干燥的技能训练变为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给与会老师以很大的启示。
◆亲历种植活动:胡亦欣老师执教的《茎越长越高——凤仙花的故事实践活动》,通过纪录片和现场教学展示,我们发现,孩子们亲历种植凤仙花的全过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他们收获着凤仙花在自己精心养护下成长的喜悦。值得一提的是,胡亦欣老师是语文老师,他指导学生做到观察记录提别突出多种形式的记录,如图表记录、日志记录等等,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凤仙花的专门档案袋,到6月份凤仙花结果的时候,孩子们的“故事书”也写好了。
研修班学员执教的同课异构《动物的卵》、《跳动起来会怎样》两课采用了观察和实验,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总之,生命世界领域的课题教学,我们还可以采用更多有效的方式组织教学,期待大家进一步做改进。
3.意识到用核心概念支撑教学活动的设计,使教学有了明确的目标。
生命世界领域自身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活动设计的多样性。但是,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用核心概念引领探究活动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这也是国际上科学教学的特点,特别是现阶段大家已经初步达成共识了。我们温州老师对这个观点不会陌生,2005年暑期培训,郁波老师曾亲临温州,给我们的最前沿的信息就是关于“核心概念”的问题。随后我们产生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课例,在全国有关学术会议上展示。今天,关于生命世界的教学,依然要用核心概念来支撑活动设计。只是,我们要思考的是,需要什么样的核心概念是值得研究的。以《动物的繁殖活动》为例,该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要达成的核心概念可以表述为“卵生和胎生是动物繁殖的主要方式;动物总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繁殖;繁殖是动物的基本特征。”教学中,小敏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动物繁殖方式”韦恩图,图的左圈代表“卵生”,图的右圈代表“胎生”。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动物都在左圈或者右圈找到位置,而“交集”处是一个“?”,韦恩图外也是一个“?”,这个过程的概念整理,很好地帮助学生建构了“卵生和胎生是动物繁殖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全部方式的观念。在结构性的视频信息中,蜗牛、青蛙、织布鸟、企鹅、海马……不同的动物在繁殖前、繁殖中、繁殖后都有一些不同的表现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建构起“动物总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繁殖”。而在“假如没有繁殖,动物将会怎样”的问题驱动下,学生做出的直接回答就是“绝种”。这种用反例的方式,可以检测到学生对于繁殖是动物的共同特征这一概念是否形成。
在其他的课例中,我们也已清楚地观察到,正是有核心概念的支撑,使教学活动的脉络设计清晰、有结构,我们已不再追求外在的热闹的活动表面,这是一种进步。
4.追求促进学生的生命德性的形成和发展
这两天的研讨过程中,老师们提出的最大困惑是“在生命世界领域的教学中如何珍爱生命教育”和“对于难以启齿的新生命孕育过程该如何解开神秘感”。老师说,要珍爱生命,我们不可以解剖油菜花,这样的做法对学生来说太残忍;我们不可以打破鸡蛋,这是一个小生命将在孕育中;……我们该怎么教学呢?关注这些问题从某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关注生命德性,如何正视生命的本源、如何促进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大家看到,在繁殖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面对新生命的孕育、繁殖这些“难以启齿”的问题处理坦然,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郁波老师说,对生命本身的研究其实就是更好地珍爱生命的表现。
5.努力实践让学生亲历活动的全过程
教材中,有很多的活动需要学生做持续的观察研究,如凤仙花的生长变化就是一个例子。很多老师提出教材设计的意图是不错的,但是难以坚持和深入。今天,胡亦欣老师引领孩子们的现场展示,学生已经亲历了凤仙花从播种、芽出土、幼苗的变化、出现花芽到开花的生命成长过程,这个过程很难坚持,但是胡亦欣老师做到了,他和科学老师一起共同实践这个活动。目前,科学老师大部分是兼职,胡老师的经验告诉大家,你可以对该内容的教学进行整合,实现语文教学和科学教学的“双赢”;如果你是专职科学教师,不妨和语文老师合作进行教学,温州市实验小学家庭实验室计划的操作模式其实就是这样的一条路子。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实现教学目标。
在本次研讨会中,投射出的经验还远远不止这些,很多细节都告诉我们,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提炼和反思,这将在后续的研讨中进行完善。
三、生命世界领域的教学建议
李玉宇老师说:“生命世界是精彩的,生命世界也是无奈的”。我对“无奈”的理解,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却是难以找到合适的方法予以解决。但是,研讨会上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困惑,恰恰也是我们近段时间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为此,我提5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以“有效教学”为目标,重视五个要素
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研究永恒的主题,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关于生命世界领域的有效教学,下面几个方面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1)把握学习起点,即关注和把握学生的已有经验。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之一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观念的相应知识”,指的就是已有经验或者说初始概念。学生对于生命世界的初始概念,有些问题和年龄特点没有必然关系,而取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取决于学生通过电视媒体获得的现代信息。城市的孩子与农村的孩子经历不同,表现也不同。我们的课中,老师们努力做学生的前概念的调查,如“食物链和食物网”等课,但是如何基于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教学设计,还有待于研究。
(2)引起学习心向。有意义学习另一个条件就是“学习者应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如果教学所提供的新情境能使学生的原有认知图式赞哦很难过产生冲突,就会很好地引发学习心向。比如在《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一课中,教师出示一张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孩子们很惊喜,他们急于要“探个究竟”,很好。教师问:“当我们把洋葱表皮放在显微镜下面,你看到的洋葱会是怎样?”学生根据对放大镜的认识基础和平时对显微镜的作用的了解,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们将看到比在放大镜下看到更清楚、更清晰的图案”。“哦,不,你们其实什么也看不到,是黑乎乎的一片。要怎么做才能看清楚呢?接下来,让我们先做一个临时专片……”站在儿童的立场想一想,此时他最关注什么?我想,儿童此时最关注的是对自己的想法的验证,放在显微镜下面看看,真的是黑乎乎的一片吗?如果,教学在这个片段中,教师让学生“眼见为实”,即让学生将洋葱放在显微镜下看一看是否如大家所说的更清楚呢?当学生证实了在这样一种自然状态下,显微镜下面真的什么也看不到的时候,就会产生认知冲突,有意义学习将会在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状态下展开。还想说一点,在这节课中显微镜下的观察活动结束后,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很清楚地观察到细胞并能较准确地画下来;另一种是没有清楚地观察到细胞,画出来的不完整的。怎么办?教师是以画的准确的一组为代表,解释微小世界的精彩,肯定和表扬了这一部分学生。而另一部分呢?他们观察到细胞还是“听到”了细胞,结果不得而知。因此,如果让这部分学生再来调整显微镜知道自己亲眼观察到真实的细胞,有效教学就得到很好的体现了。
(3)指向科学的本质。任何一门学科之所以存在,它有学科独特的价值,这种独特的价值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对于科学课而言,对于生命世界领域的教学而言,要"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过程",逐步认清科学的本质,生命的本质。郁老师刚才对这个问题已经做了很好的阐述,我们从2004年开始一直在研究这个课题,并指导教学实践,这里我不再累赘。
(4)发展学生持续做细微观察、记录和推测能力和品质。生命世界的精彩在于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很多时候是稍逊即逝的世界。因而,需要做持续的观察、需要做及时的记录、需要做一定的推测。这些能力和品质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命世界领域学习是发展学生持续观察、及时记录、推测能力的有效载体。在繁殖一课中,有两个点值得大家关注:一是在学生观看视频后,大家被视频中生动的画面所表达的故事所吸引。教师因势利导,说:“这些镜头大多取自法国摄影师雅克·贝汉拍摄的电影《微观世界》,他花了长达20年的时间用他的镜头语言,记录了生命世界的真实故事”;在课的结束时,课件呈现了法布尔《昆虫记》中关于蟋蟀繁殖的一段美妙绝伦的文字,教师声情并茂地介绍到:“这段文字出自法布尔的《昆虫记》中的“蟋蟀出世记”。法布尔是一位伟大的昆虫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花了长达10年的时间,用美妙的文学表达了以人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了传世之作《昆虫记》。”这两个环节的处理,渗透着一种人们持续对事物进行细微观察的科学精神,渗透着一种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记录和表达过程的方法、渗透着一种教育蕴含在细节中的理念。在《动物的卵》一课中,丁希雷的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推测能力方面有很多值得大家借鉴的地方。比如学生要研究卵的各部分的繁殖过程中承担怎样的作用,教师先引导学生做出充分推测,然后观看视频,寻找真正的答案,让学生与自己的推测做比较,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地方你找到了答案,哪些还没有找到”。这种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推测能力和证据意识的教学,正是生命世界领域要发展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表现。
(5)掌握一定的交流技巧。在生命世界的科学课堂上,发现学生在交流汇报中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把“名词”代替观察,忽略对事实的描述;另一种是发散性的推测,难以概括。针对第一种倾向,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证据的重视,如在《动物的卵》一课中,学生说,鸡蛋里面有胚,此时教师不能直接肯定,而是要追问:“你看到的胚是怎样的,在哪里呢?”,要指向对事实的关注和描述;对于第二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指向对概念的“聚合”,比如学生说“假如动物没有繁殖,就会绝种;假如动物没有繁殖,这个世界就不会多姿多彩了;假如动物不会繁殖,人类就没有朋友了……”教师此时要追问 “你说的绝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理解繁殖是为了延续后代,所有的动物都一样,建构起科学概念。至于“使多姿多彩”“人类有没有朋友”等,那是另外的概念了。
2.进一步厘清核心概念,在领域视野下备课。
前面已经讲到,用核心概念引领探究活动,是科学教学的一个特点,也是重要的教改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如火如荼。但是生命世界的核心概念,在小学阶段到底有哪些?余自强老师昨天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引领和解读。但是,还有很多深层次的观念需要我们做更为深入的思考,我想目前教材的编写对这方面研究步伐也在加快,相信在实践基础上会有些进展。通过今天这样的领域式的教学专题研讨,老师们会发现,对于生命世界专题,我们的备课不能一课一课备,也不仅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备,还需要我们站在领域的角度统整备课。这样才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也才有能力去思考站在单课教学中如何做到“一英里深、一英寸宽”。
3.尝试整合教学,使教学更厚实
生命世界的内容因其具有丰富性、情感性、人文性,则更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因而进行学科整合教学是可行也是有效的。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科学课程都极力提倡与阅读、写作、数学、艺术等课程的整合。从善待自己的角度,还可以同体育课程结合。我在博客上搜到一篇文章,题为《一位生物教师的诗意课堂》,是讲述一位中学生物老师的课堂故事,建议大家读读,对开拓我们的教学视野很有帮助。今天,现场课例中给学生展示的如法国摄影师雅克.贝汉镜头下的微观世界、文学家法布尔笔下的昆虫世界、科学家胡克的显微镜与细胞的故事,用图表记录数据等等,无不体现了学科整合教学的理念。
还有,生命世界领域有大量环境教育的内容,需要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去审视教学、指导教学,使教学显得更为厚实。这是对生命世界的探究活动植根于课堂教学的一种实践,也是我们的追求。
4.要充分利用本土生物资源进行教学
温州是一个山水城市,本土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有很多省级森林公园、海洋资源等,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条件,有待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5.要努力为学生的亲历探究活动创造条件
种植养殖活动是研究生命世界的重要途径,很多老师抱怨条件不够,种植养殖活动难以开展。其实,在温州,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很多学校都身体力行,积极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温州市实验小学的迷你菜园,每一个班级只分到一平米的土地,通过有效的竞争管理制度,现在每一个班级都种上了自己喜欢的植物;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在寸土涌现的地方,留出了6亩地,为孩子们开设植物园和种植基地;鹿城区西城路小学,市中心的微型学校,在屋顶上开辟了“空中菜园”,还专门请了一位农技师做校外辅导员;苍南县蒲亭小学,一座半山区农村小学,租赁农保田10亩;洞头县元觉义校,为孩子们向农民租了半亩地;平阳县中心小学(今天的东道主),正在开辟山地供孩子们种植……有人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我很认同,也坚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的小学科学教育将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说明:在活动现场,由于时间关系,建议只讲了3点,在这里补上第4点和第5点。昨天读到陶行知先生于1932年5月13日对小学教师所做的演讲稿,言之有道,现摘录演讲稿的开场白,与大家共勉!
在20世纪科学昌明的时代,应当有一个科学的中国,然而科学的中国,谁来负起造就的责任?就是一班小学教师。造成科学的中国,责任大得很啦。小学教师们一定要说:“我们负不起这种重大的责任”。别怕。我想,造成科学的中国,也只有小学教师可以负责。因为要建设科学的中国,第一步是要使得中国人个个都知道科学,要使个个人对于科学发生兴趣。年龄稍大的***们,对于科学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味。只有在小孩子身上,施以一种科学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发展他们科学上的天才,只要在孩子们中培养出象爱迪生那样的几个科学杰出人才,便不难使中国立刻科学化。所以我说要造成科学的中国,责任是在小学教师。但是谈到科学教育,在施行上大家都觉得有些难色,因为科学是一种很高深很精微的学问,小学教师的本身尚未登堂入室,而要负起科学教育的责任,谈何容易。殊不知科学并不是很难的东西,高深的科学固然很难研究,但是浅显的科学,我们日常玩着的,人人都会做。我们用科学的教育训练小孩子,譬如叫小孩子爬树。你教人爬树,如果从小教起,到了长大,便会爬到树顶。如果教成年人学爬树,势必爬到头破血流,非得爬不到顶,并且于他的手足伤害甚多。所以,我们必先造就了科学的小孩子,方才有科学的中国。
——陶行知先生于1932年5月13日对小学教师所做的演讲开场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27 19:12:1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