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睡觉的兔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谢绝无意义回复) [复制链接]

1#

不睡觉的兔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谢绝无意义回复)


批注:审视眼前的一切!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 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 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1 13:14:06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调皮萝卜的启示

在始业教育课布置了材料准备,这次不少学生都带了,看来学生对科学课学习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这是好现象。

当我说把带的材料放到桌子上时,教室顿时有一阵哄笑声——原来,有个同学带了萝卜,个头有手臂那样粗,难怪有人叫“超大型萝卜”。

因为学校条件的限制,我们的科学课只能在教室上,而且往往都是演示实验,今天就是这样。我把学生的材料收集了一些放在讲台上,包括橡皮、胡萝卜、圆珠笔、剪刀等物品。

在做同种物体体积轻重和沉浮关系的实验时,我让大家盼望已久的萝卜出场了。为了区别,我们统一把胡萝卜叫红萝卜,把另外那个“超大型萝卜”叫白萝卜。

红萝卜在水中是沉的,这跟书上的结论不一致,不过这没有什么关系,一切以实验观察结论为准,我分析是因为胡萝卜内部水分多少所致。

我把白萝卜放入水中,当然在这之前要学生先进行猜测,这样大而重的萝卜居然是浮的,让许多学生大跌眼镜。当我拿起白萝卜,要对它进行切割时,学生一个笑嘻嘻的,看来坐享其成的感觉也不错。

因为白萝卜个头大,我先横切一刀,把上面那截放入水中,浮。

再顺手把拿在手上的下截萝卜横切,把中间段放入水中,浮。

这时,手中的那截的体积已经不是那样大了,我水平切,放入水中,沉。

学生本来觉得这个实验很简单,所以到这里已没有太多的兴趣,而这时候突然出现的现象马上吸引了他们的眼球——这是怎么回事,刚才都是浮的萝卜怎么沉了呢?教室再次沸腾起来。

重新放入一次,还是沉。

“再切,老师”,有学生建议。

再切,另外的更小块的萝卜又恢复到浮的状态。

到底怎么回事啊?学生一个个疑惑了,大块的萝卜是浮的,小块的萝卜也是浮的,为什么偏偏会出现那一块沉的呢?学生纷纷发言猜测,但都没有什么依据。我呢,运用我擅长的抖包袱功夫,就是不松口,已经有学生叫:“陈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为什么?”

下课的铃声不客气的响了,我故作遗憾的对学生说:“对不起,已经下课了,这个问题大家课外仔细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公布正确答案。”

事后我分析,主要是因为这部分的萝卜处于下端,所以富含丰富的水分,也就是说,虽然都是白萝卜的一部分,但是它跟其他部位的萝卜的密度是不一样的,这从刚开始放入水中整个萝卜的状态也可以看出,那时候它是浮的,但是是头部上浮的比较多,尾部下沉的比较多。

启示:

1、课堂意外是生成教学的契机,比如本课这个调皮的萝卜让课堂充满趣味,教师要善于随机利用。

2、材料往往对实验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许多实验中教师一定要慎重选择材料,避免无意义的干扰,以免为难自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2 8:50:59编辑过]

TOP
3#

我也讲了<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课,用的是胡萝卜做实验,但同是在市场买的,有的萝卜是沉有的却浮,思考半天不止什么原因,学生问起也不知怎样回答,看了“调皮萝卜启示”有些明白其中道理,像类似道理又怎么向学生解释呢?

楼主回复:

感谢您的关注和参与!关于如何向学生解释科学道理(特别是科学概念),我认为比较优秀的方法是在大量的观察\讨论\反思中让学生自己概括出,教师可以适当给予引导和指导.

当然也可以由教师直接告诉给学生,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节省许多时间,而且增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缺点是灌输痕迹明显,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就是不告诉他们,仅仅给他们留下问题,也许也是一种很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好方法(此法不能用的过多,否则学生经常遭受困难和挑战,会产生畏难心理而放弃)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相信自己,你选择的也许就是最好的.


[此贴子已经被不睡觉的兔于2008-3-3 8:13:53编辑过]

TOP
4#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的主要教学活动是在两组实验上:1、同样体积不同重量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2、同样重量不同体积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前年上这个内容我用的是以前常识课的配套材料,学生在实践观察中获得知识,明白:相同体积的物体重的容易沉,相同重量的物体小的容易沉。

在上课前一天,我专门到学校仪器室去找实验材料。没料到,仪器室根本就没有什么可用材料,有的只是一套以前自然课用的沉浮材料。很无奈,我们的课程从自然到常识再到科学,而我们的实验器材还停留在自然教学的阶段,这除了表扬我们中国人的勤俭节约之外,还能说什么呢?

科学实验是需要材料的。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在探究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而现在,仪器室没有配套的材料,如果都靠老师自行去解决,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自不要说,问题的关键是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材料,这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后来这节课的教学我只能是用讲授的方法完成,在我满怀歉意对学生说因为缺少材料而无法做实验的时候,我明显看到学生眼中的失望。当时我还找了一个教学录象片断,本想放给学生看的,后来因为教学中电脑没有开也就是没有播放。

这几天听说《门卫、烧饭的都去教科学》的报道,心中很不是滋味,科学素质是如此的重要,而如此重要的一门学科却处于尴尬的地位,无法保障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老师,没有实验必须的配套器材,没有专门的实验室……不知道上级主管部门在检查的时候为什么不多办点实事?

还好,在开学的时候,我专门跟学校校长反映,说科学课的教学必须要有材料,特别是学生的学具。校长听了建议之后立即同意,并督促总导处落实,终于在订单上把3-6年级的学生学具给补上了,相信过一段时间学生可以告别无学具时代。

说实话,我的校长还是比较民主的。在群中,有的老师在抱怨没有学具,在此我想作为科学教师,应该主动和领导反映,这是年应有的权力和责任,当然在跟领导说话的时候要注意语气和方式,至于领导是否同意那不是我们能确定的。

思考:

1、以比较优秀的成绩来增加自己学科的分量,争取学校的支持,做好科学课教学的硬件配置。

2、无论客观条件如何,我们都要好好的重视自己,如果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学科,谁还会看重你?愿有志向的科学同仁共同努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2 8:51:17编辑过]

TOP
5#

五(下)的第一单元,作为现在的五年级,还有接下去的四年级在三年级的时候都是学习过该单元的部分课文的。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教材非常关键!兔子給我们开了个好头,谢谢兔子。

楼主回复:

估计我要让朋友失望了,我倒没有时间太多的去考虑怎样处理好教材调整的问题,只是希望记录下教学中的点滴感受,也许这对自己或者他人有一定的作用.这跟去年[兔子小屋]的开张基本上是一个目的:

题记:
                

每次教学中,总会有许多的经历和收获

每次教学后,许多想法和体会稍纵即逝

来年,也许我还教五年级科学,也许不

那有什么关系,留下走过的踪迹和脚印

为后人,也为自己,写下篇篇教学随笔

不求多好,不管多少,写了就好,呵:)


[此贴子已经被不睡觉的兔于2008-3-3 8:32:06编辑过]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TOP
6#

说得有理!我要什么材料,只要跟总务处说,或者自己先买来,无不满足我的,那么,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教好科学课呢?

看到兔子的五下备课后记,我倒找到了去年的兔子小屋,是不是连续集呢?

[兔子小屋]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随笔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689&page=19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689&page=19

楼主回复:

虔诚使者真是个有心人,一年的我的涂鸦还记着,不过也会忙中出错,嘻嘻,你把连接地址错弄成关爱小雨伞的贴,我改过来了.

有作为才还地位,有做才有为,这话确实很有道理,让我们一起来努力!

 

 


[此贴子已经被不睡觉的兔于2008-3-3 8:18:17编辑过]

TOP
7#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我给自己绊一跤

有这样一句俏皮话:饭可以随便吃,但话不可随便说。在第三节课的学习中,我真的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因为前面说话的不慎重,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圈套,虽然学生没有留意——当然还有可能是限于我的淫威不敢提出。西西,还是我自己坦白吧。

在第一课讨论“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时候,我给学生强调了一点,那就是“水中”,必须把什么啤酒盖、纸片、木头、石块等物体放在水里,然后再观察它们的沉浮。这样做是有依据的。在旧版的这一内容中专门介绍了两种放物体的方法,一种是放在水面上观察沉浮,一种是放在水底再观察沉浮,然后引导第二种放的方法更合理。在修订版的教师用书中,对这个部分的要求是这样描述的:教科书第2页的两幅图,是让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观察活动一观察砖块、木块在水中的沉浮,确定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同时,规定了操作的方法:把物体轻轻从水面放人水里,而不是把物体扔进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

好了,当时觉得这样是正确的,没有什么问题,课也比较顺利地上下来了。问题出在哪呢——就是第三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的研究上!让我们一起来看课题,这个“在水中”,跟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在水中”应该是一样的。既然都要求是在“水中”,那第三课的橡皮泥放入水中也是应该先放到水底的吧?

如果这样做,那橡皮泥还可以浮在水面上吗?

喂喂,别急着否定!其实还是能的,只是这时候橡皮泥的形状只能是做成空心的球形或者饺子形之类,但如果做成这样的形状,这一课中许多教学内容就无法实施了,因为教材有较大一部分内容是教学做成船形然后研究排水量大小导致浮力的大小变化。

这到底该怎样去处理才比较合适呢?直到现在还是困惑。

思考:

1、一位优秀教师的智慧必须是精与博的有效结合。在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准方面,必须力求精深;在人文精神和科研理念方面,必须力求广博;在一般智力结构和特殊的思维品质方面,必须力求合理有效。应变性、直觉性、灵活性、巧妙性、幽默性是教师智慧的表现。

2、编写人员要反复锤炼教材,因为你们手中的作品是广大教师教学中的重要蓝本。虽然新教学理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可在平时繁忙的工作中老师们有多少时间去审视和重组教材呢?另外要积极与一线教师沟通,及时掌握教材实践效果,顺便还可以帮助一线教师答疑解惑。

TOP
8#

关于<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课的实验材料..

做同样体积不同重量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时.我是找的5个同样大小的空心小瓶(沉浮实验盒里面有),分别在里面装上不同重量的沙.实验效果不错. 在做同样重量不同体积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时.我是买的那种类似装眼影的圆形小化妆盒(逛夜市的时候发现的^_^).5个大小不同的.买回来之后用橡皮泥配重.就是一组同重量不同体积的实验材料...

呵呵..自我感觉还不错:)...

TOP
9#

    兔子那天打好目录我就有回贴的冲动了,因为这学期我也是 教五下册,可以好好向兔子学习了。

    关于兔子最爱吃的胡萝卜,我也觉得“沉浮现象”一定要注意控制切割时的大小,否则会让学生的探究方向出现偏差,都去研究大小颗粒跟沉浮的关系去了。

    因此,材料的重要性非常大,我采用的是苹果,怎么切都是浮的。

这胡萝卜也是我们马老师提醒过的`要注意的材料之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3 14:49:09编辑过]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10#

今天也刚学了《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觉得不是很好。如果橡皮泥太小效果又不明显;如果橡皮泥大一点,我们学校只有250毫升的烧杯,橡皮泥改变形状后,形状太大放不开,太小了又不浮。而且橡皮泥放在水中再拿出来后发滑,再改变形状不是很好改变。
TOP
11#

4、《造一艘小船》:你选择什么货物

要比赛了,学生都显得很是兴奋,因为按照我们的惯例获奖的小组加分的。本次比赛的规则如下:

1、自由组合小组,人数控制在4-8人;

2、获一等奖的所有小组成员加5分,二等奖加3分,三等奖加2分。

3、使用相同品牌和数量的橡皮泥,不能有其他的添加物。

4、运载的货物分两种,分别是弹珠和回形针,挑战弹珠的有机会获一等奖或二等奖,挑战回形针的只能是争取二等奖或者三等奖。

5、每个小组有2次机会,以最好成绩作为评比成绩。

上课了,首先是学生按小组进行前期准备,然后是已经准备好的小组进行比赛,我和科学课代表作为裁判分别负责监督和记录。看着学生一个个兴奋的样子,我心中暗喜,一节课又搞定了。

最精彩的部分是选择货物上。载1个弹珠是三等奖,2个弹珠是二等奖,3个弹珠是一等奖。而选择回形针的话,载8个回形针是三等奖,16个回形针或以上是二等奖。相比较而言,回形针的难度系数小一点,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失去挑战一等奖的权利,而选择弹珠虽然有去争取一等奖的可能,但其中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看着学生慎重地讨论抉择,突然感觉到他们比以前又多了份老练和聪明。

启示:

1、给孩子一个天空,让他自己去飞翔;给孩子一条路,让他自己去走;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寻找答案……其实在很多时候,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这样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成长,而我们也更清楚的走到学生内心,感受他们最真实的想法。

2、弹珠的难度系数还是大了点,有几个小组勇敢地挑战这个项目,但最终都没能拿到一等奖,因为这个难度实在太大,因为我们学生使用的是那种小条的橡皮泥,估计是根本就不可能达到装载3个弹珠,这样就失去活动选择的意义。今后是这方面的教学中我还应该更到位,做到心中有数。

TOP
12#

关于《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课中的材料--萝卜,经过教师的实践,采用白萝卜效果较好,另外用苹果的效果更好。

从教材的编写情况来看,文字部分并没有问题(说的是萝卜而不一定是胡萝卜),主要是配的插图出现了少许差错,因为胡萝卜有沉有浮,且大部分是沉的,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了误导。

为什么教材中不采用效果更好的苹果做实验?这也是考虑到教材全国使用的实际情况,许多农村地区,苹果难找,萝卜容易找到。

如果教师仔细阅读教材,可以发现这个环节的主要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同一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轻重和体积,沉浮状况不变。所以,材料上不一定要用橡皮和萝卜,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只要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即可。教学参考书上也写明了“如果找不到能浮在水面的萝卜,可以用苹果等物体代替”这样的意见,我们的许多教师已经及时调整了萝卜的材料,是很好的策略。

从这个环节来看,教师在课前的亲自实验非常重要,特别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实验,更要在课前先做一遍,这样做到成竹在胸,课堂上的效率就高了。

TOP
13#

以下是引用不睡觉的兔在2008-3-3 1:16:06的发言: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我给自己绊一跤

有这样一句俏皮话:饭可以随便吃,但话不可随便说。在第三节课的学习中,我真的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因为前面说话的不慎重,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圈套,虽然学生没有留意——当然还有可能是限于我的淫威不敢提出。西西,还是我自己坦白吧。

在第一课讨论“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时候,我给学生强调了一点,那就是“水中”,必须把什么啤酒盖、纸片、木头、石块等物体放在水里,然后再观察它们的沉浮。这样做是有依据的。在旧版的这一内容中专门介绍了两种放物体的方法,一种是放在水面上观察沉浮,一种是放在水底再观察沉浮,然后引导第二种放的方法更合理。在修订版的教师用书中,对这个部分的要求是这样描述的:教科书第2页的两幅图,是让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观察活动一观察砖块、木块在水中的沉浮,确定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同时,规定了操作的方法:把物体轻轻从水面放人水里,而不是把物体扔进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

好了,当时觉得这样是正确的,没有什么问题,课也比较顺利地上下来了。问题出在哪呢——就是第三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的研究上!让我们一起来看课题,这个“在水中”,跟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在水中”应该是一样的。既然都要求是在“水中”,那第三课的橡皮泥放入水中也是应该先放到水底的吧?

如果这样做,那橡皮泥还可以浮在水面上吗?

喂喂,别急着否定!其实还是能的,只是这时候橡皮泥的形状只能是做成空心的球形或者饺子形之类,但如果做成这样的形状,这一课中许多教学内容就无法实施了,因为教材有较大一部分内容是教学做成船形然后研究排水量大小导致浮力的大小变化。

这到底该怎样去处理才比较合适呢?直到现在还是困惑。

思考:

1、一位优秀教师的智慧必须是精与博的有效结合。在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准方面,必须力求精深;在人文精神和科研理念方面,必须力求广博;在一般智力结构和特殊的思维品质方面,必须力求合理有效。应变性、直觉性、灵活性、巧妙性、幽默性是教师智慧的表现。

2、编写人员要反复锤炼教材,因为你们手中的作品是广大教师教学中的重要蓝本。虽然新教学理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可在平时繁忙的工作中老师们有多少时间去审视和重组教材呢?另外要积极与一线教师沟通,及时掌握教材实践效果,顺便还可以帮助一线教师答疑解惑。

在修订版的教科书中,删去了旧版中的专门介绍了两种放物体的方法,这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验习惯,况且也建立了物体放入水中的标准方法:轻轻放入,在配上教科书上的插图,应该已经很明确了。这样的放物体入水的方法,也考虑到了《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的教学要求,避免学生把橡皮泥船按入水中进行观察。

TOP
14#

以下是引用空中漫步在2008-3-3 19:55:18的发言:
今天也刚学了《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觉得不是很好。如果橡皮泥太小效果又不明显;如果橡皮泥大一点,我们学校只有250毫升的烧杯,橡皮泥改变形状后,形状太大放不开,太小了又不浮。而且橡皮泥放在水中再拿出来后发滑,再改变形状不是很好改变。

如果把烧杯上的刻度进行调整,自己制作一条纸质的细密的刻度尺,贴在烧杯的外侧,就可以解决“橡皮泥太小效果又不明显”的问题了。具体方法:用电脑打印一份表格,把行距设置为0.1,这样打印出来的表格就非常细密,刚好借用作为刻度尺。
TOP
15#

    今天上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懊恼不已。书上那黄黄的是最早用的那种防水橡皮泥,而学具里提供的以及学生自带的都是面粉做的彩泥,和水亲密接触以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四个班连着上下来粘糊糊的彩泥让人很头大,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而且这课研究排水量似乎把学生搞得糊涂了。我感觉原来自然教材中关于铁船为什么能浮的实验设计也挺好,记得当时还有配套录像:分别测试相同重量的铁块和铁船的排水量。今天和中学的一个科学老师一交流,他认为我们小学的科学课把这部分内容上得复杂了,甚至有误导学生的地方。明天还要上橡皮泥做的船,我很头痛,怎么解决它黏糊糊的问题呢?

    另外胡萝卜有的沉有的浮还应该和胡萝卜的新鲜程度有关,新鲜的含水分多,不够新鲜的含水分相对少些,是这样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6 17:27:44编辑过]

TOP
16#

终于跌跌撞撞地学到了最后二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和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基于我对马铃薯曾经有过的心悸(连续买来近5斤马铃薯,放在盐水中却只有3个是浮的)我决定利用实验室里现成的沉浮球进行实验,我先选出10个绿球,在水中是沉的,在盐水中恰好是浮的.然后让孩子们用盐\糖\味精等调制液体,绿球成功地上浮了;思考为什么在不同液体中会有沉浮的不同,由于绿球放不进100ml的小量筒,我就把它放入了500ml的大量筒(放有清水300ml)内,测得排开水量是15ml,为了取水方便,我顺便用小量筒量取了15ml清水,然后通过托盘天平进行一一称量:得到如下数据:

绿球15.2 克重;15ml清水重12.1 克;15ml盐水重13.1 克;

各位看官发现了什么?绿球比同体积的盐水还重,怎么可能浮呢?幸亏这堂课本来就按排二教时,下课铃声响了,我急忙匆匆收手.

下课后,我又精确地测量了二次,还是这个数据,什么地方出错了呢?

哦,仔细看数据,15ml清水重12.1 克,怎么可能?看来是量筒的刻度不标准!

都是量筒害得我!

也终于体验到事先没有去试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都是想当然所害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17 13:59:48编辑过]

TOP
17#

下堂课看来我还是得准备原来自然教材中的实验材料,重做这个实验:

用带钩的塑料桶,加上配套的同体积的木头圆柱体,塑料圆柱体,铝圆柱体和铁圆柱体,用测力计分别测得一桶"木\塑料\铝\铁"和一桶水,比较轻重显而易见又有利于全班小组合作.

有了深刻的教训,方才明白原有的实验器材自有其成熟之处;

后记:终于又重做了这个实验,原来大量筒内读出的15ml竟然是小量筒内的20ml,这还不算,我通过称量筒内的水的重量发现了以下数据:

小量筒:100ml水重:99.7克(可以忽略不计);20ml水重:16.4克(误差实在太大了)

大量筒:100ml水重:113.6克(误差实在太大了)

看来,要正确测定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轻重的方法不能读量筒的数然后再称重,而是应该象阿基米德一样让水充分溢出来然后再称重(虽然放入物体让水溢出来的方法会比较麻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17 17:28:58编辑过]

TOP
18#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这个课中有两张图片(第16页):石块沉在水底、泡沫块浮在水面上。

本人小虾米,对于这里的图片的用意反复推敲,难以把握。

难道教材想要让学生画出的是:石块的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沉在水底

              泡沫块的浮力大于重力,所以浮在水面上。

但事实上,当泡沫块浮在水面上时,泡沫块的浮力是等于重力的。

本人觉得:这里的图片就不要。直接让学生画出石块和泡沫块在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情况。

图见教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17 13:20:23编辑过]

TOP
19#

5、《浮力》:是不是该放弃泡沫块

如何测量浮力?教材提供的方法是利用测量计来测量,然后在杯子的底部装了小滑轮,再根据“拉力+重力=浮力”进行测量和计算。在实际操作中我觉得使用泡沫块存在两个不足:

1、本课安排了2个实验,实验一是测量一块泡沫块不同浸水状态的测量(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和全部浸入水中),实验二是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泡沫块很轻,所以在测量自重时基本上没有多少体现或没有什么变化,从而很容易认为“拉力就是等于浮力”,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形成“拉力+重力=浮力”的正确认识。

2、泡沫块自身质量小,但产生的浮力比较大,而我们使用的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比较小的,特别是在实验二测量中泡沫块和大泡沫块时往往因达到极限而出现弹簧拉到底的情况,这样就不能很好的测出相关的数据。

写到这,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这节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知道“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而泡沫块对形成这个科学概念的作用还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它的体积变化对自身的质量影响不大,但体积变化造成浮力大小是很明显的。

是不是要使用泡沫块?如果不用,用什么材料更能实现教学目标?木块吗?

思考:

为了实现比较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必须对实验材料进行认真的选择。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许多科学教师往往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材料组织教学,导致许多实验探究浮于表面,或是因为材料的不恰当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TOP
20#

2011年2月21-22日 在4个班上了五下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感觉还不错,简单的说一下我的上课思路。


 


铺路搭桥扫障碍 云里雾里耍学生


 


 这一课,首先要解决2个障碍,那就是沉浮的判断标准和放物体的方法。


 


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字“沉”,问:“认识不?它的反义词是……”接着在黑板上写了“浮”。然后告诉学生,在科学记录上,我们还可以分别用“↑”和“↓”表示沉浮。


 


“沉和浮,大家应该很熟悉了。”我故意先标一下学生,顺手拿了一块小石头,问:“把这块小石头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又拿了块泡沫块,询问放入水中的状态,学生当然轻易就回答出来了。看着他们脸上不屑的表情,我知道机会来了,我在黑板上画了个水槽简图,把刚才的两种状态分别画在上面,然后在水中画了悬浮的状态,问:“如果放入水中的物体,正好出现这样的情况,你觉得它应该算是沉还是浮?”


 


学生愣了,是啊,这算沉还是浮呢?有个别学生嚷起来了“半沉半浮——”


 


嘻嘻,我在前面画泡沫的状态时,就故意画了一半在水下一半在水上。我指着泡沫块的简图,“如果说半沉半浮,我觉得这更符合吧……”


 


学生蒙了,教室出现了片刻少有的安静。


 


我得意了,现在学生会乖乖地听我讲课了:“陈老师告诉你,这种状态在中学科学叫悬浮,不过我们小学科学一般不要搞的这样复杂,我们就分浮和沉两类,这样吧,我们就以有没有接触容器的底部为标准,如果和底部接触在一起,称之为沉,如果没有和底部接触在一起,称之为浮。”


 


我又拿出一个瓶盖,问:“把它放进去,你觉得是沉还是浮?”学生两种答案都有。


 


“认为浮的举手!”学生举手了,有一部分学生持这样的观点。然后,我就把瓶盖放入水中,再放手,瓶盖当然就沉在水底了。


 


“认为沉的举手!”奇怪,也只有一部分学生,还有些学生不知道为什么都没有举手。暂时不管两次都没有举过手的学生了,我小心翼翼的把瓶盖放在水面上,结果当然是浮着。


 


我又问:“把这个瓶盖再放入水中,你觉得是沉还是浮?”学生有些不服气了,指责老师不厚道,用了不同的摆放方法。我顺势引导:“不规定好摆放的方法,同样的物体就有可能出现不同的沉浮状态,为此我们下面要进行的沉浮实验也要统一一下摆放方法,我建议采用第一种方法,把物体放入水中,然后再放手,看它到底是沉还是浮。”


 


障碍解决了,出示课题,然后就是利用书本上几种材料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在实验之前的猜测是非常必要的,考虑到时间因素,我只是让把自己的预测记录在作业本上,猜测的理由就口头交流了一下,不写。然后是演示实验,每个物体的摆放实验重复一次,学生记录实验结果。


 


反馈的时候,发现没有一个学生是全部预测对的。让他们说说影响沉浮的因素,出现了许多种意见:轻重、大小、形状、密度、水的多少、空心实心……


 


关于密度的出现,我是有所预料的,因为现在的学生知识面比较广,他学习和接触的不一定是小学知识,但是密度的概念到底是怎样,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所以我把这个先放在旁边,而去解决轻重、大小的讨论。结果学生在我的点拨下明白了物体的沉浮和大小轻重是没有关系的。


 


真的没有关系吗?老师再给大家做一个实验。于是我开始第二个实验,把橡皮和苹果进行切割。橡皮是沉的,切割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甚至更小也是沉的。苹果是浮的,切割的更小也是浮的。于是我让学生写出这个实验的发现:同一种物体的沉浮和大小轻重无关。


 


下课铃也响了。这节课上下这个份上,我觉得已经很满意了,至于沉浮到底和什么因素有关,不着急,咱们有的是时间,这个内容要上好几个星期呢。记住了,不要过早揭露谜底,否则就没意思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23 22:03:27编辑过]

TOP
21#

 

新旧器材齐上阵  颠倒乾坤辨沉浮


五下第一单元《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上节课,忽悠了学生一把,觉得挺过瘾。不过,也为这节课埋下了隐患。你问什么隐患?这不是明摆着吗——上次说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无关,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重要就是研究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的关系,出尔反尔!得,不怕,咱是谁,咱是肩负着科技兴国的科学教师,别的没有,有的是办法。


师:“还记得上节课的学习吧!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有关系吗?”


生:“没有!”


师:“老师这里有四个圆柱体,它们的形状大小都一样,不过是用不同的材料做成的,分别是用‘铁、铝、塑料和木头’,谁能来辨认一下。”


让个别学生辨认四个圆柱体,并对它们的轻重进行排列,随机在黑板上板书和简画。铁块和铝块的轻重是比较好区别的,可是塑料和木头谁轻谁重就不是那么容易区别了。学生提出要用天平,晕,这节课研究的是沉浮而不是质量,当然不能在这个环节浪费时间,我告诉学生不要着急,等一下把它们分在水中,就有办法区别。


该让这些圆柱体下水了吧?没,还有个重要的事没做呢?先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这四个圆柱体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把这四个圆柱体放入水中谁沉谁浮?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在学生的回答后板书物体沉浮和轻重的关系,并完成作业本第一个表格中的部分内容。


放!很简单,铁块和铝块沉,塑料和木头浮。仔细看一下,木头和塑料相比落出水面的部分比较多,说明木头最轻。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大小相同的物体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估计同学们很难找到这样一组形状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物体,没事,学具袋里有一个沉浮子(类似胶囊)和三颗小弹珠,我们用它们再来做做这个实验。空的沉浮子放水中,浮的;在沉浮子里面放入一颗小弹珠,浮的;在沉浮子里面放入两颗小弹珠,还是浮的,不过大部分在水中;在沉浮子里面放入三颗小弹珠,沉了。分析一下吧,在这个实验中,沉浮子的体积不变,重量改变后沉浮的状态也发生了变化,说明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既然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一定的关系。那和大小呢,是不是也有关系?我们再来做第二个实验。书上提示用一组轻重一样大小不同的物体,但是这个器材不是那样好找的。我还是用刚才用过的学具沉浮子。


在沉浮子里面放入三颗弹珠,盖紧,沉的;把沉浮子的两个部分拉开一点,体积变大,还是沉的;再拉开,沉,不过竖立起来了;当差不多拉到最大限度的时候,终于浮了。分析:在这个实验中,物体重量不变,改变的是物体的体积,沉浮状态也发生了改变,说明物体的沉浮和体积大小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再利用课件讨论一下潜水艇的原理,最后概括本节课的收获:大小一样的物体,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轻重一样的物体,小的容易沉大的容易浮;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备注:这节课的关键是准备好实验器材,分别是大小相同轻重不同和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两组材料,但这样的材料不是那样好解决的。我采用的是古老“沉浮实验盒”和学生学具的材料结合,才勉强完成这两个实验。过些天有时间的话我拍张照片给大家看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26 15:15:32编辑过]

TOP
22#

 

百般不满橡皮泥   胆战心惊做实验


五下第一单元《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之前上《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我都很不满意,这次也不例外。


首先是橡皮泥的问题。去年上这一课,学生的学具中有棕色的工业用橡皮泥,这种橡皮泥最大的优点就在水中比较硬挺,反复折腾好几次也还能继续使用。而今年的学具居然没有了橡皮泥,做出这样偷工减料的行为,这些厂家也太抠了吧!没办法,只好让每个小组自行准备一小桶彩色橡皮泥。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主要分三个环节:1、直接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2、把橡皮泥做成各种实心形状(圆柱体、球体、正方体、长方体等)放入水中;3、做成其他的形状(盒子形、乒乓球形、饺子形、船形、瓮形、碗形等)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由于彩色橡皮泥一接触水就容易被软化,故我要求学生用每种颜色完成一种形状,也就是我们说的一次性使用。特别是浮形研究,我强调这个是有技术含量的,作业本上要求是三种,我调整为每个组最少完成一个浮形。


其次是容器的问题。这一课是以橡皮泥作为媒介,研究改变物体形状导致排开的水量变化,从而影响物体的沉浮,所以要及时观察排水量的变化。曾经考虑过用量筒,因为它的最小单位刻度10毫升,但是量筒的口比较小身比较长,不方便放橡皮泥,而且我们学校的量筒数量也很少。最后我还是用量杯来作容器,它上面的刻度分别是50、100、150、200、250毫升。学生用的橡皮泥体积比较少,放入一块排开的水量大约是6-10毫升,受刻度限制,这个得数只能是估计。而橡皮泥比较小块,导致沉形和浮形排开的水量变化不是很明显,甚至有部分小组的记录是浮形排开的水量还小于沉形排开的水量,与理想的实验结论相违背。


还有就是课题的问题。之前的2课都强调水中是必须把物体浸入水中,而这一课的“水中”实际上是放在水面,否则盒子形船形、瓮形、碗形都无法浮起来。这样就和前面的定义有冲突了,论坛有位叫“蓝天白云”朋友提出把标题《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改为《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挺合理。或者也可以不改题目,还是放水中,这样就只能是乒乓球形、饺子形才浮了。


从学生的实验记录上看,不是很支持“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排开的水量越小越容易沉”,没办法,科学要考试,只能把这个概念硬塞给学生了。


上好本课的几点秘诀(参考QQ群友葫芦的观点):1、橡皮泥的体积不能太小,否则排开的水量变化不明显;2、量杯的刻度,可以用直尺或刻度纸补充;3、最好是用工业用橡皮泥,可以在淘宝上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8 20:27:46编辑过]

TOP
23#

 

大刀阔斧改教材  取舍之中炼思辩


五下第一单元《造一艘小船》+《浮力》教学反思


《造一艘小船》这一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用橡皮泥造船并比载重,二是用其他材料造船,三是了解船的发展史。考虑到造橡皮泥船又要浪费橡皮泥,况且载重比赛并不是理想状态中的那样指向排开的水量改变,反而是摆放是否细心、船体是否牢固等因素起决定作用,为此我把这个活动取消了,把《造一艘小船》的教学时间压缩到10分钟左右。教学流程如下:


1、如果我们用同样大小的橡皮泥造一艘小船,比试一下谁的船载重量大,大家有什么建议?(讨论结果:船造的大些,船身要牢固不能有漏洞,摆放垫圈要小心等)


2、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材料造小船?(在学生交流之后提示看书,并提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在小溪进行比赛,看看谁做的小船行驶的快或者远,并尝试去解释其中的原因。)


3、看书上的插图,简单讲解船的发展史。


那还有30分钟时间做什么呢?上《浮力》。我觉得浮力一课是很有意思的,里面许多内容的讨论研究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思辩能力,而这需要时间的保障。为此,我把《浮力》的教学时间拓展,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口头分析和实践研究,而口头分析的教学就依托在现在这30分钟上。


师出示课件,问:把一块塑料块按在水中,这时候手指会有什么感觉?(手指感受到一股向上的力)把木块或者救生圈等物体按入水中,也能感受到这样的力,这个力我们称之为“浮力”,它的方向和重力正好相反,是竖直向上的。


1、师:当这块塑料块漂浮在水面上不动,说明作用在它身上的几个力达到了平衡。那现在这块塑料块除了受到重力,还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呢?(重力),它们的方向分别是怎样的?我们现在用箭头来表示,画力的时候我们一般选择物体的中心点,箭头向上的是浮力,箭头向下的是重力,两个力的大小是一样的,所以箭头中的线段应该长短相同。(补充说明:这时候在黑板中部上从左到右画一长长的波浪线,以便画4个力的分析图。)


2、师:还是这块塑料块,我把它按入水中,在放手的那一刹那,塑料块会怎样运动?(浮上来)这说明什么?(浮力大于重力)。和刚才的力的分析图比较,重力的大小有没有变化?(无变化,因为塑料块的质量是一样的)所以重力箭头要和前面的图一样长。而浮力的大小有没有改变呢?(上浮时的浮力比漂浮时的浮力要大)那这时候的箭头该怎样画?(比前面漂浮的浮力箭头要长一些,也就是说比重力的箭头要长些。)


3、讨论:导致塑料块浮力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上浮时浮力大漂浮时浮力小,而在这一过程中物体的重量是不变的,改变的是物体排开的水量,可见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


4、师:把这块石头放入水中,放手一刹那,石头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大小方向如何?请在图上画出。(重力大于浮力,重力向下,浮力向上。)


5、师:当石头掉在水底不动了,请问这时候石头受到的浮力大小有没有变?重力大小有没有变化?(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都没有变化。)那石头为什么不继续往下运动呢?(有第三者的参与,容器底面的托力)这个力的大小应该是怎样的?(托力=重力—浮力)


6、师:我们现在对这四个图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进行比较一下,(1)漂浮时:浮力=重力;(2)上浮时:浮力>重力;(3)下沉时:浮力<重力;(4)沉底时:浮力<重力。


7、过渡:在讨论塑料块上浮时我们说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是不是真的这样呢,下节课我们将专门上一节实验研究课,到时候见分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8 20:27:20编辑过]

TOP
24#

 

材料粗糙祸课堂  因材施教有主张


五下第一单元《浮力》教学反思


话说上一节课,利用压缩《造一艘小船》的教学时间,我腾出30分钟组织学生对《浮力》一课知识点进行了充分讨论,从而保证了这节课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探究活动。


一上课,我就声明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要做两个实验:(1)同一块泡沫块浸水体积不同的浮力大小测量;(2)不同大小的泡沫块浸入水中浮力大小测量。为了实验操作比较顺利,我在黑板上分别板画了两个实验的示意图,同时提醒各组在作业本上记录相关的数据。


按实验步骤的要求,各组先用学具袋里的材料拼装弹簧秤,并进行调0测试,;然后是组装滑轮和固定装置,我粗略估计了一下,每个组用时基本上在8-10分钟左右;接着是两个实验的研究,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活动是完成了,但是学生的实验数据不是很理想,我觉得实验材料的问题是主因:1、学生所用的弹簧秤不准确,有几组的指针十分松垮,根本就不能稳定在0刻度线上,导致测量出的浮力有偏差。2、烧杯口小不方便操作,即使是学生的小手,要把固定装置安装在烧杯底部也很困难。3、泡沫块重量太轻,重力测量无法显示,只能是被忽略。4、烧杯的刻度值跨度过大,虽然说可以自己贴上印刷刻度纸,总是麻烦。


我的处理方法是删除测量排开的水量的内容,因为“同一块泡沫块浸水体积不同”的实验中,排开的水量肯定是不同的,不测量学生也知道。若是硬要去测量排开的水量,不但有难度,而且不明显。


泡沫块的重量太轻,用弹簧秤称量根本就没有动静,所以我只能在记录时把之前讨论的“浮力=重力+拉力”调整为“浮力≈拉力(重力过小被忽略)”。为此,在后面两个班的教学我改为用木块做实验,这时候重力是有了,但排开的水量却对比不明显了,因为木块本身就大部分在水中。用泡沫不合适,用木块也不恰当,这真是让我左右为难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8 20:26:54编辑过]

TOP
25#

 

活用教材上好课  科学概念巧构建


五下第一单元《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反思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教材这句过渡语,很自然地把教学活动引入对下沉物体的浮力研究。那么,怎么研究?该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了。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浮在水面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和排开的水量有关。现在我这有一个圆柱形铁块,放入水中它是下沉的,请问它在水中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吗?


生:应该有。


师:你有什么办法证明?或者说你可以通过什么实验来测量?(经常听见这样的对答:你说有,那怎么证明呢?做实验。这已经成为学生熟悉的套路,然后是教师讲解怎样去做实验。如今我要让学生去思考做怎样的实验才能证实自己的猜测,而不仅仅是个实验操作者。)


生有些迟疑,看来这个实验设计还是有点难度的。


师:这样吧,如果我把这个铁块挂在弹簧秤上,铁块受到哪几个力?(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拉力)它们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相等,弹簧秤上的读数就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如果我把弹簧秤移到水槽上让铁块浸在水中,你们觉得弹簧秤上的读数会不会变化?如果会变化,是变大还是变小?


生:变小。


师:你为什么认为变小?能说说你这样猜测的理由吗?(在水中的铁块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同时也受到了向上的拉力和浮力,因为物体是静止的,重力的大小=浮力+拉力,重力不变,有浮力的帮助,拉力就小了。)


然后就出示相关材料,进行第一个实验“下沉的物体浸水体积不同的浮力大小”的研究。这个实验操作比第5课测量泡沫块的实验要简单多了。写到这,我突然想到教材的顺序,编写者让学生先研究浮物再研究沉物,主要是从学生的思维角度上考虑,但是忽略了实验的难易程度,如果把顺序换过来,在讨论沉物、浮物是否会受到浮力之后,先做操作简单但有争议的沉物实验,再研究操作复杂的浮物实验,会不会更方便实验的指导呢?


书上的第二个实验,是用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头来做实验,我不喜欢,首先是石头不好绑线,其次是不同石头其质地不同实验不规范,最后这个实验和前一课雷同无变化。我把它改为测量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在水中浮力大小的比较,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和分析,再通过实验发现,虽然铁块和铝块的重量不同,在弹簧秤上的读数不同,但是浮力大小(浮力=重力—拉力)是相同或相近的。从而让学生建构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概念;和上浮的物体一样,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越大浮力就越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9 8:18:06编辑过]

TOP
26#

 


马铃薯沉浮不定  探浮力再入一层


五下第一单元《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课前材料准备:


1、学生小组:1个马铃薯,半小杯盐(或糖、味精)。


2、教师演示:100毫升的清水和浓盐水各1杯,酒精灯1盏,打火机1个。


3、教师提供:不锈钢小勺若干个,100毫升的清水若干杯。


 


走进教室,看到学生摆在桌子上的马铃薯,我笑了,一个马铃薯差不多有一个拳头那么大!于是我用刀切成几小块。在切的过程中,让学生回顾“苹果切割”和“橡皮切割”实验,从而强调同一物体改变它的大小轻重不影响沉浮。


我一手拿清水杯,另一手拿着小块的马铃薯,问:把这块马铃薯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在得到学生的回复后,我放入水中,是沉了。再放一次,还是沉的。


我把清水杯放在讲台上,故意用身体挡着,拿起另外一个盐水杯,问:把马铃薯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沉)你确定?说着,我把马铃薯块放入盐水杯,马铃薯浮在上面。


有部分学生眼光中有些诧异的眼神,这是我所希望的。再放一次,还是浮的。


马上有学生叫起来:是盐水!


我再次笑了。现在的学生,不是那样好哄弄的,他们已经通过前期阅读或其他渠道知道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道理。


我说:刚才我做了个手脚,悄悄地把两杯水调包了,不过还是被群众明亮的眼睛发现了。嘻嘻,刚才有同学说,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对不?


我拿起另外一杯的100毫升清水,当着学生的面加入一平勺的盐,搅拌至全部溶解。在这个时候,我顺便说明怎样算是一平勺——用不锈钢调羹舀一满勺盐再用直尺在上面刮过,其目的能大致控制食盐量的多少。(用天平几克几克称好当然更精确但是操作太麻烦了,家常课没有时间和精力这样投入。)


然后放入马铃薯,沉。问:能不能说——在水中放入盐就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学生知道该修正自己的表达了,提出要放比较多的盐才能让马铃薯浮。好,那我们就做一杯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请大家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


实验步骤要求:(1)在100毫升的水放入马铃薯观察沉浮;(2)在杯子里放入一平勺的盐,搅拌至溶解,放入马铃薯观察沉浮;(3)按上一步骤,继续放盐,观察马铃薯的沉浮;(4)分析实验记录,讨论实验发现。


学生分组开始实验,基本上都是用了4平勺的盐让马铃薯浮起来。我知道,该回到教师演示的那杯水了,过渡: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浓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那你能确定老师这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一定是盐水吗?


学生有些迟疑,有个别学生提出要尝尝。我严肃地说:我们在做实验时,一般不允许轻易用尝的方法去辨别物体,主要是从安全和卫生角度考虑。所以我不同意尝。不过我这有盏酒精灯,我们可以取一点水加热看看有什么发现。


点燃酒精灯,用不锈钢调羹舀了点水,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其实这个实验让学生每个组都参与一下很有好处,只是我没有准备那么多的酒精灯,偷懒了。)学生看到调羹上有许多白色颗粒,嚷着那是盐。


加热后在调羹上出现的白色颗粒一定是盐吗?我告诉学生味精水、尿素水加热也会出现这样的颗粒,不过糖水加热是不会出现白色颗粒,因为糖水在高温会被烧焦。其实,教材设计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意图存在: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但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不一定是盐水;盐水加热会有白色颗粒出现,但是出现白色颗粒的不一定是盐水;老师那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到底是什么,仅仅靠这两个实验还是无法确定。


下课了,把学生制作的盐水收集了一烧杯,这可是下节课要用的材料哦。至于马铃薯因为浸泡在盐水时间长了,会严重缩水,只能丢弃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11 18:56:52编辑过]

TOP
27#

兔子上课真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环接一环地吊着学生的“胃口”。

TOP
28#

请问,马铃薯怎样才算浮起来?
是不是离开杯底就算浮?


 


以下是引用不睡觉的兔在2011-2-23 20:31:00的发言:

2011年2月21-22日 在4个班上了五下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感觉还不错,简单的说一下我的上课思路。


 


铺路搭桥扫障碍 云里雾里耍学生


 


 这一课,首先要解决2个障碍,那就是沉浮的判断标准和放物体的方法。


……


小学科学一般不要搞的这样复杂,我们就分浮和沉两类,这样吧,我们就以有没有接触容器的底部为标准,如果和底部接触在一起,称之为沉,如果没有和底部接触在一起,称之为浮。” 


[此贴子已经被不睡觉的兔于2011-3-16 17:51:02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