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柯桥区小学科学名师班学员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名... [复制链接]

1#

柯桥区小学科学名师班学员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名师论坛”随感集1

“素养+教学+评价”的精彩

                        -----宁波沈晓英老师《衣服能产生热量吗》听后浅析

柯桥区王坛镇校陶仙娟

有幸参加在西子湖畔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名师论坛,学正会场的第一堂展示课便是宁波沈晓英老师的《衣服能产生热量吗》,这是一堂来自于学生生活场景作为素材并用学科教学理念来达成核心素养目标的课堂教学范例,是一次将“素养+教学+评价”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本课从整体上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课堂展示都体现了”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课堂富有思辨气息,充满活力。

下面我就本节课的亮点和商榷之处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浅析:

一、注重学生前概念的显现。通过学生生活场景图片出示,提出科学问题“衣服会产生热量吗”,以学生的正反方站队的形式了解显示学生的经验认知,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这个问题上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开展思辨:支持你的经验认知的证据是什么?在正反方学生的辩论中,学生自行纠正前概念中的错误成分,初步达成一致“普通衣服不会产生热量”,完成发现科学问题的教学环节,并顺势提出正真解决问题,需要理性设计实验,寻找科学证据。

二、注重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在沈老师的驾轻就熟的引领下,学生开始搭建分析框架,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明确了要研究的问题后,老师让学生自己提出要借助什么实验材料,每种材料分别模拟的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自己的设计实验方案,并适时追问,如果取得预想证据,它能否证明我们的生活认知?如果不能,说明了什么?

三、注重学生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记录的指导。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在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老师在第一时间做出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诸如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后交流:手不能触碰红液泡、不要大面积触摸衣服、如何准确读、及时记录数等等实验时需注意的细节,沈老师在肯定学生时,不吝赞美之词,实质是对这些基本的实验操作规范的关注,对学生的规范操作、记录等科学素养培养。

四、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评价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科学课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把生活中的问题带入课堂中来研究 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通过生活场景寻找证据了解、解释,各环节衔接如行云流水,娓娓而来,层层深入,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树立了证据意识。当找到普通衣服不能产生热量的证据后,沈老师以“还有哪些类似场景用到了我们今天所研究的衣服能保温的科学道理?试着解释”等环节的处理,让学生明白科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面对生活中的场景,我们可以留心去观察和思考,它其中蕴含着什么科学问题,我们可以用哪些科学方法去寻找证据来帮助我们了解生活场景和解决科学问题,课堂中无一不在注重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培养。


金无足赤,沈老师在有些细节上的处理也有可商榷之处,例如:在分组实验后,第4小组学生汇报说,温度有一点点上升,沈老师可能出于数据统计后得出结论的需要,通过简单的三言两语,把它移贴到‘下降’之列,我觉得处理稍嫌仓促。

当然,瑕不掩瑜,这 “素养+教学+评价”的精彩演绎,值得人回味!

在思辩中学习,在修正中前行

                                                          -------听沈特《衣服能产生热量吗》一课有感


柯桥区中国轻纺城小学 王建军

一节科学课时间很短,短短40分钟,在教学时不仅要突出重点,集中探究主题,更要关注的是40分种下来学生的思维有否得以发展,课后能否在学生的头脑中改变点什么,留下点什么。一位老教师曾教诲我:“我们的科学课就是要使学生的头脑变得越来越灵活”。如何使我们学生的头脑越来越灵活?

引发冲突、开启思维

学生在走进科学课堂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在学生的头脑中已占据着许多由他们日常经验所形成的“前概念”,在这些概念中,一些是正确的,有一些是不正确的。学习科学不仅仅是添加新的事实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不断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前概念,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设置问题情境,促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完成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

教学中沈特在导入新课时通过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自己来发现科学问题:衣服能产生热量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站队,老师让孩子们摆出各种证据进行辩论。在辩论的的过程中,老师允许孩子们重新选择站队。辩论中一方的证据打动了另一方的一些孩子,于是一些孩子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修正重新进行选择;过一会儿另一方孩子的有力证据又打动这方的一些孩子,于是站队又发生了变化。课堂中冲突重重。不要小看这小小的冲突,冲突越大,就会形起学生的头脑风暴,学生做的兴趣就越浓厚,探究的欲望就越强烈,为下一步的探究提供了强大的内驱。

自行设计 凸现思维

动手之前先动脑,在探究活动开始前,要让学生科学规划大胆假设,思考怎么做,做什么,注意些什么,使探究方法更科学。

课堂中沈特让孩子们自己来设计实验:明确要研究的问题;要借助的实验材料,分别模拟什么?预想要获得的证据;取得预想证据,它能否证明我们的生活认知?如果不能,说明了什么?

接着进一步引导孩子自己来说说要注意些什么,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讨论后得出许多的杠杠:手不能触碰红液泡,手也不要大面积触摸衣服;夹子应该怎么夹等等。

太精彩了!孩子们想的很多,考虑的很严谨。我不得不被这几个小家伙的灵动之气所折服,细细品味,这其中折射出的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度与广度。这不真是我们踏破铁鞋所苦苦追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吗?

个体独思 合作共赢

学校应该是孩子做梦的地方,科学课堂应是民主的、和谐的,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的课堂。在小组合作探究时,问题提出后,沈特不是马上让孩子展开讨论,而是给每个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注意小组合作教学时的时间分配,让每个学生一定的个人思考时间,在小组合作前应让每一个孩子先想一想,先有个自己的个人方案。避免了小组合作成为组内优秀学生的华丽展示。从方案的制定,到操作,到汇报全由部分学生包办,让其他成员坐享其成。这样的合作不仅伤害了大部分同学交流、参与的积极性,也会滋生其他成员的惰性。

有了个人方案后,再接着再组内碰撞、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修正方案后大家一起实践。在汇报交流时有“个体反思”与“集体交流”两个环节。这样给孩子有了更深的印迹,才会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点什么。

敢于质疑修正成长

在沈特的科学课堂中,沈特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善于肯定他人优点,同样鼓励让学生进行质疑。课堂上孩子发表着不同的意见,孩子不惟师,不惟书,不轻信,不盲从。教学氛围十分民主,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质疑自己,使自己在反思中不断成长,质疑他人,帮助他人发现自己的不足,以求进行完善。只要学生在想、能问,只要学生会做、敢辩,我们激活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就不难达到。



于细节中渗透科学核心素养

                                                                ‑‑‑‑‑‑听特级教师颜世萍教《认识水》有感


柯桥区平水镇中心小学金慧丽

2016年10月17日至10月19日,在区名师工作室导师金老师的带领下,有幸到大气优雅的杭州学正小学参加了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名师论坛,聆听了10位特级教师的现场教学、说课评课及演讲,受益匪浅,感受颇多。现我选择颜世萍特级教师教学《认识水》浅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精心导入——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颜世萍老师像对待朋友一样向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名字。再利用猜谜语的形式来导入《认识水》。学生纷纷举起小手猜出是“水”,并问从这个谜面上你得到关于水的哪些信息?这样沟通师生情感、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注重规范——让学生科学有序地操作

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规范有序的操作是我听本课最大的感受。颜老师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对水的观察,体验到科学实践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在观察、研究的各种活动中,引导学生能够逐渐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感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乐趣。为此,颜老师从各个程序和细节进行精心安排。

1.对方法的精心指导——科学规范。从小孩子接触科学课开始,我们就应该教给孩子科学的观察、实验方法,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一点上,颜老师做得很到位。比如,引导学生利用感觉器官认识水,强调:看、闻是观察物体的常用方法,一般遵循1看2闻3尝4听5摸的顺序,如何进行科学的闻、尝,颜老师都进行了清晰规范的示范,对于能用看和闻分辨的物体,还有一些不了解的物体,就不要轻易去尝。这些强调是非常重要的,规范学生的操作程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习惯,埋下科学研究的种子。

2.对实验的精心设计——层层递进。对三年级孩子来说,实验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所以实验不能一下子放手,需步步深入。如何来探究水的特点呢?教师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过程:(1)看、闻、尝,根据颜色辨别牛奶,了解水是无色的特点;闻,区别出白醋和水,了解水是没有气味,用筷子点尝区别水是没有味道的。(2)通过倒水认识了水会发出声音,会流动的这叫做液体,又让学生捏不同形状的气球,直观明了水是没有固定的形状,而把不同形状的装有水的容器放入冰箱里水结冰,不会流动,从而得出固体的概念。摸可以分辨出液体与固定的区别,初步感受液体无固定形状,会流动的特点。直观的感受,多角度的实验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注重核心素养的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本次论坛又是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的,所以每堂课都体现了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担当角色责任。通过实践培养创新创造的基本功。还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珍惜资源,并乐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情感,《认识水》一课,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淡水资源非常的稀少,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避免浪费,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

总之,这次外出学习,真的不虚此行。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我认识到要想上好一节课,需要深入地研究教材,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每一节课在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核心,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接受。课堂多鼓励少批评,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科学积极性。在这次活动中我切切实实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和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

                                           追求简约而更有效的的课堂教学

                                                            ----——沈晓英老师《衣服能产生热量吗》有感

                                              柯桥区中国轻纺城小学 关薇薇

怀着满心的期待和兴奋,我参加了在杭州市学正小学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名师论坛活动。聆听了十位特级教师的现场教学、说评课及讲座。参加这次论坛活动不仅在各位特级教师那里学到了很多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更让我感受到优秀教师在教育事业上付出的辛勤耕耘,同时我更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追求简约而更有效的的课堂教学。下面我谈谈对特级教师沈晓英老师《衣服能产生热量吗》这节课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沈老师在新课导入环节,首先提问了一个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问题:衣服能产生热量吗?这样的问题即是沈老师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同时,在学生的原有知识里很多学生已经认为衣服产能生热量的。因此问题一提出,学生想回答的欲望特别强烈,但同时,在不同的学生那里却有不同的答案。沈老师巧妙的选择辩论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想法选择自己的队伍参与辩论。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对方进行辩论,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法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就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欲望,进而顺利的开展接下来的课堂探索。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沈教师讲到怎样知道衣服能产生热量这个实验时,对学生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测量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这个环节问的特别细致,我想沈老师的用意是让学生养成理性科学的设计实验的好习惯,运用正确的实验方法去进行科学探究。去发现、去探究,解决碰到的困难。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评价
  沈老师在学生实验探究活动中都是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沈老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

听《认识水》随感


柯桥区柯岩中心小学 吴军

今天有幸聆听了山东省临沂第二实验小学的特级教师颜世萍老师的《认识水》一课,收获颇多。颜老师的教案设计巧妙化、活动指导精细化、材料准备结构明化……有太多的优点值得我学习,其中,最折服我的是她对教学目标把握的准确性,下面我就具体来说一说。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有计划的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活动所要实现的教学成果,它是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功能,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间的关系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掌握目标制定的方法,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目标导向下,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从课堂教学来看,我认为颜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全面、具体、适宜、可测。

1. 全面

全面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兼顾三维目标。颜老师为本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从知识目标到过程与方法目标,再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面面俱到。

2. 具体

具体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中的具体目标,确定具体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看了之后明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会做什么。颜老师制定的知识目标是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式描述所观察的水的性质。在课堂教学中,活动一就是围绕着学生观察方法的培养,不但让学生知道了用眼睛、鼻子、嘴巴、手、耳朵五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而且注重细节的培养,教授学生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观察。活动二分组观察水,也体现了知识目标中的用语言或图画等方式描述水的性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有很多的小组活动,并且学生能积极参与其中,所以也很好得体现了让学生乐于合作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节水意识培养方面,颜老师设计了假如把地球上的水比作一大桶水,能用的只有这一小桶,真正使用的只有一小勺的比喻,让学生印象深刻,唤醒了学生的节水意识。

3. 适宜

适宜是指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考虑学生的发展性等。三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科学课,对他们来说,科学课是新鲜而陌生的,科学课学习的方式也与其他学科有不同之处。所以颜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体验小组学习的方式,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感受到乐趣,从而去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并发展这方面合作的能力。

另外,三年级孩子会写的子还不多,所以教师在制定了用语言或图画等方式描述所观察的水的性质的目标,这也是从学生的能力出发,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

4. 可测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应该是可以测量的。在本课的教学效果来看,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应该都已达成。首先来看知识目标,学生能用五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并且用图画等形式将自己的观察记录在记录表中;课堂结束后,学生也能说出水的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的形状等性质,所以,知识目标落实到位。再来看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学生对实验认真参与、积极合作可以看出他们已沉浸于学习的快乐之中,所以过程与方法目标也落实到位。最后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前面也已说过,颜老师设计的把地球上的水比作一大桶水,能用的只有这一小桶,真正使用的只有一小勺的比喻,深深唤醒了学生的节水意识,纷纷表示要节约用水,也就说明了这个目标也落实到位了。

综上所述,我觉得颜老师这节课教学目标设计精确,达成度高,是一堂不可多得的好课。

当然,没有十全十美的课。我感觉,颜老师的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课堂比较平淡,始终处于同一个节奏之中,如果能将一些活动凸显出来,课堂会更有味道。

最后编辑金亚军 最后编辑于 2016-11-09 09:52:49
分享 转发
TOP
2#

柯桥区小学科学名师班学员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名师论坛”
随感集2

提高课堂的思维流量

          --------观摩《机械摆钟》一课有感

柯桥区漓渚镇中心小学 何水华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金秋十月,桂雨菲菲,我有幸在钱塘江畔参加了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名师论坛。活动形式多样,精彩纷呈:有课例展示,有观点报告,有故事分享,有经验交流。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其冲击力莫过于名师课例展示了,本人特别有感于来自重庆的李健老师执教的《机械摆钟》一课。

胡卫平教授告诉我们:新课标不仅仅重视做中学,更注重学中思。核心素养的核心就是思考能力的培养。而《机械摆钟》一课超强的思维流量,就在践行着这种超前的理念。

一、用问题唤醒思维

一开课,李老师直奔主题,聚焦钟摆。他精心设计了两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觉得这个摆钟有什么特点?这个摆钟与我们做的有什么不同?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思考,按教材要求需要一节课的时间,李老师只用约5分钟就引领学生自然而然进入老师创设的情景中,同时也激发了研究的兴趣。

二、用数据引发思考

随后,学生分组测量自制摆摆动10次的时间。汇总数据后发现:各个小组的摆次数相同,所用的时间不同。原来认知中有“规律”的摆,摆动的次数竟然不一样,学生的认知形成了强烈的冲突。李老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借助数理逻辑推理,帮助学生对三个相关结构部分进行理性地推理,推理出7种可能影响摆快慢的因素,提升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用设计互动思维

接着,李老师出示4个问题引发学生研讨:每一种情况可能如何影响摆的快慢?要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什么样的证据?准备什么材料进行探究?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逻辑严密,可操作性强,无形之中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设计实验,再集中交流完善。学生先根据单一影响因素的实验设计,随后对较复杂的多因素共同影响情况进行实验设计。这是一种挑战,一种提升,更是一种创新。学生在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设计时,小组合作中思维互动,形成了一道灵动的风景线。

我觉得李健老师的研究团队很了不起,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勇敢挑战,这是一种壮举。但在观摩过程中也与喻老师有同感:关注学生思考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想法,多因素影响实验的研究是否符合五年级的学生,事实上是不符合。在小学阶段引导学识别变量,把影响的因素梳理出来,至于多变量,告诉学生这是大学生研究的内容,学生会不服气,于是就会有学生在课外去研究。我们提倡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可是,不管学生怎么上蹿下跳,就是摘不到果子,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的。再从教学时间上来说,经过大家的千辛万苦,百加思索才设计好的方案,应该留足时间让学生实验,因为在实验中,学生在动手的同时也在动脑,也在思考。尽管如此,这节课的价值取向是直指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是无可非议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在25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在学习中思考的重要性。纵观当今教学,也反思自己的课堂,科学课堂缺乏探究味,热热闹闹的背后折射出思维流量小,学生发展少的弊端。“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让我们在课堂中深入挖掘学生潜能,引领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尽可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享受科学探究的理性之美

                   ------沈特《衣服能产生热量吗》听后感


柯桥区钱清镇中心小学 徐富娟

科学之美的主体是理性之美,体现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是由思维产生智慧的过程。18世纪末德国著名剧作家、诗人席勒曾讲“思维啊,幸福!”这可以看作是对科学美的最简洁的赞叹和说明。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的导言中,把思维着的心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在沈特执教的《衣服能产生热量吗》这堂课中,不仅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了思维的自由和快乐,我也在听课中欣赏到了学生的思维之花静静绽放的过程。

自由辩论,学生的想法趋于理性。

课一开始,沈特打出五张生活场景图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多穿衣服会热起来?”沈老师将学生的问题转化为:“衣服会不会产生热量?”问题提出之后,举手表决,全班学生形成两种不同观点,甲方认为“衣服能产生热量”,乙方认为“衣服不能产生热量”。简单制定规则后,甲乙双方开始自由辩论。辩论前,不少学生猜测的依据来自自己的生活经验,沈老师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提供了一个思辨的平台,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前概念。如学生在辩论中说:“衣服会产生热量,冬天会冷,穿衣服会暖和。”“冬天羽绒服穿在身上,会热。”“衣服被捂着的时候,会产生热量”。而乙方认为“衣服不能产生,衣服不是活的生物,只能保存体内散发的热量。”“冬天不穿羽绒服,羽绒服会热么?”“衣服不能产生热量,穿在身上热量会反射回去。”“衣服没被捂着的时候,放在那里,如果会产生热量,那它应该会越来越烫。”沈特精心安排的这场简短的辩论会,使我想到了苏格拉底的辩论术。苏格拉底往往是先让你说出观点,然后依照你的观点进一步推理,最后引出谬误,从而使你认识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动加以矫正。在课堂上,我们看到许多持正方观点的学生回到了座位上,被反方同学的推理给说服了。我想这场辩论,达到了这样的目的:让学生学习审视自己的观点,培植批判精神。当然,在辩论会中,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是依据生活经验进行分析推理说服对方。因此,需要寻求更多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那就要通过实验。

理性设计,学生的思维趋于严谨。

在设计方案前,沈特引导学生思考:要借助的实验材料,分别模拟什么?想要看到什么现象?寻找怎样的证据,来证明你的观点?这些问题的抛出,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时目的更明确。接着,沈老师给予学生5分钟的时间自己进行方案设计,用图示和文字进行记录,完成初稿。5分钟后,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交流展示。在交流中,有的小组的实验方案是把温度计包裹在衣服中,直接测衣服的温度,有的小组是把装有热水的水瓶包裹要衣服内,用温度计测衣服的温度,也有的小组是测热水的温度。无论怎样的方案,沈老师都给予学生尊重和包容,只是在交流时追问学生:“热水模拟什么?”“你们需要测水的温度,还是衣服的温度?”“你们需要看到什么现象?”偶尔也给学生一些提醒,如“他用没穿过的衣服,这点很好。”沈特既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给学生搭建了相互学习的平台,充分凸显了学生主体,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智慧的火花在此碰撞。在交流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花一分钟的时间修正自己的方案,使自己的方案在细节上更完善一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趋于严谨。

数据分析,学生的认知趋于客观。

有了前面的理性思考,学生的操作似乎顺风顺水,没有什么风浪。但在数据的交流中,却呈现出了问题。沈特对此引导学生进行了分析:可能是手捂着温度计,导致上升,也可能是热水裹着衣服,水温上升,还有可能是空间环境,比如较多的灯光照射等因素。通过分析,使学生意识到科学实验还常常会受诸多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在今后的实验中,要尽可能地去避免这些外界因素的干扰。

在沈特的课上,从课始的自由辩论,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完善,及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数据交流形成共识,无不体现着科学的理性之美,从而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听《机械摆钟》随感

                             柯桥区福全镇秋瑾小学 周海瑾

我听过很多老师上《摆的研究》这一课,老师们喜欢上这一节课是因为这节课结构清晰,实验数据明显,探究活动具有代表性。但是听了重庆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李健上了这一节课后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李老师用别样的设计和别样的教学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别样的教学理念。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主要要通过设计对比实验来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进行探究。特别是对实验中变量和不变量的探讨更是这节课的重中之重。以往老师的教学过程往往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样几个过程,一节课就这样完美收关了。老师们可能更多的是关注实验的结论。但是李老师在这课中给我们的展现的却是一节与众不同的课。在这节课中李老师以摆的研究为载体,帮助学生发展并运用数理逻辑思维能力,从猜测走向假说,并在论证中将认识控制变量实验及其实验设计提升成为教学的目标。下面让我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几点想法。

一、多种猜测,提升推理能力。

在课中李老师让学生推测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学生在推测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三个单因素后,李老师又能进一步引导学围绕摆结构相关的三个组成部分讨论,通过数理逻辑推理方法,推导出影响摆快慢的其他几种可能的多因素。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李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不断的猜测,从而提升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二、形成假说,发展能力。

接下去李老师让同学们针对作出的猜测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先指导学生对单一影响因素集中讨论,形成假说。让学生选择一种单因素进行讨论,从而形成采取对实验的共识,并明确收集某一因素不同情况下的摆动时间数据进行比较。同学们有了对单一因素的实验设计经验后,李老师乘胜追击,让学生对更为复杂的多因素共同影响情况开展小组讨论。通过多次交流和论证后发现多因素共同影响情况难以同时进行研究。李老师让学生推理各种影响因素并将决定展开研究的时候,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一影响因素下可能会发生什么?我们可以找到什么样的证据?需要什么样的方法与材料?我想这就是猜测形成假设的过程。从猜测到形成假说是学习发展的一个过程,学生进行预见和自主决策能力的培养。

一节课下来,学生就是不断的猜测,讨论、推理和设计。整节课学生的头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头脑风暴。李老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教学理念向全国的老师做了展示。虽然整节课学生几乎没有在动手实验,下面老师也对这节课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作为一线科学教师,李老师的许多做法也让我困惑不已。但是我很佩服李老师那种敢于把自己的教学理念大胆展现的勇气。我想这节课不仅能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提升,也给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提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让我们去思考,去辩证,去取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我对这次外出学习最大的收获。

听《机械摆钟》有感

柯桥区齐贤镇校陶里校区 陈高峰

近日,本人有幸参加了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名师论坛,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全国级的盛会,期间听了诸多专家和名师的课堂展示与观点报告,感触颇多。特别是听了重庆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李健老师的《机械摆钟》一课,深有感触和启发。

一、科学探究的猜测与假设并不简单

在本课教学中,李健老师从学生分组测量自制摆摆动10次的时间中去对比发现——各个小组摆的次数相同,所用时间却不同的现象,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尽可能地推理影响摆快慢的因素。在对这些影响摆的因素分析中,在李老师大胆引导下,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做出了多种猜测,有单因素的猜测,如摆长、摆重、摆幅、摆绳粗细和及时精准度等,也有多因素的猜测,如摆长和摆钟、摆长和摆幅、摆重和摆幅等。这些有价值的猜测,更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特别是多因素的猜测,李老师没有回避,而是给予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机会,让学生在反复猜测的过程中形成合理的假设,进一步地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在平常的课堂中,为了节约时间,一般老师可能更倾向于单因素的讨论而回避多因素的研究,因此,听了这堂课后,我认为科学探究的猜测与假设并不简单,李老师的这点大胆和尝试正是我和诸多同行在今后类似课堂中值得尝试和学习的。

二、科学探究的实验与结论不容忽视

俗话说:有得必有失。在本堂课中,由于李老师过多的把时间放到了学生对影响摆快慢因素的猜测与假设,并对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实验设计都进行了讨论,从而忽视了科学实验探究的实验与结论。整堂课停下来,总觉得缺少些什么,学生在经历了大量猜测和假设后,而没有机会去实验验证,总感觉不是滋味。因此,本人认为在本堂课的设计中,如何既能维护学生对影响摆快慢的猜测与假设环节,又能给予学生实验与结论的机会,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个人认为,李老师在猜测与假设环节,还有许多时间可省略,如导入环节可以精简,猜测和假设后可以先选择单因素进行研究设计,这样既保证了猜测,又让学生有时间去经历实验与结论,让学生的想法能在课堂中得以验证和提升,这是科学探究最好的体验。所以,我认为科学探究的实验与结论不容忽视。

听《机械种摆》有感

柯桥区杨汛桥镇中心小学 阮琴

第一次参加全国级的活动,聆听了几位专家和名师的课堂展示与专题讲座,受益匪浅。其中来自重庆的李健老师执教的《机械摆钟》引发了众多的争议,褒贬不。《机械钟摆》是为下一课《摆的研究》做好铺垫,记得自己在上这一课时就就按部就班,先组织学生观察摆钟,认识摆的组成了解它怎样记时,通过学生制作的不同的摆进行研究,采集多个小组的测量数据,从而发现每十秒摆动次数相同,但每个组测量的结果又不同,从而提出下节课的研究问题。听了李老师的课,对于一线教师的我们来说是创新,是尝试,是冲击。

感受一、重猜测与推理,各抒己见

在这节课中,李老师在直接引入钟摆进行观察后就得到摆的等时性,认识摆的构成,再根据每个小组制作的摆得到的不同数据,引发思考,为什么所用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学生在这样的冲突中,推测摆快慢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李老师又是充分给了孩子们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各抒己见。其实,这时学生对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是散乱的,缺乏逻辑思维理性的。而李老师此时就通过借助数理逻辑推理,帮助学生进行理性地思考,推理出多种可能影响摆快慢的因素(其中包括一个因素的影响和多个因素的影响),这是符合学生认知的,在教学中我们也看到学生总是认为摆的快慢似乎与这几个因素都有关系,而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都是从一个因素进行研究,而李老师这样的处理是充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再一步一步地进行引导,从而提升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感受二、重方法与设计,集思广益

  在学生有了多种猜测与推理的基础上,李老师提出让孩子进行方案的设计。他提出了四个问题:每一种情况可能如何影响摆的快慢?要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什么样的证据?准备什么材料进行探究?这四个问题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学生从简单的一个因素进行设计对比实验,分组讨论,集中交流,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后,李老师要求孩子可以考虑设计多个因素研究的实验方案。看到孩子们的设计图,你会发现孩子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有时只需老师搭建一个小小的平台,也许他就能创造许多精彩。李老师注重孩子的思维积淀,重视孩子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样的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感受三、重体验与兴趣,不容置疑

平时我们的科学老师对学生的实验能力(操作、收集数据等)在教学中往往很重视,对实验设计能力发展确实缺乏相应的培养。而李老师也确实期望帮助学生运用简单对比实验方法研究问题的基础上,经历不同设计方案的论证,最终找到适合的方法。但其实课堂上多因素影响的实验的讨论最终还是指向了一个因素影响的对比实验中,这让那些设计多因影响研究实验的学生是否感到空落落的呢?然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好的老师,科学课深得孩子的喜爱,不光是因为它给了孩子们自主思考的空间,更是因为它给了孩子们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一个摆在孩子们中间放了三十几分钟,可孩子们忙于讨论、制订与修正自己的方案,那对于孩子来说是不是算一种煎熬呢?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适当地改变一下时间的分配,加上一些体验的内容,孩子的积极性是否会更高些呢?

当然,李老师借助本课教学内容老师期望帮助学生运用简单对比实验方法研究问题的基础上,经历不同设计方案的论证,从而提升学生的相关能力,这绝对是毋庸置疑的。

思维碰撞出精彩

         -------听《摆的研究》有感

绍兴市柯桥区秋瑾小学 朱兴锋

20161018日——19日,我有幸来到美丽的杭州市学正小学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及名师论坛活动,聆听各省特级教师的教学展示。这些精彩的课堂让我收益良多,也感触良多。

首先在选题上,老师们并没有选择一些很容易让课堂出彩的实验课,而是先设计目标,再设计评价,继而确定内容,最后开展活动。这些课堂的着眼点不局限于刻板地完成书本目标,而是重在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由此呈现给大家一堂朴实中又不乏亮点的常规课。

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重庆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的特级教师李健《摆的研究》这一课。这节课李老师从生活中的摆钟引入,遵循了“从学生原有认知出发”的教学理念。通过实验活动引发认知冲突,再提出自己的猜想,设计验证自己猜想的实验方法,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李老师注重引导孩子们深入思考和多向思维,令我尤为赞叹。

1、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演绎,关注学生思维发展

在李老师的这一堂课中,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和实验设计这样三个环节,通过设计对比实验,来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进行探究。这一设计也颠覆了我一贯的认知,我们平时所见的设计往往是“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样完整地几个过程。在整节课中,李老师没有设计实验验证这一过程,而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上,自始至终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李老师用别样的教学设计和别样的教学方法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别样的教学理念: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2、从单个因素到多个因素,注重学生思维发展

李老师在研究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时,引导学生猜想罗列出单因素和多因素两类,单因素主要是摆绳长度、摆锤重量、摆幅大小等,多因素主要是摆角和摆重等,然后请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先进行单因素(摆绳长度)的实验设计,再进行多因素(摆角和摆重)的实验设计,在实验设计完成以后进行交流,在多因素交流的过程中再一个个地进行研究。李老师没有把多因素进行舍弃,保留了学生的想法,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不会让学生设计多个因素同时改变的实验,只是进行单因素的研究,虽然这个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对比实验来说要求有点高了,但是李老师这样的教学设计因为切入点不同,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这就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这也正是目前科学核心素养所必须的。

我认为科学实验设计往往比做实验本身的过程更为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实验设计是深度思维的过程。在李老师的课堂中,我意识到,我们的科学课堂,唯有不断地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才能有更多的精彩呈现。

最后编辑金亚军 最后编辑于 2016-11-09 07:49:08
TOP
3#

柯桥区小学科学名师班学员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名师论坛”
随感集3

教学素养从细节练就

-----------评颜世萍老师《认识水》有感

                                                                                                                                          柯桥区兰亭镇中心小学 林娟

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名师论坛,聆听了颜世萍老师执教的青岛版三年级《认识水》一课。在听的过程中,我不停地回放,找与名师之间的差距。有人说,我和颜老师的上课风格有点像。其实,我知道,我和她之间的距离相差甚远。颜老师与身具备的教学素养,是我望尘莫及的。这也督促我更加努力。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细节决定企业的成败,同样也决定了教师的教学素养。

【细节一】

(课前预热)

师:(在黑板上书写名字),请大家读一遍。

生(齐读):颜——世——萍——

师:这是我的名字,请大家再读一遍。

生(再读):颜——世——萍——

师:到!(学生有点懵)

师:请大家再读我的名字

生再读

师:到!(学生还是有点懵)

师:孩子们,我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喊“到”的呀?

生:体育课整理队伍报数时喊“到”的。

师:对呀,今天我也向大家来报道了,我们能上课了吗?

……

一位50多岁即将退休、差不多可以做学生的奶奶,此刻像一个孩子一样,和大家玩起了“报数”游戏,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这就是说人们在欣赏各种美的事物而产生美感的时候,都是从客观的直觉形象开始,并通过形象进一步深入认识它的内在本质,从而获得精神和情感上的愉悦和享受。颜老师的舒缓轻柔、慢条斯理滋润着学生的心田。纵观全课,你会发现这样出来的课堂效果更加美妙,这样的师生更加轻松。

【细节二】

师:水究竟有哪些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水,认识水我们要用感觉器官?你知道我们有哪些感觉器官?

生:眼睛、鼻子、口

生:摸

师:摸是什么器官?

生:摸是用手的

师:怎样用这些器官来观察?

生:可以用手感觉水的温度

师:用水感觉温度,这下对上号了吧?手是感觉器官。

生:用眼看

生:用嘴巴来尝

师:嘴巴里有牙齿、舌头,我们怎么感觉呢?

生:可以用牙齿,也可以用舌头来尝。

师:大家感觉说到了用眼看、有鼻子闻、用嘴巴里的舌头尝,用手摸……观察的时候有一定的先后顺序。谁来排排这些顺序?

生:先看再摸再听

师:先看然后再闻再尝再摸最后听,想一想为什么这么排呢?

生:为了安全保障。

生:首先看,看清那是什么;然后再闻一下什么气味,然后再尝。

师:你的意思先看然后确定能不能闻和尝对吧?

生:对

师:那么怎么闻呢?

生:放远一点,然后用手扇一下,鼻子就能闻到了。

师:怎么尝?

生:用嘴巴一点点尝。

师:谁能说的具体点?

生:用舌尖一点一点尝。

师:需要什么工具呢?

生:用滴管滴一滴水在舌尖上尝

师:倒一些水在小盒子,然后再用滴管滴一滴在舌尖上尝对吗?

生:对

……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可见,教学贵在授法。《认识水》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式描述所观察的水的性质。这也是教学难点。观察方法指导的渗透,旨在体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教会学生学习。

“善教者,善导。”颜老师没有哺育式地灌输,而是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探究,各种感官收集不同的信息,所有的感官一起工作,学生的观察才会更全面、更准确。观察能力的培养,不是靠别人,而是要靠自己在观察实践中“悟”出来。刚开始观察时,学生免不了要胡想、胡说、胡干,但在观察活动中会慢慢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步骤,然后教师再引导他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细节三】

师:大家看一下每个小组的观察结果。第二小组说水是无色透明,这点是一致的,但是有两个小组说到是无色的。只有一个小组说到时淡淡的味。有一个小组听到“咚咚”的声音,这个小组来解释一下,这个声音是怎么听到的?

生:我们组摇了杯子,听到了水撞击杯子的声音。

师:都是看闻、听、尝,为什么有的小组观察的结果不一样呢?怎么办?

生:我们再观察一次

师:再观察一次,需要用到眼睛、鼻子、水。那老师是提供第二次的材料呢还是你们用第一次?

生:第二次

师:老师让同学们记录的是水的性质,那就用第二次的材料,组长来领取材料。

第二次观察活动开始

师:好了,孩子们把器材放下,经过第二次观察,你们对水的性质有哪些方面新的认识?

生:很透明

师:你们组有吗?

生:我们闻的时候,水很甜

师:你们组其他同学有意见吗?

生:我们也是闻到甜的

师:其他组呢?

生:我们组没有闻到水的气味

师:我们看到了水是无色的、透明的、无味的。

……

只有目的明确、目标清楚,观察才能抓住重点,注意力才能集中,感知和思维才能紧紧围绕着被观察的对象展开,从而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使观察获得的信息转化成为系统的、完善的知识。当学生用感官出初步观察水的特点出现不同的观察结果时,颜老师先引发学生思考:“都是看闻、听、尝,为什么有的小组观察的结果不一样呢?怎么办?”学生马上想到再进行实验观察。这时,颜老师提供了有结构的材料:牛奶、白醋、白糖水。学生带着明确的观察目的,进行水和牛奶、白醋、白糖水的对比观察。

从课上情况来看,学生观察时秩序井然,由于学生观察目的明确,同时有意识地进行比较,所以顺利地归纳出水是无色的、透明的、无味的的特点。

教学细节是透视教学素养的放大镜!它往往能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课堂是由多个细节组成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成精彩的课堂,还需要我们不断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去关注每一个课堂细节,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释放学生的思维

——听《衣服能产生热量吗》有感

柯桥区华舍小学 黄建刚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名师论坛在杭州顺利举行,特级教师们展现的课堂精彩纷呈。其中,沈晓英老师执教的《衣服能产生热量吗》让我深有感悟。沈老师“基于标准的核心素养”出发,展示了一堂来自于学生生活场景作为素材并用学科教学理念来达成核心素养目标的课堂教学范例。她的课堂朴实中带有惊艳,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将素养、教学、评价三者很好地嵌合在一起。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沈老师充分释放了学生的思维,做到了“从学生前概念入手,往正确探索路引导,到学生新知识建构”。接下来,我从这三方面具体开展:

一、从学生前概念入手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深化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而在这一理解过程中,就是要强化学生前概念中正确的部分,纠正错误的部分。沈老师在教学开始阶段,抛出一个问题“衣服会不会产生热量”,让全体学生进行自由辩论。在学生的自由辩论中,学生们的前概念尽显无余,有学生认为“衣服不能产生热量,衣服不是活的生物,只能保存体内散发的热量”,也有学生反问“如果衣服会产生热量,那么为什么羽绒服摸上去不发烫”等。这些前概念让沈老师清晰地认识到学生们目前的认知情况。

其次,在理性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沈老师设计了初稿和修正稿。各个小组在完成初稿的过程中,也凸显了学生们的已有认知,如一组学生把衣服平铺在桌子上,将温度计用夹子固定在上面,观察衣服温度有没有变化。孩子们呈现的各个方案让沈老师有一个后续准备,为实验开展做好指导工作,确保每一组学生较好地完成实验。

二、往正确探索路引导

小学科学课标指出,科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这是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通过引导,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沈老师在导入环节再现5张生活场景,让学生观察图文,主动地去发现这节课要研究的科学问题。紧接着在理性设计实验环节中,教师的多处引导让学生走向了正确的探索方向。如“要借助的实验材料,分别模拟什么”,“寻找怎样的证据”,“你希望他改变还是不改变”等一系列的引导,让学生们慢慢地搭建起衣服是否会产生热量的实验方案。

三、到学生新知识建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让学生们进行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沈老师让学生在开展辩论会的过程中,由原先正方、反方人数差不多的情况下,到最后反方只剩下一个人。在这一过程中,反方的人数逐渐的减少,一个个叛变成为了正方,出现这一现象正是因为学生的原有知识在辩论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小组实验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之间彼此了解,互帮互助,在表达自己看法的同时也能吸取别人的不同看法,在交流中建构新的知识,并将这种新的认知表达出来。沈老师也安排了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将原来的初稿进行修正,并记录到修正稿这一栏。

沈老师的课让我收获颇多,这种收获不仅是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更是各个教学环节设计的理念。

《认识水》随感

柯桥区双梅小学 沈洁

有幸参加了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名师论坛活动,聆听了四堂课,现对第二堂颜世萍老师的《认识水》这一课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总体评价

这是一堂比较精彩的科学课!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

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能在动手实验中感知科学知识。

二、分点评价

1. 教师的“引”,注重探究方法

对于三年级小朋友来说,颜老师的这堂课是循循善诱,逐步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从猜谜导入,谜底不难猜。但颜老师的谜语中包含着水的一些信息,让小朋友来说一说。这么简单的一问一说,却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埋入,告诉小朋友要要善于去挖掘信息。探究活动一:引导学生利用感觉器官认识水。听课时我发现颜老师引的很到位,这个许多老师也是这么在做的。之后的排顺序让我没想到,也是我本次听课中的另一个收获。用感觉器官认识物体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这一点我在平时没怎么重视。在本课中讲究科学的方法这一点颜老师做得特别棒,三年级是学习科学课的起始阶段,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有利于之后的学习方法。怎么闻怎么尝想必在这堂课上给小朋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 学生的“述”,展现探究真实

活动二分组观察水第一次观察后,颜老师用实物投影仪一一投出每小组的观察记录报告单。把大家的观察记录汇总起来,有异议和不完善的也保留着,不急着给学生定下结论,符合学生的认识观,科学知识不是强加于人,而是在不断探究中去逐步完善。之后的第二次观察也是对之前的认知进行不断深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通过比较去发现,通过自己探究去发现。颜老师的哪些方面有了调整这一问尊重学生求知,通过两次观察学生的意见都统一起来,渐渐往正确的方面走去。

3. 师生互动,拓展探究之路

水的分布及用途这一环节中,颜老师通过图片等资源来引领学生,让学生来表述自己的想法。一个大水桶,一小桶,一小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到了什么?还倡议小朋友来一场节约用水的点子收集比赛。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一课中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淡水资源非常的稀少,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避免浪费。让这种珍惜水资源的活动延续在课外,让意识存在在现实中,让科学课的探究延伸到为社会献上一份力量。

对于本课我有一些建议:可以用上现代教育新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比如记录报告单可以拍照呈现出来。


科学课堂,“度”很重要

                        --------听《衣服能产生热量吗》有感

                       柯桥区实验小学 徐铁柱

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名师论坛上,我有幸聆听了宁波市行知实验小学沈晓英老师执教的《衣服能产生热量吗》一课。课堂上,沈老师从“基于标准的核发素养”出发,展示了一堂“素养+探究+评价”的科学课堂,让我感触很深。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是当下小学科学课堂的重心所在。而核心素养的培养,我认为探究还是一条必经之路。因此,对探究维度的把握,关系到了科学课能否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所在。沈老师的这堂课对探究维度的把握,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一是科学探究的力度,二是科学探究的宽度,三是科学探究的深度。

一、科学探究的力度

科学老师们总是把探究挂在嘴边,但什么是真正的探究,探究到底应该怎么开展?很多时候都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沈老师的课上则是真正做到了把探究贯彻到底,整堂课从始至终都始终围绕着“衣服会产生热量吗”这一主题展开。从一开始让学生自己表达观点,到后面自主寻找证据,再到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很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当只有一个学生认为衣服会产生热量的时候,沈老师能及时给予这位学生以支持,主动和这位学生站到同一个立场上,真正体现了探究的本质所在。我觉得这些举动,就是探究的力度所在。

二、科学探究的宽度

人的思维有多宽,探究就有多宽。平常教学中也上过这堂课,对于这堂课的探究,大多数老师无外乎停留在对衣服(或毛巾)进行不同时间点的温度测量,通过对不同时间点衣服的温度的对比,得出衣服不会产生热量这一观点。但沈老师在这堂课上,对这一单调的探究活动进行了大胆的引导,学生提出了多种不同方式的探究实验:有直接测量衣服温度的;有在衣服里包裹常温水,并测量水温的;有在衣服里包裹常温水,但测量衣服温度的;也有在衣服里包裹热水并测量水温的;还有在衣服里包裹热水却去测量衣服温度的。这一引导,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衣服会产生热量吗?一下子让探究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科学探究的宽度。

三、科学探究的深度

科学探究是无止境的,一个科学问题的结论都只是暂时的,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都有可能产生新的变化和结论,小学科学课堂亦是如此。总有科学老师认为,能在课堂上把科学问题挖得越深,越能体现科学思维,越能体现课堂的探究性。其实不然,我们的科学课堂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情,还需要考虑到课堂的限制所在。在本堂课中,沈老师对科学探究的深度把握也是恰当好处。例如,在学生提出不同的探究方式后,沈老师能及时引导学生,不同的探究方式,要从不同的角度来验证实验结果。特别让学生明确,我们记录的是衣服的温度还是水温?衣服的温度的变化能证明什么?水温的变化可以证明什么?常温水和热水的变化又有什么不同?这些明确又清晰的引导,让学生更能够理清实验的方向,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探究活动。而不是把所有问题都让学生自己来解决。

当然,在本堂课上,沈老师的教学中有些地方还是值得商榷的。比如,学生在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进行修正后,想要开展探究时,教师却以实验器材不够等问题,让学生改变原有的探究方案。一方面,这容易打击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也会给听课老师留下课堂脱节的感觉;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沈老师课前对学生的预估出了偏差,对学情还不够了解,课堂教学准备不够充分等问题。

总而言之,我觉得科学课堂把握探究这个维度很重要。只有把握得当了,才能让学生真正通过探究来提升自身有科学核心素养。


《衣服能产生热量吗》听后感

柯桥区马鞍镇望海小学 孙云妹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目前普遍认为科学素养主要包括:实证意识、科学概念、探究能力、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特级教师沈晓英老师执教的《衣服能产生热量吗》就是从“基于标准的核心素养”出发,向我们展示了一堂源自于学生生活场景作为素材并用学科教学理念来达成核心素养目标的课堂教学范例,我也有幸参加了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名师论坛活动,其间也收获了很多。下面就沈晓英特级教师执教的《衣服能产生热量吗》一课谈谈自己的听后感受:

1. 以寻找证据为导向,促成学生的实证意识

科学的本质是实证,证据意识是实证意识的重要方面。课堂上,沈老师注重引导学生重视证据,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不能妄下结论,一个结论的得出必须要有充足的证据,让学生经历了寻找证据的过程,这对于培养实证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整节课中,沈老师由始至终以寻找证据的方式进行引导。课始,学生的证据意识就被老师领着走,并由此开始了寻找证据之旅。

在第一个环节中,沈老师在学生做出衣服是否会产生热量的选择后,让两队学生分别阐述支持这一选择的证据是什么?有的学生认为衣服只能保温,人在不穿衣服的时候衣服没有产生热量,有的学生认为冬天穿了衣服人就热起来了是因为衣服在产生热量。经过双方的一番辩论后,学生又重新做了选择。在第二个环节——设计实验方案中,当学生说了验证的方法后,沈老师追问:“你觉得需要寻找什么证据来说明你的观点?”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在汇报交流时逐渐养成“有据猜测”、“有据说理”的习惯,进而形成并发展实证意识。

2.以前概念为切入点,建构学生的科学概念

学生的前概念,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是错误的。错误的、一知半解的前概念是学生建构正确的科学概念的绊脚石,找准学生前概念中存在的误区,利于我们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例如课一开始,沈老师出示了5张学生测量衣服温度的图片,引导学生提出科学问题:“衣服能产生热量吗”。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进行举手选择,觉得衣服会产生热量的站到讲台前,觉得不会产生热量的坐在位置上。这个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其他的干扰因素,会和不会各约占据了一半。然后让双方各自进行思辨:支持你的经验认知的证据是什么?当最后只剩下一位同学站在讲台前时,沈老师并没有急于去纠正该同学的错误概念,而是和其他同学一起去寻找证据,学生发现原来自己的猜测是不对的,错误的前概念就被转变过来了,并建立了正确的认识:普通衣服是不会产生热量的。

3.以探究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学习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探究活动。而我觉得探究活动体现在整节课中,沈老师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引领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探究环节,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有所成效,沈老师只是给我们作了一个范例,更多地需要我们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改造教学流程长期地去关注、实践和探索。总之,教学中我们要学会有意无意的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经过小学阶段的科学学习,学生的核心素养必定会有所形成和发展。

观察中提升孩子的科学素养

柯桥区湖塘中心小学 柯国华

十月,有幸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名师论坛活动,聆听了特级教师颜世萍老师《认识水》一课,感触颇深。颜老师把科学观察的培养演绎到了极致,通过本课,孩子们对于科学的观察探究的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

一、 观察方法的多样性。

本课的科学探究活动颜老师重点落实在学生的科学观察上,可以上整堂课中观察活动至始至终。首先,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感官进行科学观察探究。用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耳朵听,皮肤(手)摸等方法对水进行观察,初步认识水。

然后用对比观察的方法进一步对水的特点进行认识。通过对牛奶、醋、白糖水的观察,进一步认识到水与这几种液体的不同特点,更进一步认识到水的特点。通过把水装入不同形状的器皿中,认识水形状的不固定性,同时巧妙地认识了水的另一种形态——冰,并落实固体和液体的科学概念,探究过程自然而巧妙。

最后,有宏观的观察方法认识地球上的水。通过资料、图片,从宏观的角度认识地球上的水,既是对水的各种特征的再认识,更引导孩子们对环境保护,特别是水资源的保护起到了较好的渗透教育。

、观察的有序性

本课中,颜老师特别注重观察的有序性。通过感官观察水时强调认识事物一要按一定的顺序,二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一看二闻三尝四听五摸,这一操作看似给了孩子们一定的框架,限止了孩子们探究的自由。但其中却渗透了科学观察的客观规律和要求,这是也是我们人类认识世界的常用顺序,在无形中为孩子们认识其他事物的方法起到了引领作用,看似不经意的规矩却揭示了科学观察有序性的重要。本课中无处不体现观察的有序性,对样本水的观察——相近液体的观察——特殊水的观察(冰、固体)——自然水的观察(图片)。正是老师的精心组织,使得孩子们观察能够层层深入,有序而又科学。

三、观察材料的结构性。

水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何在本课中使得孩子们对水这一事物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在认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有效的观察方法,从而促进孩子们的科学观察素养。个人以为颜老师对观察材料的结构性作了精心的准备,并通过材料的结构性,较好地达成了孩子们观察方法及能力的培养。

先通过样本水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道、会流动的液体。然后针对有无气味这一不统一点,出示第二套材料:牛奶、白糖水、白醋。牛奶则是对于水的无色无味特点的进一步深入认识,白醋是对于水的无气味的对比认识,白糖水则是对于水的无味道的对比认识。对水的无固定形状则是先利用不同形状的器皿认识水,然后通过装水的气球体验水的形状的不固定性,不同的材料,从看到用手体验,更进一步认识了水的特点。真是老师对材料的精心准备,使得孩子们在课堂上 对水的认识更为全面,更为科学。

当然,本课中颜老师对于孩子们的观察还是以扶为主,指导细致,面面俱到,如果在本课后面的观察探究中,能适当地放一放手,在前面指导观察的基础上,充分放手让孩子们进行观察探究,或许孩子们的科学观察探究能力会有更大的发展。


也谈小学科学课堂之探究魅力

                      ——《水的压力》听课有感

                       柯桥区中国轻纺城小学 韩桂英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学生对学习对象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探究活动作为科学的根本,也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充实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注重的就是要让学生亲身去经历一个个活动探究的全过程,科学探究既是我们课的学习方式,又是我们课的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探究”既是方法又是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和主要途径。但是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核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科学探究学习正是科学课的魅力所在。 

本节课基于学生的“前概念”,首先通过第一次“玩水”实验初步感受水是有压力的,给予学生充分的“物体在水中会受到压力”的时空体验;然后通过实验动手,观察扎有橡胶薄膜的塑料瓶的薄膜在水中的变化,引导学生开展分析,形象直观地获得物体在水中会受到压力和压力的方向;接着,开展影响水的压力大小因素的科学探究,再借以数字化实验系统科学地收集数据,对水的压力大小的特点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最后,首尾呼应并介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就,将所学科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应用。

本节课的学习是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为载体,为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和探究的机会,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科学技术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

一、亲身体验,感知水压,激发兴趣

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学生对探索事物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态度将会直接影响。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进行自主研究,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有见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善学”。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好奇、遐想而又喜欢动手的学生极爱上科学课,因为这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探究过程。由于过去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学会与掌握书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的,所以,尽管也尽量采用探究法教学。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出科学结论并自悟学习的方法。

曹老师利用“学生玩水”的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时空,让学生借助一次性长臂塑料手套,伸入装有2/3水的整理箱中,体会不同深度处和整理箱的侧壁处,交流描述手的触觉,分析产生相关触觉的原因——利用触觉感知到水对手的压力。正是由于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生疑,敢于发问,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教师要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教师设计的情境就是起到“引领”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的作用,使学生对这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观察体验思考,明确压力方向,鼓励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鼓励、支持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自主、合作、和谐的氛围,把“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主人的权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曹老师在“手放入水中玩”体验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汇报出水的压力四面八方。在学生体验“扎有橡皮膜的塑料瓶在水中会变形”,在体验活动的基础上提出“水的压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有依据地猜想。

爱因斯坦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学生们通过不断地自行探求,从中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逐渐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在学生自行探求中,我们并不在意学生的探求结果,而是注重学生的探求过程,所以学生们有了探求的时间和探求的自由。从而为他们认识事物,揭开自然奥秘,打开科学之门提供了便利。虽然学生们的认识事物的结果在我们大人看来是可笑的、幼稚的,但是我们的学生们却觉得十分惊奇,很了不起,这种惊奇是促使学生们加速对事物进行探求认识的一种刺激。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把一切都推给学生,自主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

三、大胆猜想假设,影响压力因素,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

科学知识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科学与生活的结合,能赋予了科学教学以生机和活力,赋予了学生以体验和灵感。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教材内容为发展学生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应该在深钻教材的过程中,更好地挖掘教材中的各个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在经历问题提出,做出猜想、在这些体验活动的基础上提出“水的压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有依据地猜想。借图片介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就,领略我国潜水科技的发展,激发探索知识的求知欲,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的猜想,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学生创新能力的锻造创新能力是智力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明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探究一个新的知识之前,要让孩子能“回”到生活中,在孩子们对生活的“再”经历中找出原本蕴涵在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这样的探究才够自然,学习才够轻松。创新能力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从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锻造创新能力,是科学教学追求目标。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中新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凸现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角度出发,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不同的典型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产生问题,让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始终围绕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或目标进行,使科学问题具体、切口小,而且贴近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呈“螺旋式”上升,让学生真正的“亲历科学”,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我们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牢固树立探究学习的问题意识、实践意识、参与意识、开放意识,学生的探究学习就一定会焕发出一片新的天地。


《水的压力》 :让科学探究更有效

                         柯桥片区钱清镇中心小学 李清

本次特级教师名师论坛,有幸再次聆听了曹庆明老师的课堂,曹老师的课堂渗透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再加上曹老师丰富的教学语言,夸张的肢体表现,让学生的探究一浪高过一浪,值得我学习,接下来我从曹老师“探究兴趣的激发”、“探究方法的多样”、“探究评价的到位”三方面讲讲曹老师“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科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科学核心素养包括学生的科学探究、科学观念、科学思维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科学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具有科学探究的意识,能在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形成猜测和假设,利用科学方法获取和处理信息,形成结论,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价、反思的能力。

曹老师在课堂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值得我学习,下面我就来一一说明:

一、探究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动力,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探究开始的第一步,能保证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活动的关键。曹老师在课堂前,通过自身手臂装袋子,感受水的压力,通过将感受流露给学生,引起学生想尝试的欲望;在课堂中曹老师如何来保持学生的兴趣呢?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追问,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后来解答,非常的有效,学生通过一个实验,得出了自己的发现,再通过思考交流自己的结论。曹老师如何让学生的兴趣得到升华的呢?通过蛟龙号下潜数据,发现了水的压力之大,学生有进一步探究水压力值的大小。

曹老师不光从课堂教学环节中处处吸引着学生数据,还从探究材料方面,也在激发着学生探究的欲望,比如从课堂开始的装有薄膜的水瓶,通过膜的鼓起方向,判断水的压力,非常的形象。一只探测器的出现,是学生对本节课材料的兴趣达到了高潮,学生都渴望运用如此高科技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真正的激发起了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走上了科学探究之路。

二、探究方法的多样

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起引导的作用,曹老师在课堂中很好的扮演了主导者的作用,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定性的观察水的压力,曹老师而是先让学生进行预测薄膜在空气中的凸出方向以及跟力的方向的关系,通过这个预测做好接下来探究的基础,再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保证了学生探究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在学生定量进行水的压力大小测试时,曹老师进行了演示实验,通过膜的凸起到引入“传感器”说明数据,学生一方面掌握了传感器使用的方法,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了水的压力大小,让本次探究活动更加的有科学味。

三、探究评价的到位

科学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本节课中曹老师对学生探究活动中的发现及时跟进评价,而且评价的内容不是那种随口溜的“你真棒”“你真好”,而是有针对性的评价,学生在这样真实的激励下,学生探究的劲头就将更加的足,帮助学生建立了探究的自信心。

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了课堂内,更应该走出课堂,在本节课中,曹老师提供给学生的信息中,许多来自当下新闻,比如蛟龙号潜水深度,但是曹老师的精明之处不是用它了一下,而是用了两回,通过我们挑战蛟龙号的延伸探究活动,激励我们学生好好学习,为国家的出力,虽然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个目前不可能超越的问题,但是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这粒科学的种子,我想这也是无形中在促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曹老师这节课从探究兴趣激发、探究方法的多样、探究评价的到位让学生经历一个难忘的科学探究活动。

但是,在曹老师的这节课中,我也发现了学生的参与率比较集中在几个同学身上,特别是几个小组的核心成员,而一些比较弱势的学生就在课堂中几乎没有了说话的机会。如果能在课堂中主动的邀请这些学生也来参与课堂,相信这样的课堂就变得更加完美了。

TOP
4#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价有别,仔细读来受益匪浅。
TOP
5#

有反思,体现的是一种内化与收获!赞绍兴柯桥的科学老师们!
TOP
6#

有所学,有所得,有所思!共同成长!
TOP
7#

给柯桥的科学教师赞一个!
TOP
8#

细细读来,有益自己。
TOP
9#

谢谢金老师和柯桥各位老师的分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