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五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1#

我的五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点体会,与大家一起探讨.希望您指正!



五年级第四单元教学后记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后记: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8班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天体运动是这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第一节课的内容,看似不难,然而如果学生不看书或预先不预习,教师提出昼夜交替是如何产生的呢?大多数学生会卡住,有少部分学生之前看过书可以作出一些推测,个别学生能够在书本上推测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太阳和地球一起运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等。细想其实也很正常,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缺乏直观经验,没有知识储备直接让他们毫无根据的推测,难度很大,而且可能存在胡乱的假说,因此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状况,我选择让学生翻书本,看看书本上的推测可行吗?让他们间接有一个印象: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有这些原因。


要验证这些猜测,一旦教师提出建立模型,学生根据书本提示很容易想到需要光源(比如手电筒、蜡烛),然而聪明的学生认为蜡烛要比手电筒更好,虽然光暗一点,但是蜡烛光线是向四周散发的,与太阳更相似。课前我为学生准备了蜡烛和火柴,学生都很高兴,用学具袋里的材料做好地球仪,本想让他们贴上地形外观的,课堂时间太少,只能先让学生做好标记。实验过程中,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比如学生容易将蜡烛熄灭,还有调皮的会用火烧纸,不好好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这一点我觉得还是自己在实验前介绍方法时不够仔细和全面,产生这种情况可能是一方面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本就不清楚,学习兴趣不浓厚,还有一部分就是没有听懂实验方法,就想别的心思来满足自己了。另外做实验时,最好将窗帘拉上,学生更容易观察。


做完这部分实验,学生会有许多发现,他们并不会全部认同书本上的猜想。其一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这个猜想学生认为是不正确的。我让学生演示了他们的实验方法后,就有学生马上出来反对。原因是前一组学生认为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地球只有一面始终被照到,而其它面一直都不会被照到。事实上学生对于地球公转的旋转角度变化和方向理解还不够清晰。其二由于我是让学生将地球从地球仪装置上拿下来的,其实就相当是一个球体,并没有让地球倾斜一定角度放置,与光源是保持平行的,并尽量保持同一水平面。因此,有学生就提出来地球自转时,(地球的最北部和最南部)即南极和北极有些地区并没有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因此这个猜测也是不能完全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我肯定了学生的发现,并没有马上给他做详细解释,我觉得这课内容还没有涉及地球饶地轴是有一定的倾斜角度的。学生能够发现这点其实他的观察还是比较仔细的,并没有人云亦云。


课上完后,我要求学生收集相关的天文资料,自己先通过查询资料尝试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科学家又是通过怎么样的证据说明的?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反思: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是人类探索天体运动的两个重要学说,特别是“地心说”由于有着宗教势力的支撑,一直被人视为真理,可以说在哥白尼提出这样的“日心说”观点以前,“地心说”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有人有疑义,也没有充分的、直接的证据,更多人只是畏惧宗教势力,不敢表达正确的言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证据,以及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更要学习哥白尼研究天体运行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气概。


从学生层面来说,托勒密和哥白尼观点其实是不容易马上能理解的,即使有些学生在字面上能看懂。因此,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教师要帮助学生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才能反过来思考科学家这些证据是否就能够说明他的观点,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建立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明)证据的观念和科学家利用思辨性语言来合理推测结论的研究方法。


说到底证明一个学术观点,科学研究中可以利用观察到的直接现象,要么是实验中获得的有效数据。一般情况下,只有无法直接观察到现象或缺少有效数据的情况下,才可能应用思辨的方式进行说明,文科特别是哲学研究常常如此。而在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证据中除了利用直接事实来说明外,都用到了思辨的方法。


虽然我以为现在给学生将到思辨,他们不一定能掌握或应用,至少在他们心中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应该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学生通过解释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比较两位科学家之间的不同和相同,比较这些观点和前面的假使模型的联系,他们对于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并能够根据已有观点选择前面正确的猜测。同时对于哥白尼的研究态度和坚持精神产生一些触动,为今后走向科学研究道理奠定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点点基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0 9:19:06编辑过]

分享 转发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2#

 

六年级科学教学后记:


1、  放大镜


放大镜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已经多次使用,早已不是兴趣昂然。因此课堂初,我并没有向他们展示放大镜,而是设计了一个案例引导孩子想到使用放大镜,从而引入课堂。继而询问学生在哪些地方使用了放大镜,为什么利用放大镜。学生们回答了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利用放大镜集中热源(如制作太阳能热水器)二、利用放大镜看书、看报(特别是老人和考古队员);三、利用放大镜发现事物的细微之处(包括农业专家比较植物种子不同和叶子受虫害的情况)。同时学生也有比较容易翻的错误如将医生用的额镜认作放大镜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我进一步整理了他们的想法,完成了书本上的表格部分。第2部分,我演示教授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发放放大镜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包括手上的绒毛、纸等等),期间发现学生的观察兴趣不是非常浓,一些学生拿着放大镜对着别人的眼睛,看别人的头(实际上他可能并不一定看的清楚)。对于电视和电脑屏幕的放大技术,我觉得自己解释的不够清楚,如果能利用课件或视频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态的一个视频可能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放大镜的特点,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早已有所发现,我用平面镜和放大镜的镜片做比较,效果较好。最后,通过各种玻璃容器和水的结合演示,学生能够清晰看到利用玻璃和水的结合,也能制造放大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掌握放大镜的特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0 9:20:57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3#

 

1、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本课内容放在现在这段时间上着实不太合理,自然界缺少昆虫而且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比较小,观察到结果也不会太明显。学生能够说出的差异也不会太多(主要有1、能够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2、可以发现一些细节)因此这节课,我充分地利用了视频《微观世界》,将课本上的内容简单地进行处理后,利用了《微观世界》电影中的部分片段进行教学,同时根据片段中的一些现象设置疑问:让学生在观看电影中不忘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蚂蚁为什么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各种昆虫的触角有什么特点?清晰地看到蚜虫为蚂蚁提供食物。蜘蛛如何捕捉食物,蜜蜂和蝴蝶伸出长长地嘴器采蜜等等。因此这样一个视频我觉得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地自然知识。当然如果天气和时间都允许,让学生带着放大镜去自然界观察甚至拍下来,效果一定会更好。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4#

 

3、《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混合实验和加热糖的实验,观察实验中物质发生的变化,总结归纳物质变化的特点,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当前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如果设计探究活动,如何引领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在教学前是我们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观察黄豆和沙子的特点,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的特征,混合事物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留下样本,通过比较分析变化,同时利用搅拌、分离物质,做更细一步的观察比较,最后总结这个实验中物质变化的特点。


      在第二个实验中,学生能够轻易说出白糖加热变化的特点,可以看到许多明显的现象,老师在引导时要逐渐让学生比较两个实验中物质变化的区别,同时对于最后的黑色物质和白糖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得出产生新的物质。从而在比较中掌握这种变化的特点,最后教师归纳形成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初步形成后,还需要不断地进行验证和实践,因此让学生回顾实验中还产生的现象,利用已经学习到的科学概念尝试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准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用概念来判断和解释,要抓住主要的变化特点进行鉴别。


更细一步的思考,教材中利用简单的两个实验,是否就能让学生牢牢建立物理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混合分离实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明显的变化(包括物质颜色、透明度、光泽等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学生解释后面白糖变化时会有所误导,学生很容易认为颜色、形状、有气味产生就是化学变化。教学前,能否举一些生活中的各种物质变化的现象,让学生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然后再来进入课堂学习。并且,由于白糖和蜡烛以及金属勺都在同时发生化学变化,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难免会不全面,也影响它对于概念的理解。


      最后,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本课内容在问题设置和探究方法的指导上应有所改变,尤其是对于没有经历过科学教育的学生,他们在科学观察习惯、科学思维发展以及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比较明显地区别,教师在指导上应熟悉学生的这些习惯,同时课前应调查孩子们的前概念知识,为教学设计的修补提供更充分的依据,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形成准确的科学概念。


疑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在传统教材中需要到初中学习,让小学生学习这样难度教材的内容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基础?仅凭借教材中混合分离和加热白糖、蜡烛燃烧的实验,能否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准确概念?还有哪些适合的实验可以代替教材中的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形成科学概念,毕竟加热白糖的实验涉及白糖的变化和蜡烛燃烧的变化,学生全面观察的难度比较大,而让学生马上利用刚学的概念来解释物质变化的现象有一定难度,效果也不一定会很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0 9:22:38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5#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反思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学生初步明白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后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实验不像物质加热或燃烧一样,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知道加热过程中一般会产生哪些现象。这个实验涉及到学生不熟悉的小苏打和有些经验的白醋。


本课需要让学生观察苏打和白醋的特点,并做好有效记录。同时,观察两者混合后产生的现象,并且要注意混合需要有一定的比例。由于混合现象比较剧烈,有比较明显的泡末产生,学生往往把注意点只放在泡末上,而容易忽视其他的现象。在做实验时,要求学生留下一些样本,混合后迅速地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只是在实验过程中,一般的玻璃片盖不住烧杯,而使空气混合进来,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学生通过眼睛看(现象),摸(杯壁感受温度),试(杯中空气)等方式综合体验物质反应后所产生的现象。


其中验证杯中的气体是什么物质是本课最难也是最精彩地部分。学生通过看书也许知道里面会有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但是只有比较少的学生能够说出鉴别二氧化碳的方法,当然个别学生会联想到五上我们在鉴别呼出气体成分时做的实验,用燃烧的木条伸进去,看看木条燃烧的情况是否发生变化。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之所以能让燃烧的木条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沉在杯底部,它的密度要比空气大。从而更多的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此时许多孩子也许都认为这就是二氧化碳无疑了。此时,老师仍需要引导我们不应该轻易地下结论,教材上:科学家经过研究,确定这是二氧化碳。重点向学生表达研究的内涵,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时,需要的是证据,而且证据要越充分越好,不能盲目的凭借几个现象就轻易地下判断。最后,让学生观察剩下的物质,并且与样本做比较,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白醋的酸味变淡了,小苏打也溶解并且变少了。最后总结这个变化也是化学变化。


教学中,由于第一次上课时,实验室没有白醋了,我只找到了一些红醋,在实验过程中,反映的速度比较慢,产生的二氧化碳很容易混杂在空气中,而使燃烧的木条不熄灭,缺少明显的变化,使验证结果失败,所以我觉得在做化学实验前,教师都需要亲自实验,才能有效避免一些麻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6#

 

                                让教研促使我成长


                                       ——一次教研活动的体会


 


      开学初,县教研员布置我准备一节课,作为县里一次教研活动的研讨课,课题是六年级教材《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从事教学工作才一年半的时间,作为科学专职教师,接到这样的任务让我既感到荣幸又有些压力。学期初校内工作还未完全展开,让我得以有充分的时间来准备。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认真仔细的研读了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觉得上好这节课责任重大。课堂教学目标很明显,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观察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更要判断两种物质变化的区别,从而构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科学概念。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学生今后学习中学科学的重点内容,如果在我这里没有开好头,肯定会大大影响学生后续的科学学习。


我按照教材内容,将教学内容分成两个部分,观察沙子和豆子混合后的变化和观察白糖加热的变化。第一个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及时总结物质混合后的变化,突出“没有明显变化”的特点,引出物理变化的概念及其特点,然后再让学生观察下一个实验物质有哪些变化,并总结其变化特征,最后区别两个活动中物质变化的不同点既“有明显变化,并且产生了新物质”,从而建构化学变化的概念。形成大体的教学思路后,我便动手开始将教案写了下来,同时听取同事的建议,将学生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和问题也仔细的记录了下来。教案完成后,我便根据教学需要,精心准备,并去市场购买了黄豆、蜡烛、白糖和打火机等实验器材。


       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便开始试教,并邀请了组内教师来听课。一节课下来,总体感觉学生兴趣浓厚,可观察到的现象很多,学生参与感也很强,只是课堂感觉次序有点乱。听课的陈老师听完后马上提出来:实验器材的分发有问题,两个活动的材料需要分开发放,一个活动结束后,需要将第一个活动材料整理好收上来,才能发第二个活动的实验器材,不然学生突然间拿到那么多的材料,肯定不容易停下来,教师也不容易组织好次序。


接下来的试教,我听取了陈老师的意见,及时调整实验器材发放的时间,让活动的进行更加有层次感。果然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次序井然,注意力也更加能够集中在观察物质发生的变化现象上来了。同时,我发现学生观察到的物质变化远远超过我预设的情况,比如有学生认为黄豆夹在筛子中间或随着沙子一起漏了下去都是黄豆发生的变化。我及时将试教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向教研员请教如何处理,教研员陈卫东老师告诉我,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我问题设置不够精炼,混合实验后,问“物质发生了哪些变化”过于宽泛,学生容易抓住变化字眼,从而将学生引导到误区。他建议可以提“黄豆和原来的黄豆有什么不同?沙子和原来的沙子有什么不同?”将学生引导到比较前后物质的差异,得出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没有明显变化,即使有一些细微变化也只是表面的变化。显然我的问题设置还欠火候,这促使我后面试教中不断调整和改进问题语言的设置。


在学校试教几个班后,陈美琴教师提醒我:你去上课的学校六年级学生好象还没有上过科学课,他们上的是常识课。对啊,洪桥六年级教的是常识。作为县内科学新课程实施的第一批试点学校,我们的六年级学生经历过三年多的科学学习,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实验仪器使用方法,对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早已熟悉不过,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也有了一定基础。而一直接受常识教育的学生,无论是科学探究方法还是科学思维的培养上,都会与接受科学教育的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起码这些学生的科学前概念肯定是不一样的。虽然这些孩子在学习常识过程中可能也已经了解许多科学知识,但是传统常识教育的教材编制内容和教学方法所表现出的落后和局限性早已为人所知。正如陈教师所说:这些孩子很可能连最基本的观察事物的顺序和方法都不一定具备。也就是说,他们有可能有着不同的观察事物变化现象的角度。正是这样的差别,让我在本校的试教似乎突然间变得可有可无。的确,在新教材内容中,由于重新调整教材内容和布局,黄豆和沙的混合实验早在三年级学生已经经历过,对于这部分知识的观察和实验操作,学生早已得心应手。而白糖特点的观察也在六下第一单元《晶体的观察》中由学生亲自观察过、讲述过,学生早已知晓,用不着将这些内容再重复向学生灌输。


       现实的差距摆在我眼前,唯一能解决的方法是去找那些尚没有学习过科学的六年级班级试教,这样才更有针对性,能更好地了解同类型学生的科学前概念以及他们对实验一起的操作能力,从而指导教学设计的重新修正,以适合这些学生的科学发展水平。通过努力沟通和求助,我决定到四小六年级去试教。由于需要准备的器材相当多,每次上完课后,我还要话上半个小时的时间清洗金属勺,加上其它器材的准备都要花费我一个多小时来准备器材物品。试教前一天晚上,我仔细核对好器材,装入工具箱。第二天来到四小,发现这里每个班的学生多达67人,而且没有缺少专用的实验室,只能在教室做实验。我只能将整个班学生分成六人一组,共11个小组。由于学生的积极配合,试教总体比较顺利。下课后,吴小良老师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部分内容问题的设置还需要修改,应更贴近这些学生的已有经验。从试教过程以及下课后对学生的访谈了解,我得知这批孩子经过常识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密度、体积、水的三态变化等概念。在观察事物时,他们不仅能够从颜色、形状、光泽度等形容事物外形特征,还会应用体积大小、密度等包含一定数学知识对事物特征进行描述。而对于物质的变化了解,学生们已经清楚的知道水的三态变化,理解水的三态变化可以是互相转化的,并且变化过程中都只有水,而没有新物质产生。这也就为后面理解蜡烛和白糖融化的过程是物理还是化学变化提供了铺垫,让我更加从容地修改教学设计,使整个教学更贴近这部分孩子。


      由于跨学校借班试教非常麻烦,在后面的试教中我依然选择在本校班级展开,学生在第一个混合活动中的表现能给借鉴的东西比较少,我更加注意观察学生在糖加热过程中的反映情况,了解和收集更多学生的观察反馈信息。最后,通过不断的试教,我又在一些细节部分做了进一步改动如白糖的量、用火柴取代了打火机,并在金属勺上添加了木棒。


教研活动上课的那天,我被安排在第二堂课。在熟悉学生的时间里,我才知道这个班级的学生也不少,足有69人。我尝试通过两个问题了解这些学生的科学前概念:一、如何观察一个事物的特点?二、水的三态变化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两个问题,我了解到该班学生已经形成的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并且知道了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的理解程度。这些有用的信息可以为我上课时更有效的利用问题引导和过渡提供帮助,同时我还简单的对这些学生的反应情况做了一些了解。


      研讨课上,我利用学生的科学前概念进行了有效引导,不仅注意指导科学研究的方法,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事物特点和变化,分析总结两个实验中物质变化产生的现象和特点,逐渐建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最后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科学概念解释并判断实验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促进学生应用科学概念,最后联系生活中物质发生的变化,更进一步加强科学概念在生活中现象的应用。


研讨课结束后,我简要地介绍了自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教学设计安排的初衷,并把自己准备材料、试教的过程也做了一些简单介绍。县级名师李建荣老师肯定了我对学生做科学前概念调查的做法,但是对我的板书提出了批评,他认为我的板书不够清晰直观,可以更具体、布局应更合理。其他的老师也对我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小毛病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失误,为我今后教学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这次研讨活动,是我教学生涯中第一次在县里上公开课,让我亲身体验了“磨课”的过程,使我感触很深。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自己“苦行修炼”。常言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需要我们平时不断积累经验,勤恳务实抓好常规教学工作,努力提高个人的科学修养和教学理论水平,不断用优秀教育理念和经验充实自己,同时不断反思教育教学出现的问题,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2、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优秀团队。虽然只是一节县内交流课,但是学校和组内教师都非常重视,学校领导都来听我的试教课,并给我提出宝贵的建议,组内教师更是义不容辞,包括教学方案的设计、材料准备、分发、清洗等等,不断地给我提出修改建议。正是依靠校内外老师无私的帮助和智慧引领,才让我更加从容圆满地完成教研课。3、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要善于研究学生。教育理论家陈桂生教授说:教学的本质在于学生,研究学生才能让我们上出精彩的课。教师备课如果仅限于书本和教参,充其量仅限于将“正式课程”转变为“成人理解的课程”。而研究学生就要是要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科学知识储备、学习习惯等等,要善于将“成人理解的课程”转变为“学生经验的课程”。凡大小公开课、比赛课,都会安排一个与学生见面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提问、记录等方式,在短暂的时间内尽可能收集与教学有关的信息,从而更好的驾御教学过程,更从容地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建构科学概念。4、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要潜心“闭门思过”。人生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会发现自己在不断地犯错误。有了过失,并不可怕,需要的只是我们静下心来,“闭门思过”。每天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过失记录下来,细细分析与品味,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日思夜想和虚心求教,把一个个过失转变为自己教学中的转折点,促进自身教学业务水平不断提升和发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0 9:26:31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7#

很好的反思,建议在探索博客建一个自己的博客,整理自己的所想所思!


 


 


博客地址:http://blog.kxsy.net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8#

学习了
TOP
9#

这样的反思好,相信你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会取得很快进步的!
TOP
10#

写得太好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