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每月研修培训感悟: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与解读(2021.03娄立新 ... [复制链接]

31#

观娄立新老师的《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与解读》有感

杭州市文新小学  赵丽

在研修之始,娄老师提到了“大概念”一词,在阐述大概念的具体含义后也提到我们的课程(教材)设计与教学实施需要围绕大概念来进行,这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反思自身,对某一课的设计与实施还未站在一个单元的角度去思考,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此后,娄老师出示了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不难看出,在他们的标准里,概念是有梯度的、进阶的。再看到我们新教材的课程标准中,也不乏概念进阶的设计,从而帮助孩子们可以更加连续、深入的培养科学素养。

之后娄老师对四年级《岩石与土壤》以及五年级《地球表面的变化》这两个一线老师们最为迷茫的单元进行了一个较详尽的解读,不难看出,在设计新教材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旧教材中这两个单元的特点,因此从课程内容本身、知识结构、学生兴趣动机、大单元结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设计改进,这也是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四个方面。

最后娄老师给了老师们5条中肯的成长建议,尤为受用:

1.对难度较大的单元教师更要不断的学习,使得自己游刃有余;

2.进行教学实施前,教学的设计十分重要,要站在大概念的基础上,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后,再进行设计;

3.要思考如何将活动与概念进行紧密的架构,实现概念的探究与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实践能力共生发展;

4.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问题的解释,使得每个学生都能解释、会解释;

5.教师要时时用评价的视角来监督与反思自己的教学,促进自我成长。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32#

教有所依   学有所长

                          ——0315每月研修感想

余杭区超山小学朱建英

每月研修,每月出精品,即便当时不能赶上,也必定会回看,这已经成了一种学习的常态。

本期娄立新老师《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和解读》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四下《岩石和土壤》单元的结构、关联、逻辑,也对“大概念、进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我们的孩子脑海中的知识是相对零碎的,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呈点状分布,于是在新的情景下解释和解决一些问题就显得局促,娄老师提出建构大概念来解决问题,认为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去获得一些用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应是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教师心中有大概念,将教学的目标趋向于大概念,对教材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教学时层层推进更加有的放矢。(个人认为与现在倡导的项目化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处。)

教科版的单元基本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刚刚在上的四下《植物的生长变化》,我在教学时以单元去备课,将凤仙花生长变化的过程逐一呈现,引导学生认识各部位的功能以及生长过程中的特点,但是忽略了植物单元指向的大概念“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也没有及时的将低年级植物单元的学习联系起来,听了娄老师的讲座,让我内省、反思“从大概念出发,我会怎么去教,我该怎么去重新设计教学?”

娄老师对《岩石和土壤》的解读,基于大概念的解构课时,让我更加清晰的认识了“岩石-土壤”的内在联系,以及单元想要呈现的思维进阶。这个单元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总会遇到孩子拿着石头来问我“老师,这是什么岩石?”每次也都是比较敷衍的说“咱们先按照课堂上学习的去观察研究下”,因为自身对岩石方面知识的欠缺,导致教学时没底气。今天的讲座让我意识到,孩子对岩石和土壤的学习兴趣以及方法的掌握是重要的,老师对本单元的大概念以及单元课时之间的逻辑把握是重要的。提供样本,用观察、比较的方式来认识岩石,土壤中的微粒的认识也是通过比较来认识,观察、比较、描述贯穿整个单元,也必将延伸到更加广阔的自然世界。

娄老师说,只有明确了概念的指向,并了解了概念进阶的路径,建立起概念的基本框架,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材设计和教学的实施,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工作。我想这也是我后续努力的方向,“小处”着手,也要去找找“大处”在哪里,是怎么样的,再回到课堂的“小处”,也许看到的问题也会不一样了。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33#

教有所依   学有所长

                          ——0315每月研修感想

余杭区超山小学朱建英

每月研修,每月出精品,即便当时不能赶上,也必定会回看,这已经成了一种学习的常态。

本期娄立新老师《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和解读》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四下《岩石和土壤》单元的结构、关联、逻辑,也对“大概念、进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我们的孩子脑海中的知识是相对零碎的,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呈点状分布,于是在新的情景下解释和解决一些问题就显得局促,娄老师提出建构大概念来解决问题,认为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去获得一些用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应是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教师心中有大概念,将教学的目标趋向于大概念,对教材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教学时层层推进更加有的放矢。(个人认为与现在倡导的项目化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处。)

教科版的单元基本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刚刚在上的四下《植物的生长变化》,我在教学时以单元去备课,将凤仙花生长变化的过程逐一呈现,引导学生认识各部位的功能以及生长过程中的特点,但是忽略了植物单元指向的大概念“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也没有及时的将低年级植物单元的学习联系起来,听了娄老师的讲座,让我内省、反思“从大概念出发,我会怎么去教,我该怎么去重新设计教学?”

娄老师对《岩石和土壤》的解读,基于大概念的解构课时,让我更加清晰的认识了“岩石-土壤”的内在联系,以及单元想要呈现的思维进阶。这个单元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总会遇到孩子拿着石头来问我“老师,这是什么岩石?”每次也都是比较敷衍的说“咱们先按照课堂上学习的去观察研究下”,因为自身对岩石方面知识的欠缺,导致教学时没底气。今天的讲座让我意识到,孩子对岩石和土壤的学习兴趣以及方法的掌握是重要的,老师对本单元的大概念以及单元课时之间的逻辑把握是重要的。提供样本,用观察、比较的方式来认识岩石,土壤中的微粒的认识也是通过比较来认识,观察、比较、描述贯穿整个单元,也必将延伸到更加广阔的自然世界。

娄老师说,只有明确了概念的指向,并了解了概念进阶的路径,建立起概念的基本框架,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材设计和教学的实施,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工作。我想这也是我后续努力的方向,“小处”着手,也要去找找“大处”在哪里,是怎么样的,再回到课堂的“小处”,也许看到的问题也会不一样了。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34#

《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与解读》学习体会

遂昌县实验小学
江淑贞

3月16日,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娄立新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大概念的相关内容及大概念下的教材设计,听完讲座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小学科学的教学往往缺乏连贯性,而我们教学内容选择上,也缺乏对于科学的宏观和系统的考虑,而这些缺少的东西对于孩子来正确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科学教师,科学概念教学尤为重要,每个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每一课都有众多的概念。听了娄老师的讲座,以后的教学中如何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经验转化为科学概念,如何将小概念提升到大概念,将是我努力的方向。

比如在《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学设计中,如何基于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有意义的概念建构,我有以下思考。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要帮助学生梳理两个概念,一个是怎样的运动是振动,一个是振动和声音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振动、振动和声音的关系这两个重要概念。在实验的设计上,关注整体的关联性,即钢尺振动和声音之间的关系,如“钢尺运动过程中,声音的变化是怎样的”?“声音消失时,尺子是怎样的”?我想通过这样更贴近学生思维的探究活动,学生能更容易归纳、概括出概念。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35#

听娄立新老师《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与解读》有感



遂昌县实验小学  李卫仙

今天聆听了娄立新老师《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与解读》的讲座,收益匪浅,体会颇深。

楼老师首先介绍了大概念的相关内容。大概念是指可以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物体和现象的概念。围绕大概念来进行课程(教材)设计与教学实施是为了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科学教育要有助于学生理解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实和形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并为未来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楼老师以地球领域的大概念为例深入浅出的为我们讲解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概念进阶,大概念帮助老师更好地认识知识框架。对比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的地球概念进阶,美国课程标准 “用预期表现”来描述 学生怎样做才能表现出对科学理解讲科学试卷与科学概念连接起来,避免了时间与概念的脱离。

教材设计与解读,新教材的编写围绕大概念建个框架、组织内容,娄老师以岩石与土壤单元为例进行分享,这是一个组合单元,是基于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地球表面覆盖着也是岩石,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自然资源设计的。设计意图“减少容量,降低难度”、“增加土壤的内容,完善知识结构”、“关注学生学习动机与实践活动”、“凸显大单人结构优势”。本单元的多元学习方法:观察描述、比较、阅读写作。

感谢娄老师的分享。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36#

立好概念 明确目标

——每月研修学习体会

遂昌妙高小学   刘莹


3月15日有幸倾听了娄立新老师的讲座《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与解读》。娄老师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解读,大概念的相关内容和教材设计与解读。娄老师讲的大概念作为一个普通老师,我其实不是很明白,平时对于专业知识的涉及非常少,这是我急需努力的短板。

听课娄老师的讲座我知道了什么是大概念。大概念是可以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物体和现象的概念,能够解释和预测较大范围自然界现象的概念。大概念的特点有包容性、本质性、抽象性。

为什么要围绕大概念来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娄老师说是为了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去获得一堆用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应是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实和现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并为未来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我的角度来理解,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利用思维导图,就是把大框架定下来,学生就朝着这个大框架去学习,就更能理解教材。

娄老师介绍课程标准中不论是美国的还是中国的都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对概念进行进阶教育,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作为教师是课程标准的实施者,只有了解了这些大概念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设计和实施。

娄老师还介绍了四年级新教材的设计细节:1.减少容量,降低难度。2.关注学习动机与实践活动。3.增加土壤内容,完善知识结构。4.凸显大单元结构优势。在这个单元中运用的学习方法多元化,主要有观察、描述、比较、阅读、写作等方法。通过娄老师的介绍,让我明确了教学的目标,对教材有了新的认识,对我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为教师应该多学习,把课标与教材的内容渗透入思想中,立好大概念,立好思维框架,并且能把思维框架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深入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系统化、全面化。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37#

《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与解读》研修体会

遂昌县三仁畲族乡中心小学 施晓露

本期研修主题中提到的大概念一直是我的知识盲区,感谢娄老师为我们正确解读,并剖析教材给予设计方案,让我受益匪浅。

“概念”这个词语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比如光年的定义、浮力的定义、食物链的定义,可是“大概念”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它与我们教的这些概念有什么区别吗?大概念是指可以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物体和现象的概念,也指能够解释和预测较大范围自然界现象的概念。科学教学应该实现一个趋向于大概念的进展过程,而不是去获得一堆用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学生知识的结构需要围绕大概念来组织,而不是简单罗列无关的实时性知识。这让我想起平时教学中让学生死记那些概念,而单元后不去梳理结构是在做无用功,心中的概念还是一盘散沙,概念和概念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对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并没有帮助。    

娄老师为我们以《岩石与土壤》单元为例,解读了单元目标及教材设计理念,其中一张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图给我了启发,我们可以在单元结束后找出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用思维导图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还能帮助查漏补缺提高成绩。如果从一年级开始引导或与学生共同制作思维导图,一直坚持到六年级毕业,那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非常完备的,这个习惯和方法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38#

小学科学中如何渗透大概念教学


—3月份每月研修体会

                                  姚江小学 田佳杰



2017年伊始,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正式出台, 相较于旧版课标, 主要在6个方面进行了重点修订。除却广受关注的低年级的课程确定恢复以外, 还涉及到学科素养、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理念变革等方面的修订。在重点修订内容中, 所涉及的科学教学要基于大概念基础实施的理念也是颇受关注。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17年版) 》中具体详细地列出了18项科学大概念, 其中物质科学领域6项, 生命科学领域9项, 技术与工程领域3项, 并这样写道“教材的整体设计要呈现出不同科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一些科学知识之间存在逻辑顺序要利于学生感悟这种顺序。某些知识之间存在着非本质的内在联系, 这种联系体现在相同的内容领域, 也体现在不同的内容领域。帮助学生理解类似的实质性联系, 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与知识积累, 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 采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进行进阶性的教学, 展示科学知识的整体性和科学方法的一般性, 这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17年版) 》对大概念渗透科学教育的强调痕迹非常明显, 那究竟什么是大概念呢?为何要强调大概念?而大概念理念又将如何渗透到我们日常科学教学中呢?

    科学大概念和日常教学中提及的“概念”和“科学概念”均有所不同, 它是可以适用于解释和预测较大范围内的物体和现象的概念, 它是能够整合众多科学知识的科学学习的核心。与其相对应的概念称之为小概念, 小概念是只能运用于特定观察和实验的概念。在科学学习过程中, 碍于科学知识的综合性特征, 我们无法学习完所有的科学知识。因此, 我们试图通过趋向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来解决这一困难, 把这些概念称为科学上的大概念。科学大概念是在具体科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 对科学事实和科学事业更为宏观而具概括性的认识和观念。



大概念的核心内容是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是在物质科学领域、生命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具有统领作用的概念, 它是能把零散的科学知识, 它是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基轴与核心科内部的重要概念。

科学教育还应该在促进学生理解有关科学方法、科学探究及推理上面渗透大概念理念。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的纵向建构意味着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方法建构的深度空间, 引领学生通过自身挖掘探究方法来深化自己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收集和运用数据来验证想法。学生是以发展理解、寻求突破点的方法参与活动, 教师有意识地、纵向深入地培养学生在科学方法上的认知与发展, 将帮助学生形成对科学本身的大概念。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39#

大概念 课堂的主线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文化小学  

王路路



每月研修,依旧。准时守候,学习。

本期是娄老师讲授,参加学习多次,接触过很多专家老师,娄老师给我的印象最深——美貌与智慧并存。

科学大概念,往往在教学中忽略。今天聆听的娄老师的讲座,忽然觉得科学课程清晰了,目标明确了。

讲解中谈到的岩石土壤、地球表面变化教学,是科学教师教学中遇到的比较难讲的内容,学生觉得枯燥,老师觉得又无从讲起,无法深度挖掘教学本意。娄老师从国内与国外科学课程教学对比,相对于学生的理解程度、知识架构,国内简单的多,很符合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但随之要反思的就是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文化底蕴,才能更好的服务课堂、掌控课堂,看到娄老师为大家介绍相关书籍,你才能知道,优秀的老师学习不会止步,她的教学智慧是要汲取各方面的力量。

遇到的困难总比方法多,知识的匮乏可以弥补,不要让困难阻止前进的步伐。面对种种问题与困扰,娄老师轻松耐心为大家讲解,让我们对课程编排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提出了对科学教师而言,教学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教育也需要有教育者来创新,二次创作对科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足教材,用活教材,拓展教材,基础在于以生为本,因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大概念贯穿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是学生的指导者又是合作者,教材的二次创作让我又有了重新认知,是教育的又一次实践。

本次学习,收获良多,学与思同在。

学习与思考,是让自己的课堂更丰盈,让自己的课堂更有味道、更有回味。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40#

《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与解读》研修体会

遂昌县金岸小学 项英

3月15日晚,听取了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娄立新老师带来的《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与解读》的讲座,让我对大概念以及教学中如何教有了一些了解。

以前教学中,我并没有系统地去学习科学大概念,但多次听到与大概念有关的讲座。今晚的学习 ,让我对大概念有了新的认识。什么是“大概念”?正如娄老师所说大概念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指可以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物体和现象的概念,第二种是指能够解释和预测较大范围自然界现象的概念。大概念的特点是:具有包容性、本质性、抽象性。围绕大概念来进行课程(教材)设计与教学实施,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今天娄老师对科学教育涉及到的大概念进行了详细地解读,把大概念与小概念的联结及概念进阶,用叙述的方式来阐述大概念所包含的内容,进而使大家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娄老师讲解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概念进阶”中地球领域的不同年级概念的构建,从大方向上来了解课标中恰当地分布概念进阶。

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内容方法上,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总体上是从简单、低级到复杂、高级进阶的过程。在今后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帮助学生围绕重要概念或“大观点”来联系和组织课程内容。

这次学习中,下面一段话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思考: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去获得一堆用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应是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理解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实和现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并为未来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期待今后的科学课能向这方面努力。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41#

《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与解读》

----每月研修体会



妙高小学
谢珊

娄老师的研修报告主要分以下几点:

一、对大概念进行了解读。用叙述的方式来阐述大概念所包含的内容,而不用孤立的知识点的列表来表述,就是为了进一步保全大概念的完整性,更适用于说明概念的进展。大概念与小概念的联结及概念进阶,教师首先要清楚概念的进阶,在课堂上慢慢渗透,这样才能通过大概念的知识框架转化为学习的知识点,完成学习目标的达标。

二、分析了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概念并进行解读,和我们中国课标的结合、对比,促进我们对教材的更好理解,吸取国外课标中的优点,再结合自己课标中的好的点,取长补短,更能看出问题所在,能更好地改进,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三、根据新版教材的设计,具体结合年级解读教材。先是从单元目标的设定,再到单元的组成。先要告诉学生关于这个单元要学习的内容前概念,为后面的学习在大概念的理论指导下,我们才能对重点、难点的突破。再讲到设计意图:1.减少容量,降低难度。2.增加土壤内容,完善知识结构。3.关注学习动机与实践活动,顺应学生年龄特点,提升学习兴趣。4.凸现大单元结构优势。将零散的知识点置于学生概念框架中,促进概念不断建构。单元间重视与低、高学段单元的关联,推进概念的理解与持续发展。最后举例单元主要学习方法的多样,如:观察、描述法,比较、阅读、写作等,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为孩子的学习增添乐趣而收获颇多。

聆听了娄老师的研修报告,感觉自己对大概念的这个概念稍有理解。大概念不应该简单理解成为是一个概念或问题,应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重要的是它要能使离散的事实和技能相联系并具备一定意义。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应着力于对学科大概念的展开。我们应该理清大概念的内涵并对大概念教学的实施意义,解决路径进行深入地学习,应该能取得不错的收获。应该继续学习大概念这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教学。



                                                        2021.03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42#

《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与解读》学习感悟

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杨迪娜



“让学习真实发生”到“让教与学在实践中真实发生”,一线的科学老师为了更好的教学,一直在教学的路上摸索前行。前者强调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思维深度,后者则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者都很重要。因此,除了常规教学,我也在尝试摸索将这些理念融入自己设计的课程中。 “大概念”这个词我听过很多遍,也很想借这个理念运用在自己设计的课程中,但总觉得对它的理解不够深入,没办法真正去落实。今天娄老师《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与解读》的讲座让我有了更清晰的思考。

娄老师从教材编写者的视角,为大家解读了为什么要围绕大概念?它有什么特点?正是因为它的这些特点,因此在大概念下面有很多细化的知识点。中美两国制定的课标中大概念的组成的分解有什么异同。大概念的分解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学生认知有进阶路径。教材中关于地球科学的知识正是基于大概念下对知识的拆解与进阶进行设计。有了这样的意图解读,这对于大部分老师在备课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甚至能够基于单元整体进行教学。我想这样的理念同样可以运用到我们自己设计的校本课程中,如果有了这样的高位思考,是不是学生理解的不在是碎片化的知识,而是有结构的知识网络。但是如果要培养孩子问题解决的能力,仅仅靠掌握大概念还不够,还需要在情境中不断用掌握的大概念去解决问题。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43#

给这些老师点赞
TOP
44#

学习之后收获多多。
TOP
45#

着眼概念
着手教学

——楼立新老师《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与解读》的讲座有感

大概念一直是科学学科的热门话题,虽然知道什么是大概念,但如何围绕大概念进行教学,自己还是不明了的,特别对于地球科学方面更是感觉难度较大,听了娄老师的讲座,真是受益匪浅,大概念是教材的统领,教材是对大概念的一步步细化,作为教材的实施者,我们要明确概念的指向,了解概念进阶的路径,建立概念的基本框架,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确实,我也觉得我们努力地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获得知识,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是不深,在新的情境下就不能进行解释,不会活学活用,这就需要教师围绕大概念组织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对于四年级下册的《岩石和土壤》单元,娄老师从概念目标出发,对单元组成和框架进行分析,将单元内容分成四部分,单元起始课(第一课)+岩石的认识(第2——4课)+土壤的认识(第6——7课)+总结(第8课),其中第5课是岩石到土壤的过渡课,围绕大概念,将零散的知识点至于框架中,促进学生对地球单元概念的建构,增加它们学习的动机、兴趣。《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也是总分总的结构,第一课是了解学生先前的认知,基于问题进行预测,后面几课是通过模拟实验、模拟实验等方式对先前认知的论证,最后一课通过回顾和反思与元认知进行对比,获得满足感。

娄老师的讲解,围绕地球科学的大概念,具体分析了相关单元的内容,让我重新理解了课本的设计意图和主要的学习方法,但对于具体岩石、土壤等知识还需要不断地学习。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46#

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与解读》——3月研修心得

本月研修的主题是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与解读,很荣幸能够听娄立新老师与我们分享她对这方面的相关认识。

本次讲座分两大板块构成,分别是大概念的相关内容、教材设计与解读。首先娄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大概念的定义,其是指可以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物体和现象的概念、是能够解释和预测较大范围自然界现象的概念,具有包容性、本质性、抽象性。随后结合自己的经验与我们分享对于为什么要围绕大概念来进行课程(教材)设计与教学实施该问题的思考,主要就是为了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教学的中心应从勤奋提炼和练习转向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学习者知识的结构非常重要,有用的知识需要围绕重要概念或大概念来组织。

随后娄老师也指出关键问题:科学教育涉及到的大概念有哪些?在《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一书中,列出10个科学概念、4个关于科学的概念,本次将以涉及地球科学领域的大概念进行详细说明。她指出大概念与小概念的联结及概念进阶,关于这一点需要老师们作出清楚的区别与认识。紧接着与我们介绍了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的概念进阶,例如地球系统,分别从二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初中、高中这五个年级区域进行详细说明。学生通过表现(具体做事)来展示对概念的理解,其中涉及的面相对广而深,学习内容相对前置。那对于我们小学科学又是什么情况呢?娄老师对此有本土化的改变分享,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里的概念进阶,其中涉及到14.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15.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第二板块教材设计与解读,即教材编写围绕大概念建构框架、组织内容,本次活动娄老师以四年级《岩石和土壤》、五年级《地球表面的变化》这两单元进行重点说明。首先以教材出发,分析了三四五年级对于地球内容的衔接与设计思路安排,期间与我们分享了其设计的围绕《岩石和土壤》单元的编写思路和教学大单元理念。随后娄老师也与我们分享了其教材编写设计的意图,主要是四点,分别是减少容量,降低难度;增加土壤内容,完善知识结构;关注学生动机与实践活动;凸显大单元结构优势。

随后娄老师也继续对五年级《地球表面的变化》进行了详细说明,例如单元学习方法等等,令人受益匪浅,对大概念的认识有了不同!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47#

每月研修感悟——指向大概念的教学设计与解读

下沙二小   吴开拓

听完娄老师的讲解,我对四年级下册新教材有了更深刻的

在新版教材中,遵循总起——解析——总结的结构,因此每个单元的第一课都是要起到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的作用,顺应学生年龄特点,保证学生对整个单元的教学有着初步了解,揭示这个单元的若干重要大概念。而在起始课上解释的大概念,会在后续的几个课时中进行时再深度学习,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课再对本单元所学习的概念进行整合与总结。因此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去获得一堆用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应是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建构概念。

整本教材的各个单元均是以大概念为单元核心进行统整编排,因此在教学时也会轻松不少。整套教材相比于上一版教材,对知识的要求下降不少,对技能的要求有所提高。让我体会最深的是关于娄老师对《岩石和土壤》这一单元的解析,让我感触颇深。

由于《岩石与土壤》单元,整体教学难度较大,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光凭借自身专业与课本知识,无法应对学生稀奇古怪的提问,鉴别岩石也有着诸多难度,因此新版本对这部分进行了大量修正。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岩石矿物方面,将岩石2课并作一课,只研究花岗岩、大理岩、砂岩这三种常见岩石的特征。矿物部分更是4课合一,从岩石的角度了解矿物,大大减轻了学习难度,并且能够更好的聚焦观察方法。

2. 土壤方面内容。在5、6、7方面增加了三课,保留了土壤成分学习,增加不同类型的土壤研究,从而实现了岩石和土壤的过度。

3. 强化学习动机。通过学习实践来强化学习动机,更关注技能方面的成长。不仅仅有观察、描述等较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还有更深层次的比较性活动——以及隐藏在比较背后的比较方法探究,通过比较方法,寻找各类岩石、矿物之中的共性与个性化区别,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各类矿物岩石的概念,最终指向更上位的大概念学习。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本单元学习方法还插入了阅读与写作这类更为综合性的活动,尤其是阅读这一要素在其他的教学中更为尤甚,完全可以围绕本单元开展以岩石、土壤等专题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


4.单元注重大概念整合。在单元内部中,将零散知识点置于概念框架中,促进概念不断建构,单元之间注重高、低概学段之间的关联,推进概念的理念与持续发展。如图所示,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前后学习章节的方法、知识总是有一定的承接关系,同时诸如探究硬度、光泽等内容的学习方法也会反复承接使用,最终在完善认知的基础上建构完整的大概念。


以上是我对本次研究的感悟。指向大概念的教学设计,要求我们从一个最基本的点出发,将三片花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大概念。作为教师我们要从高位审视单元的活动与知识,这对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48#

《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与解读》研修感悟

吴梦怡

今晚的每月研修是由娄立新老师带来的《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与解读》。娄老师指出,大概念具有包容性、本质性和抽象性,围绕大概念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有助于学生围绕大概念进行知识构建,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并未未来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大概念会不断细化为小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并应用叙述的方式来阐释,而不是用孤立的知识点来罗列,要确保大概念的完整性。概念的教学要具有进阶性,连续性。例如地球表面相关内容涉及的知识面相对比较广而深,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在课程的设计中,就会有一个概念进阶的过程,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安排符合其学习特点的概念内容,通过对各种细化的小概念的不断学习积累,完成对于大概念的认知。

在《岩石和土壤》单元中,基于“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大概念,围绕土壤和岩石展开多个小概念教学。在这个单元中,涉及到观察、比较、描述的内容比较多。侧重规律性知识。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49#

《指向大概年的教材设计与解读》学习体会

钱塘新区  徐玉红

每月十五每月研修,20213月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娄立新老师带来了精彩的讲座“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与解读”,主要围绕“地球与宇宙领域大概念的相关内容”和“教材设计与解读”这两个方面为我们小学科学教师指点迷津,让我们对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领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大概念是指可以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物体和现象的概念,能够解释和预测较大范围自然界现象的概念,它具有包容性、本质性、抽象性的特点。为了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所以要围绕大概念来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地球的构造和它的大气圈以及在其中发生的过程,影响着地球表面的状况和气候是涉及地球科学领域的大概念。娄老师以这个概念为例,为我们耐心细致的剖析概念的基本框架,凸显大单元结构的优势。

      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名词,以笼统的语言来描述,估计大多数人都会迷失,娄老师又以具体单元设计为依托,对教材大概念进行解读。《岩石》这一单元中观察、描述、比较、阅读、写作……这些探究方法的多样化,是提升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课时安排层层递进,逐步剖析岩石的知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网络图,建立概念意识,形成概念结构图。《地球表面的变化》这一单元的编写思路仍然延续“总分总”的逻辑线索,后一课时不断的对前一课时的概念进行补充和修正,训练孩子的思维,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

      那我们为什么要围绕大概念进行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实施呢?为了学生的学习,为了发展的需要。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我们教学的重心往往是因勤奋操练和练习,只是针对学生的事实性的知识,而没有围绕重要概念或者“大观点”来联系和组织课程的内容。科学教育的目标不应该是用一堆事实和理论来堆砌知识,而是应该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有助于学生理解生活相关的事实和现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50#

《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与解读》--3月研修心得

汪徽生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教学都必须将学科中那些最广泛、最强有力的适应性观念教给学生,这些观念即“学科本质”。《科学教育的原则与大概念》一书中提出的“大概念”,与日常教学中的“概念”不同。这里的大概念指组织、有结构的科学知识和模型,它们能够解释较大范围内的一系列相关现象。

《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提出了自然科学的十个顶层大概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18个科学大概念。指向大概念的教学设计要求整体课程的设计到具体课堂的教学内容,都要围绕着这个大图景来取舍、来组织,来问教什么,为什么,怎么教,为什么。

指向大概念的教学设计首先需要研读课程标准,精心研读教材,结合具体学情。搞清楚层级概念,哪些是核心概念,哪些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样在组织教学的时候重难点自然而然就能凸显出来。同时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后续教学中是否还会涉及到。考虑到这些问题之后,重新调整单元教学顺序就变得更加自然,每节课要达到的概念深度就有了方向。课时目标需不需要继续深入,升化概念?是否需要往大概念再过渡,这些都需要首先厘清单元概念,建立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框架。

第二步解读教材内容,明确单元学习目标我们现在所用的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有关课程内容标准转化为教学内容的书面材料。反映了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时代要求,集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大成。逐字逐句解读文本,细细体会作者的意图。感受每一张配图的意义,进而整体把握单元的学习目标。

第三,以UBD为蓝本重设项目化学习体验。逆向教学,是被理解为一种教学模式而被提出的。无论是来自于理论应然的逻辑还是实践实然的表象,逆向教学及其设计过程本身始终承载着课堂教学的本质和要义。逆向教学是预先考虑学习评价的教学。威金斯和迈克泰(Grant Wiggins & Jay Mctighe)提出逆向设计(backward design)模式,“将教学的逆向设计过程分为三步:分别为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制定如何证明学生实现了学习目标的手段与措施、安排各种教学活动,指导学习活动,达成学习目标。”[1]这说明逆向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开始设计教学或组织单元学习时,先确立学习目标,紧接着对学习评价进行相应的设计,确定学生学习体验活动。

每月研修,每月更新主题,每次听完都是一次享受。期待下一次的学习!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