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2020学年沈佳丹专贴 [复制链接]

1#
记录每月研修心得体会
分享 转发
TOP
2#

      “科学概念是骨骼、科学探究是血肉、科学思维是灵魂”——贾欣。贾老师的这句话让我对于科学课的内涵有了新的认知。如果把科学课比作一个人的话,这三者应该是有机的统一体。一节合格的科学课就应该以科学探究为主线,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从而达到真正理解科学概念。
      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对于图表的理解能力?为此我也做了不少尝试:详细介绍图表的理解步骤、多次举例说明、增加练习次数等等,但是往往收效甚微。通过贾欣老师的讲座,我认识到是自己本末倒置了,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不是因为表面上的图表理解有误,而是科学思维能力的缺失。我每每抱怨学生怎么还是教不会时,应该多多问问自己有没有在课堂上真正地根据学生探究的需求,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数据进行逻辑归纳和整理,而不是因为害怕学生出错紧紧地把控他们的探究方向。
      比如在《声音》单元的教学中,辨别音高一直是一大难点,多次强调也没有效果。其实真正的问题是我自身没有好好地去提炼铝片琴、口琴、尺子振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是将它们简单的作为活动在进行。现在再去看着一课会发现,铝片琴和口琴两个活动也是一种求同归纳,学生通过这两个活动可以自主归纳出声音的音高是与发声物体的长短有关,进而与振动相联系,而尺子的振动试验就是对音高性质的演绎分析,放大前两个活动无法观察到的振动频率,从而使学生完整的得出音高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教师只有自己深刻地理解了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逻辑关系,才能在教学学中有的放矢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对教材的逻辑进行分析理解。反观我自身对于科学逻辑方法的认识就是有所欠缺的,急需通过学习进行提升。给自己立个flag:本学期认真读完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一书,加油!
                                                                                                                           2020年11月21日晚 记11月贾欣老师讲座随笔
最后编辑米到纳米 最后编辑于 2020-12-04 19:18:44
TOP
3#

期待你的读后感!
TOP
4#

       12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小沙中心小学举办的“渗透stem教学理念,激活学生研讨交流”的培训活动,对于其中关于激活学生研讨交流的部分有了新的认识,结合最近教学收获,感想如下:
      《运动的小车》和《运动和摩擦力》这两节课中,屠老师和洪老师注重将学生的数据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进行研讨交流。他们分别采用小组表格和钉钉在线编辑的方式,从中就可见他们的用心。数据作为一种重要证据是学生研讨交流内容的重要来源,没有对于数据进行展示和整理,学生的研讨将是非常空洞的。这时我就在想,小沙小学的学生只有18人左右,实验小组只有4到5组,学生的数据展示是比较容易和清晰,但是我们学校有10个小组,这时数据的展示就要花很多时间。当数据较多时(比如《使小车运动起来》一课,每组分别有12个数据,一共120个数据),小组在黑板上记录好且其他同学看完数据就已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如何在常规课堂中来处理这种情况呢?
       我一开始采用的是先做完的五个小组在黑板上进行记录,这样等这些小组记录完,其他的小组也做完了,时间上正好。但是很快我就发现这样往往会忽略掉一些特殊数据,无法扩宽学生交流研讨的范围。最近我采用的策略是在小组实验时进行巡视,挑选有代表性的数据:3个小组左右较为一般的数据和出现问题的特殊数据,展示5到6个小组,这样既能让学生得出共性结论,同时可进一步分析特殊数据产生的原因,研讨交流就比较丰富一点。但是这样做很考验教师的能力,要求在学生实验时全面关注到学生的情况并有意识的进行选择,我发现自己还是比较欠缺这种能力,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
这次活动我除了在数据呈现上有所想法之外,我还发现两位老师都能较好的引导学生对于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的交流,扩宽了研讨的内核,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得出结论上。这一点是我急需要学习的,就像林老师和袁老师所说的我们应该想办法将师生交流转化为生生交流,多提问少下结论,有意识的去改变课堂上交流研讨的方式,多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分析、去交流。                                                                                                                     ——2020年12月4日    记小沙小学活动感想
TOP
5#

     2021年1月5日,新年的第一次全区活动——定海区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研讨活动在白泉中心小学举行,而我也有幸参与筹备和磨课的过程,在其中也收获的更多。
      “一碗牛肉面”——王老师在确定了复习的内容后,我们重点讨论了复习课的情境,如果单纯就是让学生画思维导图或者做练习什么的,会缺乏趣味性,变得枯燥,适合的情境导入和穿插是十分与必要的。一开始我们打算从知名的绘本《神奇校车之在人体的旅行》入手,借着这辆校车一起在呼吸道和消化道上旅行,但是很快我们发现这样的情境过于刻意并且离学生的真实生活太远了,就舍弃了。后来王老师提出一碗牛肉面的想法,从闻气味引入呼吸内容,从牛肉面的营养、牛肉面如何消化吸收和如何吃这碗牛肉面三块内容完善消化内容。这样的情境是每位学生都熟悉的内容就像身体本身一样熟悉。同时牛肉面也作为一种将现实和知识连接的媒介,比如教师提问:“你知道哪些消化方式有助于健康?”这样的问题往往学生摸不到头脑,把问题换成“你觉得怎样煮和吃这碗牛肉面更健康”的话,学生就能罗列出很多消化与健康的知识。
      “我来提个问题”——王老师的这节课利用思维导图复习的方法,将内容分为“呼吸”和“消化”两块,由扶到放的一个过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复习的参与面,我们做了几次尝试,从由教师主导展示到学生小组汇报教师提问再到学生小组展示其他学生自主补充和提问,我们一点点的进行改变。其中最难的是让学生自主提问,我们认为完全放手容易冷场,因为四年级的学生的能力还达不到。但是复习的主体应是学生,如何让学生发挥主动性成为关键点。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些引导性问题作为思维的阶梯,在学生不知道如何提问时帮助学生思考和进行参照。
       “呼吸和消化有关联吗?”——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强调一单元为整体来进行备课,有单元大概念的意识。当我们教学完整个单元进行整体复习的时候,也要在学生心中形成一个大概念。在这一个单元中,我们需要形成的大概念应是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结构,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应该是协同作用的。所以王老师在课的最后提的这个问题——“呼吸和消化有关联吗?”——是点睛之笔。虽然我们基于学情将本单元复习化为两块来进行,但在最后学生有了呼吸和消化是相关联的不是分裂的概念后,还是要将两块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活动已经结束了,我会以本次活动为契机,继续探索科学复习的新思路,在教育之路上继续挖掘教学本质,落实学生科学素养,希望终有一天能像教研员林老师所说的那样“把复杂的课上简单,把简单的课上出内涵”。
                                                                                                                                                     ——2021年1月10日晚  记区期末复习研讨活动有感
TOP
6#

       科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需要有其学业评价的,一般三至六年级学生更适合卷面测试或卷面测试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自2017年秋季起,一、二年级也有了科学课,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评价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相对于高段学生,纸笔考试很明显不适合一二年级。于是游乐考形式就应运而生了,这种形式既符合低段儿童的年龄特点,又能让学生获得学习阶段性的仪式感,帮助学生和教师了解科学学习的现状,十分适合。
       上周五晚上我听了朱颂伟老师的《低年级游乐考的探索实践》讲座后,对游乐考有了新的认识,其中我对讲座中的项目式测试最有期待。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我校暂时取消了游乐考活动,十分遗憾,但是结合本学期我执教的二年级,发现最后一课《做一顶帽子》,也可作为一种项目式乐考。在这课中,我首先提出了帽子制作的要求,做一顶    适合戴的帽子。横线内为季节或天气,但这块内容在学生展示帽子时,可作为介绍内容,同时对第一单元《地球家园》的内容进行了回顾。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简单的材料,画出设计图进行制作,最后介绍展示。在展示环节,很多学生介绍时都结合了天气和季节特点,并说了为什么选择这种材料,这种材料的特点等等。其他同学相互评价,气氛愉快,同学们都很喜欢。
        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的实践应用性是一大特点,我们应从解决问题入手,结合学科思维,体现创新能力,让学生在乐考中自主快乐的学习。
                                                                             ——2021年1月18日 记1月朱颂伟老师讲座随笔
最后编辑米到纳米 最后编辑于 2021-01-18 21:12:36
TOP
7#

积累越多,感悟就越多。
TOP
8#

       新版四年级下册教材正式与我们“见面”了,这次又遇到了《岩石和土壤》单元。这一单元一直是我们科学老师公认难啃的一块“硬骨头”,主要原因是我们教师本身对于岩石、矿物和土壤的知识储备是不够的,正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3月15日晚上,每月研修中娄老师为我们一线科学老师做了《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与解读》,她从教材编者的角度,为我们梳理了《岩石和土壤的》单元的大概念指向。从中我发现,一直觉得岩石单元难上并不仅仅归结为我缺乏相关的知识,更大的原因是对大概念缺乏理解和学习。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们不应把目光简单的聚焦在具体的岩石、矿物和土壤的认识和特征辨别上,我们更应引导学生从地球构造及演变的大概念角度去理解。
       我最近在教学《比较不同的土壤》一课,这是一节是旧教材中没有的全新的内容,学生通过对三种土壤的观察比较,认识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能认识到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在课堂上四年级的学生往往只热衷于了解:三种土壤是什么类型的,这种具体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心中存有大概念,在教学中将探究延伸到土壤与植物种植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类利用土壤进行农业生产,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基于此,我想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土壤最好选择本地现挖的土壤,这样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植物与土壤的关系。如何选择土壤也是教师对于本地土壤和作物的一种研究和学习,可以更好地进行探究教学。同时在课前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多种植物特性和对土壤的需求。比如一些本地常见的作物:水稻、西瓜、小麦、杨梅等。
      在教学上,我们应始终把大概念的放在重要位置,常学常新,理解好只有解读好教材,才能使教学目标的制定更精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021年3月15日  记3月娄立新教授讲座随感
最后编辑米到纳米 最后编辑于 2021-03-18 10:58:44
TOP
9#

       又是一年春来到,3月17日,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定海区小学科学“教研之春”活动。本次活动紧紧围绕四年级下册新教材展开,让我们收益颇丰,对新教材教学做到胸有成竹。
      首先是三位定海区名师进行单元教材解读并细心准备了实验材料让教师们分组进行“下水实验”。通过名师的深入解读让我们对单元的脉络有了整体认识,对于其中的大概念也能再次学习。同时他们根据自己的实践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实用的教学策略。
最让我感受深刻的是“下水实验”了,丁红霞老师为我们准备的是“家用照明电路设计”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基于STEM理念开展的,我们四、五位老师一组认真进行了操作。本来我听讲座时觉得实验并不难,真正动手却是困难重重。认真实验的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随着丁老师一句“十五分钟到”,我们才发现自己的实验只做了个“七七八八”。不禁感叹,总是说学生动作慢,不下水不知道其实还不如学生呢!这次下水实验让我认识到以后教学中应给学生留足实验时间,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进行探究。实验的时间可根据教师“下水实验”来确定。
      第二个实验是“观察和鉴别矿物”,这个实验更是让我感到上好科学课的不易。每个小组按照实验要求对王燕萍老师进行准备的矿物:云母、长石和石英进行观察。观察记录完成后,我们信心十足地对着《岩石与矿物图鉴》进行对照,发现有很多出入,比如条痕颜色、光泽和透明度等等。由此可见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除了准备典型的矿物之外,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鉴定岩石方法,而不拘泥于三种矿物的具体特征。
      新教材对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来说都是一项新的挑战,但我坚信只要理清每一单元脉络与其中包含的大概念,精心准备每一项实验材料,认真对待每一次“下水实验”,科学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最终都能上好每一节科学课。
                                                                     ——2021年3月21日 记定海区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新教材培训有感
TOP
10#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去理解消化专家的讲座内容,送一朵小红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