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奉化区小学科学陈琴 [复制链接]

1#

培训心得

新城实验小学 陈琴

1225日,我隔着屏幕聆听了莫盈盈老师的《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竺佳老师的《热在水中的传递》和范蕾老师的《哪个传热快》这三节课。这三节课都借助醍魔豆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呈现缤彩纷呈的课堂。

下面我就竺佳老师《热在水中的传递》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竺老师开门见山直接出示实验材料,询问孩子们在试管中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想,其实意在挖掘学生的前概念。此处竺老师结合醍魔豆抢答技术,让学生通过抢答形式提出自己的猜想。板贴呈现四种猜想后,又借用醍魔豆技术,对四种猜想进行投票。醍魔豆的这一技术,让全班孩子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呈现出来。在常规的课堂中,往往只有部分孩子在建立猜想,并没有全班都参与进来。借用醍魔豆之后,让全班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提升课堂参与率,也更好的培养孩子科学习惯。第一个试管一端加热水的实验结束后,再让孩子进行投票,选择支持的观点。跟实验前的对比,两种直线式的热传递方式支持率降低,说明孩子的认知往真理的方向发展。第二个在烧杯一侧加热水实验结束后,学生再次对先前的四种猜想进行投票,热在水中以热水上升冷水下降循环传热的这一观点达成共识。通过一个个实验,学生的认知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如果三次投票,都是同样的四种猜想,然后把这三次投票的支持率能形成对比,我想从图表上看应该会更加直观,也是孩子们认知发展,思维提升最好的佐证。醍魔豆技术合理应用是可以很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与积极性的。但如果滥用强用也会严重影响教学,所以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认真思索,让技术融合课堂,而不是课堂展现技术。

分享 转发
TOP
2#

培训心得

今天在实验小学开展第一次团队研修暨醍摩豆智慧教研活动。上午聆听了范蕾老师的《凤仙花开花了》、庄梦雅老师的《点亮小灯泡》和郑玲巧老师的《比较不同的土壤》,三位老师都借助醍摩豆技术授课。下午又听了刘教授对于醍摩豆技术的深度解读以及教研上的应用。切实感受到醍摩豆技术在课堂中、教研中发挥着它的优势,让课堂教学、教研更有效率,更直观。

课堂教学:

1.醍摩豆的及时拍照上传,更真实的看到学生当下的实验结果。而不只是个别学生的实验结果。

2.在《比较不同土壤》这节课中,郑老师在汇报交流环节中,采用选择形式并以柱状图呈现,直观明了,对于不同的意见进行追问质疑解答达到一致,让课堂更加高效。

3.在课堂练习环节,借用醍摩豆答题模式,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提高参与率和兴趣性。

教研活动:

教师的实时评课,及时记录当下的想法,更加精准更加及时。在后面评课过程中还可以把前面的评价翻出来对应于当时的课堂实录,或者说还能进行复盘,更有效更真实!对于上课教师来说,她能更快的了解到自己的这节课哪里需要改进,哪里是亮点。哪里是在场听课老师讨论热点。能促进上课教师的反思及进步。

2021.3.25



TOP
3#

培训心得

宁波市奉化区新城实验小学 陈琴



  今天在龙津实验学校听了三位名优骨干教师的展示课。听听专家们上的课,真的有很多要学习、向齐,慢慢进步,靠近的地方。三位老师各具风格,不论哪一种都赏心悦目。

  接下来我就马水娟老师《增加船的载重量》谈谈自己的听课体会。第一次聆听马老师的课,马老师上课语言幽默,跟学生零距离,亲和力满分。在课中,马老师以本校发布招募令,出示考核任务,导入课题。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挑战欲望,又成功引出课题。在接下来的挑战任务中,马老师通过“你有什么疑问吗?”推动孩子们仔细去解读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马老师又借机介绍了船的结构名称,在后面的描述中引导孩子们用名称指示各个结构。知道了船的结构,接下来就要来设计船,到底选择多大的规格来造。这里马老师事先确定了材料的总规格,学生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自由设计。那么在画设计图前,先明确船的平面展开图通过实物直接切割的方式,让孩子们一目了然的认识到船体的平面展开图,并在设计时应先绘制平面展开图再进行搭建。大大降低了孩子们制作中的难度和方式,同时也是统一了方式。最后孩子们根据设计进行测试,通过实验,数据对比,得出正确的结论。在生生互动中,学生开始相互信服同一结论。

  在众多的steam课中,学生往往有很多种设计方案,各式各样。但如果真的测试起来难度特别大,不好把控。而马老师在这节课中,确定了总的船体材料都是12×12厘米铝箔纸,那么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学生进行自由设计时,他们的设计种类只有5种可能。就是在可控情况下让学生自由发挥。既让学生自由,但这个自由又是有度的,是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在设计过程中,马老师又采用画平面展开图的形式来设计,其实是让孩子们在合理安排材料进行搭建,虽然是自由设计,其实同时也是在可控的天空下,让孩子们的思想自由飞翔。规定了同一种的制作方式,而规格参数是孩子们自由选择的。马老师的这节课,对于上这一类steam理念下的科学课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次的培训活动,真的是很多可以学习,借鉴,进步的地方。希望以后多些机会聆听名优骨干的示范课,让我们多学习多品读。



2020.6.3

最后编辑奉化区陈琴 最后编辑于 2021-06-22 10:42:54
TOP
4#

培训心得


宁波市奉化区新城实验小学 陈琴



      6月18日,在岳林小学参加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项目化学习研究”为主题的第三次区团队研修。不管是优秀传统文化,还是项目化学习,我对此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我基于王教研员培训小结的四点对柯老师《我们来抽丝》这一课谈谈我的所思所得。
      一、基于学生实际需求的驱动性真实问题,进而转化为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任务。
     柯老师《我们来抽丝》一课,从“一个蚕茧的丝有多长?”这一情境下的真实问题出发,然后激发学生去测量一个蚕茧的丝长度。但是测量蚕茧丝长度这一任务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项目任务。在真实问题发生前,柯老师播放了一段古人抽丝造衣的动画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激发学生对于“蚕丝”的兴趣。
      二、基于学生综合素养的跨学科解决方案,进而转化为可操作性的项目设计。
    紧接着,柯老师让学生借鉴古人的方法进行抽丝、找丝头、绕丝。围绕“一个蚕茧的丝有多长?”大家还需要去算丝长,那么在算丝长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借助数学的计算能力才能解决问题,找到答案。这就意味着此项目化学习需要学生的跨学科融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柯老师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孩子明确了绕丝的方法,再规定了数丝圈的要求,让孩子们在正确的方法下,高效地完成任务。
     三、基于学生动手实践的可持续性的探索过程,进而转化为具有趣味性的项目实践。
    《我们来抽丝》这节课只是丝绸造衣这一传统文化活动中的一小部分,在学生们学会了抽丝之后,还会有接下来一系列的织布、造衣等活动,这才是一个项目化学习。
     四、基于问题解决的指标性的产品展示与评价,进而转化为具有可视化的项目成果。
    《我们来抽丝》这节课,在学生抽完丝,绕完丝,算完丝长后,每个小组进行汇报交流。在不同的丝长结果情况下,柯老师让丝长最长的小组分享了他们的抽丝绕丝技巧,让班级里的其他同学也学到了怎样可以提高自己的抽丝所得率。在经验分享的氛围下,不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相互促进了学生的抽丝绕丝手艺。让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基于以上四点内容出发,我觉得柯老师的课还是精彩的,也是成功的。值得我去借鉴和学习。


                                                  2021.6.21

TOP
5#

项目化学习能够获得更多有趣的成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