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习“煲汤说”
靓汤之所以成为靓汤,对于一个从未涉足厨房事业的我来说,想来不外乎受以下因素之影响。一是取决于各种原材料的质地,二是取决于各种原材料的组合搭配方式,三是取决于加工者的煲汤技术,四是取决于炉灶提供的适当火候,五是取决于品尝者的口味,等等。
若将煲汤对应类比于探究,则互有影射。煲汤材料对应于教学主题,抑或探究主题。好的煲汤材料可能煲出靓汤,差的煲汤材料未必不能煲出靓汤。但是,我们总是将一些昂贵的菜肴吃个精光,比如,上了一道鱼翅,吃过的人说鱼翅的味道不怎么的,然而抢着吃的就属他。看来,教学(探究)主题虽不是决定学生探究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但好的探究主题会让教师的教学显得轻松愉快,甚至不需要什么更多的技巧。
原材料的组合搭配方式对应于教材的重新组织建构。我知道,鱼可以烧出“红烧鱼”、“清蒸鱼”、“油炸鱼”、“葱油鱼”、“汤鱼”、“糖醋鱼”等等,也可以将鱼块、鱼头等分开烧或者一起烧。同种主要原料,不同的配料可以煲出不同的靓汤,这取决于煲汤者的灵感以及需要等。因此,同一种教材,不同的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自己对教材的感悟,进行不同的处理。好的厨师尽管会做各种鱼,或者也会根据顾客的要求烹制某类鱼,但他会审时度势地提出基于健康的饮食建议。好的科学教师则会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设计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进程。有一道“黑鱼两吃”的菜,体现出以不同领域的发展目标作为课堂主要学习目标的不同类型的课,如果将“溜黑鱼片”指代教学以科学概念建构为目标,那么“黑鱼骨汤”则指代教学以领会探究技能和方法为目标。
加工者的煲汤技术对应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包括对教学进程的掌握、对生成问题的动态调节、对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实时观察、对学生基本探究秩序的协调等。好的厨师总是尽量少的添加外来佐料,以保持汤的原汁原味。好的教师也总是尽量少地左右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以保持探究的自然流畅性和学生自主性。
炉灶提供的适当火候意味着一些外部因素对探究的影响,比如探究材料的呈现和结构性、探究时间的提供和合适程度、探究环境的布置和潜在影响力、合作小组的组织形式和探究力等等。火候是根据煲汤时的实时情况采取动态调节,也就是说影响探究的各种外部因素所构成的“火候”,并不能总是恒定不变,而是要根据学生探究的进度进行有效地协调。煲汤时先用大火、再用文火、最后还有焖些时间以便更入味更酥烂。教师对探究进行的协调也是这样,大火就像学生们的自主探究过程,有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之功效;文火就像教师的细腻指导,使外在经验逐步转化为内在的科学概念和探究方法;焖则是探究力的进一步内化和外显,比如一些延伸性活动。
品尝者的口味似乎是指那些听课教师的内心感受,靓汤对于不同地区的人来说,并不能总算得上是靓汤。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外行者海吃海喝一番后,嘴一擦就走人了。内行人则是细细品味,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当然也有赞扬的一面。也有的教师将“品尝者”理解为参与探究的学生,也未尝不可。汤为君而煲,课为生而上。好汤则多喝,差汤可不喝。然则,好课则要听,学生们享受般地听;差课也要学,如坐针毡也要学。教学中的师生双方的地位总是不公平的,学生们似乎习惯于教师煲出的味道不怎样的汤,毫无怨言,或者不敢怨。一旦汤煲臭了,吃出毛病来了,厨师往往会被追责,而教师大多一点事情也没有。
探究毕竟不是煲汤这么简单,教师也不是厨师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