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关闭
安全选项
找回密码
记住我
我的中心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切换到窄版
网站
注册
搜索
帮助
论坛
快速搜索
帖子标题
作者
版块
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
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
成长足迹
»
[转帖]“探究”这盅靓汤是如何被煲臭的
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教学研究
资源中心
科技活动
成长足迹
教师之家
专题研修
站务交流
返回列表
查看:
6923
|
回复:
2
[转帖]“探究”这盅靓汤是如何被煲臭的
[复制链接]
发送短消息
UID
528
精华
74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二剪梅
组别
管理员
帖子
11396
精华
74
积分
100384
威望
88618
在线时间
44620
注册时间
2006-12-17
1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8-02-27 20:31
|
只看楼主
[转帖]“探究”这盅靓汤是如何被煲臭的
原帖地址:
http://blog.cersp.com/userlog/9179/archives/2007/618859.shtml
昨天(10.30)教育学院的钟媚博士来访,聊了一下午,涉及到很多科学教育的问题。早上上班路上,不自觉又想起昨天的一些讨论,突发感慨:“探究是靓汤,但被人煲臭了!”
2003年8月底来到广州,温湿气候往往使呼吸都不通畅,皮肤上的汗水也无法爽快蒸发,黏糊糊的,恨不能随时冲个热水澡,更可恨的是35岁的人了,脸上竟然长出了“青春痘”!后来得到老广州的指点,逐渐开始去喝加入了中药煲制的各种靓汤了,虽然一开始不适应其中药味,并每每以挖苦广州人怎么喜欢喝药汤来解嘲,但毕竟这种药味的靓汤还是很靓身体的,倒也接受并喜欢上了。可是,我不会煲靓汤,一次我把朋友送给我的上好的猴头菇放多了,竟然苦不能咽,自己虽然喝了一点,但家人不喜欢,晚上也忘了放进冰箱,第二天早上想煲热了喝时,已闻到一点点臭味了……
科学探究性学习(简称探究)也是一盅靓汤,对于传统的过于注重传授式的科学教育来说,有去毒消炎的作用;对于现代科学教育来说,更是滋润有加。可问题是,探究这盅靓汤还是被煲臭了,以至于不少人开始否定探究了。煮臭的缘由比我单纯贪图猴头菇的营养要复杂得多,仅就以下方面做些分析。
1.哲学思想上的流毒
哲学思想上的流毒是煲臭靓汤的根源,最主要表现在强调科学真理的相对性从而否定科学真理的绝对性上。我国的科学教育一直以来有着把科学真理绝对化的片面思维倾向,书本上的科学知识、科学家的结论是权威的正确的。本次课程改革在此方面做了扭转,开始强调科学真理的相对性的教育了,但是,片面强调科学真理的相对性又带来了曲解,反映在科学知识观上,出现了“知识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而不是教师传授的”的激进建构主义的思潮,进而反映在教学上,出现了“重过程轻结论”、把探究过程和知识结论对立起来的割裂科学探究过程的倾向。科学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矛盾统一的,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会把科学教育引入歧途。
2.对科学本质的曲解
科学之所以能成为世人信奉的文化和爱喝的靓汤,要归功于严格变量控制的科学实验的实证,实证是科学活动的核心,是科学本质的反映。但是,由于科学真理的相对观的盛行,一些严格实证了的科学结论也无端受到怀疑甚至歪曲,科学实证的思想精神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看看我们的科学教材,实证研究的活动分量重吗?许多实验观察活动渗透了严格变量控制的实验准则吗?更需要关注的是,教材中是否有着不想让学生搞明白科学道理的所谓“重过程轻结果”的“探究”?比如研究牙膏属于固体还是液体,比如观察一杯自来水去认识水的性质(无气味、无味道等),比如……“探究”这盅靓汤是有着“实证”这味中药的,有它,靓汤就可以去湿热、养容颜。
3.对探究过程的机械理解
对探究过程的机械理解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把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交流)分离开来去单独地培养所谓过程技能,并且认为只要经历了这几个过程就是一个好的探究了。殊不知,这只是探究的形而以,与费曼曾经讲过的草包族科学的故事很类似。探究,关键在于科学活动过程是探究性质的,反映了科学实证的准则。所以,为了避免对探究的曲解,我建议大家使用“探究性学习”这个词汇,因为它突出“性质”的内涵,而避免使用“探究式学习”,在中国的语境里,“式”,形也。
二是对科学问题形成的曲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在科普作家那里写成了牛顿看见苹果落地灵感闪现而发现的,这个歪曲了发现万有引力的发现过程的故事流毒最广,人们以为科学发现就是灵感闪现了。牛顿说过一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名言,万有引力的发现,就是站在胡克等科学家的大量研究基础之上的,没有胡克,就不可能有牛顿的发现。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为什么?因为要发现问题,要作出大量的前期调查研究工作,没有从这个过程中得到的事实证据的大量占有,高质量的问题是不可能产生的。鸢尾花项目关于探究过程中“广泛调查——问题聚焦”的确定,就是基于这个认识提出来的。
这两个方面本质上可以归在一起,那就是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机械理解,机械理解的思维方式不是科学思维的方式,呵呵,这又是国人最难改变的恶习了。有如此恶习,靓汤是很难煲好的。
4.教材与课标中的腐水
韦钰院士认为国内小学科学教材不是探究式的,虽然我对这一评价多少有些保留,但小学科学教材存在的问题的确也令人忧心忡忡。就我教过的几种版本的科学教材而言,且不论其体现在实证方面的欠缺,一味猎奇迎合兴趣和要有别于其它教材的思路使教材的编写走入了歧途。小学科学课标中关于科学知识方面的表述也存在不明确的地方,如关于常见的力的表述: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而在教材中,浮力、摩擦力、弹力都是要花费较多的篇幅去做内容设计的,由于标准中没有说明要把这些力了解到何种程度,在猎奇等不良心态的驱使下,教材中出现了许多苦笑不得的所谓探究设计,比如“土豆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溶解了足够量的盐的水可以使土豆浮起来),即涉及到了溶解和溶液的密度问题,也涉及到了浮力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要想探究清楚其中的科学奥秘的确太难。编者的意图只是想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而对于能否得到科学结论却并不在乎,甚至是有意折磨学生不让他们获得结论。真不敢相信,刻意割裂探究过程与科学结论的活动给学生带来的真的是科学素质的培养吗?!这类设计在教材中的篇幅不在少数,一些老师更是纷纷效仿,竟然有人带领学生研究起沙拉酱是固体还是液体来。作为小学科学课标和教材,一定要明确选择一些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科学核心概念,和用经典实验让学生去经历探究这些核心概念的过程,科学探究要有明确的科学知识目标,而不能刻意把学生弄糊涂而让学生产生科学好神秘、好困难、无法研究清楚的错觉。这个错觉就如我以为多加猴头菇煲汤就可以增加营养那样,把一盅靓汤煲的好苦、好难咽下。
流毒、腐水,曲解、机械理解,如此混合在一起的“探究”已经不是探究了,这样的已经有点臭气的“靓汤”不仅不能去湿热毒气,还会使孩子的脸上多长出一些痘痘来。因而,我很想强调,我们对孩子实施的科学教育,要让他们感觉到科学是可靠的,虽然科学在不断修正发展;科学奥秘是可研究的,虽然研究起来并不容易;科学问题不是瞎猜想提出来的,而是要有科学观察调查的依据;科学研究是需要严格实证的,虽然对实验变量的控制往往并不理想、存在误差……
在此我还想补充说明的是,虽然我提倡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历严格的科学实证或探究的过程,但什么都去严格实证是不现实也是条件不许可的,毕竟我们从事的是小学科学教育,实证或探究是教育意义上的,而不是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由此想到一件事,一位院士认为,纸飞机涉及到很复杂的空气动力学问题,不适合小学生研究。想起自己儿时玩纸飞机时的情形,把飞机翅膀的尾部两端翘起一点就可以使纸飞机向上翻筋斗,把尾部左边上卷一点就可以使纸飞机向左转弯,把飞机做轻一点、翅膀做大一点可以提高滞空时间,如此等等,虽然我无法解释其中的空气动力学,但这是我儿童认知水平的有趣的科学实证式的探究了……
分享
转发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827
精华
0
411061751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李眼镜
组别
腔肠动物
帖子
202
精华
0
积分
4314
威望
4111
在线时间
1150
注册时间
2007-01-19
2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8-02-29 08:28
|
只看该用户
好文章,下载,细读
滴水穿石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988
精华
22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欣然
组别
爬行类
帖子
5413
精华
22
积分
38451
威望
32928
在线时间
58490
注册时间
2007-02-07
3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8-03-10 12:58
|
只看该用户
理解、分析得真是深刻。
学习了!
TOP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
高级编辑器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default
bq1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回复
查看背景广告
隐藏
发新主题
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教学研究
资源中心
科技活动
成长足迹
教师之家
专题研修
站务交流
TOP
设置头像
个人资料
更改密码
用户组
收藏夹
积分
Default
green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