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上2-6《我们来做“热气球”》教学反思及几点疑问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三上2-6《我们来做“热气球”》教学反思及几点疑问


      这堂课本身的实验比较简单也非常有趣,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很兴奋。但是这个实验有几个注意点:①蜡烛提供火源,一个蜡烛短时间内产生的热量不够多,热气球难升上去,学生等待的时间较长。②蜡烛产生的热量会损坏塑料袋,使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给每组学生准备了2根蜡烛,这样短时间内可以产生更多的热量;同时在上课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演示并讲解在实验时该如何正确操作,整堂下来,学生都很成功,而且塑料袋没有出现破损的现象。
      但在研讨时有几点疑问想请教各位老师们。教材里的研讨内容主要是两部分:①加热前后,你观察到的现象有何不同?②装有热空气的袋子会上升,你怎么解释?
      第一个问题比较直观,学生都能发现塑料袋变热了,变鼓了,好像变的轻飘飘的,然后上升了。第二个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很快能联想到塑料袋的一系列变化,其实是里面的空气在发生变化,塑料袋变热是因为空气被加热了,从而变膨胀了,塑料袋的上升其实是里边的空气在上升,也就说明了空气加热后变轻了。
      那么问题来了,学生研讨到这就可以了吗?还是要深究到空气微粒的变化?一旦开始研究空气微粒的变化,学生的观点就出现了很多种可能性。而且在加热后,塑料袋里的空气是变少了吗?(这里其实存在两种观点:1.加热前塑料袋比较扁,里面的空气少,加热后塑料袋变鼓了,说明有空气不断进去,所以里边的空气变多了;2.加热前塑料袋不会上升,加热后塑料袋会上升,说明里面的空气变轻了,有空气跑了出来,所以塑料袋里的空气变少了)
      另外,学生在讨论空气微粒时,学生的关注点停留在了塑料袋的两边和顶部,他们认为热空气往上升,所以顶部有很多空气,两边鼓鼓的,也有很多空气。那是否要让学生关注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变大了?虽然利用空气微粒来分析空气受热后的变化,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但会不会太难了,感觉老师其实也没有真正弄懂。
希望各位老师们,能够帮忙解答!


(这是上课时,部分学生对于里面空气微粒变化的解释示意图)


(教参里的建议)
最后编辑爱睡觉的喵喵 最后编辑于 2020-11-27 15:27:01
本主题由 超级管理员 金亚军 于 2020/11/28 9:00:43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欢迎开贴,发文格式很好,图片没有发布成功,请查阅一下使用方法,重新发图一下,谢谢!
【综合】小学科学教学论坛具体使用操作说明
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3130.aspx







TOP
3#

回复 2楼金亚军的帖子

谢谢金老师提醒,可能哪里操作错误了
TOP
4#

回复 3楼爱睡觉的喵喵的帖子

图片我已代为删除,点击编辑,再按发图方法发布一下,
TOP
5#

三年级的要求还没有达到微粒去解释的水平,其实只要掌握热空气会上升的现象就可以了,至于原因,留到以后去解释吧。
TOP
6#

空气受热变轻了
教微粒的话看学生的反应,不同班级层次有区别的
TOP
7#

如何界定教学目标?

三年级的要求还没有达到微粒去解释的水平,其实只要掌握热空气会上升的现象就可以了,至于原因,留到以后去解释吧。
喻伯军 发表于 2020/11/26 23:33:19 但是教学目标是这样规定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上升。

2.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热气球能升空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从而带动了热气球升空,空气冷却后热气球又会降下来。

TOP
8#

三年级的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比较差,太过于抽象
TOP
9#

回复 7楼王充小学 王坚栋的帖子

可以通过触摸“热气球”感受气球的热与膨胀,然后探讨热气球上升与“热”“膨胀”的关系
TOP
10#

气球后来下降——明显看到气球瘪下去了,探讨其内在联系
TOP
11#

探讨空气“热”与“膨胀”的因果关系
TOP
12#

一个棘手的问题,好问题!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就像喻老师所说的,可能只能让学生经验感知罢了。
热气球的原理要是不明确,学生只知其现象而不知所以然,而这几个问题又是绕不开的。
留白可以的,学生经验有了,有了疑问难以解释,这样是否合适!?
TOP
13#

制作环节,是否需要内在原理的认知和理解,一般是需要的,如是没有,学生要调试和改善热气球就是空话,学生只能随机想到、随机改进,没有方向。
从技术设计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制作时缺少知识前提的,或者说无本之木。
TOP
14#

一般来说,技术工程项目,首先需要扎实的科学原理基础,再配以动手能力,这样才能有效驱动技术制作,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教材热气球制作活动在这里脱节了。
TOP
15#

如果只要观察现象,描述现象,不从微粒来理解,那确实降低了难度,但试卷里是否会体现出来。
TOP
16#

能够观察到加热前后的变化,还能用微粒的运动来解释,孩子们棒棒哒
TOP
17#

主要是同样多的空气受热后体积增大了,变轻了(其实就是密度变小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也是不容易理解的。
TOP
18#

学生有疑惑,来询问老师,老师可以怎么解释呢
TOP
19#

回复 1楼爱睡觉的喵喵的帖子

学生的观点1,空气跑进去了,是不是可以拿个空袋子灌点空气,问学生为什么没飞起来。要不要画出来,记得l活动手册中是要画的,看教参的意思应该是高要求了。
TOP
20#

上周我也做了这个实验,感觉需要三个学生一起来完成。一个拉住塑料袋顶部,两个同学分别把袋口向前后左右拉开,这样就不会被蜡烛烧坏了。
TOP
21#

回复 20楼挪威森林的帖子

很有必要三人合作。
TOP
22#

活动中出现的实验活动问题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不断优化!
这堂课可以设计成一个优化的工程设计活动!
在反复的活动和讨论中学生可以获得科学知识的积累!
TOP
23#

成功时的喜悦是孩子们最大的收获!
TOP
24#

微观解释老师画的很形象,学生就算现在不能理解,也留下了深刻印象
TOP
25#

热空气密度变小
TOP
26#

这里又是一个“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小学低段要少问“为什么”之类的问题,一定要问的话,一定要清楚学生层次到了吗,能理解吗?
TOP
27#

板书设计不错,现在的公开课,板书设计真的很用心啊。
TOP
28#

回复 7楼王充小学 王坚栋的帖子

可以通过触摸“热气球”感受气球的热与膨胀,然后探讨热气球上升与“热”“膨胀”的关系
王如祥 发表于 2020/11/27 9:40:29
王老师这个想法挺好的,学生在做实验时其实也感受到了,特别是塑料袋顶端的热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