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绍兴区004号gray0(两个人)作业专帖 [复制链接]

11#

教学实录及反思(二)

爆米花失败后……

在上《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时,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把生玉米变熟,让孩子们猜测并验证玉米在变熟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课前我特意去种子公司买了一袋玉米种子,因为是做种子的,看起来都非常的饱满和健康,准备课上让孩子们都来亲身体验玉米变熟的过程!

课堂中:……老师出示一杯煮熟的玉米粒。问:这些玉米粒是生的还是熟的?

            生在观察后确定:熟的。

            师:那你知道这些玉米是用哪种方法变熟的?

            1:煮熟的。

            2:烤熟的。

             ……

      师:为什么你这么认为呢?

      生1:因为我发现玉米没有焦,而且很涨,我想肯定是放在水里煮熟的!

      生2:我猜的,烤玉米也很好吃的!

      生(其他):如果是烤熟的玉米肯定会焦的!至少应该有点黑!

            师:那么到底烤熟的玉米是怎样的呢?会跟生玉米发生哪些变化呢?

             ……

            ( 在交流好存在的危险及注意点后,烤玉米的活动也就开始了。)

    曾经看过一位老师上烤玉米,玉米只要烤一会儿就会变成爆米花,而且还有很香的气味。本以为通过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清楚的观察到这一切变化,可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居然没有一个小组成功的爆出玉米花,花了很长时间,直到玉米粒渐渐烤焦变黑,还是没有成功!我起初以为学生的操作存在问题,就说:让老师来试试!没想到结果还是和大家一样!

怎么办呢?难道是直接说玉米烤着烤着会变成爆米花?这肯定不行,孩子肯定不服!于是只好就现在的结果让大家来说一说:烤过的玉米和生的玉米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说着:有香味,玉米焦掉了,很黑,烧焦的气味……这节课也就在孩子们积极兴奋的参与中,在我的失意中结束了。

可能孩子们并不知道有什么错,然而我的心头却一直有个疑问:怎么就爆不出玉米花呢?回到办公室我又试了几次,还是一样的结果!难道是玉米种子受潮了?于是我把这些玉米种子又晒了晒,一试还是老样的结果!怎么会这样?上次课上明明能爆出玉米花的,怎么我上就爆不出来呢?打电话询问了兄弟学校的科学老师,他们也成功了!烤的方法也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是他的玉米粒是从超市买来的,而我的是种子公司买了的。一定是玉米粒的原因,于是我又从超市买来了一袋玉米粒。拿出几粒在火上一烤,很快就变爆米花了!在一阵成功的喜悦后,我把两种玉米粒放到一块进行比较,发现确实有很明显的区别。种子公司买来的玉米颜色特别深,好象种皮特别厚!而超市买来的颜色很浅,好象种皮特别!我想可能就是这个原因,种子公司的玉米是用来做种子的,种皮很厚,而这中常压下的烤不足以让它的种皮涨开,所以一直爆不出玉米花,直到被烤焦发黑。本以为到种子公司可以买来更好的玉米粒,结果却成了实验失败的原因。

薄米花失败了,却让我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活动,让我体验了失败的郁闷,品尝了探究的喜悦,多好的一个过程!如果能让我的学生也能经历这一个探究的活动那该多好啊!于是我又专门设计了《爆米花》这一课。

课上,我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酒精灯,金属匙、4粒玉米等。让我们再来烤烤玉米吧!

孩子们的积极性还是很高,都参与到了烤的活动当中。有的同学却在嘀咕:又要烤焦闻焦味了!呵呵,他们完全不知道玉米粒已经换过了,他们上次的经验告诉他们肯定是会焦的!

“啊!”一个小组的操作员叫了起来,还把工具掉在了地上,好象是吓了一跳!

“爆米花?”“爆米花!”“爆米花!”“哈哈…”他们小组相当的兴奋。

其他小组的成员被弄的一头雾水,眼中流露出了羡慕的眼神!很快其他小组也成功的爆出了玉米花,教室里充满了喜悦的表情和惊喜的叫声!同时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老师,为什么会这样?怎么会变成爆米花的?能吃吗?

“大家想想看,玉米是怎样变成爆米花的啊?”我说。

1:玉米先是变热了,有些香味,后来就一下子变成爆米花了。

2:像爆炸一样,还有“嘭”的声音!

3:我想可能是玉米太热了,涨开来了,是热胀冷缩的原因。

……

突然有一个学生发问了:上次我们烤的玉米怎么没有变成爆米花呢?这是为什么?

正好,我趁此接下去问:对啊,上次的烤焦了,没有变成爆米花,这次的怎么会变成爆米花?是什么原因呢?

1:可能上次烤的方法不对!(马上遭到了驳斥:我们还是一样的方法烤的。)

2:可能是玉米的原因。(其他学生有的在沉思,有的若有同感的点点头。)

3:老师,上次的玉米和这次的一样吗?

我说:上次的玉米粒我是种子公司买的,这次的是从超市买的,质量都很好的!

这时,下面就有学生要求想看看上次的玉米粒!

我一看时机已经成熟,就给每个小组又提供了上次的玉米粒。

孩子们拿到之后就讨论开了!

1:我发现这两种玉米粒颜色不一样,上次的好象颜色更深。

2:会不会是潮掉的啊!

3:不潮的,都是干的。我咬过了,都很脆!(手里拿着咬碎的玉米。)(其他学生笑。)

4:会不会是玉米的种类不一样的原因?

3:我也发现上次的玉米粒颜色特别深,好象皮特别厚……

他的回答好象得到了共鸣,很多学生都说:肯定是皮太厚了,所以爆不开!

我问:是不是这个原因呢?你有办法证明你的观点吗?

1:我们可以把上次的玉米粒的皮用小刀刮点薄。

2:这次的玉米当中我们找找看有没有皮比较厚的,看看是不是能够爆出来?

……

(我发现这时候的孩子们是多么的聪明!他们现在的思维好象特别的严密,这一切我惭愧自己都没想的这么周密!)

我说:那大家赶紧用自己的方法试试吧!

同学们有的在刮皮,有的挑了皮比较厚的已经在烤了,有的还要上我这儿挑选,好不热闹!看着他们这么投入,我也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下课前3分钟,我组织大家又交流了一次。这时已经有几个小组得到了验证结论。

生:我们小组把超市买的玉米按皮的颜色深浅分成了两堆,各3颗。结果颜色浅的3颗都成功了,颜色深的3颗只有1颗成功的,其余两颗都像上次一样焦了!而上次的玉米粒颜色都很深,所以都爆不出来!我们想:颜色深的可能皮比较厚,所以,我们觉得就是皮厚薄的原因。

(多好的回答!不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既然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验,探究还不算成功吗?)

下课零声响了!还发现了很让我感动的一幕:班级当中的一个班干部组织收集了大家课上的爆米花,说是扔掉了可惜,收集起来还可以和班主任老师一块分享科学课的成果!

 

 

TOP
12#

教学实录及反思(三)

“老师,这样做太傻了!”

 

上虞市实验小学   章兴波  邮编:312300

 

[ 背景引言 ] 《我来造一张纸》是三上科学《纸》单元中的第二课时,学生们在上了第一课时《纸的观察》后,就产生了许多想了解的问题,其中“纸是怎样造出来的?”这个问题就非常突出,所以能自然而然地引出第二课时《我来造一张纸》。在我的印象中,这正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一课!在这节课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们亲身经历造一张纸的过程,同时通过造一张纸的活动体验,让孩子们感受到纸张的来之不易,培养他们珍惜、节约用纸的良好习惯,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纸的兴趣。

[ 情境描述
                ]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亲身经历自己造纸的过程,我给每个小组都准备好了一套材料:包括水杯、水槽、一次性筷、筛网、毛巾、一张干净的纸巾等。课一开始,我先和孩子们一起交流了古代的造纸术,在给他们观看了一段工厂造纸的录象后,我诱惑的问道:我们也来造纸吧?孩子们异常的兴奋:“好!”“耶!”于是我就在孩子们期待的注视下开始了自己的示范。我先把一张纸巾撕碎、浸湿,放入杯中捣烂,再倒入水槽里调成稀纸浆,然后用筛网取了一层稀纸浆,并用毛巾把水吸干,最后揭下了一张纸!本以为所有的孩子都会被我的示范征服,因为以前也都是这样的!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几乎所有的孩子在我揭下纸的一刻,发出了整齐的“啊!?!”声!可正当我想说:“你们也来试试造一张纸吧!”时,突然有个声音出现了:
        
“老师,这样做太傻了!本来就是一张好好的纸,故意把它弄烂再来造纸这太傻了!……”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真的很伤士气!虽然孩子们后来还是兴致勃勃的经历了造纸的整个过程,而且还相当的成功,但是我并没有感到一丝的快意!是啊,把一张好好的纸故意撕碎、捣烂,再去做一张还没有原来好的纸,这的确挺傻的!怎么我就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呢?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接触这一课的内容了,以前也怎么没发现?我深深的自责自己到底有没有读懂教材!后来在教研组老师的帮助下,我修改了教学方案。把准备的材料中一张干净的纸巾换成了学生使用过的废纸,并创设了纸的回收再利用的情境,这样开始造纸活动就合乎情理了,也没有“傻”的嫌疑了!然而使用过的纸是脏的,做成纸浆后更脏,有的学生还真的嫌脏不肯动手了。幸好这次事先我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我趁机给孩子们讲到:“是啊,为了节省树木资源,我们经常要回收利用废纸、脏纸,造纸厂的工人们天天都要跟它们打交道,他们是多么的不容易啊!”然后,我再给孩子们播放那段造纸厂的工作录象,同时还请学生配上了一段有关造纸厂恶劣工作环境及污染环境的话语,引导孩子们去节约用纸,保护环境。这时,我突然发现原来科学课堂上也可以这样的安静!这样的以情动人!原来科学课上还可以这样来“品德”!我想可能正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了自己亲身的经历,所以他们才在情感上了得到了一次真正的体验!

[反思与讨论]
            

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以情景为中心”的科学课堂的无限魅力!

一、合适情景,“趣”中也有“理”。

以前我总一味地认为科学课堂就是让孩子们去经历一个又一个的活动、实验,而并不用心去考虑活动本身是否科学合理。从而导致了上面的一幕:“老师,这样做太傻了!”是啊,真太傻了!哪有故意把好的纸弄烂再来造一张比原来差的纸的道理?一语惊醒梦中人啊!我们的科学活动应该是一种客观而且理性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应该让孩子们感觉到是有价值的,而不是“傻的”!我们在追求让孩子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趣味时,也不能忘记活动本身的合理性!我最大的错误就在于自以为这样的活动孩子们肯定是感兴趣的,而且只要孩子们兴趣高昂的经历了造纸的活动过程那就够了。所以在准备材料的时候,我只是在选择怎样的纸巾更容易化成纸浆,更容易实验,压根没想到纸的新旧。同样是造纸,用新纸造纸是“傻的”,活动本身也很难被孩子们同化,只是一个独立的活动而已。而如果用旧纸造纸,那是回收再利用,合乎情理!活动也将被孩子们真正内化,达到影响他们自身行为、态度、价值观的作用!这才是孩子们需要的真正的科学活动啊!

二、亲身体验,《科学》也品“德”。

教育界流行着一句话:“你听了,但是你忘了;你看了,把它记住了;你做了,你理解了。”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视学生活动的过程!而如果能让这个活动的过程更加的生活化、情景化,让孩子们都能参与其中,那他们将会有更深的体验,有更多的感悟!就像孩子们在经历造纸活动后,如果是一开始的新纸造纸,孩子们将不会有回收利用废纸的亲身体验,他们也将很难体会到造纸时的“脏”以及对水的污染!即使老师指出要节约用纸、保护环境,那也只是空谈而已,乏而无力!而如果用旧纸回收造纸,孩子们就体验到了:原来废纸还真的可以回收再利用,这样还可以节省树木资源,保护了环境,多好啊!而且用旧纸回收造纸时,学生还会体验到:原来造纸还挺脏的!正因为有了这种体验,才会有孩子怕脏不敢下手的情况出现。此时,再渗透造纸的困难及污染,孩子们才真正体会到了纸张的来之不易,以后应该节约用纸了!你看,这么兴奋的科学课堂,孩子们居然一下子这样的安静了!这不正是孩子们有了亲身的体验,有所感悟的表现吗?即使这时孩子们不能用语言明白无误地讲出他们此时的感受,但我绝对相信他们已经默会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陶行知先生曾经也说过“生活即教育”,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如果我们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个个活动时,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景,那我们的科学课不也就可以这样品“德”了吗?只要我们从孩子们最贴近的、寻常的实际生活入手,精心创设科学活动的教学情景,让他们贴近生活,进入角色,那么,孩子们在真切的体验中就一定会有真实的感悟,道德情感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科学》也品“德”,岂不美哉!

 

TOP
13#

教学案例及反思

谁能看到酒精溶解在水中了?

浙江省上虞市实验小学——章兴波

邮政编码:312300

过程描述:

在上《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这节课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给孩子们准备了酒精、香油、墨水、牛奶、等等各种液体。课上重点让学生来判断各种液体之间的溶解及不溶解现象,心想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这太简单了。我成竹在胸地上课了,第一个实验就是判断酒精是否能溶解在水里?经过了猜测、实验之后,我让学生自己下结论。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能够溶解,我当然很高兴啊。就在这时,我听到了一个平时很少听到的声音:“谁知道啊?酒精也是透明的,水也是透明的,到底有没有溶解又看不到!”孩子们一听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就产生了怀疑,怎么办?显然这已经出了我的意料!怎么办?是用作为老师的权威把结论呈现?这样说:酒精确实是溶解在水里了!这显然是很不科学的,也违背了我一贯坚守的科学实验要实事求是的原则!我没有这样做,而是说了这么一句:“这是我们这节课发现的第一个问题”。然后在板书上打了个问号,把问题留了下来,就接着上后面的内容了。

接下来还有类似的一些液体间的溶解实验,学生在实验、在猜测、在下结论。而我正在为那个问号发愁。在学生经历了各种液体间的混合溶解之后,希望终于出现了!有一个小组向大家展示了他们的混合物——酒精和香油,它们也不能溶解,而且酒精在香油的上面。我心想机会终于来了,鼓励大家也都试试,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显然各小组的结果和那个小组是一样的。正当我要启发大家回过头去思考刚才酒精和水的问题时,有一个学生很激动的站了起来大声说:“我知道怎样做可以解决刚才的问题了?把水、油、酒精放一块儿看看就行了!”很多孩子好象已经听明白了,也有一些还不太清楚!于是我鼓励听懂的孩子再来说说怎样进行实验。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讲着:“先在试管中放好水,再放入一些油,那么油肯定浮在水上的,然后再放入酒精,酒精肯定是在油的上面,这样就会有三层。接着,晃动试管或搅拌,让酒精和水接触,然后观察试管里是不是还会变成三层。如果酒精不能溶解在水里,它肯定还是要跑到油上面来的,试管里一定还是三层的。如果试管里只有两层了,那么说明酒精在溶解在水里了!”说的多好啊!我不禁为自己低估孩子们的能力而感到了惭愧!接下来的时间我就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实验去找到结论,果然成功了!孩子们欢呼了,比任何一次实验都要快乐!因为他们真正体验了科学,体验了问题,体验了成功!

 

反思与讨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对科学课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让“实事求是”成为科学课堂的品质。科学探究是有趣的,是学生感兴趣的,但科学探究更应该是严肃的,真实的!科学课堂呼唤“实事求是”的探究品质!作为科学老师我们都知道,任何的观察记录、实验发现、探究结论都应该实事求是。而且我们也不会忘记去强调这一点!那么我们的学生是否真能做到实事求是的探究了呢?我们自己是否时时都做到了呢?其实这节课前,我已经做过酒精与水的混合了,我也发现这看不出来,但经验告诉我酒精肯定是溶解在水里的,而且可以无限制的溶解,所以也就承认了!现在回头想想真是惭愧!我不知道其他科学老师是否也曾遇到过凭借经验而忽视现实的行为,而我想说的是:老师们,让我们先实事求是吧!从这节课课堂上的反应看,实事求是的学生还是有的,起码有一个学生能“小声”的说出他的看法,也正是他的这种品质拯救了我——他的老师!让我有机会选择悔过,实事求是的呈现出了这个问题!而事实也证明这样做的结果是对的!实事求是的探究品质光靠简单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这样的身体力行才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虽然这次我问心有愧,但我相信我的学生们在经历了这一次之后,会有更多的这样的“小声”者站出来,同时我会选择不断地向“小声”者学习,并让他们成为“大声”者!真正让“实事求是”成为科学课堂的一种品质。

二、让“质疑”质出创新的火花。课后我在想这节课缘何精彩?不是我老师,是学生!是学生的勇敢和质疑!而这样的质疑往往会被我们老师忽视或讨厌,因为这样会打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计划,有些问题还会让作为老师的我们无法处理,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往往会采用避而不谈的方法蒙混过关,不敢、不愿去设置一些质疑的环节。其实我们大可以坦诚,这是问题,就要勇敢的说我不知道,相信我们的孩子,有时候孩子们可以做我们的老师!是啊,酒精和水混合后,由于它们都是透明的,谁能看见酒精在水里溶解了?多好的问题!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质疑,才会有接下来学生们活跃的思维,创新的验证手段,丰厚的收获!而正因为我的不敢,差点让孩子们失去了这么一个绝好的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确实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缘何重要?首先,从教师角度看,学生提出了不明白的问题,教师清楚了学生的疑点、难点所在,可以有的放矢地解决,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从学生角度看,1、质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不用强调,学生往往都会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积极主动的开展探究!2、质疑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会打破思维的平衡状态,出现活跃的不平衡,激发求得新的平衡,这正是: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常常质疑,激活思维。3、质疑可以培养学生求知情趣。学生想质疑,正说明他们对所问感兴趣。随着经常质疑,学生的求知欲望会更强烈,质疑情趣更浓。在这节课上,这些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学生质疑:谁能看到酒精溶解在水中了?到最后学生创新的设计出用油、酒精、水三者的混合来解决质疑。学生们成功了,我也笑了!我笑并不仅仅是因为学生们解决了问题,更因为他们的质疑点燃了创新的火花,让科学探究有了更多的收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