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五下科学教后记 [复制链接]

1#

五下科学教后记

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后记

由于本单元的内容是由三下教材移过来的,这一届学生已经学习过部分内容,本课教学活动主要有:观察物体的沉浮、观察同一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过程中发现两个问题:

一、关于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

教参提示:像塑料块这样,只要物体有一小部分接近或露出水面,都属于浮的情况(回避“悬浮”)。但是实际上,这样的标准还是漏掉了一部分“悬浮”现象的描述,比如:教材第一页照片中悬浮的那个红色物体,它既没有接近水面,也没有沉在水底,按以上的判断标准,则要描述为“沉”了,但这是不对的。

所以我认为描述物体沉浮的标准可以这样说:“只要物体在水中没有碰到水底,都属于浮的情况”。

二、关于材料(胡萝卜)的处理

在没有上课前,同事就说用胡萝卜做实验很难证明同一材料构成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不变,因为他用的胡萝卜放入水中后,是一头沉一头浮的。另外,由于他在切胡萝卜时由于用了横切的方法,结果一块(尾部这块)是沉的、一块(头部这块)是浮的了。

通过课前多次试验,我们发现很多胡萝卜放入水中是沉的,于是我们进行了材料的改进,同组的田老师去选到了能浮的胡萝卜上课,颜老师在课前把原来准备好的胡萝卜晒了一段时间后再做实验,我则把胡萝卜改成了苹果做实验。总算都得达到了相应的实验效果。

另外看网上的讨论,知道用白萝卜做实验的效果也很好。由此想到教材第三页中选取的胡萝卜材料不够合适,因为材料本身的质地(密度)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有关系的,而一个胡萝卜内部各部分的质地并不一致,很容易造成实验中走弯路的现象。

分享 转发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2#

分析得很有道理!
TOP
3#

是啊。我们也碰到了这样的问题。编教材的估计也是想当然,没有试过,苦了我们老师!

茅盾实验小学→乌镇植材小学→羔羊中心小学   金国江  QQ:55502289
TOP
4#

你们开学这么早啊,我们还没开学呢

TOP
5#

1.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后记

1.关于“橡皮泥”的提供

这是本课的第一个活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我按照教科书第7页的图示,准备把一块橡皮泥的做成4种形状,然后放入水中观察沉浮,当时我的理解是把这块橡皮泥做好一种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后捞起;再做成另一种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后再捞起;再做成另一种形状……,但实际上,这块橡皮泥第一次放入水中捞起来后,要很难再做成其他形状了,浸水后的橡皮泥滑得根本无从下手,而且在捞起来的过程中,一部分橡皮泥会“溶解”在水中,橡皮泥的重量也就改变了。上课时,我把这个活动改成了先称出4块同样重量的橡皮泥(用台秤),做成不同形状后分别放入4杯水中观察其沉浮状况,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形状的实心橡皮泥放入水中后的沉浮情况,并发现它们的体积没有发生变化。后面“测排开的水量”的分组活动中我则是在讲台上放了4把台秤,学生用台秤的帮忙比较了多个相同重量、不同形状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关于 “量杯”和“烧杯”的失误

本课的第三个活动是: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教材中这样描述:“取一个量杯,在量杯中倒入200毫升水……”通过比较橡皮泥放入水的前后水面刻度不来计算出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我在仪器室内只找到了常用的250毫升烧杯(有刻度)做实验,对于书本上为什么设计用“量杯”而不是“烧杯”没有多加考虑,再加上像教科书第8页图中这样的量杯,仪器室内并没有存放,有得也只是几个三年级配套材料中比较小的量杯。这样的准备工作,导致在读数的过程中又出现了问题,主要是烧杯上刻度之间的间隔比较大(25毫升),放入烧杯中的橡皮泥一般都是小块的,水面上升不够明显,学生得到的数据误差实在太大。巡视过程中发现:全班只有两个小组的数据有些规律,其他小组记录的数据都无法解释橡皮泥能够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2.关于记录表的疑问

课本上设计的记录表第一项是测量“实心团”排开的水量,第二项是测量“沉的形状” 排开的水量,然后是“浮的形状①”、“浮的形状②”、 “浮的形状③” 排开的水量。对于这个记录表的设计有一处不解:其中的第二项 “沉的形状”和第一项 “实心团”之间不同的难以区别:到底是测量哪一种形状算是“沉的形状”?“实心团”不也是“沉的形状”吗?

  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张记录表更好。

附:记录表——橡皮泥排开水量

橡皮泥的形状

量杯里的水量(毫升)

放入后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

沉浮状况

实心团

200

 

 

 

沉的形状

200

 

 

 

浮的形状

200

 

 

 

浮的形状②

200

 

 

 

浮的形状③

20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5 22:41:11编辑过]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6#

这么多思考,值得借鉴。有没有一种能任意改变形状却不会受水的影响的东西呢?
TOP
7#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部分讨论摘录:

szjjg:用胡萝卜的效果确实不怎么好。即使想办法对它进行加工,我觉得也不可取。我也认为,我们用其它合适的材料代替的办法更好些。因为,不管是刻意还是很自然地对胡萝卜做改进,其为了达成实验效果的出发点非常好。而实质上,增加了学生认识的困难。

     对于简单的科学道理,我们还是应该通过认真选取比较典型的实验材料,用比较典型的实验现象来帮助学生清晰地形成正确的认识为好。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8#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部分讨论摘录:

kexuejieti:我看了这个记录表还有一个疑惑的地方,最后一栏的“沉浮状况”还需要吗?前面不是直接都指出是沉的形状和浮的形状了?不知道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Mdsyxx:现在的橡皮泥质量也变差了!唉!想我们读小学的时候的橡皮泥是不“溶”与水的。现在我们的实验室还有少量这样的橡皮泥,我们用这个效果不错!以后要珍藏了。
   

支点:提前制作出省得上课再占用时间,至于“实心团”不也是“沉的形状”吗?教材的意思应该是除“实心团”外的“沉的形状”,这样理解对不对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6 14:04:59编辑过]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9#

以下是引用二剪梅在2008-2-25 22:18:24的发言:

……

量杯比烧杯要容易识别水量,但是按照一般实验室的配给,供不应求。我们有量杯,可是塑料量杯容易变形,且不很透明。

向你学习橡皮泥的用法!


[此贴子已经被二剪梅于2008-2-29 12:38:27编辑过]

TOP
10#

以下是引用分贝在2008-2-26 10:06:39的发言:
有没有一种能任意改变形状却不会受水的影响的东西呢?

听说有一种工业橡皮泥效果比较好,但是我没有见过,网上查得资料:高级彩色泥土无毒、环保 、可循环使用,主要用于工艺品、五金、塑胶开模、学生雕塑,久置不变质。 1.高级彩色泥土,用手温即可揉形。 2.两片胶合可像普通橡皮泥一样揉合。3.模型做好后不会变硬,方便修改和循环再用。4.用于空调、通信防水堵塞电线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9 12:38:47编辑过]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11#

   六然斋主人回复:我希望大家除了关注教材变化,还要关注:原来相关内容在三下,现在在五下,学生的发展水平\需求等都有变化,根据主体发展的理念,教学都要进行调整.

给大家推荐一个科学家指导沉浮的资源:

http://xxkx.cersp.com/jxzy/mtsc/200603/1244.html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12#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后记2

 

 

一、前一节课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记录表(一):橡皮泥排开水量

橡皮泥的形状

量杯里的水量(毫升)

放入后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

沉浮状况

实心团

150

105

15

沉的形状

150

163

13

浮的形状

150

170

20

浮的形状

150

157

7

浮的形状

150

161

11

学生记录表(二):橡皮泥排开水量

橡皮泥的形状

量杯里的水量(毫升)

放入后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

沉浮状况

实心团

150

170

20

沉的形状

150

172

22

浮的形状

150

170

20

浮的形状

150

172

22

浮的形状

150

174

24

 

 

出现的问题:学生很难从数据中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

1.        记录表问题。记录表中沉、浮情况没有分类统计;

2.        量杯问题。仪器室中没有找到足够多的量杯而是烧杯代替,刻度不够精确,学生测出数据误差实在太大。

二、改进:

1.改进设想

(1)    沉、浮情况分开统计,排开的水量计算出平均值

(2)    橡皮泥、量杯要求是同一品种的,每用一次后更换

(3)    同一小组内统一橡皮泥的重量

 

 

2. 操作步骤

(1)    称出相同重量的橡皮泥6块(每人一块)

(2)    做不同的形状。(说明:由学生自己设计,可以做沉的形状,也可以做浮的形状)

(3)    把橡皮泥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一个一个轮流做,根据沉浮情况记录在相应的空格内)

(4)    调整。(沉的情况最少2次,浮的情况最少2次,如果次数不到,从第一步开始继续实验)

(5)    小组内讨论: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6)    全班交流。

(7)    整里实验材料。

说明:本次活动是用学生学具袋中的材料中提供的量杯和橡皮泥,这样做的好处有:小组内有多个的相同品种的量杯和橡皮泥进行观察,做到了人人参与,可以得到更多的数据,便于发现其中的奥秘。

 

 

3. 学生记录表1

观察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记录表

橡皮泥的质量:5

单位:毫升

量杯里的水量

橡皮泥放入水中后沉的

橡皮泥放入水中后浮的

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

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

15

20

5

20

5

18

3

19

4

20

5

20

5

18

3

20

5

——

平均:4

——

平均:5

 

 

我们的发现:  实心团的橡皮泥是沉的,空心团的橡皮泥有浮有沉。

503)班第4

 

 

3. 学生记录表2

 

 

观察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记录表

橡皮泥的质量:5

单位:毫升

量杯里的水量

橡皮泥放入水中后沉的

橡皮泥放入水中后浮的

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

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

15

18

3

20

5

18

3

20

5

19

4

19

4

18

3

19

4

——

平均:3

——

平均:4.5

 

 

我们的发现:  一样物体是空心的,面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所以浮了。

503)班第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9 17:44:02编辑过]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13#

1.5   《浮力》教后记

——关于“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实验

  

1:关于“橡皮泥”的问题。

市场上购买的橡皮泥大多没有什么粘性的,根本无法把滑轮固定在水底,而且还会“溶解”在水中。

教材第13页提示说,可以用钩码代替小滑轮,也可以偶用其他可以穿线的物体代替小滑轮,但都要固定住。经过多次尝试觉得一下方法效果较好:

(1)    用钩码。准备材料时,我和本校科学老师尝试采用钩码代替滑轮与橡皮泥的方法,但发现:钩码放入水中后也同样会收到水的浮力,如果泡沫塑料比较大的话,同样也无法完成此实验,可以在钩码的下面可以加几块磁铁增加重量。

(2)    用吸钩。厨房或卫生间瓷砖上常用的吸钩,可以较牢固地固定在水槽底部。

(3)    用回形针。方法是把两枚回形针套称“丁”字形,把其中一枚用透明胶带横放粘贴在水槽底部,粘帖时注意把透明胶拉长一些,一直粘到水槽的两边,另一枚竖起来就可以让线穿过。

2.关于“滑轮”的问题。

定滑轮有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但这个知识点是安排在六年级进行教学的。如果要在本课中使用滑轮,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适时出现这个材料,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怎么办?”学生就会想出在水中拉的办法,既然水中拉不行,就借助一个装置拐个弯,帮助学生理解:其实这个力是向下的拉力。.

3.对记录表的修改

原表设计:

泡沫塑料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  牛顿)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我的设计:

泡沫塑料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

浸入前

浸入后

自重

浸入水中的情况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N

小部分浸入水中

     N

     N

 

大部分浸入水中

     N

     N

 

全部浸入水中

     N

     N

 

(提示:未放入水中前,先测出泡沫塑料受到的重力,再用弹簧测力计和线把泡沫拉入水中一定位置,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计算出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修改:把泡沫塑料的“自重”栏目设置在表格内,是为了学生计算浮力时取数方便;把记录表的横向和纵向栏目内容设计互换,是为了与学生平时的计算习惯拉近距离(学生在数学计算时习惯上是用横式的),
                
“排开的水量”一项没有写上单位,是因为这节课中是以自制刻度条的帮助来观察的,本次课上我们是用“小格”来做单位的。

4.其他

实验用的线要寻找又细又滑的;在讲解浮力计算方法之前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把泡沫塑料按入水中的感觉,并借助示意图讲解:重力+拉力=浮力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14#

小疏忽  大影响

——2.1《热起来了》教后记

崇德小学  陈梅娟

一、备课过程中的疑问

五下第二单元第一课《热起来了》分两个内容:一是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师生谈话),二是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给身体增加热量吗?备课过程中曾产生了三个疑问:

1.      学生真的会认为“衣服能产生热量吗?”还是大家都会认为“衣服只是保温而已”;

2.      为什么要测量字典的温度?假设学生会认为:我们身体热起来了是由于衣服提供了热量,也就是衣服会自己产生热量,那么,用温度计直接测量衣服的温度不就得了,还用字典干什么?估计教材这样安排的意图是:用字典模仿身体,如果衣服能提供热量,那么字典包在衣服中一段时间后就会升温。

3.      用温度计测量字典的操作是否合适?一般我们用玻棒温度计是测量液体的温度的,要求把玻璃泡全部浸入物体(液体)中,如果按书上插图所示的进行操作:玻璃泡只是与字典接触了一个点,测到的基本上是空气的温度了,很难测到字典的实际温度。

二、上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伴随这些疑问对这节课的探究活动做了计划:搓手----说感觉(热起来了)----你还碰到过什么情况下我们的身体也会热起来?(让举例的学生自己板书)----给同学们的这些回答进行分类(指名学生分类:是在什么情况下让身体热起来的?-----把最有争议的内容确定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如果学生没有提到用什么材料模仿身体,就直接测量衣服的温度)----分组领材料实验……

1.第一个班级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小部分组实验显示“衣服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

在第一个班级进行教学时,课堂进行如自己的预设,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当时,有一名学生把是身体热起来的原因分为两类:摩擦或运动产生热;别的物体给身体提供热(用热空调、晒太阳、盖被子、传上衣服等),马上就有学生反对:盖被子和穿衣服不是给身体提供热的……经过几个学生参与的争论后,组织全班举手表决,结果显示:很多学生认为衣服不是提供热的,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衣服是提供热的。看来,我前面的第一个疑问是多余的,此内容开展研究活动还是可行的。

在宣布了研究活动的主题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没有学生想到用什么物体去代替身体,只是说要测量空气中的温度和衣服里的温度,就组织学生对这一实验进行设计。对温度计的使用和组内的分工进行知道后就开展实验了。

备课时一直认为,这一课中的实验操作没有难度也没有什么危险,况且我已经检查过这些温度计的误差情况了,心想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的。巡视过程中发现:个别组把温度计拿出来读数、有一个组的学生用手捂热温度计玻璃泡检验温度计灵不灵,马上予以制止。

实验结束后结果:只有3个组从测出的数据中发现:衣服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其余五个组的测出的数据都显示了温度的提高,得到了“衣服能增加身体热量”、“衣服不一定能增加热量”、“能,只不过速度很慢”、“衣服的温度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缓慢上升”等结论。这样的实验结果是预先没有考虑到的。

2.第二个班级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更大:竟没有组实验显示“衣服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

504班教学时,对温度计的使用进行演示与强调,并重点分析了“当出现什么数据时表示什么”,心想这下应该不会有差错了吧。但各组的实验结果比前一个班级更加让人吃惊:所有组的数据都显示: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统计如下:

组别

用温度计测量棉衣外的温度

用温度计测量棉衣内的温度

30秒后的温度

1分钟后的温度

2分钟后的温度

18

19

19.5

19.8

15

16

16.5

18

16

16.5

17.5

18

17

17.5

18

19

16.5

16.5

17

18.5

15

16.5

19

20.5

18

19

19.5

20

19.5

19.7

20

20.1

15

15

16.5

18

平均

18.8

19.5

20.4

21.5

三、原来如此!

在认可学生们的发现(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与我们猜测有这样大的不同,我们的实验中还有没有考虑不周到、操作不规范的地方?

1. 经过师生共同分析,认为:出现如此大误差的原因主要有:

(1)    气温影响。教室内的温度比办公室的温度高一些,老师把温度计达到教室后不久就开始实验了;上节课做实验时正是下午的2点多,此时的外界气温正在升高,而我们的实验中只是测量了衣服外和衣服内的温度,并没有关注外界环境气温的升高,这其实是本次实验中最大的疏忽!本次实验竟来忘了设置对照组!

(2)    操作不当(手碰到了玻璃跑、把温度表拿出来读书、手抓衣服太紧造成那个衣服升温、读书时没有平视、读数时呼吸对温度计的影响)

2. 改进措施。

1)设置对照组、实验组

2)注意控制变量(特别是外部环境:门窗等)

3.实验情况记录

《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实验记录表(504班)

 

对照组

实验组

空气中的温度

棉衣内的温度(1

棉衣内的温度(2

开始时

17.5

17.5

17.5

半分钟

17.5

17.5

17.5

1分钟

17.5

17.5

17.5

2分钟

17.5

17.5

17.5

3分钟

17.5

17.5

17.5

 

《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实验记录表(503班)

 

对照组

实验组

空气中的温度

棉衣内的温度(1

棉衣内的温度(2

开始时

18

18

18

半分钟

18

18

18

1分钟

18.1

18

18

2分钟

18.5

18.3

18.3

如果没有设置对照组,像503班这样的情况又要说明“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了,而实际上只是受了外界气温影响而已。虽然实验设计中的疏忽是不应该的,但学生们的分析与表现还是令人高兴的,科学教学中每一个细节都不容我们忽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25 10:42:08编辑过]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15#

设置对照组的做法确实有必要,因为学生在意识里都会认为衣服能使温度计升温,所以他们在实验中就会受到意识的影响,对实验数据变化认同。我觉得在最后还可以增加一个反证法的环节,即让学生说说如果衣服产生热量,那将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我的学生说如果衣服产生热,那洗衣机洗完衣服的水应该是热的,也有学生说如果棉被能产生热,那一躺在床上就不会有冰凉的感觉。。。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16#

怎样测量“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浓盐水的轻重”

——1.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后记

看到清茶博客中这课教学的随记,想起了本课实验中自己的操作方法,补写一下这课的教后记:

这个实验中有一个细节要考虑:测量马铃薯和液体的容器要是同一个!如果测量马铃薯的容器是量杯,测量清水等液体的容器是量筒,就很有可能因为容器之间的刻度差别而导致实验失败。

考虑到马铃薯无法放入量筒中测量体积,切成块也不太合适,所以我选用的测量马铃薯的容器250毫升量杯,又考虑到计算的方便,我把马铃薯削成100毫升大的,课堂上的做法是:

1.            用量杯量取150毫升的水,然后把马铃薯放入水中(沉),观察到液面上升到了250毫升的位置,学生记录:马铃薯的体积是100毫升。

2.            用天平秤称出这块马铃薯的质量,记录下来。(测得100毫升的马铃薯质量为105克)

3.            称出存放液体的空杯子的重量。(79克)

4.            用刚才测量马铃薯体积的杯子量取100毫升清水,倒在天平秤上的空杯子里,测出“空杯子+水”的质量,计算出水的质量(173-79=94克)

5.            用同样的方法测出100毫升浓盐水的质量。(195-79=116克)

 

记录表如下:

同体积( 100 毫升)的马铃薯、清水、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马铃薯

清水

浓盐水

重量

1.05N

0.94N

1.16N

学生的发现:

马铃薯的重量>清水的重量,马铃薯在清水中沉;

马铃薯的重量<浓盐水的重量,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浮。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17#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你分析得好科学.
TOP
18#

做这个实验时,用美术资料袋里的橡皮泥,那种橡皮泥不怕水,放进水里也不沾手,不粘,做实验效果挺好的.

TOP
19#

 

证明“摆的方向保持不变”的实验顺利吗?


论坛上看到了“欣然”老师的《关于傅科摆实验中的一些困惑》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2845&page=1&star=1 ,想起自己上这课的时候也是有些困难,后来虽是自己解决了,但心里还是没底,希望有老师能参与进来讨论与指导!


 


欣然:《关于傅科摆实验中的一些困惑!》


向各位讨教一下:


在五下教材中《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实验中,傅科摆这个实验明显是做不了的,教材也只要求学生通过已经用实验证明,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来做类似的实验。可在实际操作中,不要说让圆底盘转动起来,就是放着不动,摆动的方向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这在前面的单位时间内测量摆动次数的实验中,就多次出现,有时这个摆锤还打转,根本无法达到教材预期的目标,当然也无法完成教材中的这张表格填写,不知道诸位在上此课的时候效果如何?如果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又是如何处理的?


 


我的回复:


我想这里应该有两个层次:1.通过实验证明“摆的摆动方向是不变的特点”。2.“傅科摆”中摆的方向却在偏转,说明地球在自转。


但教学中发现:第一个实验很难做成功!想了很久才猛然想到:这个实验中,支架(底盘)的转动方法是关键。


     我们第一次的做的时候,依据平时的习惯,支架是以“纵轴”为中心转动的,但根本得不到“摆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结果。


后来,我们改变转动底盘的方法,而是以“摆所在的位置”为中心转动支架的底盘,支架的“纵轴”绕着“摆所在的位置”做公转,观察到:不管支架怎么转动,90度、180度、360度后,观察到:摆还是以开始时的方向在摆动,即:摆的摆动方向就不会随着支架的转动而转动的。效果很好,学生能理解:摆的方向不会随着支架的转动而转动,我们以前看到的实验中(第三单元“观察我们的摆”),“摆的方向有一点偏转”是有其它原因的造成的。


教参中曾提到的:用餐桌上的转动盘做实验,应该也就是在说要把摆所在的位置放在桌面的中心吧。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20#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第三单元第6课


《摆的研究》教学设计


浙江省桐乡市崇德小学  陈梅娟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2.        “摆的快慢”与 “摆锤重量”无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并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具体有:


1.        能够根据现象提出“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问题,并进行推测;


2.      能够根据推测进行改变“摆幅大小”、“摆锤重量”、“摆绳的长度” 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3.        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的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2.        认识到在实验中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新的问题是很重要的。


3.        感受合作探究的快乐,对新问题有继续研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分别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难点: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因素,经过反复的测量收集到比较真实可信的数据,保证研究结果的精确性。


【教学准备】


1.        每桌上的材料:支架1个、小圆柱体1个(做摆锤,由不同材料制成)、线1根、夹子1只;


2.        自选材料区:不同材料制成的小圆柱体(其中一个的长度与众不同)、支架(能够同时让两个摆运动)、线、夹子、秒表、尺、自制摆幅控制器、记号笔;


3.        讲台上:一套分组用实验用的材料、拓展实验的记录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秒表使用训练:在秒表按上按出15秒。比一比,误差最小的担任计时员。


一、引发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桌上材料,做一个摆。


2.揭示课题。


3.学生操作:测量15秒内摆的次数。


4.引导学生根据现象提出研究问题。学生汇报的各组测得的摆的次数,教师板书后提问:“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问题。


二、提出假说并进行猜测


1.教师提问:你认为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你为什么这样想?教师板书学生的假说。


2.梳理本节课的研究问题:摆的快慢与摆幅的大小有关吗?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有关吗?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吗?


三、讨论研究方案与实验前指导


1.每组挑选一个研究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


2. 汇报研究方案中的一部分内容。


  根据研究问题,组织学生汇报:我们的问题、我们的假说、我们的猜测、改变的条件、不变的条件。


3 .实验前指导。


(1)指明其中一个组汇报研究方案中“需要的材料”内容。


(2)引导这个组根据计划领取实验材料。


(3)学生操作示范,其他学生评议。


四、学生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每组研究其中一个问题,可以同时研究两个摆,重复实验5次。


2.课件出示实验提示(一):每次观察时间15秒;摆锤不能用力扔出去,听到口令时马上松手,让摆锤自然下落并摆动;“摆幅控制器”不要倾斜。


3.课件出示实验提示(二):实验完成后,请把记录表交给老师;把其它材料整理好,放在桌上;先完成的同学可以到别的组看看。


4.对研究最快的小组增加一个实验:摆绳长度相同、摆锤不同的两个摆的摆动快慢情况。


五、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依次展示实验数据(其中增加的实验数据暂时不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六、设疑研究,激发对新问题的探究欲

分析剩余的一组数据:有了什么新发现?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4 22:56:56编辑过]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21#

 

“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研究方案


第(    )小组


我们的问题:摆的快慢与                 有关吗?


我们的假说:摆的快慢与                   有关。


我们的猜测:                     ,摆动越快;


                     ,摆动越慢。


改变的条件:                                             (说一说:怎样做?)


不变的条件:                                             (说一说:怎样做?)


需要的材料:     


摆绳:     根    小夹子:     只(夹摆绳用)


摆锤:     个    尺:          


秒表:     只    摆幅控制器    


大夹子:    只(夹摆幅控制器用)

记录纸  1  张    笔  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4 22:54:37编辑过]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22#

 

尝试:复习资料当成奖品送


桐乡市崇德小学  陈梅娟


    期末了,复习迎考成了摆在面前的首要任务,网上的复习资料先后亮相,利用休息时间很快就收集了四十多套,整理成的综合帖刚发到论坛和博客就成了抢手货,其中发在自己博客中的那篇(http://blog.kxsy.net/user1/6/archives/2008/22424.html)在一天内竟被点击了五百多下,创了本人建博以来的最高峰,可见老师们对科学复习与考试的重视程度!且不论科学考试弊多还是利多,但就本地的状况而言,通过科学考试引起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各方面的重视,倒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一个学习阶段的结束,通过复习认真回顾与梳理一下重要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构建一下概念系统,对学习内容进行查漏补缺,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面对一大堆的复习资料,怎样在有限的几节复习课内进行高效地巩固?怎样才能避免复习、考试中碰到过的尴尬:认认真真开展分组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班级与从不去实验室(最多做个演示实验)的班级相比,竟在考试结果上看没有什么优势;辛辛苦苦制作的复习资料,发下去没过一两天就有十几个学生说弄丢了;至于想让学生在课余花些时间来复习科学,还是免谈吧!复习语文数学英语都来不及,哪有科学的一席之地?除非科学老师就是班主任!


一直以来就排斥学生“背”科学,不愿意给学生布置这项怪怪的复习任务,更不忍心凑热闹去发下一张张练习卷增加学生的回家作业量。但是,科学课堂上能用来复习的时间实在太少,能不能让学生自觉地进行复习呢?能不能让学生更合理地利用限的在校时间并多复习一点呢?思考之后决定:在提高学生在校自觉复习的积极性上下点功夫。


1.建立复习晋级制


以前去茅小参加教研活动时,曾看见一张贴在实验室里的 “科学学习晋级表”,他们用“五年级、六年级……”这样的级别设置来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学生的平时学习达到一定分值后可以晋级,记录方法是在学名册上用水彩笔在相应的等级下涂色。又想起浙江小学科学论坛上,现在正在使用“士兵、班长、排长……”的用户级别设置方法(本人提议的),对很多科学老师还真有点激励作用,何况小孩子。于是宣布:学生自己在课外和同伴一起好一个单元,开始记录,从“班长”、“排长”等一直到“总司令”。


2. 复习资料当奖品


科学教师们总是很大方,只要碰到需要购买的实验材料,总会毫不犹豫地自掏腰包;想到学生会弄丢复习资料,还会在印制时多添几份,给那几个丢三落四的同学开个小灶。但复习效果并不一定理想,开小灶的那几个往往是一张崭新的复习纸报答老师。这次我就明确的向全体学生宣布:本次复习印制的资料数量有限,只有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复习任务(和同组人员一起用互相问答的方法复习),才可以领到一份复习资料作为奖励,先完成的先奖励!完成的慢的就没有了。


试行第二天的情况记录:


?        早上到教室里一转,发现除了语文、数学改正以外,科学复习的同学竟也真的占了很大一部分。有些同学还问我:下课时可以复习吗?中午可以复习吗?


?        平时上课老爱捣乱的小吴同学高兴地对我说:老师,我是“班长”了!瞧把他给美的!


?        小韩同学眼圈发红地对我说:老师,组长没空,你来提问我吧!


?        语文老师对我说:中午有很多同学复习科学,比做语文作业积极多了!


?        班主任下令:午睡时间不得复习科学!(瞧:学生宁愿不休息也要复习科学)


?        贴在教室内的晋级表显示:“班长”头衔基本上都得了,10来个同学已经是“排长”,美滋滋地奖到一张科学复习提纲。个别先进分子已经在向第三单元挺进了。


越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学生越珍惜,对学生们设置一点障碍,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反而更高了。我想这时候的复习,学生并不像以前那样感到痛苦,因为他们心中有期待,而且我没有增加他们动手写的作业量。




20080613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23#

这个方法好,下学期试试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