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活动的三重境界(摘)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西尔瓦诺·阿瑞提曾经把探究的过程说成是一种奇妙的综合过程,也是一个无意识思维原始的物理性方面的与其有意识思维逻辑的理性的和认知方面的合成体。所以,现在看来这种综合其实并不是简单,也不是平面的共识性的结合。在这样一种探究活动当中,原发性的探究更多地是受心理意识的主导,而继发型的探究更多的是受思维意识的控制,而所谓的第三层级的探究才能达到无意识和有意识活动的完美结合。
根据西尔瓦诺·阿瑞提的这样一种说法,我们就知道科学探究的培养应当遵循个体探究这种内在规律循序渐进。因此,我们把探究分为三个层次,或者说三层境界。第一层境界就叫做自发科学探究的激活。儿童的心灵世界是蕴藏着巨大的潜能的,这种“沉睡着的力量”(这是马克思的话),会不断的产生强烈的、不可遏制的冲动,以求转化为现实,这个就叫做自发的探究。儿童常常以这种自发的探究来表现自身的生命灵性。对此,我们所能采取的唯一的明智方法,就是去激活、唤醒,去精心地呵护。而这个就需要我们坚决地摒弃那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说教学教育是一种“塑造”,是一种“授予”,是一种“传递”,乃至是一种“控制”。基于这样一种观点的教学教育的结果,其实除了捍卫教师主宰的权威之外,对儿童探究的天性简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我们不难想象,这样的教学和教育是如何将活泼的学生的心灵变成一个死寂而荒芜的世界。它实际上从反面警示我们,尊重、捍卫儿童与生俱来的原发性生命的探究是多么的重要!小学阶段作为儿童探究潜能最为活跃的时期,更是要以激活与唤醒为教学的第一原则。斯朗格说得好,他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我们应当致力于营造一种开放的、自由的、亲和的情境。受情境的暗示,儿童能够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情绪冲动。你看,想象的翅膀就会情不自禁地张开,自发的探究就这样启动了。它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乃至拍案叫绝的作品!
第二层境界,自觉探究的调控。毋庸置疑,并不是说所有的自发探究都会产生美妙的结果。如果一冲动,那就有一个什么好东西出来,那就太容易了。学生如果要完成一个更趋复杂的探究,就要运用意识,运用理性思维来规范、约束心灵中浮现出来的那种原始的、未经润饰的心理内容,调整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使探究的作品更加合理,更具有普遍效用。你看,这时候个体就进入了探究的第二阶段叫自觉探究。在这个阶段,其实我们老师的策略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他更需要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理性指导和调控。具体来说,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探究的意图,也就是学习目标的确立。自发探究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常常是兴致所致,带着随意性而成的。那么,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要探究,并且建立起清晰的探究结果的表象。这样的话,才能防止漫无目的地胡思乱想。第二个方面就是探究思路的拓展。拓展思路的实质就是在于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性。教师需要从探究的素材选取的宽泛程度、探究形式的多样化,对较为复杂的探究进行多向的细节的补充和润色,对探究材料的灵活安排,对既成材料的重新组织、意义修正和用途改变等等诸多方面去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其探究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致性。第三个方面就是探究策略的指导。所谓的探究的策略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现有的问题做出新颖的解答的一系列的规则。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和内容,有意识地就探究相关的种种的策略、方法、规则,比如像联想、想象、比拟、典型化、组合、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等进行结合着训练,实际上这样可以强化学生探究手段的丰富程度的,提高其探究性解决问题的效率。第四个方面就是探究人格的培育。小孩子天生是有好奇心的,有探究性的人常常表现出有雄心、有毅力,而且不受常规约束,勇于自信、表现、自重、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胸襟很开阔等等这些人格特征。这些特征其实就是自觉的探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理性力量,要经过长期的培养、积累,才能成为思维结构中最稳定的心理要素,在探究的过程当中,发挥其诱因、驱动其动能。
第三层境界,就是探究的升华。自由探究可能说是自发探究和自觉探究的扬弃和结合。无意识和有意识,非理性与理性,或者说感性与理性,直接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界限在这里消解了。个体的探究活动进入了各种心理要素自由协作运动的高级阶段。这时候小孩子的生命的力量就在这种自由探究中得到了完整的显现。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人此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而这种能动的探究或者说塑造,同时也是一种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审美过程,这就是探究的理想境界,实际上也是人的发展的理想境界。正是充满了愉悦的审美体验,在探究当中,人才能充分体现个性,才能得到全面的、自由的发展,并且将这种发展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就是说拥有了从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中产生的探究性的生活表现,一个人性发展的最高标志。这个是以发展学生的自由为目标的教学和教育,自然也就达到了它的最高境界。
实际上,自由探究对于儿童来说并非高不可攀。在儿童的自发探究当中,早已经萌动着自由的审美冲动了。自觉探究的训练又为自由探究储备了更充足的条件,进入到自由探究的教学关键。它就在于寻找无意识和意识活动的连接点,促进儿童大脑全脑、左脑右脑的协调作用。为此,我们就要创设一种情感与认识,感受与理性、直觉相结合的那种教学情境,尤其是突显情感和感受的作用,这个就是对培养学生的自由探究力至关重要了。
情境教学在这方面显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明显表现出情感的纽带作用,它可以使师生进入到忘我的、几乎是无意识的状态。富于美感的那种情境必然激活右脑,促使儿童精神饱满地、生动活泼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去,从而有效地训练感觉、培养直觉、进而发展探究。情境中鲜明的形象、热烈的情绪,使眼前的形象和儿童记忆中留下来的那种形象,连动着跳跃式地进行着新的组合。联想、想象活动近乎无意识地展开,右脑的非语言思维显得非常的活跃 。在这种情境之下,儿童潜在的这种探究性极容易表现出来。与此同时,对情感的体验,由于与一系列语言活动的结合,又激起了左脑的活跃,从而就使得左右两个半球的兴奋交替产生互补。由于大脑兴奋点的变换,可以使儿童不断获得新鲜感,兴奋的情绪得到了持续,那么教学活动中就显现生动活泼了,儿童的探究品质就在这种充满和谐氛围的教学中不断得到升华。(摘自曾宝俊空中课堂讲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