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四上 第二单元 如何理解“溶解能力” [复制链接]

1#
    请教各位老师,在上四年级第二单元《2.4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时应该如何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在备课时,我对物质溶解能力的理解是:在一定量的水中该物质能溶解多少量。但是本课是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能力,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在同样多的水中比较同样质量的两种物质溶解的快慢,也可以理解成在同样多的水中比较两种物质溶解的多少。教材上是比较的多少,但是在考察学生对“比较两种物质溶解能力”的理解时,90%的学生都理解成在同样多的水中比较同样质量的两种物质溶解的快慢。我觉得也是合理的。请问,各位老师怎么认为呢?
分享 转发
TOP
2#

不合理,溶解能力就是指在一定的溶剂里,一定温度下,溶解溶质量的多少。在这个实验中,对比实验时要么都搅拌,搅拌速度要相同,要么不搅拌。两种物质颗粒大小也有可能影响溶解速度。随着溶解的进行,水中溶解的速度也是不断变化的。比较溶解能力大小,以不能再溶解为止时所溶解的的量来比较最好。是一个最终结果的比较,同时也是溶解能力的比较。这种概念类的实验,最好是按着要求来做。
TOP
3#

溶解能力和溶解速度有关联的,食盐溶解能力强、溶解速度也快,小苏打则相反。
总体来看,溶解都是遵循由快到慢的过程,主要是淡水量在减少,也说明盐水量正在增加,最后溶解就停止了,达到饱和。
TOP
4#

回复 2楼侯文英的帖子

谢谢侯老师回复,受教了。
TOP
5#

回复 3楼金亚军的帖子

谢谢金老师回复,您的回答对于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TOP
6#

回复 3楼金亚军的帖子

金老师,受教了
TOP
7#

溶剂的溶解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指溶解物质的能力,即溶质被分散和被溶解的能力。在水溶液中一般用溶解度来衡量,这只适用于溶解低分子结晶化合物。溶质的溶解能力有两个大的方面的因素 内部因素:1.溶质2.溶剂 外部因素:温度 这只是针对固体 对于气体来说,还与压强有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