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STEM→STEAM→STREAM:美国教授描述心中的未来学校 [复制链接]

1#
STEM→STEAM→STREAM:美国教授描述心中的未来学校

严文蕃

今天的文章来自美国严文蕃教授的主题分享。他说,在信息社会里,碎片化知识随处可得,知识不再是力量,但是怎么把碎片化知识进行整合,怎么运用知识,这才是关键。

此外,严教授还特别强调了写作的重要性。美国发起的STEM教育,后来加了艺术(Arts)变成STEAM,现在又演进为STREAM,多出来的R指的就是写作。未来社会,写作是一项异常重要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
严文蕃(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终身教授终身教授)

未来学校的学生着重学什么,它看重什么,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美国和其他国家实践的启示。

第一从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的结果,也就是国际学生学习成绩的比较来看有什么启示。这个是第一次中国参加PISA考试中阅读(Reading)部分的成绩,我们比较一下美国、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洲)和台北、香港、上海这些中国城市学生成绩的分数。


很明显,高分段里面中国占19%,美国高分段里面占10%,低分段中国只占5%,美国占17%,谁好谁坏?我们再比比数学,数学更明显,中国数学高分段占了50%,美国只占了10%,相差巨大。科学也是差不多的趋势。

这三个最主要的课程比下来中国最好,那为什么还有好多人要去美国学习呢?后来,PISA考过以后英国特地派团到中国来学习,一年之后,又回去写了一个报告,内容是中国的数学掌握性学习的报告。

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在数学的掌握性学习上面非常好,这方面是美国和英国人的短板,他们要学习。那我们有什么短板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未来学校学什么,实际上就应该是继续发扬我们的长处,然后改进我们的短处。

未来的学校不是说全部丢掉重来,最危险的事情是做教育的人跟其他行业的人一样,一有风吹草动,就全部快速地变化,然后就有钟摆现象,就是折腾。

回过头来,未来的学校学什么呢,就是要让孩子全面发展,也就是指心智和体力都要发展,心智方面又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学术里面又包括知识和能力的,知识又包括考核制度。

中国学生更擅长蓝色部分的学习

那我们如果把这个作为两条线,就等于好比全面发展的两条腿,全面的人应该两条腿都发达,不全面就是某一条发达,另外一条不发达,中国哪一条腿发达?

刚才PISA的成绩就反映了这一点,中国考的都特别好,中国现在缺的是黄色这边的,蓝色部分是不错的,这是第一个反思。

我们非常欣赏朱永新老师提出的新教育的核心的计划——让师生过一个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如果我们只做左边那条就不完整,两条都一起做那就是完整。

未来学校更强调
核心素养

第二,现在大家都在谈核心素养,那么核心素养对于建立未来学校和学什么有什么启示呢?

中国的核心素养模式,包括三块,第一块文化基础,中国悠久的文化,所以一谈到文化基础中国就有文化底蕴;第二块科学素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这个目的是学会学习;第三块就是社会,除了自我发展还要做社会人,社会是责任担待,公民的意识问题。

中国核心素养

我们来看看美国人,美国人也在总结,未来的学校学什么。美国人认为核心是能力——创新、批判、沟通、合作。


美国的核心素养——“6C”

前面两个创新和批判大家知道,创新的第一条件是批判,所以美国人经常讲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和不同想法,因为他要造成不一样的氛围,然后才可以创新。另外,互联网特别强调合作,互相理解,就是沟通合作很重要。

但是跟我们的社会人认知不同的是,他的社会人是建立在个体人的情况下,所以特别强调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独立的品质,放到大的社会来讲又特别强调公民,公民实际上就是担当和奉献这两个东西。

整合以上四个要素做一个对照的话,我们可以看到中美的同异。第一个相同的,大家都体会到未来的学校就是为未来服务的,不要看太远的未来,就看现在的未来也就是21世纪,需要的就是创新、批判、沟通、合作。

实际上未来的学校强调的就是一个东西——核心素养。如果把核心素养换回到学习里面,我们学会什么能力呢,就是学会面对复杂情境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能力。

写作能力日益重要

另外,大家特别热衷谈论STEM,这个也代表了未来学校学什么的趋势。

STEAM构成图

从最初的STEM,后来加上“AArt艺术)成为STEAM,再到现在的STREAM,当中又加入了R。这个R是什么呢,就是现在讲的写作能力(wRiting)。为什么写作能力这样重要?因为团队合作最重要的是写作。

中国有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美国也做这个调研,把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跟一般的科学家来做对比,差别在什么地方。

差别不在他们的科学素养,而在写作。获得诺贝尔奖的要比一般的科学家写作能力高上20倍,这是统计的计算,但是实际可能是100倍。

写作非常非常重要。阅读是进,写作是出,如果要证明我们的学生很厉害,那还得看他写了什么,美国最痛苦的就是很多人不会写。

再问一句,英语学习听说读写四个能力,哪个最重要?如果只能选一个,我会选。听和读,我们可以叫做进来,说和写是出去,英语好不好只有会说和会写才能知道。

未来的课程是跨学科整合

过去美国所进行的尝试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就是将来的课程不是独立的,更多是整合的。如果未来的学校学的东西是整合的,那该怎么教,教学有什么特点呢?

从深度学习来讲,为什么提出深度学习,是因为互联网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互联网之前的大学,教授站在讲台上对着所有人讲,而现在很明摆的老师角色变了,学生的学习媒体也变了。以前的老师是中心,学生都在听老师传授知识,现在更多的是学生做展示。

第二个,原来全是书,现在都是电子的信息。如果老师还按原来的教学方式传递信息的话,没有人要听的。不像以前,所有人都记笔记,是因为怕丢掉知识点。现在我才不怕丢了,你随便讲什么,我自己上网可以查。

因为谁都拥有信息,所以强调深度学习就意味着老师的作用不是传递信息,而是把碎片化信息整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特点,知识就是事实和程序,老师教学就是把这些知识和事实教给学生,灌到学生头脑里面,谁有更多的知识和程序,谁就有学问,过去有句话,知识就是力量,今天这句话要重新考虑,有知识就能发挥力量吗?

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怎么运用知识,以前的教学老师掌握知识和程序,所以老师要教他们,由简单到复杂,那怎么知道学生行不行呢,就是考试。这种传统的方法,接触互联网就不行了,需要强调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不很看重对知识的认识,强调的是它的连接性。因为碎片化知识到处都有,而对信息的加工连接却并不常见。

在项目实践中实现学习

深度学习这个概念70年代就已经有了,发展到现在,它就强调三点。

第一点,深度学习的任务是整合的东西,深度学习的方法一定是共同体的形成,以及数字化的运用。因为现在都是信息社会,讲到深度学习就少不了要讲布鲁姆,因为他是第一个提出知识分类的人。

布鲁姆知识体系图

中国学布鲁姆学了整整30年,所有以前的教案全部是按照他的方法来做,回想一下所有的老师进教室第一个先是复习旧知识,引用新知识,然后等我们课程上完了布置作业,这就是布鲁姆讲的应用。课程结束应用达成,接下来就该考虑往上怎么走的问题。

深度学习最典型的一个样本,就是美国式的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最初是从中学化学老师开始,因为化学老师有很多的程序,学得快学得慢差距很大。因此,老师们决定将所讲东西全部做成微视频,供学生课下观看。等到上课的时候,主要内容成为了讨论。

最关键的是原来只是布置作业,因为要应付考试,那现在如果考试不是主要目的,而是以做项目为主,那么课外就变成了做项目。

传统课堂和未来课堂内容的变化

学生在课堂当中占据主要地位,这是对原来布鲁姆分类的一个颠倒。

未来的学校,实际上就是尽量利用信息的技术把我们低层面的东西交给学生去自学,然后更多的是活动。所以未来学校和传统的学校课堂不同,很明显,传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下层,未来都在上层。

分享 转发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2#

微信里看到过这篇文章,尤其是传统课堂和未来课堂之间的图示对比,值得学习,时代进步,与时俱进吧!
TOP
3#

海风,你是这方面的关注者,研究专家。
TOP
4#

学习
TOP
5#

学无止境,与时俱进。
TOP
6#

谈得非常客观具体
TOP
7#

文章很好,图也很好,正在想怎么上一节课,突然有了一些想法,感谢!
TOP
8#

教育有差距,教师要不断学习,多方努力才可以缩短差距。
TOP
9#

课堂在不断的变革,重心在不断的转移,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更好的全面发展的人。
TOP
10#

感谢海风老师给我们分享国外的STEM的最新信息。确实,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及时跟进,这样才能保持距离不被拉大。
TOP
11#

看了这篇文章很受益。和海风比,我就感觉自己更新的动力和能力真的不及百分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