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之“三变”
科学课堂之“三变”
——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一书有感
绍兴市上虞区闰土小学 章俐鑫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一书向我们展示许多经典的课例和80年代小学自然改革过程中的理念碰撞和改革经历。此书总的许多经典理念和案例给一线教师很多帮助,足以引发大家的思考。
传统的课堂关注知识的传授,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课堂的模式,从育人和培养人的目标去看待小学科学课堂,从而实现课堂的改变。从这些报告和案例中体会到科学课堂的改变主要有“三变”,即观念改变、教学改变和评价改变。
一.观念改变:变“知识性”为“教育性”
观念和想法是指导人行动的一切源头。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才能有思考和行动的方向。书中指出:自然课改革有个核心观念,就是改变自然课的性质,用刘默耕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把自然课的性质由“知识性”变为“教育性”。它的着眼点并不全在怎么学好知识,而是受教育者的整体发展。
近四十年的教学改革来看,小学科学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课堂的探究和学生的能力培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要完全的转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联系自身的教学,在公开课上会体现教育性的理念,体现探究的教学,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却不是每节课都能做到。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自己的观念不够深入,站的不够高,不能看的更远。
二.教学改变:变“知识灌输”为“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我们现在科学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也是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是否有真正做到探究呢。很多时候让学生做了实验就是探究了吗?书中80年代的经典案例到现在看来仍然奉为经典,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就是因为在现在的课堂上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改变。
李子平老师的《纸桥——形状和承受力》一课,让我们看到了怎样来改变课堂,怎样让学生自主探究。我们在教学时经常是提问学生怎样让纸承受力增强,学生会想到改变形状,折一折。然后教师就让学生折成几个形状进行尝试。但是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李老师让学生关注到纸可以改变形状增强承受力之后,就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想想要把纸桥做成什么样子,然后自己折一折,试一试,最后一起评一评。学生就开始自主探究了。这让我看到课堂上探究的意义,如果老师规定了形状学生就失去了自主思考的意义,无非是验证罢了。我们的课堂还是需要更多的放手,才能让学生真正自主去探究。
三.评价改变:变“知识掌握”为“一举多得”
一堂好课要体现“一举多得”,书中说“一举多得”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自然教学不是单纯的智育,而是要全面体现德、智、体诸方面的要求。第二层含义是:智育又包含找掌握和应用知识、发展儿童的兴趣爱好、培养能力三个主要任务。
课堂上评价或者引导学生时,大多数时候我们关注的是学生的发现和结论,这是知识性的,而在“探究式”的课堂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章鼎儿老师《桔子的认识》一课中,流畅的教学,生动的语言,不仅教给了学生科学的认识方法,又用没的语言、美的形象感染儿童,非常值得我们反复学习。学生从袋子里摸到桔子以后,章老师说“这手真巧,不用眼睛看就能摸到橘子,这个橘子送给你啦。”学生贴统计数量小圆片时,章老师看到一个学生贴错了后来又贴回来了。章老师说“老师要表扬一个小朋友,他刚才把小纸片贴到13片的一格里,可回去一数只有12片,他又上来把纸片从13片上撕下贴到12片上去,他是不是很认真呀?”教师这样的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科学态度,这么巧妙的处理,让“尊重事实”“认真对待科学研究”这样美好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如润物的春雨,渗入儿童的心田。这不正是我们的课堂中缺少的吗?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多思,才能有多改进有所提升。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这样,科学教学当然也是。多读经典,多思考课堂要做什么,要培养什么,才能让学生收获更多,让自己得到提升。感谢这一次的读书活动,让我们遇见了这本《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学习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