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件事在教育界,其实已经是一个共识了。中学是这样,大学也是这样。
我们的跨年演讲,一直是和深圳卫视合作的。他们有一个理念:有志者,跟我来。所以他们一直特别关注,各个领域的有志者。


今年他们跟我讲了,深圳大学是怎么从录取通知书开始,就致力于把点亮自己的学生,作为教育目标。每一年深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都是一个引爆社交媒体的网红现象。来看一下。


这和我们印象中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很不一样吧?我特别喜欢这个设计,学生收到了一个里面装着丰富内容的录取盒子。比如有一年盒子里装了件t恤衫,学生在报到那天穿上,就能一眼被学长们认出来,获得学长的帮助和欢迎。还有VR眼镜,戴上之后,可以提前看学校的各种风景。
这已经很棒了。但是当学生把里面的东西一件件地都拿出来,他会发现在这个盒子的底部,印着这么一句话:清空了,才能装下更大的梦想。你要是今年的新生,你会不会觉得自己马上要去的这所学校很酷。你对大学生活是不是就多了一份神往?因为你知道你的学校,已经在未来的四年大学生活里,为你点好了灯。多年之后一位深大毕业生,回顾他的大学生活时,也许这份通知书的分量,要超过很多课程。还是那句话:课程的本质是激发禀赋,教育的本质是人点亮人。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教育,那教育就是一个无所不在的东西。除了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
我给大家讲一个我们用户的故事。他是一名警官,姓杨,在一座大规模的重刑犯所在的监狱里工作。杨警官发现,服刑人员如果想要顺利地重返社会,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设和能力准备。他是怎么做的呢?作为一名警察,虽然能力有限,但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把在得到上学到的那些不错的课程,一份一份进行编辑、打印出来、形成讲义,供服刑人员借阅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他们具体学到了多少知识我不知道,但是有一个信号他们是清晰地接受到了,那就是这个世界上,有人在希望他们变得越来越好,能够顺利地重返社会。你看,这就是人点亮人的时刻。前不久,一个刚刚出狱的人给杨警官发来了微信,说如果不是你让我在“得到”上学了两年东西,我不会那么有平常心地回归社会。他说:“我特别感谢在监狱里,你让我学习了心理学。在出狱以后,我每天告诉我自己:如果这个社会接纳我,我就努力来回报它的接纳;如果这个社会不接纳我,我就更加努力地让社会接纳我。”我们「得到」一直在说做教育,直到听到这个故事的那一刻,我才真觉得我们是在做教育的。教育不见得是我们教给别人什么,而是我们有机会点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