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鼎儿老师指导后的所得与反思
浣江小学 楼迪波
我是在3月14日接到通知的,全国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要来诸暨,而且要听我的课。当时,我内心是既兴奋又不免有些担心,同时也感觉到无形的压力。因为课题要及时确定,我利用两天时间,几乎用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寻找合适的课题,最后确定上《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
转眼到了周未,我开始在网上搜寻大量资料,把所有有关于本课的信息整理归类,并参考上面的一些信息制定了初步的教案,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思考教案是否完整,是否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此之前,我曾去过崇文听过章鼎儿老师指导的课,其中对《米饭与淀粉》一课记忆颇深,这堂课最大的特点有两点:1、让孩子亲自动手去体验,孩子只有动手操作过了才会有话讲。 2、讲究课堂效率,在课堂40分钟内,让学生完成科学探究成为可能。我的教案就十分明显的体现了这两个方面。
在接下来的一周中,我不断的修改、充实,同时又十分紧凑的准备实验材料,调课排课,终于在这一周的周五有了一个试教的机会,我十分珍惜这次机会,还特地请了我校的几位科学教师听课指导。试教过后,我跑到各个科学老师的办公室去请教意见和建议。在交流过程中发现有几个关键的问题存在,他们都曾听过这一课的公开课,给了我一些十分宝贵的意见,其中概括为以下几条:
1、教师的教态、教学语言及语速要控制恰当,不要过多重复学生的答案,语速要适当放慢。
2、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确定方面,也给我一些重要的建议,在“区分两杯液体哪杯是盐水,哪杯是清水”的时间可以适当缩短,重点应该转移到让孩子亲手操作当中。在这方面我做了很大懂得调整。
3、在我的课中,很明显有一点,我只想把学生引到我所设计好的教案去,一但孩子击中我的目标,我就欣喜不已,立刻就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其实在这当中,我的大部分学生都还没有理解。凡是要多问“有不同意见吗?”、“我想多听听学生孩子的意见。”等等。
4、他们还建议拓展本课内容。从盐水拓展到味精水、糖水。从“浮马铃薯”拓展到“浮其他物质”。对此我也作了一些补充。
接下来的一个周未,我知道我再也没有休息的时间了,不过那只是体力上的;在脑力上,那又是一次重大的考验,我要不断的修改教案,使一个个环节自然的衔接。不但要备教案,还要备学生,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要进行充分的、全面的预设,对每个所要提出的问题都要十分慎重。有时甚至想的晚上都睡不着。就这样,又一个周末在紧张而又紧凑的备课中过去了。
接下来的一周的周四章老师就要来听课了,由于实验室有些材料不是现成有的,所以我还要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幸亏上周就已经联系好魏老师给我买来了实验材料,我开始一份一份地准备,可是到选马铃薯时,又出现了难题,我前前后后去了菜市场五次,买了大小不同的马铃薯不下一百个,妈妈也为我忙前跑后联系买家,因为小的马铃薯确实不好找,最后终于在星期三晚上买齐了实验材料。现在想起来,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啊!
周三,俞老师来我校指导,主要是听听我们准备的怎么样了,要求我们试教一次,可以给我们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由于我没有师傅从旁指导,所以对这一次机会十分珍惜。果然,他听了我的课后,给了我十分宝贵的意见,那是关于“小学科学”的一些先进的思想,也是是一些十分前沿的理念。对我的课,他指出以下几点:
1、是关于学生方面的,他分析说,现在的孩子往往为了迎合老师的“口味”,说的,做的,都积极向老师的标准答案靠拢,这是科学课上十分避讳的现象,所以我们科学老师要经常鼓励教育孩子有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而且对所说的话要“言之有理”,而不是随便猜猜。这也是一种科学素养的体现。
2、我们的课,要尽量面对大部分孩子,个别思维活跃的孩子的课堂反应不能作为全班孩子的理解,事实上,大部分孩子的思维还没到达我们所期待的程度。所以要考虑到大众。这也是钟老师对我的建议,可是我在课堂教学上还很“嫩”,当孩子击中我的答案时,我往往就不会再去考虑其他孩子了。这也是我以后上课要经常注意的地方。
3、在课堂上,老师不断引导孩子向设计方向引导,但有些知识孩子实在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这时可以给孩子适当提个醒,甚至告诉他们更好的办法也未尝不可,把留下的时间给孩子实际操作探究更有意义。还有对一些孩子无法用科学探究过程得出的结论,如酒精灯的使用,老师可以直接而明确地告诉他们。这也是高效的体现。
4、重视过程的作用,孩子的科学素养要在过程中逐步培养,逐步形成一种严谨的科学思维,有了这种思维后让它慢慢转换为习惯。如在《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有一个环节是配置一杯盐水实验,在实验之前,要先讨论盐的多少,水的多少,这对孩子科学思维的培养就有很大的帮助,孩子有一个放水适量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加盐由多到少,从中树立节约时间,节约资源的意识。这就是过程的价值。
5、对待科学的态度一定要认真细致,俞老师给我讲述了章鼎儿老师上本课时的情况:他配置盐水的材料是用蒸馏水加精盐,配置出来的盐水无色无气味,与清水相比几乎相同,但我只想到了用常见的自来水加粗盐。所以配置的盐水有点黄,还不曾思考过改进的方法,觉得这时正常的;他还用烧杯代替水槽,让我明白了要树立一种节约的意识。
听了俞老师一番教导后,我越来越感觉自己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不足,考虑问题不够成熟、全面,很多科学素养还远远不够,我需要读更多的书籍,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也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课程研究,虚心向别人请教,日积月累,不断提高,这样才能教导我的孩子逐步成长。从他那里我也明白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章鼎儿老师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偷懒是不会进步的。其实在科学领域中再严谨也不过分。
现在,我也把心放到肚子里了,章老师明天对我的指导,我会把它当作一次绝妙的学习机会,心态摆正了,我的目标就定位到学习更多的东西上了。压力也减少了一些。
转眼到了周五,我基本上能很顺利的上下来,不过,自己发现自己还没有很熟悉修改后的教案,课堂上本打算要讲的一些东西没讲,同时也发现了课堂上的一些环节不够顺利,接下来章老师对我的评课,我理解为以下几点:
1、多思考上完这堂课后,对孩子的价值意义何在,每个环节的设计明确的意图了吗?对没有价值要大胆删除,这就可以解决课堂上时间不够用的问题。比如有些引入没有实际价值,但花的时间很多,尽管引入顺利,对孩子的意义也不大,如果没有价值,再好的设计也没用的。对所设计活动的目标的价值和意义,眼界也要更广阔一些。如:对孩子安全意识的教育,可以深化到让孩子学会平时生活中的生存的安全。这样不断的寻找,使活动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2、对孩子的考虑:明白现在的孩子不同于以往,见识广了,课外知识更加丰富了,老师必须多看、多听、多思考,做一个学习型教师。而同时,老师要注意孩子中出现的一些不好的地方,如会努力附和老师说假话,目的是为了得到表扬。孩子也往往喜欢把推测当事实,这时,老师千万别提问他,只要把握课的主线。这也是俞老师的提醒,这里就不多谈了。
3、让孩子在“做中学”,老师要充分了解他们学习的特点,让他们从过程中去发现认识。孩子往往更相信亲眼看到的,所以,有可能就让它尽可能做,或亲眼见到,在事实面前承认。如对王孙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她的设计是让孩子经历几个不同层面的活动:先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轻重不同的物体,让孩子猜测并且实验,结果发现,大的、重的物体不一定沉,小的、轻的物体不一定浮。当孩子的猜测与实验出现反差时,老师及时出示另一组材料:大小相同的小球,但轻重不同,结果发现在同体积的物体,物体的沉浮与他的轻重还是有关系。再出示一组重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实验发现:相同的重量,体积越大浮的越厉害,说明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也有关。你可以观察一下我们的孩子,从他们兴奋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本次活动对孩子的意义有多大,这是符合孩子发展水平的。
4、孩子的思维是需要我们不断激发的,当一个问题解决后,孩子的思维很容易停止,我们要及时激发。如:在《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孩子们用烧的方法烧出了盐,这时,他们以为万事大吉了,思维在此时就中断了,这时老师就应该及时提出“配制一杯盐水”的活动,强化目标。当然,这个活动也要在孩子形成间断性认识以后才可以提出,否则,这就是老师跨度太大,有强拉孩子之嫌,这样孩子就无法理解,对后面的认识也会有影响。
5、教学目标要明确。在课堂上,当孩子已经形成间断性表述时,教育的机会就来了,此时,老师要及时引导,把他的这种表述引向正途。但对于孩子一些与主题无关的答案时,老师可以对此报有不求甚解的态度,只求解决主要问题,牢固建立这样的科学概念。如当孩子在本课中提出“物体沉浮与空气有关”时,我们可以置之不理。也不要过多的从实验挖掘太多的东西,一个实验往往只告诉你一个信息或很少几个信息,抓住主要的就行了。
6、在科学课上,我们总是提醒孩子们要注意安全,可尽管这样,孩子们还是屡教不改,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老师从心里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导致在教育的方法上产生缺失。如:让学生不能轻易尝盐水,我只是说:“这是不能尝的,我们还不知道是盐水,或许是一杯有毒的东西呢?”但章老师说,对于一些实际问题,要么不提出来,提出来就要郑重,那样孩子才会引起重视,孩子往往看老师,你随便我也随便,你慎重我也不疏忽。如果老师是这样说的:“啊?你想用尝的?这可万万不行啊。咱们还没确定是什么物质呢?你不会尝了吧?后果很严重的。”当孩子受到惊吓时,老师可以再安慰说:“幸亏这里面是盐,我为什么敢这么说呢?因为是我亲手放下去的,否则,我现在就要送你去医院了。”试想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心里历程以后,今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就不敢再犯了。又如:在《磁铁》一刻中,老师在下发磁铁时教育孩子磁铁要好好保护,如果只是说:“你们要好好保护磁铁哦!”这样的效果,远远不如老师在分发磁铁时,小心翼翼的放在桌子上,再细心的解释说:“我们对磁铁要轻拿轻放,因为你如果出手太重,磁铁很容易会没有磁性,那就没用了。”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教育。
7、要及时改正孩子的一些错误的科学观念。如孩子“非此即彼”的想法。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举个例子说吧:在上《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我在在一号、二号杯中一个放盐,一个不放盐,孩子往往觉得,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一杯水中,放有盐,所以,有的孩子会说,我觉得二号有盐。这时如果老师为了让孩子发挥想像,别禁锢在“盐”上,就“混淆”说,万一二号中没有盐呢?这时孩子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就说,二号中没有,那一号中就有。这时就是老师订正教育的时机到了。
8、对一些属于体验性的科目,如《夜间的计时器》一课中,课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做一个十分精确的蜡烛钟,而是让孩子体验一下古人的计时过程。体验也有他的科学价值在。
9、他还讲了一些重要的控制课堂的办法。我概括为几条1、要及时收放孩子的思维,从控制材料做起,让孩子在进行交流汇报时接触不到材料。2、从三年级开始培养孩子倾听别人汇报的习惯,把别人的答案也要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孩子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听同伴的意见,其实真正听进去了,同伴的信息更容易获取,因为那是孩子自己的语言,而且从孩子自己的角度来解释的。3、在提问时,注意问题别提的太大,这样不利于课堂控制。举例说:《磁铁》一课中,老师在让孩子研究磁铁磁性两端磁性强,中间弱时,运用一种开放性的方法,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提出这个问题来,他提问说:“你们想玩磁铁,你打算怎么玩?”这个问题太大了,有些孩子说想拿两根磁铁玩,想很多磁铁一起玩,有些甚至说,想摔断看看。所有这些,老师都无法满足他。如果把问题适当缩小些说“老师给你们50个回形针,你打算怎么玩?”这样的问题就比较有指向性了,孩子的思考更贴近主题。老师也就更容易控制。
10、在处理实验数据时,也要注意技巧。如在《磁铁的磁性》一课中,要证明两端吸引力强,中间弱的问题。因为每块磁铁的磁性强弱不同,所以老师数据比较时,应在同一磁铁中进行。又如《测摆的快慢》一课中,测得的数据的处理要科学。误差存在,分析说明误差的来源。如果他们根据数据一定说“每分钟摆次数”与摆幅,摆重有关。那么,让他们去做一个只改变摆幅、摆重做一个一分钟摆60次的摆。相信他们无法成功,而改变摆长就行,让他们自己去证实。
11、在设计试验环节时,一定要权衡利弊,如果负面影响超过正面的东西,要勇于舍弃。如:在《磁铁的磁性》一课中,本来老师在最后设计了一个摔断磁铁的环节。目的是让孩子去研究“摔断的磁铁”的磁性如何,但这一设计,负面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正面的东西,学生会以为老师自己都那么不小心,那么“珍贵”的磁铁摔断的还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12、在课前,有些设计必须事先设计好,老师不能张口就来,毫不科学。如:在《测摆的快慢》一课中,研究摆长对他的影响,要取三根不同的绳子来研究,相差不能太小15、16、17厘米不行,这样效果不明显。但也不能说用1、0.5、0.1米,这样又对实际无法操作。所以要事先设计好。
13、在学生活动过程中,为了提高活动效率,老师要明确分工,让孩子扮演的每个角色都有他固定的作用。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效果也明显。让孩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形成这样一种习惯,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工作,让活动成为实验;事实上,孩子很会模仿老师,老师认真了,学生也会摆出一副认真的架势。在过程中,要一步一个脚印,在一个实验活动达成共识后再“往前走”。
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通过这次活动,我明显感觉到了:在听课方面,我的目光更加敏锐了,眼光更长远,而不仅仅停留在细小的方面。要明确自己的课的价值何在,自己整堂课的设计意图是什么,课堂内容可以不完成,关键是目标达到了吗。我的科学态度更严谨了,想的也更加深远,而不只是盯着教材看了。没有师傅,可以多听百家之言,但坚持走自己的路,一路摸索一路歌嘛。
二00六年四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