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诸暨小学科学成长者团员楼迪波之成长历程 [复制链接]

1#

诸暨小学科学成长者团员楼迪波之成长历程

自2008年八月从教以来,选择了小学科学,参加了小学科学成长者团队。共开出公开课四节:有《运用感官》、《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食物在体内的旅行》、《鸡蛋宝宝的研究》(市级)。以下是相关教案资料:

运用感官教学设计

本课目标

1、科学概念:眼、耳、鼻、手是人体重要感官,各有功能,其中眼睛比其他器官能获得更多的信息,而综合运用感官能对事物获得更全面的了解,望远镜,显微镜可延伸人的感官。

2、过程与方法:能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多种属性;能根据要求开展体验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可更好了解世界,观察自然。

教具:订书机  苹果
  
鸭蛋
  
橘子
  
磁盘
  
笔筒

一、             引入

师:几节科学课中,老师曾让你们去观察过大树、蜗牛、蚂蚁这些东西吗?

生:有。

师:说说你都观察到了些什么?用你的什么来观察的?

生:用眼    颜色/形状/大小/粗细

          气味

          果实(味道)

          声音(树叶的)

          粗滑程度/冷热/粗细

师:们知道所有这些眼睛、鼻子、耳朵、舌头和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道是什么吗?

我发现小朋友们都十分了解自己的感官,这节课,咱们就来用用感官!(展示幻灯)

二、眼睛的作用

师:们都想过吗?所有这些感官中,其中哪一个对我们认识这个五彩缤粉的世界最管用啊?

小朋友们每个都有自己的理由,老师也很为难,要不,咱们来玩一个关于感官的游戏,完了你再说说哪个最管用,到时说不定你会发现人家确实比我有道理。

师:有戏需要一个小朋友上来帮我的忙,看谁听游戏规则最认真。

师:游戏的名字叫“猜猜看”活动规则:用布蒙住眼睛,其他感觉器官都能用,看你能猜出几样?(下面的同学不能提示)

活动一:

活动前提示:提问那个同学,如果用眼睛看你猜得出来吗?

有同学可以比他猜得更准吗?(有,很好)

但如果不是6样,是60样,600样呢,你还猜得对吗?光用眼睛看和用其他所有感觉器官相比,哪个更快一些,更准确一些?(眼睛)

结论:在所有感觉器官中,眼睛从周围接收到的信息最多

三、两只眼睛的用处

过渡语:可是呀,老师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不知小朋友们可不可以帮老师解决?为什么一定要用两只眼睛看东西呢?一只眼睛不照样可以看出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远近?

活动二:学生用一只眼睛看只看到范围小一点。

       师:你能证明一下吗?

       (表扬语)真了不起,不但能说出来,还可以想办法证明,真太伟大了,上来做一下小老师,让大家都跟你做一遍。

结论:只眼睛看到的范围更大。

活动三:除了这个好处,两只眼睛还有其他好处吗?(生)更准确些,一只眼睛看不准。

       两只笔师示范笔尖对一下;闭上一只眼睛再对一下(问学生发现了什么)

结论:两只眼睛看东西更准。

四、综合应用感官:

师:眼睛的确重要,可如果光有眼睛,没有其他感官行吗?

光有眼睛只能看到物体的哪些东西?(颜色、大小、形状、远近)

没有鼻子、舌头、手、耳朵我们哪些东西是不可能观察到的。(声音、气味、轻重、光滑度、味道)

师:所以,你们觉得想了解物体的个方面,怎么做最好(综合应用感官)

活动四:接下来咱们就发给每组一样材料,小朋友们综合应用一下我们的感官,看你们能不能掌握这种本领。

发放材料:桔子

注意:先不要用舌头尝,哪个组观察到的最多,就可以尝,奖励;观察时可以由远到近,整体到局部。

交流汇报:师评价,说出他用什么观察的。

五、感官的延伸

过渡语:综合运用感官,你能更全面的了解我们周围的东西。但光有感官也不行,现在很多东西,我们都无法直接观察到了,你知道聪明的人类都发明了哪些东西帮助我们呢?

学生讨论现代的一些发明创造。

师:老师也找了一些东西,咱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

作业:回家综合运用感官,观察一样自己最喜欢的水果。


[此贴子已经被虔诚使者于2008-3-25 10:01:17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预案
                

执教   诸暨市浣江小学   楼迪波
            

设计意图: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是对几种不同物体的沉和浮现象的观察,让学生明白物体的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有关。本课时是顺着这条思路,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其他因素,其中,还与物体的浸液体有关。首先观察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在盐水和清水中的沉浮情况,以及对所观察结果进行质疑、推测;再通过自己制作一杯水活动——使马铃薯浮起来。这整个的过程,是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问题——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在观察实验现象和进行推测和证实的过程中,因为整个过程十分符合逻辑,所以他们很容易进入状态而仔细的观察。其间也有一些细节的涉及,如当烧制出白色固体时,引导孩子推测白色固体的成分,而不能立刻说是盐,还可能是糖、味精或是其他。当孩子想要用舌头尝时,也不能让孩子立刻尝,此时,对孩子安全、卫生的的教育也就顺利成章了。而白色固体也涉及到生活中很多其他物质,这就引领孩子课外再去探究。其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蕴涵在这些细节当中,从而逐步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在盐水中和清水中的沉浮情况,发现两个马铃薯的沉浮变化,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学会科学的质疑与推测,主动独立的思考,分享他人的智慧。

2、通过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努力找出液体的不同之处,最后用火加热找出水中的不同物质的探究活动,得出白色固体。再让孩子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想办法,找出最好的方法,让大家都能看到液体中的成分。又通过对其中成分的质疑,培养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自己制作一杯使马铃薯能够浮起来的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解决问题验证自己猜测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活动材料:
                

教师演示材料一: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两个加标签的大烧杯(一号清水,二号盐水)
            

教师演示材料二:两个夹子、两个铁盖、两个滴管、两盏酒精灯
            

教师演示材料三:一个生鸡蛋、一次性杯一杯清水、一杯盐水
            

小组材料:30个一次性杯子、10只筷子、10个小马铃薯、3包盐、3包糖、10块毛巾、一大缸水
            

预设活动过程:
                

一、察马铃薯的沉和浮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
            

1、出示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两个大水槽(1号为清水,2号为盐水),开始把大马铃薯放在1号烧杯中,小马铃薯放在2号烧杯中。
            

2、观察现象,描述现象以及它产生的原因
            

3、把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1号烧杯中,观察现象;再同时放在2号烧杯中,观察现象。
            

二、探究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1、讨论马铃薯沉浮与液体的关系,引导孩子讨论用什么方法知道两杯水不一样。
            

2、演示实验,取1号、2号杯中的少许水,分别烧干,观察现象(传看)。
            

3、观察并描述出现的白色物体,讨论是什么固体,但不能立刻确定是什么物质,思维一定要严谨,只能说有可能是哪种物质——盐、糖。
            

三、制作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验证自己的猜测
            

1、明确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组长领取材料,学生开始实验,教师进行指导
            

3、交流结果,你们的实验和你们猜测的结果一样吗?清水中的马铃薯是沉还是浮?配好的那杯水中的马铃薯呢?实验中还出现了什么问题?
            

四、观察生鸡蛋在盐水和清水杯中的不同现象,再次课堂中的探究延伸到课外,留给孩子探究的空间。

————一个教案一个帖比较容易让大家拜读哦!

TOP
3#

 

《食物在体内的履行》教学设计


      ___楼迪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人体活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各有功能,食物按顺序进入消化器官,知道消化器官在人体内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能在原有经验的基础图画上,不断补充自己的想法,最后画出比较完整正确的消化过程图。通过三次强而有力的查找资料的指导,能很好的掌握方法。能正确体验胃的蠕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快乐的与同伴合作交流,善于观察信息,完善自我认知。
      

播放投影一
      

引入:大家知道,我们每天都要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消耗大量能量,知道我们用什么办法补充能量吗?(食物)
      

知道食物进入我们人体后要经过哪些地方吗?
      

学生答,教师重要的记板书(改为已经事先准备好的贴纸: 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口腔腺。胰)

老师:还有补充吗?
      

他们的顺序是怎么样的?(学生原有的认知,经过讨论以后的决定,或者还有意见的那有什么办法呢?引入下面)
      

二、消化系统的认识
      

老师发现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那谁有好办法帮助我们确切知道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路线?
      

学生:网上搜索,查书,图片,B超,CTX射线,照片,查资料
      

老师:课堂上,觉得资料比较方便,所以,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资料。(小组长分发资料)
      

投影2 教师指导,先别忙动手,先明确目标,再快速查阅,抓住重点,圈出关键词。
      

学生查找。老师:看哪个孩子查的最快最好
      

2分钟后 学生举手示意。
      

老师:事物进入人体后经过哪些地方,你圈的关键词是?
      

学生答,教师指导查阅资料的过程。
      

老师:食物经过依次的顺序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贴出几个关键词: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消化器官。
      

这些消化器官是孤立的吗?不是,用粉笔加以连接。连起来形成的通道叫做消化道。
      

老师:同学们发现没有,有几个消化器官中有一些帮助消化的结构,你能找到这些结构并把他们圈出来吗?
      

老师:板书口腔腺,肝(胆),胰。叫消化腺(教师将贴的字调整顺序)
      

      板书唾液,胃液,胆汁,胰液,肠液
      

消化道和消化腺共同组成消化系统。食物被消化吸收并转化为人体内部的能量就是在整个消化系统中进行的。
      

三、消化气管位置的认识
      

老师:现在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整个消化系统,那你知道?这些器官人体的位置?他们又是怎么连接的吗??楼老师这里有一些器官的模型,请你在记录纸上画一画器官在我们人体内的位置和形态?
      

老师把这些部位帖在黑板上(小组长发放记录纸)
      

交流汇报:
      

老师挑选几特别夸张的两张记录纸放在投影上展示。
      

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说。
      

老师总结:老师刚刚在看你们画时,30幅图,有三十种不同的画法,是不是我们体内的消化器官的位置形态都是不同的呢?那到底确切的位置在哪?,万一这里疼,你说不出是什么疼。那不是太没水平了吗?所以,我们有必要搞清楚他们的位置吗?
      

楼老师有一件十分神奇的衣服?谁穿上,谁就能知道自己消化器官准确位置。楼老师看一下谁能来试穿。
      

学生穿“衣服”老师让他站在凳子上。老师问,你的胃,食管,小肠,大肠在哪?(这件衣服上最好还有肝胆,胰的位置),学生指。(有条件还可以出示人体半身模型)
      

老师说:下面的同学,你们能指出来吗?(要点:食管长;胃躺在左边;小肠盘在腹部,大肠的位置等)
      

四、消化器官的形态与功能建立联系
      

过渡句:食物经过这么长长的消化道以后,形态还是原来的样子吗?在不同的消化器官内,形态相同吗?如果不同,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回答
      

再次查找资料,圈出重点
      

板书:细碎、通道、食糜、小分子、残渣
      

为什么口腔里会变的细碎,在胃里会变成食糜?他们有哪些结构特点吗?
      

重点
      

1.体验胃的蠕动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挤捏口袋,体验蠕动磨碎食物
      

实验指导:如何蠕动
      

实验深入:有些不能磨碎的食物要细嚼慢咽,下节课将深入研究。(考虑一下是否时间与收获不成正比)
      

2.体验小肠长度,大肠长度,两者相比,各有特点功能。
      

五、总结
      

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检查一下自己画的图,对吗?现在可以试着去修改一下食物消化过程图。
      

下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25 10:08:24编辑过]

TOP
4#

《鸡蛋宝宝的研究》教学设计
                

___楼迪波

教学目标:
                        

通过鸡蛋宝宝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学会一些研究方法。在孩子既动手又动脑的过程中,学会快乐地与人合作的学习方法和对弱小生命的爱心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话筒、一次性个碗,一次性杯子,筷子各16份、 “鸡蛋宝宝的研究”题目、横幅(背面有双面胶)、吸铁石、16组装有一生一熟两个鸡蛋的盒子、两个颜色差别大的生鸡蛋、两个大小差别大的生鸡蛋、一缸水、大篮子一个、小篮子一个。
                    

教学设计:

分发材料(每组一个一次性碗.杯子.筷子)、投影一、行礼
                    

一、引入:
                    

(用话筒)
                    

知道这节课咱们研究什么吗?(鸡蛋)
                    

贴横幅(是的)
                    

为什么把鸡蛋叫做宝宝呢?(“宝宝”两字加重语气)
                    

预设学生答案:1、鸡蛋可以孵成小鸡;2、鸡蛋最大的特点是易碎,需要我们呵护。
                    

师:是啊,鸡蛋宝宝很脆弱,咱们研究它时一定要轻轻的。
                    

二、辨一辩
                    

(出示生熟两个鸡蛋)今天我带了两种鸡蛋供大家研究,一生一熟,但一不小心把它们搞混了,你们有办法帮我区别开来吗?
                    

学生交流方法
                    

教师板书:摇、转、看、闻、水、称。
                    

(如果有人说敲碎,师说:“这办法不错,一目了然,但如果你们小组的打碎了,那下面还能研究吗?”)
                    

小朋友们说得真好,那咱们就用自己讨论出来的办法摇、转、看、闻去试试,每个人都去试试,看哪个小组最快最准确地分辨出来。找到那个熟鸡蛋,生鸡蛋放回架子上。
                    

 
                                    


                                    


                                    


                                    


                                    


                                    


                                    


                                    


                                    

熟鸡蛋
                                    

分发鸡蛋(先两个两个放好,并放入一个大篮子,节约时间。言传身教:现在我把鸡蛋宝宝交给你们了。鸡蛋宝宝可是很脆弱的,在辨别时一定要小心。先发到的可以开始了,轻轻地说。)
                    

学生实验。教师观察学生操作并播放投影二(投影二:12哪个生,哪个熟。贴表格,准备好记号笔)
                    

教学机制:小组表扬法,使各小组归位。
                    

师说:没个鸡蛋上都有序号。把熟鸡蛋的序号报给我。
                    

小组长汇报第一组:几号是生蛋,依次下去到第12组。
                    

边看表格边总结:我们看,认为1号是生蛋的有(  )个组,认为2号是生蛋的有(  )个组。咱们请第()组来说说看,他们用什么办法分辨的?
                    

    )号小组,你们用了哪几种办法分辨,最后哪种办法使你们确定答案?
                    

预测学生答案:
                    

如果用颜色分辨而出错的小组用两个颜色差别大的蛋来反驳,(准备两个颜色差别大的生鸡蛋)来说明颜色不能区分生熟。
                    

如果用摇一摇的办法分辨而出错的小组让他再上来试试看,找两个生鸡蛋让孩子摇摇看,问哪个生哪个熟,让学生自己反驳自己的答案。准备两个生鸡蛋。
                    

如果用转一转的方法的小组,让他们上来转,转地快的鸡蛋当场敲开,是熟鸡蛋,转地慢的也敲开,是生鸡蛋。同时板书:快,熟。慢,生。大家都试试这种方法效果明显吗?
                    

学生尝试,得出结果。教师让小组长拿住转地快的熟鸡蛋。
                    

准备一缸水,生熟两个鸡蛋。提到水的小朋友当场试验。
                    

最后总结:如果有一个鸡蛋放在那不知道生熟那你会用什么办法来试呢?
                    

转一转的方法,效果更明显,准确率更高。
                    

现在请小组长把那个转的快的二号熟鸡蛋还给我吧。
                    

三、观察鸡蛋
                    

1、剥鸡蛋:
                    

平时到咱们小朋友手里的往往是已经煮熟的熟鸡蛋。所以今天咱们来研究平时不太能碰到的生鸡蛋怎么样?
                    

想看看里面的鸡蛋宝宝吗?那要把蛋壳先打开,如果象妈妈平时烧菜那样敲开行吗?(会伤害它的)
                    

我这儿有个绝招,能打开又不伤害到它。
                    

出示投影三(1、找:大头;2、敲:中心;3、剥:一手托一手剥,剥到一元硬币大小;4、搁:架子上。)边看投影边示范。(壳放在一次性杯里,强调一个人剥,敲时请一个小朋友用一次性碗接住)剥到能看到鸡蛋宝宝,大概一元硬币大小,最后放在架子上。
                    

学生剥鸡蛋。(拿出杯子与碗,开始吧。)
                    

巡视:注意别伤害到他,第(  )小组好了,最快。鼓励性语言。
                    

交流汇报:在剥蛋宝宝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发现。同时出示投影五(对蛋壳膜和气室的说明,气室的作用是呼吸,交流放法。两层膜的作用是保护鸡蛋宝宝免受细菌伤害)。
                    

2、观察鸡蛋宝宝
                    

下面咱们就要见到鸡蛋宝宝了,鸡蛋里面是怎么样的?
                    

生:交流
                    

还有其他的秘密吗?如果咱们见面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观察?
                    

学生交流方法。(看、听、闻、捻用筷子、尝)注意观察顺序,先看。
                    

我看有些小朋友已经迫不及待了,示范取出鸡蛋宝宝,在投影下进行。(取出时要鸡蛋宝宝整个出来,如果口子不够大可以再弄开一点。)
                    

学生实验,观察。
                    

交流汇报发现了什么?(用话筒)
                    

胚胎发育成小鸡,系带固定蛋黄,卵黄膜有韧性,蛋壳含有碳酸钙。
                    

四、扩展
                    

咱们已经研究了整个鸡蛋宝宝,剩下的蛋黄、蛋清还可以干什么呢(煮菜)?好,那请小组长把蛋黄、蛋清送还到讲台上。
                    

出示投影六(各种鸡蛋菜肴)。
                    

那就请小组长把鸡蛋宝宝送还给我,还可以继续做菜呢。
                    

蛋壳还有用吗?(讨论)
                    

出示投影七(各种工艺品)。整个的蛋壳还可以用来做工艺品。那碎裂的呢?在投影下出示鸡蛋壳图片。我把鸡蛋壳送给你们。你们也可以做些工艺品送给爸爸妈妈?好吗?
                    

这节课咱们只能研究到这里,如果让你继续研究鸡蛋宝宝,你还想研究什么?(讨论)
                    

TOP
5#

有没有每堂课后的教学反思呢?或者是大家的评课内容,发上来供我们一起分享!

最后一堂综合实践课曾获得了市一等奖,成绩不错哦,教学实践后又有什么新的感想?

TOP
6#

 

《鸡蛋宝宝的研究》一课所得


 


 


专家中肯的建议:
1.一堂课首先要考虑孩子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教师要舍得放弃自己的教学设计。


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
下面咱们就要见到鸡蛋宝宝了,鸡蛋里面是怎么样的?
生:交流
师:还有其他的秘密吗?如果咱们见面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观察?
学生交流方法。(看、听、闻、捻用筷子、尝)注意观察顺序,先看。


……
其实当老师说到秘密时,孩子已经迫不及待想动手了,这时,教师还让孩子交流一些看、听、闻、捻、尝的办法,孩子已经没有兴趣了,而老师还是舍不得放弃自己的设计。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自然就会去用各种方法的。所以,还是放手让孩子去观察吧!
2.对于学生事实发现的一些东西,如孩子看到蛋黄上有一些血迹的斑点,老师无法解答时,千万别去否定他,也别惊慌。因为他是客观存在的,科学在于真实,所以,可以让孩子自己去解答。“这是什么呢?老师也觉得奇怪呢?课外去查查资料吧,这个任务就叫给你了。”因为综合实践本身就希望有问题生成。让孩子去继续研究,而不是解答每一个问题。让课堂完美。着也是该学科区别与其他学科的地方。
3.课的最后。对于学生出现的一些生成性问题,老师可以发一张表格:你还想研究什么?你需要那些材料?你用了一些什么方法孵小鸡录象。
4.课堂是孩子的,教师的语言只需点拨,尽量精练,整堂课都充满孩子的声音,就是好课。有些孩子的问题,其他孩子也可以解答的,我们的孩子很聪明。老师的话多了,还容易说错。
5.小学生一般都喜欢比较直观的东西.当用转,摇,看等方法实验以后看出的实验效果后,注意马上把鸡蛋宝宝在投影下打开,让学生亲眼看到,这样的教学比较直观,也比较有效.
6.本课是一堂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课,而且注重细节(因为鸡蛋宝宝很脆弱),在认识鸡蛋时,生鸡蛋的认识很陌生。明确目标:1、辩一辩,区别生熟鸡蛋。2、观察生鸡蛋。
7.多考虑学生因素,关注他们的兴趣。教师包办的太多,这样会减弱孩子的求知欲望,教师只需引导,以及在孩子表达有困难时帮助他们表达,不要灌输给孩子一些知识。这样的知识孩子不会主动接受,孩子需要的是主动探究得来的,这样孩子前概念才会改变,建构新的科学概念。尊重学生,保护兴趣,多听学生交流汇报,在适当的时候要放弃自己认为最好的预设,顺着孩子的思路来。


8.一堂好课,也包含了教师各方面素质。如:教师的语言不能重复太多,显得累赘少重复学生的答案。教师要切忌口头禅。在舞台上的形象有饿有一定的讲究。还有教态。
9.科学中的提问,要尽量问到点子上。这样孩子的回答才不会叉开。如:
在观察鸡蛋宝宝前老师这样问:“下面咱们就要见到鸡蛋宝宝了,鸡蛋里面是怎么样的?”
问题问到了鸡蛋宝宝的里面。孩子就会回答,有蛋黄蛋清,还有……
但如果老师这样问:“鸡蛋宝宝是什么样?”的孩子有可能会回答:有壳,是黄色的;鸡蛋宝宝是椭圆形的等一些不需要的答案。
注意要科学地提问。
10.教学两大技巧:1.不要用记录纸,即使要用也要孩子用简单的打“√、╳”或用简单的“是、否”等来记录。只要可以节约时间,尤其在一些需要大量时间的探究课中。在上课时千万别在黑板上用小组评价法来评价小组的行为,这样或多或少会有失公平,对有些小组是有打击性的。


11.板书必须完整,上面必须有标题。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科学里要有最简便的方法。学生提出来的,能解答要尽量解答。细节决定成败。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的。语言尽量精练。连一个字都要好好设计过该不该说。连手势都要设计过的。和孩子尽量做到平等,别经常说老师,老师,多用咱们这类词语。
12.科学是一门高效的学科,所以千万注意不要为了一个漂亮的开头,而浪费太多的时间,引入时可以直接说:“我们今天来研究的是鸡蛋宝宝。”
13.整堂课因为是研究鸡蛋宝宝,需要特别小心,所以需要老师在举手投足间小心呵护。板书注意控制字数,用摇、转、看、闻,学生看起来清楚,板书时间也不会太长。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需要在一个平等、商量的环境中,这样他们才会主动去参与,兴趣也同时被激发.

TOP
7#

 

《鸡蛋宝宝的研究》一课自己的几点体会:
1.上科学课,不同于其他课。应该注意的细节,严格要求自己,细心做每一件事,用脑力劳动代替无效重复的体力劳动。


2.把自己放在较低的位置,这样接受的东西就更多了。上课时,也别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表现出来就是说话的开头总是“老师……”,这样和孩子就不平等了。经常考虑孩子的感受,上课商量着来。
3.孩子汇报结果一样的地方,都能发现的地方,教师予以肯定,如果发现与众不同的,无论是否符合主题,要肯定他。也可以用期末加分给他鼓励。这样孩子在观察或是回答时不再马虎行事,孩子受到鼓励后会去发现更多东西。
4.孩子的有些行为往往是老师设计不好的原因。有时孩子对交流汇报没有兴趣,还因为他们看不清楚或是没有兴趣。这时就需要老师去反思了。
5.当孩子没有办法表达时,老师可以帮助孩子一起表达。只要大家一致赞同就行。这样有利于课堂正常进行。
6.离题往往因为问题设计不好引起的!每个问题必须一字不差精心设计过。做到细。
7.当要用到温馨提示时:文字简练,有些可以演示一下,过多文字孩子不喜欢,也不会去注意。
8.细节决定成败,挂在嘴边的话,孩子都用上去了吗?就像科学中的孩子,知道了科学的概念,他们会去用吗?会不会应用于实际生活!
9.努力去发现别人的优点自己只是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从特级教师那里,我也知道什么是所谓的认真。这是很多人都无法超越的东西。总是抱怨工作太多,太杂,太烦,真正强大的人是对此不屑一顾的,我总是放过自己身上的一些细节,不好的细节,觉得这是无伤大雅的,所以我没有太大的成功,其实细节,可以帮助我省很多的时间,更多的休闲,去做跟多的事,马马虎虎,即使成功了也是偶然,也有缺憾。


10.合理分配时间,别怕自己的课堂问题多,越多越好。课上有些亮点可以投机取巧,给学生的时间尽量多一点。
11.欣赏每个人的内在美,与人交流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去做一些事情。感谢身边的每个人,经常主动关心联系。
12.这次上课,我真正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调课,代课,集体研究课,集体的智慧真是好,字要注意。不能听所有人的意见,要有自己的想法。能用则用,不能用,果断删除,下次用。
13.科学需要探究,别把孩子牵得太牢固。从孩子原生态去发现。自己必须先弄清楚。
14.语速太快,潜意识想加快。多然孩子说,别牵着孩子走。时时考虑时间和效率,花这些时间对孩子有多少的发展。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得到更高的效率吗?自己浪费一分钟,给孩子浪费了多少?那全班呢?
15.如何激起孩子元认知和科学概念的冲突,再让其思维转向科学概念。别想一节课完成太多得到内容,注意把握本课的地位,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注意了解孩子的原认知,用前测的方法。后测测效果。


以上是我这次课的几点体会,还有许多琐碎的东西,不一一阐述。希望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

TOP
8#

以下是我一学期来在教学上的几则随笔,与大家共享!


 


读《赏识教育》有感


最初接触赏识教育,是在一次三年级的家长会上。当时,我对赏识教育还不是很了解,只是对周宏老师培养了教育界的奇迹——留美博士生周婷婷,一个重小双耳失聪的女儿,颇感敬佩。再想想自己,作为一个老师,教育的是个个聪明可爱的健康儿童。为什么还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觉得力不从心,也有时觉得自己已经那么尽力去做了,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开始,我往往把问题归咎于班级太大,教学工作只有一年这些外界条件。可是想到周宏老师的困难,我的又算什么呢?于是我开始思考,是不是我的教育方法出了什么问题,周宏老师可以那么成功,至少说明他的教育肯定有过人之处,于是我开始捧起了《赏识教育》一书读了起来。当我静下来读这本书时,发现很难释手,他的教育让我拍案叫绝。我仅用了两天时间就读完了此书,在此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读此书,最先让我明白的一点是,周弘老师认为,方法不是最主要的,而态度注定一切,如果永远对孩子保有希望,那么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好孩子。家长教育孩子,也应该努力找的他们的闪光点,“忽视”缺点。而这里的忽视,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忽视,而是希望家长夸大赞赏优点和长处,让孩子自己觉得自己是个好孩子,再用他内在的“好孩子”的驱动力来改掉缺点,其实,忽视恰恰是在重视。


有时,一个孩子真的很差劲,甚至真地找不到闪光点,就向周弘老师的女儿周婷婷,三岁了还不会说一句话。试想,如果周弘老师当时一味的打骂,指责,嘲笑,从此不再教她说话,那么还会有今天的留美博士生吗?同样,虽然这个孩子优点很少,如果你真地放弃去寻找,只是一味地去批评他的缺点,指责他的错误,总有一天,他仅有的优点也会漫漫变成缺点,最终变成一个真正的坏孩子。


周老师的这种教育思路哪里来呢?其实是从最简单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开始的。他认为每一个人对他的方言都说的那么好,肯定是有原因的。其实,奥妙就在父母在教孩子说第一句话时,从来不会因为孩子久久不开口,而打骂,指责,而是耐心地,一遍一遍的重复教,等到孩子开口说第一句话时,父母又会毫不吝啬地翘起他的大拇指,即使孩子说的很不好,父母还是会又亲又抱。这样的赞赏,这样的爱的教育方式,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这就是每个孩子说方言十分溜的原因。


是啊,扪心自问,如果今天领导夸我一句工作认真负责,我今天一定劲头十足,到晚上也不会累,我们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孩子呢。所以让我们为每个孩子翘起大拇指,而少用食指去指责他们。对每个孩子都努力去找他们的闪光点,把他们所犯的错误都当作教育的最佳契机,而且要把它看作是未来成功的花苞,用这种“花苞心态”去对待孩子的每一次错误。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农民希望庄快快成长的心情和父母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是一样的,可做法往往不同。农民日夜思考的是孩子需要什么?怎样满足庄稼的需要?而大多数父母和老师却只会一味的指责,很少想过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因为这样,多少孩子的心灵饱受创伤,只能在分数线上苦苦挣扎。


而赏识教育就是要发掘孩子的天赋,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充分肯定,不断强化。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赏识教育是一种让孩子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说说容易做做难,希望每一位老师,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错误,屡教不改的缺点时,都先冷静下来,把它们看作是未来优点和希望的“花苞”,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你种下的“花苞”会是满山最绚丽的那一朵。


让我们学会赏识,学会赞美,成为孩子走向成功的呐喊助威者。愿所有的孩子在赏识中快乐成长,愿所有的生命在赏识的过程中走向和谐!

TOP
9#

 

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在教育报上看到这样一篇通讯报道:某小学为让孩子爱护环境,树立节约新风,特别在全校开展了大规模的活动——全校师生一起重视垃圾,以班级为单位不乱丢垃圾,并且积极的捡垃圾,卖的钱,放进学校爱心基金,捐助给需要帮助的人。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学生时代,也有这样的活动。在上个学期,我们班也有这样的活动,但是孩子们似乎没有多大的积极性,在我的印象中,读书时咱们班是最好的一个班,第一次收集了大约50多元钱的垃圾,全部捐了出去。等到活动结束后,就没有孩子再去捡了。


我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大多数孩子觉得垃圾太脏了不愿捡;二是闲捡垃圾卖的钱太少了;最重要是第三点,孩子看不到自己劳动的收获,只是知道他们捐给了需要帮助的人,有些孩子甚至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只是盲目地在捡。


针对这一情况,我有了一些想法:这样做,是否更好呢?首先来一次主题班会,让孩子明白垃圾已是我们全球性的问题;再让孩子知道哪些是可以回收的垃圾,哪些垃圾是不能随意丢弃的,如果丢弃,造成的污染有多少;展示图片,一些常见的塑料袋,一次性物品,废旧电池等随意丢弃后的后果;由于填埋垃圾造成一些畸形儿。当孩子有了这样的认知以后,孩子自发就会重视身边的垃圾,关心收集它们,变废为宝。


接下来得让卖得的钱成为孩子能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冬日里,给长冻疮的孩子买一副手套;给写字认真端正的孩子一只钢笔;给爱动的孩子一面镜子,上课时让他了解自己在干什么;给脏孩子一块手帕;给乱孩子一个布做的文具箱;给爱看书的人一夜美丽的书签;给干净整洁的孩子一个文具盒;给爱劳动的孩子一个“金畚斗”等等——都写上几年级几班全体小朋友送。给孩子们这样的馈赠,孩子们同时会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觉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更切实感受到自己劳动的成果。


低年级特别是小学生,从年龄特征来分析,他们更喜欢看得到的东西。有了实物,才有目标,再有积极性,这是孩子的想法,就是那么简单。学校这样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可能当时有用,可是孩子就是孩子,他们会遗忘,孩子的行为是需要不断反复加强的,当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机会得到馈赠后,他们就会积极去做。时间一长,就顺其自然成为一种习惯。


孩子需要新奇,需要创意。我们教师,就需要用心用最恰当的方式去去激发孩子内心的真善美。

TOP
10#

 

让我们共同关注环境教育


       ——由小学旁的垃圾箱想到的


背景:


环保教育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了解,并引起学生家长,老师,学校,乃至全社会的的重视。在当今的青少年中,有一部分学生不讲文明,环保观念淡薄,导致思想品德滑坡,卫生状况不容乐观。这些学生在学校里,也是随手乱仍纸屑。


同时,环保作为一个全球性课题,也正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孩子是未来的主人,加强对他们的环保教育,意义重大深远,它将直接关系到我们“今天”和“明天”是否可以真正拥有绿色家园,小学是儿童环保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应该以儿童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充分利用特有的环境资源和条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为地球的绿色播下了一棵棵希望的种子。


环境漫谈:


如果有人这样问:垃圾箱贵还是我们下一代的环境意识贵?相信每一个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这哪有可比性?当然是后者更重要一些。


那么,让我们来看这样一幕吧:


在小学的校园门口,值周教师7点15开始在校门口值周。孩子们都在校门口吃早餐,随之带来的当然是无数的垃圾袋,包装纸,塑料杯……我们的孩子都毫不犹豫地把垃圾袋丢入垃圾箱,他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当7点30左右时,那个垃圾箱几乎都装满了。后来的孩子还是不断地小心翼翼地往里面塞,生怕把别人的垃圾碰掉了。不错,接连五六个小朋友都成功了,可垃圾箱的空间毕竟是有限的,当第七个小朋友把他吃过早餐的塑料杯放进去时,很快,那一瞬间,很多垃圾一齐掉了下来,看到小朋友眼中惊慌的表情,几乎能体会他心中的不安。


多好的孩子啊!我们的孩子已经有了不随意丢弃垃圾的习惯了。那个小朋友蹲下身子去捡,可是捡起来后,他却无所适从,还是往那个满的不能再满的垃圾箱中小心的塞着,可是很遗憾,他失败了,但他又试了一次,还是不行,他终于放弃了,他快速离开了现场。接下来的孩子,看到别人都把垃圾仍到垃圾箱旁边,都照做了,而且觉得理所当然。但也注意到了一个细节,他们不是随意的丢弃垃圾,而是恭恭敬敬的放在旁边。


当7点45分时,垃圾箱旁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垃圾,一些未吃完的“流质”,也散乱在垃圾箱旁,这块地方使人敬而远之。这时的小朋友若把那点垃圾丢在中央,显得一点也不显眼。偶尔,也会有几只稚嫩的小手还在努力往里塞,可是他们还是无能为力,要不根本塞不进去,要不以挤下别人的垃圾为代价……


我做了这样一个调查,在马路上的垃圾箱,两个之间相距太远,400米的路段总共只有2只垃圾箱,真是太少了。当你站在大马路上,迎面飘来一只纸袋,过去捡了起来,可是捡起来的垃圾袋放哪里呢?要走很长的一段路才能找到一只垃圾箱。或者看到垃圾箱想去捡,稍稍环顾一下四周没有垃圾箱,捡起来提在手上也不是办法,这时往往就不会再去捡了。你是否碰到过,去一处地方游玩,假如那里的环境十分好,这时,有一张纸或一个塑料瓶掉在地上,去捡的可能性就很大了。看来,像环境、垃圾箱数量,他们也是一种无声的,但却十分有效的警示和教育手段。


平时,大多数家长往往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做一个文明人,不要随意丢弃果皮纸屑。因为家长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强,但对自己的要求却很低。其实身教重于严教。如果家长是乱仍果壳的,平时作为孩子的榜样,孩子也会变得很随便。有时家长会在一些比较紧急的时候,做出了不理智的举措,对于我们这些模仿能力很强的孩子来说,他们也就这么做了。但教育是这样的:越是关键的时候,或是越是在紧急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对孩子的教育意义就越大。


既然是漫谈,我看到的还有一个随意吐痰的问题。吐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随地”,如果为了不被人发现自己的不文明,往往再加上一脚,磋一磋。有点常识的小朋友,都知道痰里面充满细菌,一旦磋开,对过往行人的影响更大。但你千万别忽视,因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处理办法。文明一些,就是拿张纸包住,再仍到垃圾箱。但这样,他往往很容易渗出,在手中停留的时间不长,随手仍到看不到的地方就习以为常了。谁能解决这个“随地吐痰”的问题呢?谁能让我们的城市多几只垃圾箱呢?常此以往,我们的下一代会怎样呢?


环境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关注和努力。

TOP
11#

 

我们的孩子丢了什么


不知你是否留意过,无论走进哪个班级,往讲台上一看,就可以看见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那些大多是无人认领的东西,也不知道原先主人是谁,只知道它们现在已经“属于”讲台。从开学起,越到后来,在讲台上堆积的学习用品就越多,也不会因为被人认领而少去。而且每个年段都差不多,不会因为年段更高而情况有所好转。


又是另一幕:傍晚放学,孩子们兴奋地往学校门口跑去,这时,只见一个低年段的孩子因为跑的太快,从还没有拉好书包里蹦出一只铅笔,好像只用过一次。正想叫他,他这时也发现了,原以为他会把它捡起来,可是,他只是看了一眼而已,便头也不回地向前跑去,只留下那只还只是刚刚削好的铅笔伤心的躺在原地。再看,后来跟上的孩子,都只是快速的从它上面踏过,没有一个小朋友捡起它。


我曾问过几个小朋友这样的问题,也分别得到了这样的回答:


“你丢了学习用品,上课要用怎么办?”“叫爸爸买呗。”


“你丢的东西还很新,丢了不心疼吗?”“商店里有更好的。”


“老师把你的东西收了,你怎么不来要回去?”“忘了。”


“新买的东西丢了,爸爸妈妈不会责备你吗?”“不会,考的不好才会骂我。”


“你怎么不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让它丢了呢?”“丢了?我不知道啊!”


……


真是诧异,我们的孩子怎么了,在我们小的时候看来,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啊。可是,在此时,确实如此平常。试问,孩子们丢下的仅仅是那一点学习用品吗?看着那一堆堆没有破旧,只是脏乱的学习用品一堆堆在讲台上,看着那支落寞的铅笔,我陷入了沉思:


现在的孩子们的物质生活好了,父母都抱着什么要求都满足你,只要读书好的态度,孩子们也乐于接受,所以你会发现,我们的孩子大多只在成绩考砸时才会面露难色,很少发现孩子因为丢了一样学习用品而四处着急地寻找。


我想,这主要是的观念有偏差,父母总是觉得孩子嘛,丢东西是正常的 ,我们家也不缺这么一件学习用品,再穷不穷教育,再苦不苦孩子。其实你会发现,往往越容易丢东西的孩子,他身上的坏毛病也越多,家长又不重视,所以孩子在丢东西的同时也丢掉了节俭的美德,自我管理能力锻炼的机会,自持的能力……我想,很多孩子无法管理好自己,纪律观念淡薄,原因也在于此,接下来就是,一个连自己也管理不好的孩子,又怎么去管理别人。


众所周知,现在的社会对一个人能力的要求更高了,如果我们的孩子只是懂得如何学习,那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我们是否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开始考虑孩子长远的未来。和家长一起,把孩子遗失的观念找回来,锻炼能力的机会重新去争取。


曾在农村有这样一位一年级班主任,开学了,先把事情一件件教给孩子,甚至连我们的老师认为不可能的分菜分饭任务,也全权交给他的孩子,教好了就全身而退,看着孩子自己做。开始,孩子确实遇到了很多麻烦,可是老师让它们每个人都负起责任来,在实际操作中犯了错就罚它们,处罚的方式多种多样。渐渐的,孩子们学会了动脑筋,学会负责任。到了三、四年级,他教的孩子都成了能力很强的小能人了。


对了,这里就是让我们的孩子都负起责任来,有一位家长的做法就值得让我们借鉴,他的孩子开始也老丢东西,可是这位母亲绝不放过这件“小”事,他会惩罚自己的孩子,如罚它做家务,减少它的零花钱,以此为鉴,让他下次再也不敢丢东西。她的孩子也因此比其他孩子更理智,更会自我管理。


我们的孩子丢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把它们找回来,这样,在孩子未来的日子里,他们才不会丢更多东西。

TOP
12#

反思积极深刻,学习了!


 


上次的获奖案例是否也发上来供我们学习学习?嘻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