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研社第三次网络研修总结
关于有效实验指导的研讨总结
主持人:虾峙学校 林佳
1月26日晚7:30普陀小学科学青研社展开了第三次在线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安排在星期天的晚上,第二天开始就要面对一个星期的工作,老师们都是利用最后的休息时间来参与这个在线活动,参与的老师都值得点赞。当然也有些老师因为有其他的任务在身,没能参与这次研讨,但是也表示会事后翻阅研讨记录。这让我们看到一个积极向上、脚踏实地的年轻教师团队。
这次在线研讨的主题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实验指导。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实验探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而有效的实验指导是学生实验顺利进行的关键之一。有很多老师反映一节课35分钟时间很紧张,如果遇到实验失败,基本没有时间重来,甚至没有时间消化失败的原因。针对这样的局面,有些老师提出要做好充分的下水实验,同时,做好实验指导也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大家的思考与讨论,对于实验指导的问题,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
一、明确实验目的
大家一开始便提出了学生实验时目的性不明确的现象。目的性不明确就没有了探究的意义,成了纯粹的“玩”器材。那么如何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呢?童燕燕老师提出“直接提出问题”,然后围绕为题探究。简单明了也不是一个好方法。胡鹏祥老师提出“实验结束,问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起到提醒作用,也让学生反思从实验中收获了什么”。
二、高低段区别对待
年级不同,实验要求不同,学生能力也不同。王春燕老师认为“不管高低年级段,实验过程的步骤和注意事项都需要说明。但是高年级段的学生,在说明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注意事项最后老师总结归纳,并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低年级段可以稍微降低要求。”也有很多老师认为,将教学常规融入低段的实验指导很有必要,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比如施雄浩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他教授一年级的经验。他发现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实验指导过程中还是需要耐心地讲解实验中的常规,让他们按照老师的意图完成实验内容。
当然除了年级高低的区别,还有实验难易程度、试验性质等的区别,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陈君芬老师和大家分享了她从刘沛生老师科学教育短论学中收获的心得。她提出“我们中国的实验往往是推演,所以孩子关注了实验结果,而忽视了实验的其他现象,而实际我们追求的科学探究就是模拟科学家,把未知的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出来。这两种实验的关键就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实验指导。我们怕我们的孩子轰轰烈烈的“玩”了一场,而没有达到我们知识目标,所以指导过细,却还是没有不能有效达到我们的目标,变成你讲你的我接下来玩我的,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很好地把握生情。纵观多节课,发现多数老师都是把实验注意事项由学生之口说出,教师偶尔还插科打诨一下,由学生纠正错误,这样的处理能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并促使他们在自己的实验中注意这些细节。”确实学生自己参与的,自己领会到的最能引起他们的重视。同样沈凯燕等老师也觉得一些实验步骤的设计也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参与过教学设计,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实验设计的意图,从而更好地完成实验。
四、查漏补缺,步步完善
有很多老师提出,某个实验指导刚开始可能做不到尽善尽美,而是在一次次地磨课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起来的。林浩老师也向我们分享了他教授《用手来测量》这一课时不断完善实验指导,从而提高实验准确性的经历。在第一次上课时,他发现学生会改变一拃的大小,从而使测量结果为整数拃。这也意味着学生对“拃”是测量标准,是不能改变大小的这一概念并不清楚,说明教师在活动前的铺垫完成的还不够好。于是他思考如何改进:1.可以让学生先讨论如何来测量,然后请一个小组上台演示(同屏投影),请其他学生说说这样测量对不对,好不好。 2.教师演示错误方法,用手一扎大一扎小地测,问学生可以这样吗,为什么? 3.通过给出其他班学生的纸带(上面每一拃都有划线,但越到后面一拃越小),问学生这个测量纸带上的每一拃对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我们青年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
何海玲老师还提出“教师在第一个班级上课后可以总结学生易错的几个部分,然后这几个部分可以强调,其他的不易错的部分给学生自己想象的空间。”教学实践中不仅能发现难点加以解决,也能发现“容易点”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的空间。这样的想法确实也给了大家很好的启发。
五、摆正心态
郑磊老师提出,我们有时就是“太担心实验失败”,而使得实验指导的过程变得死板,缺少生命力。对此,陈君芬老师觉得应该给学生多一点信任,她引用曾宝俊老师老师的话说:当明明正确的步骤教师去指导也做不出我们要的效果时,就多给孩子一点时间,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效果的,因为你的知识底蕴告诉你这个是不会错的。或许我们可以试一试。也有很多老师提出失败也是一种学习,况且实验数据对不一定就表示实验成功。有些学生为了迎合老师或者完成实验任务,会擅自改动数据。老师们都认为这种现象一定要坚决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