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发:智能科学研究的另类思考【来源于:徐章英老师,顾力兵老师...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转载自徐章英老师(科技奶奶),顾力兵老师(科技爷爷)

智能科学研究的另类思考

徐章英  (原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顾力兵  (原南昌师范高级专科学校副教授)

【摘  要】

本文从教育实践长期存在的诸多矛盾困扰中引发了对智能科学的好奇和探索热情。将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大成智慧引入到教育和智能科学研究中来,从方法论的高度,以东方人特有的整体思维优势,用系统的眼光、整体视野对人类智能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人类智能系统”和“SQ”(“系统商”)等另类思考,以期在在多门学科的交叉点上实现智能研究新的综合。并以智慧为本的“慧本主义”,颠覆以知识为本的“知本主义,以期创建一门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的交叉科学、综合科学乃至前沿科学,开创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教育未来——智慧工程。期待人与机、整体论与还原论、东西方文化的互补、融通中开创教育与智能科学的新诗篇。


【关键词】

系统科学 思维科学 大成智慧 人类智能系统  SQ概念  慧本主义


尊敬的学者、专家:大家好!


   我们是退休人员,耄耋老人,1958年毕业于华东师大物理系,在江西南昌的三尺讲台上寄托了终身,至今情怀依旧。基于这份难以割舍的教育情结和对有效培养人才的渴求,使我们对人类思维和智能科学充满好奇和巨大的探索热情。1986年在国内首次提出“智力工程”概念,1991年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著有《智力工程概论》(1997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学反馈与测试分析》(1995年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刊登于《电化教育研究》杂志《和孩子一起玩转科学》(2013年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本着与其千百次重复一些正确的话不如说一句错话的思考思维、智能、智慧等有关问题阐述如下,以期抛沙引玉,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教,不吝施教。

一、缘起

我们乃一介布衣:非学院派人士,纯属另类,颇多野性思维。但我们一直深埋在实践的泥土里吸收大地的营养,我们的智能研究是从实践,从学生,从人出发,以人为本的本真追寻。

半个世纪教育实践中遇到的诸多矛盾、困扰、特别是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对孩子、家长、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无比痛苦、烦恼和纠结。出自于一个教师和公民的责任感驱使我们非常强烈地去追寻:问题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出路又何在呢?钱学森先生指出:“教育科学中最难的问题,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即人的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怎样获得的,有什么规律。解决了这个核心问题,教育科学的其他学问和教育科学的其他部门都有了基础,有了依据。没有这个理论基础,其他也都难说准。研究智力工程应该先集中研究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如此高屋建瓴的剖析启示我们:中国教育没有自己的主义是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所在,当前教育面临的是一场价值观与方法论的革命。任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零打碎敲的办法和简单的行政命令均将无济于事。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智力开发与人才培养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探索,只有研究人才能教育人。但不无遗憾的是:我们对人怎样思维?学习怎样进行?人才怎样成长等这些教育本该回答的问题却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才不得不求助于题海战术、大运动量等没有办法的办法。敢问路在何方?这是每个教育人发自内心的强烈呼唤。

我们对人工智能和智能科学的探寻正由于此:即教育改革和有效培养人才和的渴求。在《智力工程概论》(199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智力工程与人工智能”一节(P.140-144)中就阐述了我们对人工智能、智能科学的学习、探索和思考:“人工智能为研究人类智能提供了一种有说服力的计算机模型,为研究与认识人类思维活动,揭开思维奥秘开辟了新路。”“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仅逐步改变着社会的面貌,而且也深刻地改变着人类对智能的看法,从而使人们一味强调认识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习惯出现了重大突破,开始了继续认识与改造客体又同时研究认识主体并模拟主体的新时代,进而使人类认识的重心由认识客体、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进入到对主体自身的认识。我们对智能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得越深,就越能制造出更有用的计算机系统。反之,通过更复杂、更有效的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就能更好地理解智能的工作原理。人工智能就是人类认识向主体进军的一支劲旅”。“但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使机器模拟人的智能,就必须研究生物机体的控制系统和人类的智能系统。现在人们为了探求设计智能机器方案,合乎规律地把注视的目光转向了生物界,特别是转向人的大脑本身。所以,要设计新型的智能机就必须研究人的智能机制,必须从根本上回答:人类智能的本质是什么?人脑智能的结构与机理是什么?在创造人工智能的同时必须研究人的自然智能;人工智能只有取得智能科学的充分支撑才能有所突破,才有可能实现智能革命。”

   “人工智能当前面临的困境根本问题是人工智能缺乏智能理论的支持,特别是关于人类智能机理的支持。人类思维特别是人类的非逻辑能力,诸如直觉、顿悟、灵感等等,却是任何逻辑框架所容纳不了的。不论是国外的认知科学还是我国的思维科学,作为智能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找智能过程的机理,即寻找智能系统的共同规律。人工智能需要智能科学的支撑已成众之共识,正从不同的方向向着同一个目标探寻。”“人工智能和我们提出的智力工程,是从两个相对着的方向走过来的智能工程学科,前者从机器那儿走过来,后者从人脑那儿走过来,往往想着同样的问题,却研究着不同的对象,一个是研究“机”,一个是研究“人”。人类将智能赋予智能机,智能机又将使人类变得更加聪明。人工智能与智能工程构成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推动着智能科学的不断前进。”

    “智力工程的提出为智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即从应用研究入手,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从教学信息的输入及其输出反映的宏观实验研究中,总结人类智能发展规律,研究智能科学。也就是从功能研究结构:将学生的大脑看成一个“灰箱”,从教育信息的输入及其输出响应的外特性研究中,开展对智力系统的的宏观实验研究。同时,将这种研究与其微观研究很好结合起来,积累大量的数据资料,寻找其中孕育着的必然性,即大脑接受、加工、存储、应用和自繁殖信息的特点和规律。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足以启示我们:原子同样是看不见、摸不着,也不能随意打开,就像人的大脑一样。正是从宏观的氢光谱所呈现的规律分析中推测到了原子内部电子壳层结构的规律,从而提出了玻尔的原子微观壳层结构模型。同样,我们也可以从宏观的“认识图谱”的分析中探索大脑的运行机制、研究微观的思维结构和智力结构。智力工程与人工智能构成了两者取长补短的共生系统。它们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以达到揭示智能本质、促进人类智能发展的根本目的。智力工程的提出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是智能崐科学队伍中的一颗幼芽,为智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智力工程与人工智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推动者智能科学不断前进。”(《智力工程概论》P.138144)

二、方法论思考

真正科学尤其是哲学都在回答时代的问题,要求表达时代精神。教育和智能科学研究也不例外。当前我们面临的是互联网+智慧的时代,教育和智能科学研究,是教育的呼唤,时代的呼唤,更是科学自身发展之必然!

方法论的研究对于任何一门科学都是至关重要的,巴甫洛夫说过:“科学随着方法学上获得成就而不断跃进,方法学每前进一步,我们便仿佛上了一个阶梯,于是我们就展开更广阔的眼界、看见从未见过的事物。”“是方法掌握着研究的命运。”没有在方法学上上升到一个更高一级的阶梯,我们的眼界就看得不远,只能看到常规的、常态的、常识性的事物。应该说,是方法决定了我们的视野、境界和可能取得的成果。正如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指出的:“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最高的、无限的力量。”法国大生理学家贝纳尔也认为:“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才华,由于方法的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为此,方法论的思考是我们研究智能科学的首要前提。我们应该从科学以及哲学前进的轨迹中吸取营养,寻找启迪和方向。

  当代系统科学以线性科学无法具备的深邃的“眼睛”,探索以往科学未能涉猎的领域,揭示了更为广阔也更为真实的现象世界。系统科学具有浓厚的方法论色彩,它不仅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科学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而且孕育出一系列探索复杂性的崭新方法论学科群,成为探索复杂系统的有力武器。人类智能是典型的开放复杂的巨系统,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是揭开智慧奥秘的金钥匙。将系统科学引入到智能科学研究中来,我们可以听到不同凡响的声音;走进系统科学,将极大有利于我们开拓视野,启迪思维,走出封闭,走近真理。东方人是最具整体思维的民族,东方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亦是近、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瑞典学者H.阿尔文曾经说过的: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近、现代自然科学确实首先是在西方产生的。然而,西方近、现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诚如普利高津所言:“中国文明对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的思想对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 协同学的创始人H.哈肯指出:“协同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在整体性观念上有很深的联系”,我们完全可以集古今中外之大成以中国哲人的大智慧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科学基础理论。钱学森晚年提出的思维科学、复杂性科学、大成智慧等学术思想,是一个从工程技术——工程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大成智慧,这是一个人民科学家在其一辈子血和火的历练中铸就的洞见,真经,是一个耄耋老人生命累积到那个厚度后,生命的智慧到达的那种通透、彻悟。尽管未能形成严格的逻辑体系也不失为是世纪哲人、跨界巨匠的学术巅峰之作。中国是有着五千年优秀文明的伟大民族,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民族自信、学术自信和理论自信,既要充分吸取国外的优秀学术成果,更应该充分挖掘、弘扬本民族的优秀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为了发展新一代的电子计算机,为了人工智能走出困境攀登新的高度,钱学森先生走的是研究人,研究思维,研究大成智慧之路。大成智慧不能为人工智能提供编程技术,更不是解决某些细节问题,但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基础上的“大成智慧”打开了创新求索的道路。大成智慧倡导运用广博的知识触类旁通,从事物整体关系的“形象”上,抓住事物的机理,才易于达成创新,“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而这里的障碍是人们习惯中的部门分割、分隔,打不通。”大成智慧引领我们“总揽全局,洞察关系,促使我们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地触类旁通,完成创新。”深入学习、挖掘、弘扬中国古代以及近代科学家、思想家的学术思想,举中国旗帜,扬中国气派,说中国话,办中国事,谱写中国21世纪中国智能科学、教育科学新诗篇,这是我们应有的追寻。

三、人类智能系统模型

现代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的特性不仅取决于它的某些零部件,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这些零部件的某些联系的特性,取决于它的结构,取决于系统中诸要素共同作用的整体特性。系统的整体性不仅仅体现在系统本身,也应包括与其密切关联的环境方面。系统整体性与功能是内部系统结构与外部系统环境综合集成的结果。为此,必须将环境引入到智能研究中来,将人类智能的研究须置于自然、社会的大环境中,在“天、地、人”的巨系统中加以考察和审视。因为按系统论的观点对任何一个系统的研究都离不开对环境的考察。“个体只有在与环境、背景的关系中才能得以存在、定义、描述和认识。”“系统和环境是不可分的,不能脱离系统所运行的环境来谈系统的性能。系统的复杂性不仅仅体现在系统本身,而且也体现在环境方面。”众所周知:曾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的巨无霸恐龙的生灭史和印度狼孩的故事足以说明环境的巨大作用。人乃环境之子,人类智能的考察与研究离不开环境,正如人如果不借助于镜子就无法看清自己的脸面一样。人类智能的建构就是一方面从所运行的环境中获取信息(感知),另一方面要通过自己的动作(作用)对环境施加影响,互相作用,共同进化。只有在人与自然、社会这样的大系统中考察、审视、研究智能才能透视人类智能的全貌及其本质特点和相互作用规律;实践乃真理之源、学术之本,从事实出发,而不仅是理论演绎、逻辑推理,更非主观臆断。这将更容易接近真实。人类智能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复杂的动态巨系统,这就需要我们彻底摆脱还原论和西方理性主义的羁绊,以免被碎片化的细节淹没其本真的把握。从系统自身及环境组成的大系统中,以系统的的眼光、整体视野探索精神的奥秘、智能的奥秘,人工智能面临的的困境是方法论的革命。需要整体的系统论和还原论的辩证统一,在东西方文化的互补、融通中走向新的综合。

将环境引入到智能问题的研究中来,在人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的大系统中研究考察人类智能,我们就能清晰地认识到人类智能就是在和社会、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从混沌到有序逐步自组织建构的认识客体与改造客体的功能体系。“智”见诸于认识世界;“能”见诸于改造世界(见潘菽《人类的智能》),只有“智”与“能”的统一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也只有将“智”与“能”整合为人类智能系统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人类智能的本质。

基于以上思考,提出如下人类智能模型


加工系统:由输入系统吸收的外界信息进入大脑进行思维加工,这是人类智能的核心。由于自然、社会中存在着确定与不确定的两种信息,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亿万年
  输入系统: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亿万年的进化造就了人的眼、耳、鼻、舌、身构成了人的视、听、嗅、味、觉等感知系统的生理基础,组成了人类智能系统的门户、窗口。人正是借助于输入系统在社会、自然开放的大系统中广泛吸取营养为智能系统带来盎然生机。离开了输入系统对外界信息的吸纳,人类智能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的进化形成了处理确定信息的左半脑和处理不确定信息的右半脑。从而形成了逻辑与非逻辑两种截然不同的加工方式、思维类型。

输出系统:人类智能的建构就是一方面从所运行的环境中获取信息(感知),另一方面要通过自己的动作(作用)对环境施加影响,人类的智能就是按照人如何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输出系统是人类智能的归宿。手和口都是人类智能器官,在大脑皮层占有很大代表区。良好的表达能力是一切成功人士的重要标志,而手的出现,更是人区别于猿猴的主要标志之一。行乃知之始,是手教会了脑,正是实践带来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真理性的认识。而人又是社会的动物,他(她)不能离开人类社会而生活,因此人际交往能力、交流合作、团队精神的培养在现代社会显得犹为重要。所有这些均属于输出系统的功能。

输入、加工、输出系统乃人、动物和机器所共有,而人区别于机器和动物的关键就在于人的控制系统和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含意识、情感、意志等,是人类智能系统的调控器和加油站。意识人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亿万年的进化逐步形成的区分主体与和客体的一种特定的控制状态,它能把自己从环境中分离出来,从而实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情能育思”已为众之共识;“情商”(EQ)概念的脱颖而出补上了智能研究缺失的另一半。又任何成功都离不开顽强的意志努力。而要成就任何一项事业,都必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磨练,少一难也不行。在漫长的人生路上难免坎坷,在是什么力量让人们跨越一个个坎坷和灾难?是精神力量的强大支撑!只有随时准备迎接挑战的顽强意志才能在充满挑战的人生路上立于不败之地。

动力系统如上所述系统是是“人”区别动物和“机器”的关键所在。因为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在认识客体、改造客体的同时也认识自己,改造并提升自己的智能系统,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标、理想和信念。动力系统成了智能系统的方向盘、航标灯。在人与外界世界相互作用时,来自外界世界各种信息首先经过人的价值系统的筛选而后决定取舍,也就是说人对来自自然、社会的信息的获取是有指向性的,人的任何活动都是有目的、有选择、有方向性的,伟大的目标成就伟大的事业,已为众之共识。故此,如何根据孩子生理、心理特点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好奇直至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放在首要位置。因为这才是照亮孩子们人生之路的心中的太阳、人生的脊梁。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的灵魂。教育只有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太阳,让他们远离低俗,走近高远,仰望天空,才可能让孩子们有足够的免疫力帮助他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抵御各种诱惑、抗拒各种不良影响的侵蚀,从而获得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的力量。当前不少学生中出现的“郁闷”、“无聊”、“迷茫”乃至“网瘾”、“性问题”等问题无不出自于学生理想的缺失所导致的免疫力低下所致。马加爵在临刑前的自白“人生最大的失败在于没有理想。”就是最有力的佐证。

综上所述,作为人类智能系统特征的整体描述,我们提出“SQ”system  quotient)——系统商)概念,以实现“EQ”与“IQ”的整合。“人类智能系统”与“SQ”概念的提出正是人类智能研究综合、创新之必然,以此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的诸多弊端。如我国教育界曾将智力界定为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五个力,这是正确的,也有着明显的局限;之后又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争;曾几何时,人们将“智商”奉为至上,但不久就发现智商高的人不一定有很高的事业成就;继之,又提出“情商”概念,甚至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情商”的高低,这似乎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商”与“情商”都是智能系统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完全不应将其对立起来视之为互相排斥的因素,更不能在互相排斥中耗尽能量。人类智能的探索犹如喜马拉雅山的攀登,你可以从北坡上,我可以从南坡上,你看到的是北坡的风光;我看到的是南坡的景色,重要的是不要互相否定,而要善于互补,善于整合。“IQ”、“EQ”均反映了人类智能的某一局部,均有其正确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均应取其长而补其短。整体思维正是东方思维的优势和特色,从IQ——EQ——SQ,这是东方思维的必然选择。

以上为人类智能的静态描述,人类智能在广袤的时空中发展、演化,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复杂的动态巨系统。由于环境和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极端复杂性,人类智能系统的自组织以及人才的成长、发展充满着不确定性,其选择的可能是无穷的,从而造就了有的人能歌善舞;有的人能言善辩;有的人善于思索;有的人则长于技艺……,而事物的多样性正是任何事物生命力之所在,人才也不例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是中国人早就提出的朴素的真理。为此,决不能拿一把尺子——分数;一个模子——升学去评价所有的学生,更不能“唯学历”、“唯文凭”是论。只承认“升学”这唯一的一条成才之路,给孩子设计如此狭窄的“独木桥”,这实在是天大的误会!因此,成功的教育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成功的教育在于孕育一个最好的他(她)。

与此同时,人类智能在人类主体与客体——环境(社会、自然)亿万年相互作用过程中,在逐步认识客体、改造客体的同时也达成了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即当人类智能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在不断的反馈调控和长期积累的过程中当各个子系统协同工作在最佳状态,也就是当是生命累积到那个厚度后,人类智能到达的那种通透、洞察,出现涌现、突变、飞跃,达成顿悟,导致灵感与创新的涌现。从而提升、攀登至“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悟”境,攀登智能的最高层次,顶层、巅峰——智慧。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就在于天与人的交互作用、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的统一”。(《冯契文集》第一卷P。71)这与《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复杂性科学研究中提出的从混沌到有序——涌现之说如途同归。“涌现 (E-mergence)。就是一种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渡,是在主体进化的基础上,宏观系统在性能和机构上的突变,在这一过程中从旧质中可以产生新质,智慧就是生命累积到那个厚度后,人类智能出现的突变,涌现,在大量的无生命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最古老的原生生命就是最好的例证。涌现过程是新的功能和结构产生的过程,是新质产生的过程。是由小生大,由简入繁。复杂事物就是从小而简单的事物中发展而来的。就像小而结实的种子竟能长成参天大树,智慧也就是从新生儿原生态的感知发展而来的,所以没有积累就没有创新,琳琅满目的短期创新培训纯属商家对无知者的忽悠。

四、展望

1.期待:“慧本主义”颠覆“知本主义”

未来十年是无比辉煌灿烂的人工智能的新时代,我国也已将人工智能上升发展为国家战略,向人工智能进军的集结号已经吹响,我们理应满腔热情地拥抱这一新时代。这是一场攀登人类智能之巅、智慧之峰的新长征,任重而道远,探索之路艰辛而漫长。使命在召唤,自当倾洪荒之力,奋力探索。在巨大的机遇与挑战面前,我们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极为严峻的课题。

作为智能科学的探索者和教育人首要的问题是要研究索智能科学的基础理论,从根本上回答什么是人类智能?什么是人类智慧?什么是育人的教育?教育的本真究竟是什么?尽管自80年代至今30多年智力工程不离不弃的执着追寻,对以上问题积累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但深知其浅薄,这只是万里长征路上迈开了第一步。在信息、认知、思维、知识、智力、能力、智慧等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少模糊、歧义和混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探索智能科学,特别是人类智慧的解读,期待以“智慧为本”的“慧本主义”教育颠覆以知识为本的“知本主义”教育,这是我们的终极追寻;是对一把尺子——分数、一个模子——升学点性思维评价标准的颠覆,是对传统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的颠覆,是对“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的颠覆!多少年、多少代,教育只懂面对书本,只会灌输知识,用一把尺子,一个模子去评价所有学生的点性思维该终结了,这是教育的无知、浅薄和悲哀。知识固然不可或缺,但当今世界,知识是可以百度,可以“Google”的。教育则是人类生命的第二次孕育——精神的孕育。育人、育心、育魂,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太阳才是教育的根本。须知:人类智能系统是自组织建构的,既灌不进、也压不出,更强迫不成,教育是爱的播洒,情的呼唤,人格的熏陶,魂的孕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是“爱”,让人类有别于人工智能。同样,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机器是助人学习的极好工具,也是研究学生学习、思维的极好工具。但育人的事业远非机器所能。曾几何时风行一时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的学习理论都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迁移,也就是“教”。基本内容是研究如何帮助教师把课备好、教好,也还是在知识灌输上下功夫,却未能面对学生,在研究人,研究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上下功夫。随着教育信息化一轮热潮过后,“混合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又悄然兴起,固有其合时代的新意,但网络不是一切,技术并不万能。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的接触才是教育的根本。如果企图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高技术进行高效的知识灌输,为应试教育提供高技术支支撑,穿鞋鞋,走老路,如此层出不穷的花样翻新,使教育成了折腾没完的魔方,诚如钱学森先生早就指出的“教育科学中最难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也都难说准”。人才自组织的机制是极端复杂的,什么是构成人类智能系统的序参量,又如何实现自组织的,这将是一个十分诱人的课题。对人才如何由混沌走向有序的自组织机制的揭示将引领我们的教育从经验走向科学;从必然走向自由。但复杂系统实现自组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开始的无穷小变化能导致以后大得多的变化。这已为无数事实所证实。因此,低幼儿的教育至关重要,是三岁决定了人的一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从娃娃抓起,对基础教育的漠视将使整个教育建立在沙滩上的危险。

2.呼唤:“集大成得智慧”

智能科学属世纪难题,智能科学探索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涵盖多学科、多层次的交叉、综合,智能科学的探索之路犹如喜马拉雅山的攀登,无比艰辛,无限漫长。智慧之峰的攀登远非任何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所能及,需要千百个大脑的联机操作和无数智慧的集成,只有集大成才能得智慧。任何个人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致枯竭。教育和智能科学的探索必须按钱老大成智慧的战略思考,凝聚东方民族的大智慧才能攀登教育科学、教育科学的巅峰,整体思维是东方民族特有的优势,中国是有着五千年优秀文明的伟大民族,我们完全应该有自己的学术自信,努力开创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教育未来。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团队的力量;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自然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密切协同、集体攻关,需要有识之士、有志之士、有权之士、和有钱之士的通力合作,需要几代人锲而不舍的努力。让我们登高望远,从功利的诱惑和侵蚀中挣脱出来,因为功利的羁绊将足以蒙蔽我们的眼睛,扼杀我们的智慧和灵气,堵塞通向真理之路。我们应该从自身获得一种启示: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就因为眼、耳、鼻、舌、身的高度和谐统一,眼睛从来也不会责怪鼻子怎么不会看东西,手脚也从来没有这样的奢望想要充当大脑的角色,正是这种高度的统一造就了人世间最和谐的美。探索的道路艰辛而漫长,我们需要联合,需要捆绑,需要拼成一个人,竭尽全力,以赤诚之心,倾洪荒之力期待在千百个大脑的联机操作中,在整体论与还原论、东西方文化,人与机的互补、融通中探索智慧之谜,攀登智能巅峰,谱写21世纪新十年智能科学、教育科学的新诗篇!

智能科学的探索,智慧之峰的攀登永无止境,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钱学森著:《创建系统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2]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编《智慧的钥匙——钱学森论系统科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第二版

[3]钱学森著:《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编《集大成  得智慧》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第二版

[5]卢明森 鲍世行编:《钱学森论大成智慧》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第一版

[6]苗东升著:《钱学森哲学思想研究》科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

[7]李佩 郑哲敏主编:《钱学森科学和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

[8]钟义信著:《信息科学原理》(第五版)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第五版

[9]赵川著:《智能科学研究前沿》2016年10月第二版

[10]潘菽主编《人类的智能》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第1

[11]冯契著:《冯契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第一版

[12]戴汝为著《人机共创的智慧》
广西师大出版社1999年出版

[13]H•哈肯:《协同学》《计算机和认知》.杨家本译.清华大学出版社,广西师大学出版社

[14] []扎奥丁•萨德尔著 孙文龙译《混沌学》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1

[15]美约翰•霍兰著 陈禹等译:《涌现 从混沌到有序》上海科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16]徐章英
顾力兵《论智力工程》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7月第一版

[17]徐章英
顾力兵《智力工程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

[18]徐章英
顾力兵《教学反馈与测试分析》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

[19]徐章英
顾力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电化教育研究》2000第11期

[20]徐章英
顾力兵
“关于动物脑与人脑与的猜想及其与电脑的比较”《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年第9

[21]徐章英
顾力兵“系统科学
思维科学
教育科学”《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

[22]徐章英
顾力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11期



2017/05/25完稿于万科四季花

分享 转发
TOP
2#

挺喜欢系统化思维的提法,世界本是系统化,又是融合的!
TOP
3#

好东东,学习了!收藏了!
TOP
4#

学习了,致敬!
另外,文章未首行缩进。
TOP
5#

虽然不是很懂,但是还是觉得很厉害
TOP
6#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TOP
7#

很系统,学习
TOP
8#

学习了
TOP
9#

致敬这些奉献了一辈子的老师们!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