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读后感分享(喻伯军名师网络工作室... [复制链接]

1#

共读一本书  好书共分享

分享 转发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2#

  读《如何在教学中指向生命科学领域的大概念》有感


                                湖州市新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王露



        生命科学是小学科学教育的四大领域之一,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在1——6年级各个年段均有分布。在全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里,以大概念为统领,进行组织和呈现,通过“联系、整体”的视角来规划生命世界的轮廓,将零散的科学知识点和概念统整起来,形成多种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延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和网络。
书中,该章节以《原来是相互关联的》为例,进行了分析。站在大概念的角度,《原来是互相关联的》:指向生命科学的两重性,即突出生命的相似性又彰显差异性。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进化”这一概念,但是通过问题构建、回答、观察、数据收集等方法,获取“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大概念。
        研读后,我用自己对章节的理解,重新设计了《相貌各异的我们》,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对相貌有了很客观的认识,但是还没有系统的进行梳理。站在建立生命科学领域的大概念角度,利用6年级学生已有的科学思维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力争贯彻主体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原则,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参与到观察、讨论、猜想、思考的过程中,亲历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分类、讨论、交流等活动,从而认识个体、组员、全班同学、人类以及整个生物界其生命个体的性状特征都存在着差异,通过相貌各异的我们,引领学生建立同一种生物也是千差万别的概念,从而让学生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更加丰富,形成高效的课堂。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3#

读《如何基于学生经验开展教学》有感


湖州市龙泉小学  李娟芳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学情诊断中指出:“让学生和教师了解学习的出发点在哪里,这是学好科学的前提。”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探究如何基于学生经验开展教学对于教师来说非常有意义。

《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该章节中提到“经验存在于每个学生的思维和言行中,带有强烈的年龄认知特点和个性特征,不是教师凭想象就能推想出来的。”回顾自身,虽然我深知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需要以他们的前概念进行教学,但在真实设计教学环节时却也常常以自己的想法为主,有时会询问个别学生的想法来作为参考依据,调查学生前概念的方法也比较单一,阅读本章节后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方法可以帮我们老师去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之前面对低中段的小学生时,由于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无法将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书中为我们提供的“画图展示”的方法,我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也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发现效果很不错,学生不仅将自己模糊的认知表达出来,我也能从图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书中讲到在有了学生前概念后老师需要搭建支架,经历探究,有效开展基于经验的教学。教师需要在了解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如在收集中的图中发现学生能大体画出蚕的样子,但是对于蚕“头、胸、腹”三个部分的区分度不够以及每个部位上的器官关注不高,这不利于后续“蚕蛾”形态特征的教学,也影响“昆虫”概念的教学。课堂中,我尝试采用“拼图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蚕的形态。书中到教师需要修正学生原有错误概念,重建新的认知,也需要呈现科学事实,经历探究过程,习得新技能。通过统计学生前概念时,我发现学生认为茧属于蛹身体结构的一部分,在导图中呈现出“不能剪开蚕茧观察,蚕会死”,“蚕变成蛹后是白色的”等表达。对于这个知识点我采取让学生在课堂上手拿着蚕茧,先感受蚕茧在手中微弱的运动,再亲身经历剪开蚕茧观察的活动,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该知识点。

科学概念的建构是动态的,在研究与学习中会不断地被修正与延伸。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掌握学生以后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教学,让学生获得具体的发展与进步,更好地实现增量教学!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4#

读《如何设计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的课程》有感

湖州市晟舍小学 陆迎亚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实验室这些狭小的空间里,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重点……学生只有在“五彩缤纷”的科学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课程的实践参与中,才能拓展兴趣渠道,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钻研感兴趣的项目。

在本章节中,首先向我们指出了目前社团活动展开的短板:1.缺乏课程体系规划,为了社团而开展社团活动,内容结构杂乱;2.缺乏教学策略,满足不了孩子们的好奇心;3.缺少及时的评价。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事实上,在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作为科学老师,我们或多或少接触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我们往往会把这样的实践放在社团活动中。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也是“煞费苦心”!



本章节中以《“电子工程师”课程》为例,向我们介绍了基于教材内容的拓展兴趣课程应该如何展开。设计理念中点出:首先,电学在我们生活中运用广泛,课程的展开可以帮助学生补充教材上不足的知识;其次,电学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愿意去学,同时能帮助学生克服课堂中遇到的困难;最后能满足学生的个性要求。

基于以上,我认为作为科学老师,我们在开发自己想要开展的课程时,应该先去思考:孩子们对哪些内容感兴趣,课程内容之间的连贯性、递进关系(从简到难),课程目标究竟是什么……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融入STEAM理念、传统文化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多元化的提升。

最后,学生学习科学也好,参加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也好,我们最终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们的认知更接近生活,把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的生活中去。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5#

读《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感

塘甸小学
王慧颖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一书中给出以下几种方法:运用结构性材料;通过递进式实验活动;运用学习单;通过辩论时交流。其中,又通过研读书中展示分析的教学案例《放大镜》、《拱形的力量》得知,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结构性材料的选取需要考虑材料的普遍性;结构性材料的选取应该能够吸引和适应特定年龄的学生;结构性材料的选取应该能使探究活动具有层次性;合理运用教具及画图,帮助学生完成从抽象思维到具象思维的过渡;直观数据提升逻辑思维;逐层递进实验,关注真实数据,提升思维整密性。


联系反思自己的教学,首先,对于实验材料的选择与设计,应除了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的作用,还应反映出思维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而不是提供无结构或结构松散的材料,让学生陷入迷茫或者产生杂乱无章的问题。比如在让学生研究探索声音规律时,提供的材料是有对比、有规律的。并且,不要为了实验而实验,开展的活动若五花八门也会导致难以把控课堂节奏。在设计实验时就应该思考这个实验的目的何在,能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要让若干个实验活动之间有联系、有递进。让学生可以通过逐步的交流、探讨、质疑、剖析,得到深层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科学逻辑思维的发展。还要重视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引发思维冲突、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另外,如果课堂上对学生完全放手,会让学生陷入无所适从的迷惘中。而有效的学习单能发挥学习支架的作用、促进有效学习。学习单的设计制作,应可以提高学生实验的效率;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归纳,记录和呈现学生的思考过程。另外,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见解时,要让其他学生有机会提出质疑,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互相质疑,可以更好地引发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知。

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小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需要我们教师的认真学习、不断思考!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6#

读《如何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习惯》有感


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
王怡华

良好的科学习惯是科学学习的必要条件,可以促进学生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用于探究等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低年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还处于不稳定时期,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提出一些学生能达到的要求作为班级的规则,适当强化和反馈,是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对于低段学生来说,不管是理论学习还是实验操作,良好的科学习惯包括倾听习惯、发言习惯、合作习惯、记录习惯、整理习惯和自我管理习惯。

倾听和发言习惯在语数学科中都有培养,但低段科学课每周只有一节,如果没有在课堂上提出必要的要求,学生不会太重视这些习惯的维持。认为科学课是很好玩很有趣的课,在问题的回答上会天马行空,偏离中心。在倾听他人发言上比较缺乏耐心,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属于个说个的事儿。所以教师需要强调学生如何倾听他人发言:眼睛看着发言者,等发言结束再举手表达。发言时好多小朋友说话比较慢,条理不够清晰,比较冗长。老师可以待学生发言结束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强化。我非常喜欢设立作品展示环节,向本学期二年级的“立体动物迷宫”、“如果我有这样的书”和“帽子展示会”这样的课堂,鼓励孩子上台发言,展示自己的想法和作品,提升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和学习自信心。

实验操作环节需要学生形成团队合作,多见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我发现当小组人一多,部分孩子忘记实验目的,只为了新鲜。于是我是这样安排的,如果两人合作,就有明确的分工,互相监督和合作。四人小组确定角色,让每个人都有任务。六人小组确定能干的小组长。然后指导环节对个别孩子的习惯进行强化。记得《不同材料的工具》一课中,6人小组探究不同材料的餐具的特点,我要求组长带领组员先观察并在桌上分类,汇报的时候全组上台一一介绍餐具特点,其他小组倾听后补充没有的特点。对观察讨论声音小,汇报大方,会倾听的小组给予表扬。实验前以铃铛为准,对实验后迅速整理材料的小组全体加☆,孩子们还是很喜欢的。低段教学比较头疼的是大量的文字记录,低段孩子很多字不会写,比较适合图画加文字的形式。对于室外观察看,我允许图画+拼音+文字,鼓励孩子用语言解释。室内观察,尽量简洁书写。

要培养学生学生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很不容易的。尤其对于那些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孩子,

教师心中对不同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预设和方法。低段教学和中高段教学又不同,语言、评价上都要符合低段学生心理才能让这些孩子心服口服。有时候真的会被一些调皮的孩子弄的哭笑不得,教学环节的设置出现过于简单或复杂,学生习惯不好有效培养。所以除了研读教材外,我经常会请教教过的前辈,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抓住低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强化规则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任重而道远!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7#

读《如何在不同学段把握对比实验要求》有感

湖州市凤凰小学 徐明夏

在小学阶段的对比实验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对照试验。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对照实验又叫对照比较实验或单一变量实验,是探究实验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指在研究一个条件对研究对象有何影响,处理意义(究果)或作用(析因)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二者区别:

1、变量不同

对照试验是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对比试验是将两个研究内容相似的试验进行对比。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试验。

2、实验设计不同

可以将对照实验分为空白对照,如加入等量的清水、蒸馏水或生理盐水;自身对照,如研究动物的内分泌腺时,先摘除内分泌腺体,一段时间后再移入其腺体或补充一定量的相关激素,以观察生物自身实验前与实验后情况的变化;条件对照,如特意控一定的可以预知结果的自变量因素,使实验结果更加令人信服,上述蝌蚪实验中的第三组就能基本说明问题,等等。

如果并不知道两组(或多组)实验中的自变量对实验结果所造成的影响,需要通过实验来进行确定,此时就可以称这些实验为对比实验,对比实验也可称为相互对照实验。

《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该章节以《谁流得更快一些》为例进行分析。本课是学生首次尝试对比实验的初步设计,在经历思考和讨论怎样做才能保证流动比赛是公平的之后,学生能理解,为了保证公平,除了要研究的液体不同之外,其他条件也全部相同,通过对比实验对三种液体进行流动快慢的比较,以加深液体能流动这个基本属性的认识,知道液体流动快慢是液体黏度的影响。

本课的设计重点不是想出各种实验方法,不需要写出完整的方案,而是鼓励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讨论中发现如何做实验、保证实验公平的看法,在全班的研讨和教师的引导下,对原有设计质疑、择优和完善,理解其公平的本质。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8#

“一花一叶一世界”。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在自己的课堂实践锻炼中,孕育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花朵,但每一朵的花期却是迥然不同的。我们要让每一朵花都能优雅的绽放。如果我们教师把握好教学方法,引导好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孩子能自信地站在科学课堂上,让自己的行为在自己思考的引领下,自己发现解决问题。



研读了这一章节内容后,在科学课课堂上我重点突破“小手做一做,小眼瞧一瞧,小嘴说一说”的课堂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手与眼的合作,锻炼学生说话评价的能力。如《神奇的小电动机》一课时,把课堂50%的时间放在动手制作上,通过不同层次孩子或边做边讨论,或依据个人优势分工合作,小组完成小电动机的制作,最后通过孩子的汇报和解说,突破制作的重难点,一针见血。于是孩子们在汇报评价各小组的作品时自然能突破重难点,掌握好知识,提升好自己的探究能力。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9#

读《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有感


目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小学科学的地位不断提高。而我们科学教师对小学科学教学的认识越米越深。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我国的小学科学教学从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我们目前的教学资源也更加多样化,除了教材在不断更新,网络资源也越来越丰富,而喻老师的的工作室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但是目前我觉得我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对科学的核心问题认识不够深。所以读了喻老师的《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对我的帮助很大,教学关键问题的研究,能够帮助我克服一些困难,弥补一些不足,引导我的专业成长。

读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感悟颇多。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实证意识?实证意识,主要包括证实和证伪,证实:我的理解是:我们以为是这样的,然后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果然是这样的。打个比方,在今年上六年级《电磁铁》这一课中,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电磁铁磁力大小和线圈圈数有关。然后我们做了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测是对的。证伪:我的理解是:我们以为是这样的,然后实验后证明我们的猜想是那样的。比如:同样是点《电磁铁》这一课,学生提出电磁铁磁力大小还可能和导线粗细有关。然后通过实验证明,和导线粗细基本没有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我觉得证伪比证实更加有趣。证伪作为实证活动的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对学生自己提出的错误观点进行论证,对于修正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具有深远的教学意义。通过证伪的活动,使学生明白自己想当然的事情不一定是正确的,通过反复的实验验证后,我们才能够确认它的真伪。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读了喻老师的书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觉得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1.重视创新教育过程,培养创新示范意识

在每一个新学期开始的时候,第一科学老师都要做好认真的准备。在启蒙教育课程中,作者不仅强调一些教学常规,而且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询问科学课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一些学生会说,科学课是观察动物和植物,做实验,从事发明和创造。然后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每一个观察活动、实验、创造和发明都是实践性和现实性的实践探索。让他们知道,每一项伟大的发明都是科学家们无数次实验的结果。新学期第一节科学课可以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示范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示范意识。

2.启发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

“实事求是、客观客观”是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经验意识的基础,也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学生应该从小就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观察中要实事求是,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科学严谨地分析实验数据,尊重实验结果,不捏造数据,不伪造结果。每一个科学家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经历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素质,从而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证据的态度。

3.培养学生动手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在理科课程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观察到实验现象,能否得到实验数据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十分重要。每个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获取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只有当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自我实践并得到实验结果时,学生的前概念才能与实验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发生碰撞,最终得到科学概念。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经验意识。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每一个大胆的猜想都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的结果不是偶然的,而是可以重复和验证的。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10#

读《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有感


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
杨一飞

课堂是以实现学生的学习为目的的,但是大多数的教师在课堂中追求如何能够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从而实现每个学生自我发展。课堂的学习通常都是从“有效问题”开始,最后指向问题的解决,来评价教学的实效和学生所得。来自学生的“有效提问”,可以启发每个学生思考,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该章节以《机械摆钟》为例进行分析。示范了从单元结构和教材解读中提炼有效问题。有效问题的产生可以结合科学史更加容易聚焦,在解决的过程中,立足于学科本质进行探究,让学生进行分工获得证据。有效问题如同连环扣,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学生能够容易地发现新的问题。如果我们的科学课堂经常是以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那学生也会习惯这样的思考模式,慢慢学会自主学习,善于提问。

结合自己教学经验,我的课堂结构性不够强,问题不够聚焦,因此学生很难进行主动提问,或者换成老师自己本身自始至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所以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课与课之间除了知识点的衔接外,要做到科学方法的有效运用和衔接,让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举一反三,旁征博引,这样学生才会越聪明、越灵活,把知识活学活用。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11#

读《如何设计自制教具促进教学》有感



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
张晓霞

小学科学一门是以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实验操作为基础的学科。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验操作是学生学习科学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科学探究方式,是形成和完善科学核心概念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器材和时间,保证学生获得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精心准备有关的教学器材,器材必须充足和典型,避免两手空空进入教室进行教学,保证学生观察、实验活动顺利进行。器材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热情,也要突出探究活动的重点和本质。

《小学科学教学冠军问题指导》一书中关于如何设计自制教具促进教学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该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研读我认识到自制教具可以从改造实验装置,简化实验操作;整合实验装置,放大实验现象以及升级实验装置,提高数据精确度三个方面去设计和制作。该章节中以《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一课为例,在教学中学生通过使用自制教具“数显式温度比较仪”进行“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两个探究活动,然后记录分析实验数据,比较出与传统实验室里的玻璃温度计的优势——操作更简便、数据更直观。

作为一名小小科学教师,为了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我们要对教学中的实验材料进行适时改进,以至于这些自制教具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提高实验教学探究的效率,能更好帮助地建构学生的科学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12#

读《如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有感

湖州市新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钟鹭

在科学课中常常需要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让他们利用简单的工具,如温度计、秒表、天平等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提取数据中蕴含的有用信息,形成结论。《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科学探究总目标中提出:“知道科学探究需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手机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有效表达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和观点;能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因此,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非常重要。

只有目的明确,采集途径正确,才能获得有效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收集数据的目的通常有两类:一是通过收集数据对已有的假设证实或伪证,二是有研究的问题而无假设,此时,收集数据为了想要知道一个位置实践中是否存在某种规律。针对两种目的,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设计不同的采集数据方法及取值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该章节以《拱形的承受力》为例进行分析。模拟试验后获得13个垫圈和12个垫圈,让学生思考取哪个值更好?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工程师,你通过实验模拟出这座桥一次载重12吨塌了,另一次载重13吨塌了,你会设定允许多重的卡车过桥?将实验数据的选取,让学生用工程师的眼光去看待获得的数据,并进行筛选。示范了在课堂教学中中步步深入、层层推进地引导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并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案。获取数据的准确性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聚焦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立足于现实问题进行探究,从工程角度考虑结构的安全性。有效的数据分析和比较,能够让学生从不完善的科学前概念走向科学概念的建构,真正让学生学科学、用科学。

回顾自身教学实践,我的课堂在数据的分析处理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很多时候选取平均数,认为平均数是最公平的,选择数据很少考虑生活实际。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先求同,从大范围中寻找、归纳普遍规律,再求异,关注特殊数据,引导学生反思与解释,让学生对数据中个别明显不同的数据提出质疑或作出解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质疑精神。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13#

黎黎这是把学校老师写的读书好贴发在这里留存学习吗?是个好办法~共读!
TOP
14#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