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文学,百年中国
——再读陈丹青《笑谈大先生》有感
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春节期间,家里事务繁忙,我随身也没带什么书,只有一本已翻阅过数次的《笑谈大先生》可供闲暇时间阅读。虽然说翻阅过数次,但这次读起来,依旧有一些不同的感悟。大先生鲁迅的寿命只有五十五年,而他带给我们的思考却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贯穿了一百年来的中国文坛与社会,这真是让人觉得十分有意思。
我对《笑谈大先生》的作者陈丹青不是很了解,不知道他平日的性格是怎样的。但就这本书而言,他给我的印象是极其严肃、有时还有点偏激的。整本书的文字也完全不是“笑谈”的感觉。这正和鲁迅相反。鲁迅文章的语言,看起来大多是十分轻松的,似乎文中所叙述的事都与自己没什么关系。然而,细细读来,却能品味出他对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倾注的感情与思索。
鲁迅生活的年代,正是被后人认定为黑暗时期的军阀统治时代。一提到它,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军阀割据、政治腐败、对外屈辱投降等等。在这时鲁迅写了几篇具有批判性的文章,于是像书中所说的一样,后人便把他当成了反对旧中国黑暗封建政治、社会的斗士,几十年来一直对他顶礼膜拜。这些想法固然是不错,但在我看来,鲁迅先生的文章之所以被人称道,恐怕不仅仅是因为此吧?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政治只是当下。”对他而言“永恒”的东西唯有方程。而我以为鲁迅在此方面与爱因斯坦颇为相似,只是对鲁迅先生而言,“永恒”的是他对整个中国社会,以及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精神进行的深入思考。陈丹青认为政治化扭曲了鲁迅,我对此大致表示认可。鲁迅先生几篇比较著名的小说,如《药》、《阿Q正传》、《祝福》等,都没有过多的涉及政治,只是一字一句的描绘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纪念刘和珍君》大概算是涉及到政治比较多的文章,然而鲁迅在文章中也没有直接表示对政治或者军阀政府的愤怒,更多的是对事件所体现出的“国民性”的思考。因此,鲁迅的文章大多读起来不太轻松,不太好理解,更不用说什么优雅的文学美了。
有人因此不喜欢鲁迅,甚至认为他的作品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根据陈丹青在书中所说,中国当代青年似乎都不怎么喜欢鲁迅,甚至有人认为应当把鲁迅的文章从教科书里拿走。这种观点,我无法赞同。在这些人眼里,似乎就只有那些风花雪月的文章算是真正的文学,只有像戴望舒《雨巷》那样的文字才有真正的文学美。然而这些人又何尝懂得文学呢?戴望舒的文字,固然是美的,足以称为真正的文学。但这世界上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文学,这种文学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感情,它所包含的是一种难言的、奇妙的智慧。只有真正懂得思考,懂得文学的人,才能去深入理解。陈丹青在书中流露出了不满之情,他不满人们用政治化的眼光去看待鲁迅。然而从本质上来说,摆脱政治化的目的还是为了让大家能真正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入的接近鲁迅,才能真正领会他的“枯涩”的文章背后的真正含义。
一百年过去了,中国文坛上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鲁迅,再也没有人能去思考鲁迅曾经思考过的那些问题,而那些问题中有些直到今天也没有解决。现代社会的人们,或对这些问题莫不关心,或对这些问题嗤之以鼻,几乎没有人会像鲁迅一样,去写文章专门思考这些问题,大约也没有人敢去思考这些问题了。即使有人还愿意思考“中国人民的劣根性”或者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也会被众多“爱国青年”们戴上“叛国贼”的大帽子,骂的狗血喷头,从此再不敢多发一言。如果鲁迅先生看到,不知会作何感想。我们的时代比起鲁迅的时代,究竟是进步了呢,还是没有呢?呜呼,这真是一种悲哀啊!
然而我们还是应该庆幸的。至少我们还有一个鲁迅,还有一个愿意去思考这些问题,并敢于写文章去发表自己的观点。正是因为有了鲁迅,这百年来的中国文学才有了一种力度,这百年来的中国社会才绽放出一丝思想的光芒。正是因为有了鲁迅,才让我们在纷繁的文学作品中,看到了思想所展现出的魅力。正因为有了鲁迅,才让我们如此清晰的看到思想对于文学的重要性,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一百年过去了,中国文坛与社会早已变了样子,如今已经不是鲁迅生活的那个黑暗时代。然而在歌舞升平的今天,却再也找不出像鲁迅一样的作家了。人们只习惯于那些轻松舒缓的文字,习惯于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又有多少人还记得,一百年前那个背负着思想的十字架,在黑暗中缓缓前行的文学家呢?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在那盏孤灯下奋笔疾书的身影呢?这实在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啊。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