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闲读《菜根谭》摘思录 [复制链接]

1#
嚼得菜根,百事可为!读书的时候喜欢摘抄一些经典语句,不知道是谁曾推荐给我看《菜根谭》一书,初读之下觉得这本书中的阐述揭示了人生真谛,从图书馆借书到买书,有闲时经常拿出来读一读,写一写,觉得心底特别敞亮!假期休憩过半,想找点假期的感觉,写抄几句!

本主题由 管理员 酸牛奶 于 2020/3/16 18:12:43 执行 提升/下沉主题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
https://baike.baidu.com/item/菜根谭/1471670?fr=aladdin
TOP
3#

这个假期刚好拿来一一品读
TOP
4#

《菜根谭》 是以处世思想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语录体,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处世哲学。从结构上《菜根谭》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远,耐人寻味,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奋发向上的通俗读物。作者以“菜根”为本书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菜根谭》现存有大体两种不同版本——清刻版与明刻版,明刻版来自三峰主人于孔兼的题词,系日本内阁文库昌平坂学问所的藏本,据说当初刊载于明代高濂编辑的《雅尚斋遵生八笺》中。书分前后两集,前集225条,后集135条,共360条(上海图书馆藏本为362条,中间数条有合并,结尾有数条新增)。本词条照片为清刻版,以光绪丁亥年扬州藏经院木刻本为主,参以二十三年佛学书局排印本。
《菜根谭》的内容是儒家通俗读物,采儒、释、道三家之精髓,以心学、禅学为核心,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大道,同时由于它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这些特色,它也是一部使人奋发向上的中国文学作品。
TOP
5#

《菜根谭》曾经在10多年前流行了一阵子。
TOP
6#

这个春节适合看书。
TOP
7#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境,引导我们看不同的书!
TOP
8#

这个名字有点怪!
TOP
9#

菜根谭(清刻本)
一、修身励志篇

1.金玉人品 烈火中炼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履过:走过。典出《诗经·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里比喻经过危险境地。

要想追求那种金玉般纯洁的品德,必须到轰轰烈烈的事业中去磨炼;要想创立惊天动地
的功绩,必须到难关险隘中去拼搏。

一个受了教育有知识有头脑的人,不可以没有宽广的基础和强韧的毅力。因为无论是自己有建树,还是以天下为己任,都是一副沉重的担子,挑上这副担子,一直到死才放下,没有宽广的基础和强韧的毅力,是不行的。孔子的弟子曾参曾说:“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从禅宗的角度来看,禅,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心底。然而,要想把这个活活泼泼的禅机参透,却非易事。佛经上强调: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为了参禅,必须迎风屹立,逆流而上。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后人:参禅必须参到心如墙壁,静观己心,则可安心;参禅就是实践“四行”,使行为与真道冥符;参禅必须严守戒律,远离一切欲念的束缚。这一切,都是对人信念与毅力的严格考验。
TOP
10#

2.一错百非 万全无悔
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

渡海浮囊:古时用牛皮或羊皮制成气囊,做渡海时的防溺工具,相当于救生圈。

凌云宝树:典出佛经《无量寿经》,西方佛地的宝树。

因为一念之差而办错了事,就会使你觉得所有行为都有过失,所以谨防差错就像渡海携带的气囊一样,容不得针尖大的一点裂缝;什么样的好事都做,才能使人一生无愧无悔,所以修身就像西方佛地的凌云宝树要靠众多的林木扶持一样,要多多积累善行。

楚怀王曾与项羽、刘邦约定,,先入关者为王。结果刘邦的十万军队首先攻入咸陽,推翻了秦朝,屯住在霸上。项羽率领四十万大军晚到了一步,驻扎在新丰、鸿门。项羽的谋士范增说:“从刘邦入关后的情况来看,他的志向不小。将来能够与大王争天下的必是他,不如趁现在羽翼未丰的时候把他除掉,以免将来后患无穷。”项羽同意设鸿门宴处死刘邦。但是在鸿门宴上刘邦一再称颂恭维项羽,项羽竟非常得意,起了仁义之心,忽然改变主意使刘邦得以脱身。

项羽这一念之差,使得刘邦东山再起,迅速壮大,最后在垓下之战,逼十得项羽乌江自刎,使项羽丢了性命,丢了江山。
TOP
11#

3.登高心旷 舒啸兴迈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啸于丘阜之巅,使人兴迈。

舒啸:舒是伸展,啸是吹而发声,舒啸是发出心中闷气。

丘阜:小山冈。

迈:奋发,豪爽。

登上高山放眼远看,就会使人感到心胸开阔;面对流水凝思,就会让人意境悠远。在雨雪之夜读书,就会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爬上小山朗声而啸,就会使人感到意气豪爽。

范仲淹在岳陽楼上把酒临风,心旷神怡,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荀子说,我曾经踮起脚跟向远方眺望,但远不及登上高山见到的广阔无垠;我曾经站在高处伸手招呼,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却看得清楚;我曾经顺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远方的人却听得清晰。孟子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种圣人登山的胸怀,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道德修养情操陶冶的结果,德高望重者,胸怀家国,高瞻远瞩,预见未来!什么东西能“使人意远”、“使人神清”、“使人兴迈”呢?唯向自己心内求,,向书中求。
TOP
12#

4.心事宜明 才华须韫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才华:表露于外的才能。

玉韫珠藏:珍藏的意思。《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而沽诸。”陆机《文赋》中说:“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

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他的心地像青天白日一样光明,没有什么不可以告人的事;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他的才华应像珍藏的珠宝一样,绝对不能轻易炫耀让别人随便知道。

“心事宜明”是做人的准则,“才华须蕴”是做事的准则。君子之心应该是坦荡的,不应有不可告人的欲念、邪念乃至恶念。至于个人才能的发挥,应该是合乎自然的,切忌好大喜功的炫耀,否则,必然招致旁人的嫉恨,自身的才华必然会变得飘飘荡荡的,终身不得其果,甚至会招致杀身之祸。

三国时,曹操非常顾忌刘备,担心刘备日后将成大器而与他争夺天下。刘备知道这一点,就隐藏自己的抱负。每天只是在家里种菜,显得没有什么追求一样。一次,曹操特意与刘备喝酒,对刘备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曹操两个人罢了。”这句话令刘备心中一震,,手中的筷子不觉掉在地上,这时刚好有一阵雷响起,刘备趁势道:“雷声的威力,竟至到如此地步。”曹操笑道:“大丈夫也怕雷吗?”刘备道:“圣人在迅雷疾风之时,神色一定会发生变动,我如何能够不怕呢?”他把自己的不安掩饰过去,一点也不流露出别的来,就像没听到曹操的话一样。曹操于是不再怀疑他。刘备为了防备曹操,以完成他兴复汉室的志向,不得不如此深自隐藏,这就是对本文中这句话一个很鲜明的注解了。
TOP
13#

5.和气致祥 欢欣舒畅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戚戚:忧愁而惶惶不安。《论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霁日光风:霁,雨后晴朗。指天气晴朗,风和日丽。

欣欣:草木茂盛的样子。

喜神:心神愉悦。

在狂风暴雨中,飞禽都感到哀伤忧虑惶惶不安;晴空万里的日子,草木茂盛欣欣向荣。由此可见,天地之间不可以一天没有祥和之气,而人心也不可以一天没有舒畅的情趣。

客观环境的好坏能够左右人们的心情,如在雨过天晴、风和日暖的天气里,草木显得生机勃勃,人的心情也往往因此豁然开朗。但是世界的万事万物常常也随我们心理状况而转移变化。当我们怒发冲冠时,,看周围的事物都觉得可悲可叹,当我们喜笑颜开时,看一切事物也觉得可喜可乐。所以杜甫《春望》诗中才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体验。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各种喜怒悲哀的事情,心中必须保持平衡,一定要有喜神的鼓舞,这个喜神就是努力拼搏、不断向上、积极进取的一精一神,保持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TOP
14#

6.真味是淡 至人是常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肥:,美酒;肥,美食、肉肥美。《淮南子·主术篇》中说:“肥甘脆,非不美也;然民有糟糠菽粟不接于口者,则明主弗甘也。”

真味:美妙可口的味道,比喻人的自然本性。

神奇:指才能智慧超越常人。

卓异:才智过人。

至人:道德修养都达到完美无缺的人,即最高境界。《庄子·逍遥游》篇中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美酒佳肴鱼肉美食都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只有那粗茶淡饭;才智卓绝超凡绝俗的人,都不算人间真正的伟人,,其实真正的伟人是那些看起来平凡无奇的人。

一次,齐国储子与孟子相遇,问孟子说:“齐王总打发人去探视先生,想必是一定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吧!”孟子回答说:“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呢?尧舜也同一般人一样呢。”

在孟子的心目中,人具有的我都具有,人没有的我亦不可强求;我跟人一样,人跟我一样,圣人和我也没有什么不同。

说到底,我们都是常人,即使已身居高位,即使拥有了万贯家财,即使已声名远播,即使的确成就惊人令众人仰慕……都应该记住:自己本来是常人。而本为普通人,更应该记住自己是常人,记住了自己是常人,就有一个常人心。

一个有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的人,都是在平凡中实践自己伟大的人生理想,《庄子·田子方》中田子方的老师正是这种思想境界。书中说:田子方陪坐在魏文候身旁,多次称赞谿工。文侯说:“谿工是你的老师吗?”田子方说:“不是老师,是我的邻居;他的言论谈吐总是十分中肯恰当,所以我称赞他。”文侯说;“那你没有老师?”子方说:“有。”文侯说:“你的老师是谁呢?”田子方说:“东郭顺子。”文侯说:“那先生为什么不曾称赞过他呢?”田子方回答:“他为人十分真朴,相貌跟普通人一样而内心却合于自然,顺应外在事物而且能保持固有的真性,心境清虚宁寂而且能包容外物,外界事物不能符合‘道’,便严肃指出使之醒悟,从而使人的邪恶之念自然消除。我做学生的能够用什么言辞去称赞老师呢?”

可见只有在平凡之中才能保留人的纯真本性,进而在平凡中显出英雄本色。



TOP
15#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平淡中见真味,日常中显英雄!
只有在平凡中保留纯真本性,方才显出真正境界!
TOP
16#

边读边思,真读书。
TOP
17#

7.独坐观心 真常独露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知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观心:佛家语,指观察一切事物,当自我反省解。据《辞海》注:“观察心性如何,谓之观心。”
妄穷而真独露:妄,妄见,妄念。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皆非真有,肯定存在就是妄见。真,真境,脱离妄见所达到的涅槃境界。
机趣:机是极细致;趣,当境地解,即隐微的境地。
大惭忸:惭忸是惭愧、羞愧,此指很惭愧。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一个人独坐静思省察自己的内心,才会发现自己的妄念全消而真心流露,当此真心流露之际,皓月当空,心旷神怡,一精一神十分舒畅,感觉体会到了毫无杂念的细微境界。假如这种真心能够常在,然而已经感到真心偏偏难以全消妄念,于是心灵上会感到惭愧不安,在此中感到悔悟而有改过向善的意念。

孟轲生怕败坏了自己的名誉,竟休了他的妻子,这可算作自强了,但不能说思考得周致。孔子的学生,担心看书睡着了,就用火柴烧手掌,这可算得上自我克制了,但还没有达到喜好思考的程度。石洞中有一个人,他会猜谜语又喜欢思考。如果耳朵听到声音,眼睛看到东西,就扰乱了他的思考。所以,蚊虫的叫声、禽鸟的飞翔,都会妨碍他聚一精一会神。为避免耳朵和眼睛受到騷扰,他独居石洞,静坐思考,这样,他的思想就明白通达。使耳朵和眼睛避开騷扰,可以算得上自我警惕了,但还没有达到认识的一精一微程度。能够认识一精一微的人,是天下最完美的人,既然是最完美的人,还有什么自强、自我克制、自我警惕呢?所以,没有得道的人,如火光一样,只有光明,转瞬即逝;而真正得道的人,如火一样,本身发光发热,因此整个身体也透彻明亮。

TOP
18#

独坐静思,每日三省吾身!思已以达人,思人则克己
我们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会思考,要学会留出时间进行思考,进行事情的回顾!常思则常进!
TOP
19#

8.恩里生害 败后成功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头;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切莫放手。


恩:恩惠,蒙受好处。
快意:得意,心情舒畅。
拂心:不能随便依自己的心愿行事。

身处顺境被当政者恩宠征用,往往会招来祸患,所以一个人在名利、权位上志得意满时应该见好就收,要有急流勇退的明哲保身态度,尽早觉悟;不过遭受挫败后有时反而会使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因此遭受打击不如意时,千万不可就此罢休,放弃追求。

张良所以能成为千古良辅,被后世谋臣推崇备至,不仅在于他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佐刘邦创立西汉王朝,还在于他能因时制宜,适可而止,最后,既完成了预期的事业,功成名就,又在那充满悲剧的封建专制时代里保存了自己。在秦汉之际的谋臣中,他比陈平思虑深沉,比蒯彻积极务实,比范增气度宽宏。他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却未像萧何那样蒙受锒铛入狱的凌辱,也未像韩信那样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自从汉高祖入都关中,天下初定,张良便托辞多病,杜门不出,屏居修练道家养生之术。汉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汉高祖剖符行封。因张良一直随从画策,待从优厚,让他自择齐地三万户。张良只选了个万户左右的留县,受封为“留侯”。他曾说道:“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游。”他看到帝业建成后君臣之间的“难处”,欲从“虚诡”逃脱残酷的社会现实,欲以退让来避免重复历史的悲剧。的确如此。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准则。在汉初消灭异姓王侯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赞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张良堪称“功成身退”的典范。
TOP
20#

这里告诫我们得意时请勿忘形张狂,失意时更要保持斗志,不轻言放弃!
凡事一饮一啄,未必有定论,能保持审慎的思考和态度,冷静面对当下不仅是智慧更是勇气!
TOP
21#

9.淡泊明志 肥甘丧节

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淡泊明,而节从肥甘丧矣。


淡泊:甘于寂静无为的生活环境。
藜口苋肠:藜,藜科一年生草木本植物,苗可蒸煮着吃。苋,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叶可以食。据《昭明文选》曹植《七启》说:“余甘藜藿,未暇此食也。良注:‘藜藿贱菜,布衣所食。’”此指平民百姓。
冰清玉洁:形容人的品质像冰一样清明透澈,玉一样纯洁无瑕,据《新论·妄瑕》说:“伯夷叔齐,,冰清玉洁。”
衮衣玉食:指权贵。衮衣是古代帝王所穿的衣服,比喻华服,玉食是形容山珍海味等美食,衮衣玉食是华服美食的意思。
婢膝奴颜:也作奴颜婢膝,奴和婢都是古代的罪人、下等人,没有自由和独立人格,比喻自甘堕落而没有骨气的人。
肥甘:美味,比喻物质享受。

能过着粗茶淡饭生活的人,他们的操守多半都像冰一样清纯、玉一样纯洁;而讲究穿着华美饮食奢侈的人,他们多半甘愿作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因为一个人的志向要在清心寡欲的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而一个人的节操都是从贪图物质享受中丧失殆尽。
齐国大夫公行子到燕国去,路上遇见曾元,问:“燕国的国君怎么样?”曾元说:“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远大志向的人就轻视事业,轻视事业的人,就不求贤人帮助,没有贤人帮助,怎么能胜任国家大事呢?他只能像氐族人和羌族人一样野蛮。这样的人不担心自己国家的兴亡,而只担心他死后不能够沿用氐族、羌族的习俗实行火葬。想的是蝇头小利,危害的是整个国家的大事啊!”孟子曾多次会见齐宣王,但并不与宣王谈论治理国家。孟子的学生十分疑惑,孟子说:“我要先攻破他只讲功利、霸道的坏思想。”孟子讲仁说义,就是要让齐宣王胸怀国家,放眼天下啊!
TOP
22#

欲寡则德馨,需多易沉沦——很多时候我们因为需求少,所以做事就简单练达,而也有的时候因为考虑太多,更容易迷失我们出发的初心!
活得简单纯粹,这也是一种豁达的生活方式!
TOP
23#

10.面前放宽 身后泽长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惠泽要流得长,使人有不匮之思。

田地:指心胸,心田。
不平之叹:对事情有不平时所发出的感叹。
不匮之思:匮,缺乏,比喻永恒的恩泽。据《诗经·大雅》篇:“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一个人待人处事的心胸要宽厚,只有如此,才能使你身边的人不会有不平的牢騷;死后留给子孙与世人的恩泽要流得长远,才会使子孙后代永远的思念。

沩山、五峰、云岩顺次站在师父百丈和尚的身边,向师父讨教。按例,,百丈先问高徒沩山:“抿住咽喉与嘴巴,如何说法?你且说说看!”沩山忙说:“先请老师示范一下吧!”反问的太巧了!沩山如果在百丈提问之前没有悟透的话,是不会应对的如此妙当的。这种功能在禅里称为“骑贼马追贼”。百丈于是说:“我本应该讲给你听的,这是义不容辞的事,可是如果我说了,恐怕我就会丧失儿孙。”意思是:你要我讲,我是可以讲给你的。可是如果说个明明白白,你们这些小子就会放松自己,不去穷尽至理,我岂不绝子绝孙吗?还是不说的好。对百丈的“并却咽喉唇道一句”的提问,五峰是这样回答的:“这么说,老师也得抿住咽喉来说法了。”五峰这样回答跟沩山的“骑贼马追贼”的机灵回答相似,但是对老师的回击更为猛烈,远不及沩山的“请老师自行说说看”的回答沉静老练、锋芒不露。从这些地方,就可以看出修行之人的境界、锤炼的程度了。百丈则对他说:“你禅机甚锐,令修行者不能近前。恐怕他们都会把手挡在额上,从远处观望一下便走开。你叫他们敬而远之。”百丈的话半是肯定、半是点破,值得初参者认真学。对百丈大师的问答,最后的云岩是这样回答的:“老师说法时不正是有时抿住了咽喉唇,有时又不好抿吗?”云岩尚未开眼,禅门称为“无眼子”,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的回答才这么钝拙吧!圆悟和尚的评语是“皮粘着骨”,理是有点理,但太拘泥于文字,火候还不到,就像调味不到的厨师。百丈开示说:“云岩哪,你如果老是这样莫衷一是,修行可怜的禅,恐怕我的法子法孙都会丧失于你手!”沩山与五峰都悟过了,差别只在于了悟的程度、一精一粗之分;而云岩还未真悟,心中尚残秽物。《高僧传》说云岩随侍百丈二十年后,参得生死大法;而真正的开悟,是在药山座下参禅时得缘而悟的。
TOP
24#

都是至理名言。
我们该如何处世呢?以一种悠闲自得的心态看待荣辱,就像花开花落般自然;不管处世沉浮与变迁,也不管职位高低,薪酬高低,一切顺其自然;就像云卷云舒一般平常。得之而不喜,失之而不忧,这是一种豁达的胸襟与气魄。
最后编辑戚调菊 最后编辑于 2020-02-04 22:30:10
TOP
25#

心胸宽广,恩泽源长才能让人尊敬、铭记!我觉得有时候也是使自己更加快乐!
高僧传看得似懂非懂,沩山与五峰都悟过了,差别只在于了悟的程度、一精一粗之分;而云岩还未真悟,心中尚残秽物。但后来云岩随侍百丈二十年后,参得生死大法;而真正的开悟。
禅理难懂!
TOP
26#

11.路留一步 味让三分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乐法。

路径:小路。

在狭窄的小路上行走,要留一点余地让别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食物,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这就是一个立身处世最安全快乐的方法。

“将相和”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廉颇和蔺相如同是战国时的赵国大臣。廉颇是赵国的名将,蔺相如由于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上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做上卿,位置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说:“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说了,就一直刻意回避他,在街上遇见他的车子,也都躲避,甚至假装生病不上朝以免与廉颇同列。蔺相如手下的人很不理解,蔺相如道:“我连秦王也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但是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忌惮我们赵国,就是因武有廉将军,而文有我啊。如果我们之间起了争斗,,秦国就会趁虚而入,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赵国的利益。”廉颇听说了这件事以后,十分羞愧,就光着上身,绑上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说道:“我是个粗鄙浅陋的人,不料您宽容我、忍让我竟到了这等地步。”从此,赵国出现了将相和睦的大好局面。
TOP
27#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佛语中“凡事不可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做人像水,做事像山。做人尽量往低处走,让着别人,遇见利益和名声尽可能往下退,给自己留下做大的余地。做事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和目标,像山一样挺立在那儿,才能把事做好。
真正的聪明人,其实就是洞穿世事但是万事通达的人,为人厚道些,做事给别人多留余地,不要斤斤计较,唯有这样,路才会越走越宽。
人生有度,过则为灾,做人不必刻意,做事不求完美。功不求盈,业不求满,花看半开时,酒饮微醉处。可以清高,但要有宽容之心,否则就是孤傲。可以仁慈,但要有果断之举,否则就是软弱。尊贵,要懂得谦卑,否则就是刁蛮。凡事有度,话不可以说尽,要把握分寸,事不可以做绝,要留有余地。
TOP
28#

12.脱俗除累 超凡入圣
作人无甚高远的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的工夫,减除得物累便臻圣境。


俗情:世俗之人追逐利欲的意念。
物累:心为外物所牵累,也就是思想遭受物欲等杂念干扰。
圣境:是指至高无比的境界。


做人并不是非要懂得什么高深的大道理,一定要干大事业才行,只要能摆脱世俗的利欲意念就可以跻身名流;要想求到很高深的学问,并不需要特别的秘诀,只要能排除外界的干扰,清心寡欲,就可以超凡入圣。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患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书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愚昧。在战国末期,《诗》、《书》、《礼》、《乐》是那个时代的经典,《尚书》记载了先古的故事,《乐经》记载了谐和音律,《礼经》记载了法律总则、礼节仪式,,《诗经》知识广博,《春秋》微言大义,这些书把天地间的各种事理录载得十分完备了。所以,医治那个时代的蒙昧,塑造那个时代的人杰,这些书是非看不可的。在当今社会里,如果你要当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或者律师、教师、经理、企业家,首先你必须读书。不断地读书,有成就的人是靠大脑吃饭的,大脑没有一精一神食粮的不断供养,是会枯萎的。
TOP
29#

抛弃身前身后功名事,认真做一件有益于身心的事,我觉得就很了不起了!
要得到高深的学问,那就要排除干扰,穷理学究才行!
TOP
30#

“菜根”一种毫不起眼的食材,一般的人都是弃之,其实它却是一种很好的下饭佐材:晒干可以放汤,清淡之中略带一些甘冽;霉之蒸蒸,一段可下一碗饭。关键是看你怎么使用它,此才是处世之道。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