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干货】《轮子》帮你梳理STEM教学框架
日前,嘉兴市实验小学吴建伟老师的《轮子》滚到了国内五所小学的科学课堂。这节《轮子》是吴老师从2013年至今在STEM教育领域对课程开发设计深入研究的突出成果之一。这堂课有别于传统的知识授受式课堂,它联系实际、突出学生的主动实践,课堂有趣生动。这是吴老师根据美国STEM教育理念对中国小学科学课堂所做的改革创新。
STEM教育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教育的统称,倡导“以设计和探索为手段,运用科学与数学的思想,通过应用技术手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知识学习”的教学模式,旨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当今世界已是科技主宰的世界,传统教育没有顺应这种大势,吴老师认为现在的教育必须要围绕这种大势,进行课程改革、教材创新。通过STEM教育,让学生掌握系统的STEM素养,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小学科学课堂值得学习的地方,所以他积极投身其中,自主设计了多节融合STEM教育理念的课程,历经多次试讲,持续改进,走向了全国多所小学课堂,《轮子》一课尤受欢迎。
下面以《轮子》为例,分析STEM教学模式。在《轮子》课例中,首先以现实问题为引入,即要求学生估测上课地点舞台周长。在学生回答后,提供工具测距轮,请一学生动手测量。由于工具的有限性,从而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把学生带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确定任务之后,给学生提供大量背景素材,通过对比古往今来多种轮子,观察轮子结构和材料的细节,形成对轮子的认识,获得制作前的背景知识。当学生具备一定经验后,课堂进入解决问题环节,教师给学生定义工程问题:用到的材料(超轻粘土、竹签、牙签、卷尺)、轮子的周长(不小于60cm)、怎样检验设计作品(在斜坡上滚动);怎样判断设计是否成功(轮子滚动的距离远近)。然后进入工程设计的环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设计轮子模型,画出图纸,标明规格、材料。确定设计方案后,小组成员分工制作,测试作品,反复改进。工程结束后,每组进行交流分享,小组代表介绍组内分工情况、设计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克服方法、从失败与成功中学到的经验以及如何改进。
这便是STEM课程的教学模式,融合S、T、E、M四个要素,S指科学概念、基础,T指操作、工具、材料、动手能力,E指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建模、测试等解决问题的过程,M指数学和计算思维、数据解读与分析;以工程设计为主导,依据主题和目标,明确需要完成的工程问题是什么;关注现实问题,注重在情境中学习,思考创设怎样的现实情境;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实践,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有哪些前概念,缺乏哪些技能,如何指导实践;团队合作参与,考虑如何分组、如何分工、如何讨论、如何记录、如何展示;结果开放,允许多个正确答案。
在STEM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就是引入工程中运用的原理,在学生操作中提供支持、兼顾全部学生表现、给予过程评价,以及整合学科知识、学生观点、学生总结。吴建伟老师积极继承红船精神,多年来坚持课程开发,发扬创新精神,“我希望能够通过课程的完善,来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自己、唤醒自己,成为自己!”
《轮子》课堂播放网址:https://v.qq.com/x/page/u0537jglk2m.html
《轮子》学与导设计:https://m.umu.cn/session/article?surl=xBG961c2&comment_id=0
更多资讯请关注吴建伟名师工作室:http://yun.zjer.cn/index.php?r=studio/index/index&sid=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