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到素养,从小学到未来
——听任雪明老师讲座《播下科学的种子》有感
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让我们明确了小学科学老师肩上承担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播种科学的种子。让学生有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当学生遇到一个问题,或者看到一些现象,会怎样去思考,进而怎样去发问,去探究。这应该是我们所思考的。在任老师的讲座中,他结合了很多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却让我们悟出了很多深刻的道理。
一、科学思维引领问题突破
任老师提出,小学科学教师要具备“视野+科学“,需要不断深入思考:从知识到素养,从小学到未来。小学科学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在小学科学学习中,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我们能给孩子们带来哪些改变和进步,我们的工作对孩子们的未来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任老师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个常识:瓶盖为何倒放。实验室的瓶盖,家里饮料瓶盖的放置,我们都会这样做,来自我们平时的模仿,但是我们不太清楚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所以,在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之前,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我们这样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类似于另一个问题,我们平时戴过的口罩要摘下来的时候,该怎么放置呢?倒放,正放,还是折叠起来放口袋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有一种科学的思维,先思考我们戴口罩的目的是什么?隔离病菌!防止病菌传播。然后再去思考怎么放置的问题,就会有针对性了。这就是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一个问题。
二、目标定位推动深层思考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任老师自身经历的一次在心电图室里的对话开始剖析。每次测量心电图,医生都会涂抹一层液体,这是什么?为什么要涂抹呢?在回答和研究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思考:测量心电图,其目标是什么?(稀盐水增强导电性)从稀盐水到自来水的改进,又隐含着很多科学元素在里面。我们小学科学老师要带给学生的最重要的是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眼光、科学的态度。科学知识无穷无尽,日新月异,但是科学的思维眼光和态度是学习科学的奠基。
三、逆向思考打破常规思维
蜡烛燃烧有学问。
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会熄灭,用科学仪器测量发现:氧气含量到16%时,蜡烛就熄灭了!这是为什么呢?一只蜡烛为什么可以一直燃烧下去?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燃烧的3个基本要求:可燃物、氧气、着火点。那么,就可以一一从这3个方向去思考问题:密闭空气中的蜡烛为什么会熄灭。这就是科学的逆向的思维,从一个现象去分析,逆向思考,找到问题突破口,打破生活中的“想当然”。生活处处有科学,如何在平常中用科学的思维去发现问题,用科学的态度去探究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教师的责任重大。
小学科学当然也有知识的积累,但更需要科学的思维的培养,其中分类和比较就是较为重要的两种科学思维。科技发展永无止境,日新月异,但是都需要科学思维的助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好奇心地驱动下,在科学思维地助力下,用良好的科学态度,以科学眼光去发现问题,不断追问,不断思考,不断探究,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收获。
每月研修:播下科学的种子(2020. 12任雪明第92期)视频回放
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676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