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2020学年沈佳丹专贴 [复制链接]

1#
记录每月研修心得体会
分享 转发
TOP
2#

      “科学概念是骨骼、科学探究是血肉、科学思维是灵魂”——贾欣。贾老师的这句话让我对于科学课的内涵有了新的认知。如果把科学课比作一个人的话,这三者应该是有机的统一体。一节合格的科学课就应该以科学探究为主线,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从而达到真正理解科学概念。
      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对于图表的理解能力?为此我也做了不少尝试:详细介绍图表的理解步骤、多次举例说明、增加练习次数等等,但是往往收效甚微。通过贾欣老师的讲座,我认识到是自己本末倒置了,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不是因为表面上的图表理解有误,而是科学思维能力的缺失。我每每抱怨学生怎么还是教不会时,应该多多问问自己有没有在课堂上真正地根据学生探究的需求,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数据进行逻辑归纳和整理,而不是因为害怕学生出错紧紧地把控他们的探究方向。
      比如在《声音》单元的教学中,辨别音高一直是一大难点,多次强调也没有效果。其实真正的问题是我自身没有好好地去提炼铝片琴、口琴、尺子振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是将它们简单的作为活动在进行。现在再去看着一课会发现,铝片琴和口琴两个活动也是一种求同归纳,学生通过这两个活动可以自主归纳出声音的音高是与发声物体的长短有关,进而与振动相联系,而尺子的振动试验就是对音高性质的演绎分析,放大前两个活动无法观察到的振动频率,从而使学生完整的得出音高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教师只有自己深刻地理解了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逻辑关系,才能在教学学中有的放矢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对教材的逻辑进行分析理解。反观我自身对于科学逻辑方法的认识就是有所欠缺的,急需通过学习进行提升。给自己立个flag:本学期认真读完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一书,加油!
                                                                                                                           2020年11月21日晚 记11月贾欣老师讲座随笔
最后编辑米到纳米 最后编辑于 2020-12-04 19:18:44
TOP
3#

期待你的读后感!
TOP
4#

       12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小沙中心小学举办的“渗透stem教学理念,激活学生研讨交流”的培训活动,对于其中关于激活学生研讨交流的部分有了新的认识,结合最近教学收获,感想如下:
      《运动的小车》和《运动和摩擦力》这两节课中,屠老师和洪老师注重将学生的数据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进行研讨交流。他们分别采用小组表格和钉钉在线编辑的方式,从中就可见他们的用心。数据作为一种重要证据是学生研讨交流内容的重要来源,没有对于数据进行展示和整理,学生的研讨将是非常空洞的。这时我就在想,小沙小学的学生只有18人左右,实验小组只有4到5组,学生的数据展示是比较容易和清晰,但是我们学校有10个小组,这时数据的展示就要花很多时间。当数据较多时(比如《使小车运动起来》一课,每组分别有12个数据,一共120个数据),小组在黑板上记录好且其他同学看完数据就已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如何在常规课堂中来处理这种情况呢?
       我一开始采用的是先做完的五个小组在黑板上进行记录,这样等这些小组记录完,其他的小组也做完了,时间上正好。但是很快我就发现这样往往会忽略掉一些特殊数据,无法扩宽学生交流研讨的范围。最近我采用的策略是在小组实验时进行巡视,挑选有代表性的数据:3个小组左右较为一般的数据和出现问题的特殊数据,展示5到6个小组,这样既能让学生得出共性结论,同时可进一步分析特殊数据产生的原因,研讨交流就比较丰富一点。但是这样做很考验教师的能力,要求在学生实验时全面关注到学生的情况并有意识的进行选择,我发现自己还是比较欠缺这种能力,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
这次活动我除了在数据呈现上有所想法之外,我还发现两位老师都能较好的引导学生对于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的交流,扩宽了研讨的内核,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得出结论上。这一点是我急需要学习的,就像林老师和袁老师所说的我们应该想办法将师生交流转化为生生交流,多提问少下结论,有意识的去改变课堂上交流研讨的方式,多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分析、去交流。                                                                                                                     ——2020年12月4日    记小沙小学活动感想
TOP
5#

     2021年1月5日,新年的第一次全区活动——定海区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研讨活动在白泉中心小学举行,而我也有幸参与筹备和磨课的过程,在其中也收获的更多。
      “一碗牛肉面”——王老师在确定了复习的内容后,我们重点讨论了复习课的情境,如果单纯就是让学生画思维导图或者做练习什么的,会缺乏趣味性,变得枯燥,适合的情境导入和穿插是十分与必要的。一开始我们打算从知名的绘本《神奇校车之在人体的旅行》入手,借着这辆校车一起在呼吸道和消化道上旅行,但是很快我们发现这样的情境过于刻意并且离学生的真实生活太远了,就舍弃了。后来王老师提出一碗牛肉面的想法,从闻气味引入呼吸内容,从牛肉面的营养、牛肉面如何消化吸收和如何吃这碗牛肉面三块内容完善消化内容。这样的情境是每位学生都熟悉的内容就像身体本身一样熟悉。同时牛肉面也作为一种将现实和知识连接的媒介,比如教师提问:“你知道哪些消化方式有助于健康?”这样的问题往往学生摸不到头脑,把问题换成“你觉得怎样煮和吃这碗牛肉面更健康”的话,学生就能罗列出很多消化与健康的知识。
      “我来提个问题”——王老师的这节课利用思维导图复习的方法,将内容分为“呼吸”和“消化”两块,由扶到放的一个过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复习的参与面,我们做了几次尝试,从由教师主导展示到学生小组汇报教师提问再到学生小组展示其他学生自主补充和提问,我们一点点的进行改变。其中最难的是让学生自主提问,我们认为完全放手容易冷场,因为四年级的学生的能力还达不到。但是复习的主体应是学生,如何让学生发挥主动性成为关键点。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些引导性问题作为思维的阶梯,在学生不知道如何提问时帮助学生思考和进行参照。
       “呼吸和消化有关联吗?”——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强调一单元为整体来进行备课,有单元大概念的意识。当我们教学完整个单元进行整体复习的时候,也要在学生心中形成一个大概念。在这一个单元中,我们需要形成的大概念应是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结构,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应该是协同作用的。所以王老师在课的最后提的这个问题——“呼吸和消化有关联吗?”——是点睛之笔。虽然我们基于学情将本单元复习化为两块来进行,但在最后学生有了呼吸和消化是相关联的不是分裂的概念后,还是要将两块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活动已经结束了,我会以本次活动为契机,继续探索科学复习的新思路,在教育之路上继续挖掘教学本质,落实学生科学素养,希望终有一天能像教研员林老师所说的那样“把复杂的课上简单,把简单的课上出内涵”。
                                                                                                                                                     ——2021年1月10日晚  记区期末复习研讨活动有感
TOP
6#

       科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需要有其学业评价的,一般三至六年级学生更适合卷面测试或卷面测试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自2017年秋季起,一、二年级也有了科学课,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评价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相对于高段学生,纸笔考试很明显不适合一二年级。于是游乐考形式就应运而生了,这种形式既符合低段儿童的年龄特点,又能让学生获得学习阶段性的仪式感,帮助学生和教师了解科学学习的现状,十分适合。
       上周五晚上我听了朱颂伟老师的《低年级游乐考的探索实践》讲座后,对游乐考有了新的认识,其中我对讲座中的项目式测试最有期待。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我校暂时取消了游乐考活动,十分遗憾,但是结合本学期我执教的二年级,发现最后一课《做一顶帽子》,也可作为一种项目式乐考。在这课中,我首先提出了帽子制作的要求,做一顶    适合戴的帽子。横线内为季节或天气,但这块内容在学生展示帽子时,可作为介绍内容,同时对第一单元《地球家园》的内容进行了回顾。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简单的材料,画出设计图进行制作,最后介绍展示。在展示环节,很多学生介绍时都结合了天气和季节特点,并说了为什么选择这种材料,这种材料的特点等等。其他同学相互评价,气氛愉快,同学们都很喜欢。
        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的实践应用性是一大特点,我们应从解决问题入手,结合学科思维,体现创新能力,让学生在乐考中自主快乐的学习。
                                                                             ——2021年1月18日 记1月朱颂伟老师讲座随笔
最后编辑米到纳米 最后编辑于 2021-01-18 21:12:36
TOP
7#

积累越多,感悟就越多。
TOP
8#

       新版四年级下册教材正式与我们“见面”了,这次又遇到了《岩石和土壤》单元。这一单元一直是我们科学老师公认难啃的一块“硬骨头”,主要原因是我们教师本身对于岩石、矿物和土壤的知识储备是不够的,正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3月15日晚上,每月研修中娄老师为我们一线科学老师做了《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与解读》,她从教材编者的角度,为我们梳理了《岩石和土壤的》单元的大概念指向。从中我发现,一直觉得岩石单元难上并不仅仅归结为我缺乏相关的知识,更大的原因是对大概念缺乏理解和学习。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们不应把目光简单的聚焦在具体的岩石、矿物和土壤的认识和特征辨别上,我们更应引导学生从地球构造及演变的大概念角度去理解。
       我最近在教学《比较不同的土壤》一课,这是一节是旧教材中没有的全新的内容,学生通过对三种土壤的观察比较,认识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能认识到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在课堂上四年级的学生往往只热衷于了解:三种土壤是什么类型的,这种具体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心中存有大概念,在教学中将探究延伸到土壤与植物种植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类利用土壤进行农业生产,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基于此,我想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土壤最好选择本地现挖的土壤,这样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植物与土壤的关系。如何选择土壤也是教师对于本地土壤和作物的一种研究和学习,可以更好地进行探究教学。同时在课前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多种植物特性和对土壤的需求。比如一些本地常见的作物:水稻、西瓜、小麦、杨梅等。
      在教学上,我们应始终把大概念的放在重要位置,常学常新,理解好只有解读好教材,才能使教学目标的制定更精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021年3月15日  记3月娄立新教授讲座随感
最后编辑米到纳米 最后编辑于 2021-03-18 10:58:44
TOP
9#

       又是一年春来到,3月17日,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定海区小学科学“教研之春”活动。本次活动紧紧围绕四年级下册新教材展开,让我们收益颇丰,对新教材教学做到胸有成竹。
      首先是三位定海区名师进行单元教材解读并细心准备了实验材料让教师们分组进行“下水实验”。通过名师的深入解读让我们对单元的脉络有了整体认识,对于其中的大概念也能再次学习。同时他们根据自己的实践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实用的教学策略。
最让我感受深刻的是“下水实验”了,丁红霞老师为我们准备的是“家用照明电路设计”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基于STEM理念开展的,我们四、五位老师一组认真进行了操作。本来我听讲座时觉得实验并不难,真正动手却是困难重重。认真实验的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随着丁老师一句“十五分钟到”,我们才发现自己的实验只做了个“七七八八”。不禁感叹,总是说学生动作慢,不下水不知道其实还不如学生呢!这次下水实验让我认识到以后教学中应给学生留足实验时间,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进行探究。实验的时间可根据教师“下水实验”来确定。
      第二个实验是“观察和鉴别矿物”,这个实验更是让我感到上好科学课的不易。每个小组按照实验要求对王燕萍老师进行准备的矿物:云母、长石和石英进行观察。观察记录完成后,我们信心十足地对着《岩石与矿物图鉴》进行对照,发现有很多出入,比如条痕颜色、光泽和透明度等等。由此可见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除了准备典型的矿物之外,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鉴定岩石方法,而不拘泥于三种矿物的具体特征。
      新教材对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来说都是一项新的挑战,但我坚信只要理清每一单元脉络与其中包含的大概念,精心准备每一项实验材料,认真对待每一次“下水实验”,科学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最终都能上好每一节科学课。
                                                                     ——2021年3月21日 记定海区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新教材培训有感
TOP
10#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去理解消化专家的讲座内容,送一朵小红花。
TOP
11#

  由于疫情的影响,我已经很久没有踏出舟山去学习最新的科学教育理念了,虽然这一年多也一直通过网络研修或是定海区域内的交流研讨,但还是会感到定海区范围比较小,而网络研修又缺乏亲这次能有机会去临海学习,我感到真是机会难得,十分的迫切。

  本次活动中,定海、上虞、临三地的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堂涵盖四年级下册三个单元的探究课结合最后老师的讲座,我发现这几节课符合从理解和应用水平设计活动这一理念松老师的《比较不同的土壤例,洪老师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了解沙质土、壤土和粘土在黏性和渗水性上的差别而是通过邻居瓜农周伯伯的故事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的真实情景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带着目的去探究三种土壤进而理解土壤粘性和渗水性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同时应用探究结果找出适合西瓜种植的1号土壤——沙质土,真正做到从理解和应用水平去设计活动。再看黄友老师的种子的传播一课,虽然是三年级的同学来上这一课,但是黄老师通过有结构的活动,以萝藦黄芩为例,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掌握种子结构与种子传播的联系进而放手让学生在理解中走向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寻找苍耳樱桃莲蓬的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并且整个探究过程中始终牢记帮助学生树立证据意识。

  这四节课都基本做到了明确素养目标,从理解和应用水平设计活动,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非常值得我去学习反思这次学习对我的另一大触动是戚调菊老师的观点分享实践为精,深思而——小学科学教学论坛教研心得分享戚老师,自己看帖发帖获得精华帖的经历为主线,为我们打开了学习反思的新思路。她从教学的一点滴出发,勤思考,勤收集,做教学上的有心人,才能收获这么多的精华贴,这也将是我学习的方向和动力。

                ——2021年414 临海小学科学区域网络研修共同体联盟活动有感

最后编辑米到纳米 最后编辑于 2021-04-14 23:11:26
TOP
12#

  项目式学习:又称PBL,即提出一个挑战性问题(驱动任务),进行持续性探究,基于真实的场景,使用真实的材料来操作,产生真实的影响,是一种风靡全球的教学方式。一年来作为一线教师,我也在积极进行学习并应用实践,但是往往由于切入点、课时、场地、材料、设计等等原因,实践并不容易开展,问题颇多。本月,小学科学网每月研修活动邀请了方亚琴老师为大家做了《基于小学科学教材的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讲座。我学习了方老师的讲座尤其是其中电路出故障了、做一个天气播放站、制作中国地形图、测量降水量等等微项目介绍,对微项目介绍,对项目式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实践方向。

  PBL学习强调真实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景,能帮助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驱动力,我深以为其必要性。我曾在上学年针对《混合与分离》一课进行了情景式教学微实践,一开始我采用教材中的聚焦板块的内容: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混合在一起的物质,比如食盐洒落在沙里了,怎样将它们分离。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的探究性也还行,基本也能根据要求完成分离实验,感受水的溶解和蒸发作用。那如果创设真实情景后会怎样呢?我结合舟山特色,创设了一位晒盐伯伯的求助:伯伯的晒盐场在朱家尖好不容易晒了一批盐,运输的时候不小心洒落一部分在沙滩上,和沙子混在了一起,想请同学们帮助把盐和沙子分离开来。虽然是简单的一个改变,但是从课堂上我就能直观的感受到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都大大提高了,他们在研讨阶段就能积极为晒盐伯伯出谋划策,在操作阶段都十分细致认真,深怕出现一点点差错就功亏一篑了。最后学生看着自己分离出来的成果都感到特别开心,纷纷向其他小组介绍自己的宝贵经验。

  从这一次小小的实践,我就能体会到情景式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观能动性上的优势,而情景式教学只是PBL式学习的其中重要组成,可见PBL学习方式对我们科学教学的优化,我们在这条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4月18日晚,记小学科学网4月研修有感

TOP
13#

     4月19日,我参加了舟山市小学科学2021学术年会暨袁优红名师工作室活动,在这次活动中育华学校的杨智超老师和舟嵊小学的屠琴老师联手为我们带来了STEM课例《做一顶帽子》,这节课改编自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最后一课,上学期我也试着上了这课,但是这次STEM课例改编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
   一、真实有效的情景创设。两位老师创设了定制夏天去海边戴的帽子这一情景,这样的处理方式符合项目式学习的特点,驱动学生设计制作的动力。同时提出了设计制作的具体范围,让学生有的放矢,而我在上课时忽略了这一点,让学生随意设计制作,看起来充满了开放性,但细究起来,学生的制作缺乏目的性,十分盲目。
   二、有结构的材料和充分的时间。由于课时的原因和材料收集的困难,我在上课时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回家寻找材料自己制作,这样的结果是很多学生的作品家长操刀较多,而不太认真的学生则临时找来一张纸了事。而这节STEM展示课例,老师以帽子工厂为契机为学生提供了一块长方形棉布、一张长方形和一张半圆形铅画纸,在课堂上利用30分钟时间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制作。这样学生“有米可炊”,纷纷全身心的投入进去。
  三、评价标准贯穿始终。屠老师在学生设计结束时就介绍了活动的评价方式:1设计和制作相符合;2制作的帽子牢固、防晒、美观;3制作过程中相互合作。这样的评价方式在学生制作之前出示,在评价时紧紧围绕其进行,增强其可操作性。
                 ——4月25日晚记舟山市小学科学2021学术年会有感
最后编辑米到纳米 最后编辑于 2021-04-25 21:19:35
TOP
14#

        4月28日下午,区教研员林老师在舟嵊小学对本次青年教师优质课进行点评,他结合每一个老师的优质课例给全区小学科学青年教师带来了《以收集证据为目的的实验教学》讲座。虽然我没有参加本次优质课评比,但通过林老师的讲座分析,也发现了自己在平时上课时存在的问题。
       课堂应该以解决某个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科学实验活动不等于观察活动。一个合格的实验活动,学生应该要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而不是教师灌输式的讲解实验的要求。往往我们在进行教学中忽视了学生为什么要做,更多的是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课堂变得碎片化。科学探究目标具有八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问题的提出至关重要,学生心中有了问题,就有了内驱力,整个探究过程也变得充实。
      在一节课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一节课时间有限,需要突出重点,有些课强调实验方案的设计,有些课则注重研讨交流。教师实验指导不可过细,有些时候我们甚至一不留神将实验结果也都展示出来。这样的弄巧成拙违背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初衷。实验指导要因时因地,对于一些细节性较多的实验可以通过微视频等方式呈现。对于操作简单的实验则可以简化指导。
TOP
15#

每一次的感悟都是自我的提升,加油。
TOP
16#

针对性的点评受益帮助更大,学会取舍有时真的很难。
TOP
17#

            我们总是说学生需要一杯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但是很惭愧,我对于学生很感兴趣的宇宙单元知识很是匮乏,大概只有半杯水。最近正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每节课下课,学生总是围在我身边问这问那,对星辰大海好奇的不得了。有很多问题往往我都只知道大概,没办法准确回答他们,看着他们遗憾的表情,感到很是无能为力。为了弥补自身知识的不足,我在教学《太阳系》时,给学生推荐了B站上的科普视频,让他们在课外能接受视觉上知识上的盛宴。这两天发现“效果”太好了,学生的问题更多了!         今天听了郑永春教授做的《从荧惑到天问》的讲座,真的很喜欢。郑教授的讲座十分的吸引人,他用生动浅显的语言为我们解释了“五星七曜”、“黄道十二宫星座”、“金星的温室效应”、“水星逆行”等等,我觉得自己也向学生一样深深地被浩瀚的宇宙深深吸引。除了这些天文知识,郑教授对于科普教学的一些建议和思考,也让我大开眼界。比如他作词的“太阳系”之歌、“火星”之歌还有他提出想要让学生设计火星运动会、改造火星土壤等等,这些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也能激发学生认识火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5月16日    记每月研修郑永春《关于火星的历史、文化与科学》讲座有感
TOP
18#

关于《模拟安装照明电路》的两点反思:       由于父亲是电工的原因,从小我就耳濡目染体验过很多关于电学的实验,一直对此很感兴趣。同时作为老师我又深深地知道电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对较难较抽象,根据自身学习经验知道这块知识一定要在操作实践中去探究去学习的。所以在备课时发现新教材中有这一课我也是充满了惊喜和期待的,但是具体上下来发现问题多多。
       一、关于课时:在一节课中要完成设计——完善设计——绘制简易电路图——连接电路——制作房间模型——安装电路实在是很有难度。这是一节典型的STEM课程要完成这一系列操作起码得要一个小时以上,如果我们想要保持STEM理念而不是简简单单一节操作课的话,就需要将有限的时间合理分配同时利用好课前的时间。在下回教学时我会提前将制作房间模型这一耗时良久的活动放到课前去进行,同时整合设计和绘制简易电路图两个环节,这样会使完善设计环节更加有的放矢。
       二、关于单元教学脉络:在单元前几节课的教学中,我缺乏从单元的角度去教学的思想,到了这一课的教学中问题彻底的暴露了出来,由于在前几课没有铺垫点亮两盏灯的内容,导致学生拿到探究问题时完全是懵的不知从哪下手,我也是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导致这块内容主要就变成了讲授式的,缺乏学生的主动思考。课后我想了想其实还是可以从电流这一单元核心大概念出发引导学生一步步去绘制电路图,也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操作尝试点亮两盏灯,再转化绘制电路图。
      本节课教学上遇到的问题细节还有很多,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今天简单记下这两点为下次教学改进打下基础。
[url=]微信图片_20210531203213.jpg[/url]
[url=]微信图片_20210531203218.jpg[/url]
[url=]微信图片_20210531203150.jpg[/url]
[url=]微信图片_20210531203202.jpg[/url]
[url=]微信图片_20210531203138.jpg[/url]
微信图片_20210531203213.jpg (, 下载次数:0)

(2021/5/31 21:02:31 上传)

微信图片_20210531203213.jpg

微信图片_20210531203218.jpg (, 下载次数:0)

(2021/5/31 21:02:31 上传)

微信图片_20210531203218.jpg

微信图片_20210531203150.jpg (, 下载次数:0)

(2021/5/31 21:02:31 上传)

微信图片_20210531203150.jpg

微信图片_20210531203202.jpg (, 下载次数:0)

(2021/5/31 21:02:31 上传)

微信图片_20210531203202.jpg

微信图片_20210531203138.jpg (, 下载次数:0)

(2021/5/31 21:02:31 上传)

微信图片_20210531203138.jpg

TOP
19#

         俗话说“瞌睡了递枕头”,这次的小学科学网每月研修主题是:科学复习课怎么上。对我来说真真是非常的及时,教龄已经九年了,在教学上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但是对于复习课还是感到十分的头痛。今天讲座的三位老师都是一线名师,从他们的讲座中我反思自己复习教学,发现很多问题都是我每次复习课中会犯的错误:讲的太多,学生参与性自主性不强;关注于单个、具体的知识,没有进行条理化、系统化的进行概念整理;认识学生不够到位,主次一把抓,没有重点等等。其中陈建秋老师的单元复习策略就很贴合我当前需要的四年级下册的单元复习,陈老师从写科学词汇——玩科学器材——攻科学难题三大板块展开。非常具有可操作性,难度层层递进,兼顾了各个层次的学生。写科学词汇这个环节可作为思维导图知识梳理的基础板,四年级的学生很难自主进行思维梳理,而这一个个科学词汇可以作为知识梳理的元素,从中进行分析扩散。玩科学器材环节——四年级的学生往往思维更加偏向形象思维,科学器材的使用更能唤起学生的探究经历,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攻科学难题我觉得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整理题目,教师从旁挑选最典型的题目,这样更加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复习参与性。最后一点想法和对自己的要求,我们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复习,其实教材的设计,天然为我们准备了一节复习课,那就是单元的最后一课,思考如何上好这节课是十分必要的。                                                      2021年6月15日,小学科学每月研修有感
TOP
20#

      地理学科一直是我喜欢且擅长的一门学科,但是很可惜高中文理分科以后就没有更深入地学习了,今天聆听高中地理特级教师郭剑锋老师的讲座很是特别,既是一秒回到课堂上,但又要带着小学科学教师的身份去学习。      郭老师从两碗面娓娓道来:从兰州拉面遍布全国谈到兰州拉面的食材来源聊到兰州的地理特点再顺到农牧交错带人口交错带,不得不感叹地理对于生活的影响。回顾我们小学科学的教材其实不难发现,地球与宇宙科学的教学重点一直都是放在让学生去体会地理对于生活的联系。不论是二年级上册的《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中对于天气、月相、四季的观察去联系生活中的作用,还是四年级《岩石、矿物和土壤》单元中对于各种土壤的观察和比较内核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土壤能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更不用说三年级《天气》单元中针对天气对于生活的影响,如果我们仅仅在教学时让学生停留在各种天气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现在进入夏季,台风天气增多,帮助学生了解台风的成因、预报方式、防灾减灾知识都非常重要。现在我们每天都会手不离手机,但是我们利用好它的很少,在学习地球和宇宙科学内容时,有很多APP可以帮助师生观察和学习,比如谷歌地图、月相观察、星际漫步等等。
      今天的讲座对我来说另一个启示是:应该多出去走走!果然读万卷也要行万里路,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记7月15日浙江省小学科学每月研修
TOP
21#

从生活入手学习地理,学生会更感兴趣。
TOP
22#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知识点的教学根深蒂固,总是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为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标准。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新课程理念的深化和三全育人观的实践,我们慢慢地发现仅仅是知识的教育已远远不够。今天,我们小学科学的领军人物喻伯军老师针对素养导向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示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新方向。近四年来,小学科学的教科书又重新改编了。对比新旧两版教材,有一个很明显的改变就是教学目标从三维变成了四维目标:特增加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这一变化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深切的关注了学生的社会技能。同时这两版教材将教学目标从二维扩展到三维,再拓宽到四维,这种维度的变化就是基于编者对于“素养与能力”理念的理解与实践。像这种对于“素养”的一步步的实践在新编的教材中不断地体现,比如教材将一课的探究内容划分为:聚焦——探索——研讨——拓展,这四块的划分也就是基于学生认知探索的顺序展开的,每一个环节的扎实教学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素养的培养。比如新增的研讨环节,学生对于探讨问题的交流更容易产生“真实性学习”,通过对话性实践,更易构筑“学习共同体”。就如佐藤学所说的“学习,可以比喻为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身相遇;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身对话。因此,学习的实践是对话的实践。”同时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好项目化学习这一主动学习利器,提出一个挑战性问题(驱动任务),进行持续性探究,基于真实的场景,使用真实的材料来操作,产生真实的影响。在这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将要迎接课堂转型的挑战,只有在核心素养的指导、引领下,我们才能帮助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其能真正应对未来的变化与发展。                                                        ——8月15日晚,记小学科学网8月研修有感
TOP
23#

每次能喻老师的讲座除了学习最新的科学课导向外,还能愉悦地提醒自己需要努力了。
TOP
24#

从生活入手学习地理,学生会更感兴趣。
冬天的太阳 发表于 2021/7/30 13:13:47
地理对学生的空间感还是有些要求的。
吕坚
TOP
25#

  “教师是理论和实践的中间人”——苏霍姆林斯基,初次听到这句话,总感觉其中的内涵深刻,很多教学的案例涌上心头,突然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今天很荣幸能听到邵锋星、蒋永贵、褚清源三位专家的联袂带来的讲座《做理论敏感与实践创新的科教人》,三位大师深入浅出的讲述让我们对科学素养的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科学教师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收获科学知识,提升科学能力进而培养科学素养,这就体现了教师沟通理论和实践的作用。而核心素养其实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这些“素养与能力”大体可分为“基础素养”、“认知技能”、“社会技能”三种构成要素。既然我们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教育目的,就要求我们学校教育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通过今天三位专家的讲座,我才慢慢深入地理解这些变化对于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作用和影响,了解了教材对于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用心,就不会仅仅停留在把素养的培养当做口号了。在这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将要迎接课堂转型的挑战,只有在核心素养的指导、引领下,我们才能帮助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其能真正应对未来的变化与发展。                                                                                                                                                                               ——9月15日晚,记小学科学网9月研修有感
TOP
26#

       赶着国庆假期前我带着五年级的同学学习了《地球的表面》,一起认识了五种主要地形以及我国的地形特征。在课的最后,我给他们提出了一个小问题:舟山市什么地形?能不能通过观察用绘图或者照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启了国庆的假期,期间我的钉钉不时会响起,传递着学生对于舟山地形的发现。以往对于家乡的地形,我试过很多方法让学生去理解,但是怎么做感觉都是我在单方面的灌输,效果很不理想,这次借用国庆假期的机会,学生有机会去实地观察家乡地形特点,自主进行的发现,往往更有效。
                           
        10月8日下午,我参加了定海区小学科学基地学校关于关于“关注学业评价”研讨活动,在活动中,我们通过教研员的讲座和针对“定海区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练习卷的自主分析,了解和掌握了单元卷出题的要点和方向。我们科学练习不应把目光仅仅盯在学生对于科学概念的掌握上,要减少单一的知识概念类题目,增加一些基于现实情境和实验操作现象类的题目,并且最好配上相应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10月8日教学反思
TOP
27#

     科学素养的要求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本质,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就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其实就突出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和时代责任,很大方面就是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其实就是环境保护,如果我们能够使学生具备科学素养,形成崇高的科学理想。这样使得一部分学生能够切切实实地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科学家,那我们的工作就会有无上的价值。为了上好寻常科学课,我们要牢记科学教育大方向做到把公开课家常化,把家常课公开化在上课前想明白3个问题:学什么?怎么学?得什么?在实际教学中,怎么学其实是最难。也就是我们备课时所要好好思考的。就像最近我在教学三年级《水》单元的两点思考:1、水沸腾的100℃和冰水化合物的0℃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很难精准的测试出来,从科学素养的角度来看,能不能精准测量出这两个数据对于学生认识水的三态变化的本质影响真的有这么大呢?告诉他们数值重要还是让他们学会尊重实验测得的真实数据更重要呢?2、如何在教学《水》单元时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并认识到水的重要性的,不仅仅是放在口头的节水标语上而是从内心去认同这件事。这两点思考相信随着我的教学的深入,或有新的认识吧!

                                 ——10月15日,小学科学每月研修反思
最后编辑米到纳米 最后编辑于 2021-12-16 12:18:04
TOP
28#

深有同感,你的两点反思很有专家的味道
TOP
29#

       我一直很喜欢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标题《做大自然的孩子》,贴近自然,热爱自然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和追求。但是相比过去,现代社会发展太快,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关在钢筋水泥中,每天玩着手机、电脑、iPad……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贴近大自然,就像是被养在鱼缸里的小鱼。这个月的小学科学每月研修有幸请来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生物教研员周初霞老师为我们做了《走进自然 探索奥秘——自然观察与科学研究》讲座。周老师从生活实践出发,通过大量身边大自然照片,向我们阐述了为什么要做科学研究?如何选择一个科学问题?如何在自然观察中发现生态问题?等等。让我们重新审视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真正让学生去接触自然,同时也为我们每次的研学活动、项目化学习等提供了思路。                                                                                                                                              ——记2021年12月每月研修所思
TOP
30#

       我一直很喜欢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标题《做大自然的孩子》,贴近自然,热爱自然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和追求。但是相比过去,现代社会发展太快,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关在钢筋水泥中,每天玩着手机、电脑、iPad……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贴近大自然,就像是被养在鱼缸里的小鱼。这个月的小学科学每月研修有幸请来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生物教研员周初霞老师为我们做了《走进自然 探索奥秘——自然观
米到纳米 发表于 2021/12/16 12:13:45
周老师的讲座《走进自然 探索奥秘——自然观察与科学研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