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生科学小论文汇总贴 [复制链接]

1#
学生的小论文汇总
分享 转发
TOP
2#

                                                             土豆沉浮记
                                                                             萧山区进化二小  501班  邵汭 指导老师 邵晓奇
      “同学们,今天这节科学课,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叫‘水与土豆’。”祝老师走到讲台就神秘兮兮地说道。
      随后,祝老师变戏法似的,从实验箱中变出两杯水,他说一杯是普通自来水,另一杯是不明之水;随即又变出了两颗土豆,然后老师迅速地点了两名同学,让他们把土豆放到杯子里。两位同学边摸脑袋边放土豆,好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稀里糊涂的,哈哈。
      土豆放进了两杯水里,只听见“咚、咚”两声,奇迹发生了,一颗土豆躺在杯底,另一杯不明水中的土豆慢慢地浮了起来,“哇!”同学们叫了起来,并用好奇的眼神移到了祝老师的身上,好像想从老师身上找到答案,祝老师从两杯液体中各取一滴液体,滴在铁片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原来这不明之水是一杯浓盐水。最后,祝老师还布置我们放学回家后去用浓糖水试试土豆会不会浮起来,我还有幸得到了一颗祝老师送的土豆呢!嘻嘻!
     放学一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准备起东西来,我真是一只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东拿一样,西取一件,忙得不可开交,好不容易万事俱备了,开始实验吧!对了,我还叫了妈妈来参观我的实验。我一勺一勺地往水杯里加白糖,一勺,两勺……十二勺,一直加到十二勺,我就没耐心了,妈妈也说浮不起来了。就这样实验结束了,我的答案是:土豆在糖水中浮不起来。
       第二天起床后,我把这次实验的事告诉了爸爸。爸爸说,你再加几勺试试。我照爸爸说的,在昨天的杯中(幸亏没倒掉)又加白糖,边加边搅拌,十三勺……十六勺,奇迹出现了,土豆像睡醒了似的浮了上来,哇,我惊叫起来。“浮起来了,成功啦!”爸爸说:“白糖要充分溶解,糖水才会均匀,糖水浓度不够,土豆也浮不起来。做实验要有耐心的精神哦!”我点点头:“嗯嗯。”
       爸爸还让我到网上查了土豆在浓盐水和糖水中上浮的原因,是因为盐水在饱和的状态下它的密度比马铃薯大,所以马铃薯能浮在上面,糖水也是一样的。
TOP
3#

孔明灯,放飞梦想 我喜欢乡村的清晨,也喜欢乡村的中午,但我更喜欢乡村的夜色。总能让人心情愉快有数不胜数的美好事情,在此刻尽情绽放。
       当最后一抹晚霞消失时,霞光照在河面上,那河面像抹上了脂粉。在这么好的良辰美景当中怎么能这么无聊呢?这时我的眼睛突然扫在了桌子上的一盏孔明灯上。我二话不说便有了一个新奇的想法:要不,我就用这盏孔明灯为这美好的一切增加乐趣。想着想着,我便兴高采烈的提着这盏孔明灯和爸爸一起来放,据说这孔明灯能让人梦想成真。
我抑止不住自己心中的喜悦,为这美好的景色增加光彩。我和爸爸一起来到了一片宽阔的原野上,这里非常的恬静,四周没有任何的遮挡物,一望无际,连半根电线也望不到。
        只见爸爸小心翼翼的将孔明灯取出来,生怕把灯弄坏了。我感到十分的迷惑不解,爸爸细心的跟我讲到:“这孔明灯啊,可千万不能弄出什么破洞来,要不可飞不高。”我迫不及待的将孔明灯安装好点上火,正当孔明灯冉冉上升时。突然之间吹来一阵风,一眨眼之间孔明灯从天空中掉了下来。我就皱起眉头,爸爸又跟我讲到说:“放孔明灯一定要先仔细研究,让它安稳的飞上天空就像自己的梦想一样能够有梦想成真的一天,放孔明灯一定要在无风的环境。”
        经过这次的挫折,又尝试了一遍终于取得了成功。只见孔明灯就像一艘火箭似的,一个劲的往上飞。前方的障碍阻挡不了孔明灯梦想前进的方向。渐渐地,渐渐地,随着夜色的宁静,飞向那属于它们的“星空”,成为天空中最耀眼的繁星。希望我的梦想也能像孔明灯一样飞向天空,也有梦想成真的一天。
        孔明灯此时此刻正为我明天的梦想而徐徐上升。
TOP
4#

电线杆上的“小风车
我坐着大巴正准备去往青岛的下一个景点时,猛地发现在道路两旁的电线杆子上具有三片叶子的超小风车。一阵风儿吹来,小风车便随风旋转起来。仔细地观察,突然发现在小风车的另一面有着强烈的反光。而它的叶子却是像勺子一样,中间是凹进去的。
如图:

    我奇怪极了,为什么在电线杆上有很小的三叶小风车?是用来干什么的?有什么作用?是用来散热的吗?带着一连串的问题与不解,我立刻翻阅书籍,查看电脑,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这玩意儿叫驱鸟器。主要是为了吓鸟,避免鸟筑巢。 鸟筑巢收集来的筑巢材料中可能有一些导电的物质,如铁丝等,落到高压线上会引起线间或线塔(地)间短路。而小风车旋转时有一面的强烈反光是更能起到最佳惊鸟的效果。至于散热,在最需要散热的无风天,它反而不转,在有风天,能自然散热时它反而旋转,哪能有这么傻的设计呢?因此肯定不是用来散热的。
查到了这个答案,我有些半信半疑,是否真的像他所说是为了吓鸟的呢?
    于是我忙下了车,准备试试这个驱鸟器。我站定在电线杆下,抬头向上望,用时间的推移来看看有没有鸟儿停在电线杆上。
第一次:用时10分钟;       结果:没有鸟儿停在电线杆上。
第二次:用时20分钟;       结果:没有鸟儿停在电线杆上。
第三次:用时30分钟;       结果:没有鸟儿停在电线杆上。
第四次:用时40分钟;       结果:没有鸟儿停在电线杆上。
第五次:用时50分钟;       结果:没有鸟儿停在电线杆上。
第六次:用时60分钟;       结果:一只鸟儿停在电线杆上,但很快飞走了。
经过六次的试验证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极少有鸟儿停在装有驱鸟器的电线杆上。
    我为此而感到欣喜若狂,真真切切的相信了电线杆上的驱鸟器有着吓鸟的作用。看来有时候极小的,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东西,也有着大大的作用!

TOP
5#

黑白键下的秘密
一架优雅的钢琴矗立在舞台上,乐器之王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打开琴盖,88个黑白键安静地躺在那儿一动不动。我再打开琴的顶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固定在钢板上用铜制造的琴弦,琴弦有粗有细,然后还可以看到一个个像小榔头一样的琴槌,我试着用手指弹琴键,看到琴槌击打琴弦,琴弦震动,就发出声音了。越粗的琴弦发声越沉闷,越细的琴弦发声越清亮。弹不同的键,击打不同的弦,发出不同的音高。两只手同时开始弹,小榔头飞快地敲打不同粗细的琴弦,美妙的乐曲就传了出来。
可为什么琴弦粗的声音会闷一点,而细的则亮一点呢?
    今天的这堂科学课,解开了我的谜团。
    老师带来了两个大小不同的玻璃瓶。我试着往大一点的瓶子里吹气,发现吹出的声音是闷闷的,而当我往小一点的瓶子里吹气时,我发现声音听起来是尖尖的。当我用力吹气时 ,声音的高低没有改变,音量却变大了。
当我用小钢尺轻轻地敲瓶子的时候,发现了敲小瓶子时声音比较高,而敲大瓶子时声音比较低。
回想小的时候,妈妈经常会在我无聊的时候,拿出几根橡皮筋做成一家“古琴”给我玩。我用手每弹动一根皮筋都会振动,但拉得越紧皮筋振动得越快,声音越高;拉得松点儿,皮筋则振动得慢,声音也就低了。当我兴起时用力弹奏,“琴声”更响亮了,但声音的高低不变。
    通过实验使我进一步体验到了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而声音的高低则与振动的快慢有关。怪不得我的钢琴老师老师跟我说你不需要使很大的劲来弹琴,用了也是白用!弹琴原来也是要讲究科学的,这样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少科班丁嘉锐
TOP
6#

鸡蛋入瓶
科学老师又给我布置了一个小实验——鸡蛋入瓶,我打算试一试。
     放学回家,在爸爸的协助下,我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首先准备材料,一个温酒瓶和2个鸡蛋,(比较了瓶口和鸡蛋的大小才可以用,鸡蛋必须大于瓶口。)随后煮熟了鸡蛋,去壳,特意准备两个,怕剥壳时弄坏鸡蛋。
     接着实验才正式开始,我先拿着温水倒入玻璃瓶中,然后“哗”地把水倒出,迅速把鸡蛋放在瓶口……咦?下不去,还卡在了瓶口上,也拿不出来,第一次实验看来失败告终。还是爸爸聪明,爸爸倒拿瓶子,用温水充瓶子,“嘣”的一声,鸡蛋跳入爸爸手心。
     我们又重新做了一次,瓶中放满了温水,隔了一会时间到处温水,再放鸡蛋,又卡住,又冲水,又“嘣”得跳出……第二次又失败。
     我想了想,才知道,应该用热水才会让鸡蛋进入瓶里吧?接着,我又用热水放满瓶中,倒出,放上鸡蛋,我隐隐地看见鸡蛋再下滑,像老爷爷走路似的,一步一步慢慢走,快到瓶口下的时候,爸爸叫我快拍照。 刚拿起相机,只听得“咚”的一声,鸡蛋就像被拉进瓶里似的,落入了瓶中,只见被挤得变形的鸡蛋在瓶底弹了几下不动了。哈哈,实验终于成功了。
     最后,我想把它倒出来,用了热水后,可是鸡蛋不能完全扣住瓶口,漏气,无法取出鸡蛋,我就把鸡蛋弄碎,吃了它。
     实验让我明白了,气体的热胀冷缩产生的力量真大,真神奇呀!
TOP
7#

游戏电路
我是一个对科学很感兴趣的小男孩,最近我们科学课上正在学电路,在徐老师的引导下,我们组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做了一个很“草根”的手电筒,后来徐老师表扬动手能力强的几个小组,奖给了我们更多的材料,如灯座、电池盒、几根导线,我们小组还拿到了徐老师给我们准备的开关材料。好激动的我,觉着好玩,就想来制作一个有开关的电路。记得徐老师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时,说她特别“喜新厌旧”,所以为了能让老师看中我的设计,我必须开动脑筋创作一个不一样的电路。我就一直在想:能不能创作一个国家与首都配对的知识开关呢?如果答对了灯泡就亮,答错了就不亮。于是我就大胆地去做了:在一块纸板上做,先固定好十二个小洞,背面把两个洞孔用导线连接上,在下面的六个洞位上写上各国,,上面相对的六个洞位上写上各国首都,后面用一张黑纸盖住导线,就这样一个知识连线袋就问世了。接着我将这个特殊开关连到了电路中,还亲自试了试,当两个导线头,一端接触中国,另一端接触北京,小灯泡亮了;一端接触美国,另一端接触开罗,小灯泡就不亮了,只有当另一端接触华盛顿小灯泡才会亮。成功啦!它可以帮助小朋友学习知识,也可以让同学们猜猜里面的结构,真是一举两得啊!
    科学课就是动手的科学,开动大脑,有独创性,越学越有兴趣。所以,我要点燃科学的大脑,勇于创新。
TOP
8#

这个资料不错,大家不断盖楼,希望给学生以更好的引导。
TOP
9#

这个小论文,篇幅不长,但是大部分孩子们自己能够独立完成。
TOP
10#


奇妙的光的反射现象

有一个星期五晚上,我在房间内玩电脑游戏玩得正起劲时,突然电脑卡住——罢工了,我用尽各种办法也无济于事,只得重新启动电脑,前面的积分也就无法挽回了,真是扫兴。在等待的过程中因为实在是太无聊了,所以,我左看看,右看看。上看看,下看看,以此来解闷。没想到,我在下看看的时候竟看出了一点“名堂”。
     我惊奇地发现:在两块地板重叠的一条线的两旁,出现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灯光的影像,这令我好生感到奇怪:明明房顶上只吊着一个灯泡在发光,为什么在地板上竟然出现了两个像呢?虽然我们在科学课上也学过有关光的反射,但只知道由某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再经过镜子等表面光滑的物体的反射后传入我们人的眼睛时,人也就在镜子或那个光滑物体的表面看到了这个物体的一个像。
    我百思不得其解:这灯光明明是从天花板上射下来的,只有一盏灯,理应只有一个影子,可为什么我会同时看到两个影子呢?会不会是我玩电脑时间久了,眼花看错了呢?于是,我使劲揉了揉眼睛,可还是看到了有两个影子。既然不是幻觉造成的,那么是由什么造成的呢?经过反复思考,我断定,这一定跟灯光的照射以及那条两块地板之间相交的线有关!可它们两个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又蕴含着怎样的奥秘呢?我无法知道,所以,我在第二天便询问了少科班的张老师,并从老师那得到了问题的答案。
    老师告诉我:“当你们房间中相邻的两块地板没有达到都是完全水平状态的时候,就有可能发生这种现象。下图中左右两块地板,其中左边的地板稍微有些倾斜,一般人是觉察不出来的。而灯光又处在离接缝处偏离较远的地方发光,而人又处于离接缝处较近的状态时,这种现象就会发生。”

老师还告诉我说:“根据图示,当灯发出的两束光同时照射在接缝处的A、B两点时,都能发生了光的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人也就感觉到好像地板上有两处发光点,并且强度还差不多。”张老师还鼓励我说,让我去查阅一下初中科学知识中有关光的反射原理的知识就能更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为了验证老师的解释,当天晚上,我仔仔细细地检查了我家房间的地板,果然发现了有几块地板稍有些倾斜,在检查过程中,我甚至发现有的位置还能同时见到四盏电灯呢。这终于令我心悦诚服。
    做学问不能不求深刻理解,于是,我便去查阅了有关光的反射的资料。  网络中是这样说明光的反射原理的: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垂直入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在我们的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奇妙的科学现象,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它们,那么它们就会造福于我们人类!
TOP
11#

奶粉、脐带与寄生虫  临浦三小陈思媛
我们临浦三小的张永法老师是一名很出色的教师,我很敬佩他,你看他给我们上的科学课是那样的认真,那样的仔细。务实的教学态度,使他在每节科学课上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各种教学材料充实课堂,制作精美的电脑课件供我们学习,再加上他生动风趣的教学言谈,常常逗得我们乐不可支,科学知识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存入了我们的大脑。不信,就听我向你介绍一下我们最近所上的一节课吧。
    《种子的萌发》一课,张老师为了让我们更容易明白植物种子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就给我们每组分发了一粒已浸泡了的蚕豆种子让我们进行解剖,让我们好好找找植物妈妈的宝宝到底是种子中的哪一部分?经过一番争论后最后老师才告诉我们答案,想不到植物妈妈的孩子竟然是这么一个“小不点儿”——夹在两片豆瓣肉之间的“小芽芽”,太不起眼了,将来它能长成这样大的植物这太不可思议了。这时马上有学生向老师发起了“攻击”:“老师,你说植物妈妈的宝宝只有这么一个小不点儿,那么这两大块豆瓣肉干什么用的呀?”“是呀,这豆瓣肉到底有什么用呀?”老师把问题又推给了我们自己思考。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高见,都认为是给宝宝提供营养的,但很明显他们并不理解这个“营养”指的是什么。“大家出生了以后是吃什么长大的?”“妈妈的奶。”“还有奶粉。”同学们兴致高昂地回答了老师的发问。“但大家想一想,植物妈妈在‘产下’宝宝后,在当年就死去了或与孩子分离了。而它的孩子要到第二年才能发芽生长,如果它没为孩子们事先准备好‘奶粉’,它的孩子能很好地成长吗?这豆瓣肉就是蚕豆妈妈为自己孩子准备好的两大袋奶粉呀,等它的孩子吃完这些奶粉也就能独立生活了,因为它们已经扎根在泥土里,并长出了自己的嫩叶会进行光合作用了。这‘奶粉’在科学上的名字叫胚。”张老师娓娓动听地向我们打比方介绍着。“哦!原来是这样呀。”这时同学们才恍然大悟。
    在课堂上,陈淑琳也有了自己的疑问:“张老师,这蚕豆种皮了那黑黑的印记是怎么回事呀?”老师先是一惊,很显然老师并没有想到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但老师马上镇定下来,引导我们思考:“大家应该知道我们人出生的时候都有一根脐带与母亲连着的,大家说,这根脐带干什么用的呀?”“我们在妈妈肚子里发育的时候需要很多营养,都是妈妈通过这根脐带提供给我们的。等我们出生后就可以吃妈妈的奶了,就不需要这根脐带了,所以在我们出生后就将它剪断了。”“那么种子在发育过程中是否也需要很多营养,植物妈妈又是通过什么提供给自己的孩子的呢?你们剥过豆荚吗?你见过豆子是怎样与豆荚连在一起的吗?豆荚里那连接豆荚和豆子的黄色的小东西就相当于我们人的什么呀?”“脐带!”同学们面带笑容齐声回答。“那黑黑的印记就是那‘脐带’的着生点呀。”同学们都会心地笑了。
TOP
12#

会鸣叫的水壶    少科班 徐陈湛
有一次,妈妈出门买菜去了,留我独自一人在家看书。妈妈临走时特地吩咐我别忘了等下把在烧的水装起,可沉浸在书海的我哪还记得烧水的事情,早把它忘到了九霄云外……不久,只听厨房里传来一声声“呜呜呜”地不停叫声,我闻声赶去,只见许多水蒸气正从壶盖里源源冒出来,“呀!原来是水烧开了!”我连忙拔下电插。在装水时,我不由地想:“幸亏这个水壶会叫救了我,不然等下肯定挨骂!可水壶为什么会叫呢?难道是因为它的内部装了定时发音器? ”我疑问重重,怀着好奇的心情,用螺丝刀拆开了水壶……
    拆开水壶,我发现:其实整个电热水壶的构造并不复杂,除了一个外貌普通的外壳之外,就只剩下一个电热丝和壶盖上三个样子很普通的簧片,其他一无所有。看完了电热水壶的简单构造,一个大问号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可为什么构造这么简单的电热水壶会准时在水开的时候鸣叫呢?”带着疑问,我想了起来,哨子只有用力吹,才会导致簧片振动而发声。那这股空气又怎么来的呢?噢,开水在沸腾时,产生大量水蒸气,冲出水壶的力量吧。在想壶盖是金属做的,有一定重量,又较密封的封住壶口,于是水蒸气就从哨子中吹出来了!哈哈!我记得瓦特的蒸汽机就是这样发明的。我又请教了电脑博士并进行了仔细观察,终于弄清了原因——原来水烧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蒸气,当蒸气达到一定多的时候就要“寻找”向外释放的途径了。
    同时我再仔细观察了壶盖上的三个簧片,三个簧片紧紧夹在一起,其中中间的那个簧片有三个长长狭缝,狭缝上有三条细细的铜片。这让我想起科学老师给我们讲过的关于声音的课,声音正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当水壶里面的水一旦烧开后,即达到了沸点后,大量水汽化,向上冒,就有大量水蒸气迫不及待地挤着出去,这时中间簧片上三个铜片就产生剧烈振动,于是就“呜呜”地叫了起来……
哈哈,一个小小的科学应用能够给我们生活带来如此的便利,真好!
TOP
13#

会跳舞的瓶塞
少科班吕高扬
做完作业,我有些渴,便走进厨房,从热水瓶中倒了一杯水冷着。过了一会儿,厨房里突然传出“嘭”的一声,把我吓了一跳,怎么回事啊?!我赶紧跑到厨房一看,只见热水瓶的瓶塞歪在一边,上面还飘着热气。噢,原来是热水瓶的瓶塞跳起来发出的声音。可是为什么瓶塞会突然跳起来呢?我怀着好奇,左看右查,却怎么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对了,像科学老师一样,可以做个对比实验!!
    于是,我拿了两个空热水瓶和一个瓶塞,往其中一个瓶里倒入三分之二的开水,另一个则倒入三分之二的自来水。我先小心翼翼地把瓶塞堵在了装了开水的热水瓶瓶口上,过了一会儿,只听“嘭”地一声,热水瓶塞突然从瓶口上跳了起来,一股强大的热气从瓶子里冒了出来。
接下来,该试一试另一只瓶子了,于是我又把瓶塞堵在了装自来水的热水瓶瓶口上。一分钟,两分钟……时间流逝着,但是,过了很长时间,瓶塞却还是一点儿动静也没有,怎么也跳不起来。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一、只有装了滚烫开水的热水瓶才能使瓶塞跳起来。
    二、塞子跳起来必须得满足下面几个条件:
    1.水要足够量,但又不能装得特别满。
    2.塞子不能塞得太松。
    不过,这里面又蕴藏着什么样的科学道理呢?我尝试进行分析,热水瓶开瓶前,瓶内是一些热空气,当瓶盖打开以后,热空气上升,外面的冷空气进入。哦,不会是瓶盖盖住后,瓶内的空气将瓶盖推出瓶口吧!为此,我打算上网查找资料核实一下。
    原来,当倒好开水盖上瓶塞的时候,一股冷空气也随着钻进了热水瓶里,而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冷空气进入热水瓶,体积就要膨胀,但瓶塞盖紧了不让它自由膨胀,因此瓶塞就受到瓶内空气的压力,当这个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瓶塞就被顶得跳起来了。而你把瓶塞盖得越紧,瓶内气体的体积就越小,因此瓶塞受到的压力就越大,瓶塞跳得也越高,发出的声音也就越大了。
    原来真是这样啊!小小瓶盖暗藏学问。看来只有善于尝试,善于实验,善于思考,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TOP
14#

没落的愿望
进化二小503 陈凌宽
愿望总是有大有小,有好有坏,而我曾把我的美好愿望寄存在一只孔明灯中希望她上蓝天但现实是残酷的,她的飞翔失败了,我的梦想也就没落了。
       那是一个月光明媚的夜晚,天高气爽,微风不时吹拂着我的内心,产生了阵阵凉爽。我与父亲就在这柔美的环境下放飞孔明灯,在我们放飞的时候,由于没有选对合适的场地而使孔明灯碰到了电线杆,燃料下坠,孔明灯也下坠.对于这次失败我总结出了几点:(1)有时最不在意的小细节往往是最重要的;(2)有时要抓住机会,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当孔明灯落下的时候,我的爱与恨的心情交织在一起,爱是我通过努力得到我生以来的第一盏孔明灯,并且让她在天空中短暂地自由飞翔;恨是我没有选对地方放,让她的飞翔昙花一现。有一句话叫:赢要赢得光明正大,输要输得伟大。我算是做到了。
       这次的失败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现在要恢复翅膀,重振旗鼓,再扬帆起航,为没落的愿望再开辟一条新道路。
TOP
15#

有趣的化学实验——召唤“长蛇”
王凯焮
   萧山区朝晖小学少年科学院   605班   王凯焮    指导老师:金亚军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便想尝试着做一下。
       准备好了材料,就开始做这个实验。我在桌子上放上了托盘,将固体酒精摆在了托盘的中央。接着,再将本次试验的“主角”——钙片一颗颗平铺挨个放在了固体酒精上面。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切都准备就绪,现在就差打火机了。
        打火机将固体酒精的侧面点燃,火越烧越旺,渐渐地,窜到了钙片的上面,钙片随着火苗的燃烧,开始慢慢变黑。过了一会儿,长出了一片片黑色的“花瓣”,“花瓣”越长越大,变成了一条条黑色“长蛇”,长蛇左右扭动着,慢慢变长,势不可挡,仿佛要逃出这个托盘。
        大约过了三分钟左右,“长蛇”停止了扭动,而底下的钙片因为燃烧,也不见了踪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上网查了一下资料:原来,钙片经燃烧会产生碳酸钙和二氧化碳,碳酸钙在二氧化碳的作用下,迅速膨胀,成为多孔碳酸钙,就是我们看到像“长蛇”一般的东西。
         啊!多么有趣的化学实验啊!
TOP
16#

为什么雨水是白色的?
  萧山区朝晖小学少年科学院   605班   瞿成杙    指导老师:金亚军
        寒假里的一天下雨天,我站在门口看雨,我看见了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雨水滴在黑砖块上的颜色竟然不是透明的,而是有颜色的。
        我站了一会儿,又是一颗豆大的雨珠从屋檐掉下来,低落在黑砖上。被打中的地方瞬间变成了白色,好神奇。雨珠不应该是透明的吗?怎么回是白色的呢?越来越多的雨珠掉在黑砖上,像一滴滴肥皂水落了下来。我想:不会是从白云上落下来的雨是白色的吧?我越来越感到奇怪,于是我为此做了一个试验。我拿了一些清水倒在黑砖上,虽然有些颜色不同,但是变化不大,几乎看不出有颜色。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想到了一个地方看到的资料,说现在因为环境污染,河水被污染,因此雨水也被污染了,而且有点严重,所以下雨天出门不能不带伞,否则头发会……我想:会不会是雨水被污染,有一点腐蚀性,或者说是雨水和黑砖中的一些化学物质产生了化学反应,也可能就只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罢了。
        我抬头望了望天空,几乎看不见雨的颜色,,也就是说雨是透明的。我四处走了走,发现不管是什么地方雨点都几乎是透明的。我更加疑惑了,这白色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认为如果是因为环境污染,那么我们必须好好保护环境。即使不是这样,我们也应该保护好身边的环境,不然也是自己害自己?
        后来,在和金老师交流以后发现另一个解释的思路,老师问我:“成杙,你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这肯定没错。但是你可知道水在平静状态和坠落状态有什么区别吗?”我一想,这倒也是啊!平静状态是无色透明的,那坠落时水应该是水滴状,包括撞击黑砖上也应该是水滴形的。但到是这个原因吗?
       老师接着提问,“我们很难捕捉到完整的水滴,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一想,这可严重了,无法捕捉也就意味着,无法观察。一想,要不找个东西替代一下,只要找到无色透明的类似水滴形的物体不就行了。哦,用玻璃弹珠不就行了。
        为此,我回家拿起玻璃弹珠进行实验,玻璃弹珠看上去虽然是无色透明的,但是在光线照射下,就会有白色的反光产生,估计无数的水滴在光的作用下,也发生了很多很多的白色反光,于是就看到了白色的水滴情境。
       老师说,光在穿透弹珠时就发生折射现象,还会发生反射现象,尤其是反射的白光会更多一些。哦,原来这样也可以,这让我倍受启发!
TOP
17#

小论文:横竖的鸡蛋大不同
   萧山区朝晖小学少年科学院   606班   于茹佳    指导老师:金亚军
       早晨,刚刚起来就听见了妈妈的声音:“女儿,帮妈妈拿一个鸡蛋。”“哦"我猛地一拉冰箱,发现横卧的几只鸡蛋经不住猛烈的摇晃 ,流出了鲜艳的蛋黄和透明的蛋液。而竖卧的鸡蛋却完好无损。这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想了想,跑去问妈妈,妈妈告诉我:“如果这么想知道为什么,就去做实验吧。”我一想也是,马上就开始了。
        我向表妹借了一大团橡皮泥,分成四小团。上面竖直放上四只鸡蛋和一块木板,再放上和两本比较厚重的书。可是,令我惊讶的结果发生了:鸡蛋毫发未损!我想如果鸡蛋是横放又是什么结果呢?
        于是,我就在橡皮泥上横放了四只鸡蛋。让我没想到的是:刚放上一本书,鸡蛋就碎裂了,蛋清蛋黄溅的满地都是。是不是这几只鸡蛋的壳比较薄一些?不如换别的蛋试试看吧。但结果还是一样。我再想了几遍:一边放竖的蛋,一边放横的蛋,在横放的鸡蛋下垫点橡皮泥,让这两只鸡蛋一样高,结果又是怎么样呢?我又做了个小实验,先放上了一只铅笔盒,没有动静,随后我又放上一只瓷盘,横放的鸡蛋“啪“地一声就碎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有些迷惑了。思考了许久,也没得出个所以然来。
第二天,我去网上查阅了资料,一名热心网友告诉我:把鸡蛋横放,一压就破了,如果把它竖起来,就不易破,这说明同样的材料的 强度大小,决定于形状的不同。同样的道理:拱桥与平桥之间,为什么是平桥的抗弯曲能力小,拱桥的抗弯曲能力大呢 ,因为形状不同,而且,拱桥有一个向外推的力,只要抵住这个力,拱桥就能撑起很大的重量。就像现在的赵州桥,国家大剧院和悉尼歌剧院等的著名建筑都是利用拱形的结构造成的,这样能使建筑更加结实牢固。
        在和金老师的交流中,我还发现了不同的解释。竖放时,鸡蛋的横切面基本是正圆形,这时两个圆顶形组合成的球形,在受力时由于横切面是正圆形,所以鸡蛋本身在吸收和分解受力时是均匀的,这样就更利于鸡蛋受力。反之,鸡蛋横放这时横切面就是椭圆形的,此时受力椭圆形窄处的拱形较短而较拱,受力时的受力更大且外推力较大,而椭圆形宽处的拱形较长而平缓,受力时的受力要小一些且外推力较小。此时就存在受力不均匀的情况,这两种不同的受力就会导致鸡蛋在受力时内在受力差,而这就会导致鸡蛋内部的分裂趋势。这和鸡蛋竖放的受力均匀产生对比,不难分析横放鸡蛋就会逊色一些。
        经金老师一说,我发现科学研究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拱形原理在鸡蛋的受力上竟然会有这样的不同,这让我大开眼界,收获良多!
TOP
18#

我是大力士
萧山区朝晖小学少年科学院   606班   刘佳洁    指导老师:金亚军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你们相信吗?本人是个女孩,却能打败天下无敌的大力士!
        我和爸爸又在比力气了。在一根铁棍下面放一块石头,我和爸爸各按在一头。你知道的,大人的力气大还是小孩的力气大,而我却轻而易举的地把爸爸的手撬了起来。
        当然,这也许不大可能,其中是有奥秘的。铁棍下的石头并不是放在正中央,而是放的靠近爸爸那一边,以石头为中心,爸爸按在铁棍较短的一头,我按在铁棍较长的一头,爸爸就不能把我的手撬起来了啦!
        这是杠杆原理。接着我们又尝试了另外几种方法。现在石头被摆在铁棍的正中央,用力时,我的力量像被偷走一样,瞬间减少了一半,十分费劲,基本不能动。石头接着往我这边移,现在我的脚踩在铁棍较短的一端,爸爸踩在较长的一端,我根本就压不动,力量值几乎直降为零。
        在科学课上,我找到了杠杆的知识: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做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做用力点;在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做阻力点。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用到杠杆:筷子、订书机、开瓶器、投石车、跷跷板、门把手、切纸机,都用到了杠杆原理。
        你只要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棍子,我可以撬起这萧山区;在长点,我可以撬起整一个亚洲;再长再长点,我或许能像阿基米德一样,撬起这个地球!
TOP
19#

一堂有趣的科学课
  安吉县实验小学  505班  金恩颉  指导老师:  沈婕
       我们的科学课已经上到了《光》这一单元的第五课“光与热”了。老师让我们为下一堂课做好实验的准备:每个小组都要做一个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我们组的任务便交给了我。
        为了下一堂科学课做实验所需要的材料,我放学一回家便开始准备起来。我反复研究了书上它的设计原理,找齐了制作的材料后,便动手做了起来。
        第一步:做太阳能热水器的储水箱。我选用的材料是一个圆柱形的椰汁易拉罐饮料瓶。因为它是金属铝制的,所以比别的瓶子更容易导热。又在瓶身外面裹了一层黑色无纺布,这样能更好地吸热。
        第二步: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保温装置。为了让光透进盒子里,我把鞋盒盖的盖面剪掉,蒙上透明塑料纸。在盒子底层铺上人造棉,旁边塞满泡沫塑料,这样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在盒子的背面也粘上黑色无纺布,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吸热。
        第三步是最简易的一步,就是剪一大块锡箔纸。是用它放在热水器后面做反光用。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在科学课上大显身手了。
        终于等到这一天了。科学课上,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兴趣和积极性,特意举办了一场比赛:看哪组的太阳能热水器在规定的时间内上升的温度最高,保温时间最长。我们全班同学迫不及待地期待着比赛的开始,老师一声令下,我们捧着自己小组的太阳能热水器飞奔到操场上,迅速抢占阳光直射的区域,按照科学书上的指示,放置好自制的太阳能热水器装置。
        二十分钟后,我们组水温的测量结果是28摄氏度,比原先上升了6摄氏度。尽管也有个别小组领先我们一筹,但比赛还没有结束,所以我们信心满满并没有妥协。临近放学的时候,老师做了最后一次测量。我们小组的温度是38摄氏度,高出其他小组,我们组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这次实验很成功。动手做科学实验不仅让我们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而且更使我们体味其中的乐趣。
TOP
20#

探究穿过墙的声音
前些日子发生这样的事:家里电视机的声音像变魔术一样,一会声音很大,但一会声音又很小,原来我爸在房间里看电视,房门一开、一关就产生了这样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在把房门关严的情况下,我们能听清隔墙的声音吗?我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心弄个水落石出。
    如果隔壁房间有较强的声音发出,然后把门关实,这时我们就不太听得清声音了,但如果我们把耳朵贴在墙上,或门上听另一边声音,这样的感觉就大不一样了,把一只纸杯放在墙上,可能会使声音更加清晰。难道纸杯有超能力,能放大声音?我不禁想到这个问题。还有哪些“仪器”也能将声音“放大”呢?
    于是,我做了一个小实验。先准备听诊器、纸杯、小木筒各一个,作为接收声音的工具;然后分别把这些工具贴在墙上,一只耳朵紧贴工具,另一只耳朵则用小棉球塞住,避免噪音的影响;再开启隔壁房间里电视的音箱,关上门,比较借助不同工具听到的声音。

    通过实验我发现:墙壁是传播声音的介质,但当声音穿过墙时,它的能量将大大减弱,如果音量较小,我们就很难听到从别的房间里发出的声音(在关紧房门的前提下)。当我们用耳朵紧贴墙壁传递的声音时,声音通过固体传播,耳朵听到的声音只是较清晰,音量较弱。当我们用听诊器听隔壁敲击墙壁的声音时,声音清晰度最高,音量最强,纸杯和小木筒次之。可见,固体传播声音的本领比气体要强一些,听诊器、纸杯和小木筒能在一定程度上“放大”声音,“放大”的本领是不同的,同时这些“仪器”还减少了声音在传播中的散失,所以传声的效果较好。从实验可知,当声音穿过墙壁时,它的能量会大大的减弱!!当然我们听到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小了。
TOP
21#

第一次放孔明灯
进化二小504 唐滨妍
科学老师给了我一个孔明灯,星期六傍晚,我和爸爸一起把孔明灯放了。
    我先把孔明灯拿出来看了包装上的使用方法,和爸爸一起做了起来。孔明灯是已经做好的,爸爸用一根牙签在那块烧料中间凹下去的地方戳了一个洞,扣在四根铁丝的交叉点上,按紧了。
    爸爸让我拿着孔明灯的顶端,而他就点燃烧料,不一会儿,燃料变成了灰黑色。原本很扁的孔明灯不一会儿就鼓了起来,纸上还热乎乎的,我拿着“圆圈”的两边,等孔明灯有种飞上去的感觉,我就把手松开,孔明灯真的飞了起来,但它像一只无头苍蝇。“不好了!”只听见爸爸一声喊道,我一看,孔明灯险些撞进邻居家的阳台,还有一阵风吹来改变了它的飞行方向。它虽然越飞越高,但总是摇摇晃晃的,真不让人放心,不过后来它越飞越高,倒不左右晃了,这时候,我许了个愿。
    孔明灯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我对爸爸说,“我们追上去看看吧!”“好!”可是我们哪追的上它,不一会,它在我们眼中就成了一个小黑点,渐渐的,小黑点越来越淡,飞得更低了,好像燃料快烧完了,不知道它会飞到哪里去了。我说:“爸爸,孔明灯真好看。”“你喜欢的话以后我们再放。”“好啊!”爸爸问我“你知道孔明灯为什么能飞起来吗?”我想了一下说:“因为燃料烧的时候加热了孔明灯里的空气,使它膨胀,变得比外面的空气轻,所以才会飞起来。”爸爸表扬我学的不错。
    这是我第一次放孔明灯,感觉很棒。真期盼下一次放孔明灯。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