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拓展课程的一种开发与实施路径——以科学史为情境,以术改进为主线
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一小学
杨仁光
开始聊这个话题之前,先推荐一本书籍——《科学史与教育》。科学史是一座浩瀚的资源库,对科学教育的意义相当重大,当科学与人文之间出现一条鸿沟的时候,科学史的价值恰恰在于消解这条鸿沟,因为科学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因而科学史使得科学显现出了人文的光辉。这本书里有很多论述,我就不多啰嗦了。
接下去,我主要聊一聊,以“科学史为情境,以技术改进为主线”的课程开发路径。小学科学中有关变量之间关系的课例,一般涉及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所以只要找到一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的单一模型,将其简单化,都可以开发成一节拓展课,比如《运动和力》这一单元,这一模式就非常明显,而科学史提供了大量类似的资源,且有待发。
一、熟悉一段科学史
既然谈到以科学史为情境,显然我们需要熟悉某段科学史,它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当时人们对这一新生事物的态度,它发展与改进的路线。只有对这些基本的科学史实比较清楚,那么我们才能据此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选择一定的素材,驱动课堂的有效进行。因而需要阅读一些科学史的资料。
二、做出一部分模型
科学与工程的实践,涉及到技术与设计,因而也会涉及到一些模型,一旦根据科学史确定了研究的素材,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动手能力和科学史中技术改进的路线,做一部分简单易得的模型,并以此为载体,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入。
三、根据科学史、模型和学生水平来确定课程
每一个根据技术改进路线制作的模型,都可以成为课堂的一个或多个活动的载体,每一个活动又由于有科学史的引导而显得环环相扣,不断吸引学生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改进设计,不断实践设计,真正的科学家、工程师们也是这样研究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科学史的情境,和技术改进的路线,来分解我们整理的课程资源,实施课堂教学,然后再把几节连续深入的课例,整合成课程体系。以前总是听到科学课存在一英里宽、一英寸深的问题,如果我们把科学史和技术改进的过程融合到拓展性课程的教学,那么问题便得以深入研究,而且问题来源于真实历史情境中技术改进的需求,层层推进,努力做到一英里深的跨越。
谈了这么多,我好像没有聊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四个环节:目的、内容、实施和评价。我想这些内容,专业的书籍里面都有,就不按这个顺序聊这个话题了,而是选择了内容和实施两个环节稍微谈了一下我的看法,有点口语化,请见谅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