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杭州萧山: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 以赛促研 [复制链接]

11#

参加萧山区小学教学能力评比的随感

萧山区益农镇小罗海军

    20164月至527日为期2个月的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学能力比赛落下帷幕,将近80位教师共同参与,我自然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从第一轮理论考试开始,到最后一轮上课比赛,每一轮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险象环生,回味无穷。

初衷:检验自己、查找不足

    刚开始我是比较想逃避这次比赛的,因为比赛太磨人,特别是这样的四轮比赛,第一轮比赛成绩就算第一,第二轮照样会被淘汰,随便那一轮都轻松不得,就算到了第三轮,第四轮也是险中求胜。在临近报名日子的时候,在旁边朋友的鼓励下,心想这样的比赛能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能最大程度的放大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于是上交了报名表。

过程:险中求胜胜负悬念

    比赛第一轮理论考试,考的是一些小学六年级和初中的知识,还是比较顺利的完成,对于后面的30分理论简答,得益于自己参加了省每月研修栏目,听的讲座多了,多少就能写点东西出来,特别是关于拓展性课程,最近聆听了吴韦春和胡建老师的拓展性课程建设意见,题目自然是手到擒来,第一轮顺利过关。

比赛第二轮是教学再设计,之前最怕这样的环节,因为如果你没有认真研读过这样的课,是很难有深入的反思,写教学实录确实是我的强项,因为写得多了自然要注意时间、环节、条路清晰、及时反思等等细节上的问题,第一题拿下了,第二题评课和再设计,《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一节经典课,上的老师不少,之前我们小组有老师上过教研课,所以当时就写了反思,没想到比赛中派上了大用场,我用4次猜测、实证的方式再设计,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评委也是比较认可我这样的设计,第二关也顺利过关。

   比赛第三轮是实验操作,这得得意于杨老师上学年开展的教师实验培训,对于食盐的过滤和蒸发、浮沉子的制作。环节非常的清晰,可惜的是在比赛的时候,由于太纠结一些小细节,导致后面蒸发得到食盐结晶不完全。浮沉子和记录单的填写还是比较完整的。留下了遗憾,回来的路上,想这次估计要扣点分数了。

    比赛第四轮现场上课,这次是提早2天告诉题目,与之前比算是时间是比较宽松了,会有足够的时间来试教,课题是《听听声音》,难度不小,第一小孩子分不清楚声音的高低强弱,不会描述,第二是单元起始课,要统领全单元的学习,第三因为是降年级学习,本来四年级的课到三年级去上,但办法总是比困难多,我们科学组的老师也是群策群力,赵海芳、韩良、王飞、余婉珍、陈宏主任等等都为了我的试教忙了起来,有的联系试教班级,有的看教学环节安排,在他们的帮助下,我试教了4次,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虽然课还是不够完美,但也确实解决了难点,这里还特别要感谢3位在网络上给我指导的导师,理念上的方向把握帮助了我至少能不走偏。

反思:静心教学,扎根课堂

    比赛是过去了,从比赛中我也学会了去阅读比赛,在比赛找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这些不足只有正真的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才能彻底修正。结果总有好差,只要不在同一个泥坑里再掉进去,我觉得我就已经进步了。

TOP
1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

萧山区任伯年小学
赵熠

    第一次借班上课,难免有些紧张,所以最开始的教态上出现了一点点的失常,需要更多的努力。

总体而言,这节课基本完成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加热白糖实验知道了物质的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通过观察白糖和蜡烛加热过程,知道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会发生物理变化又会发生化学变化。

    整节课设计条理较为清晰,明确每一步实验的目的,层层递进,一步一步突破重点和难点。

    在实际教学后,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组织和整合,在课本设计中,用黄豆和沙子混合后再分离,根据实验现象来引导学生得出物质发生变化后不产生新物质为物理变化。实际教学中发现同学们都能很快的理解这个概念,故在设计时把这个简化成碾碎方糖,将重点放在后面实验,用蜡烛加热白糖,让反应时间更充足,现象更加明显,便于学生理解加热后产生了新物质,更方便的引导出化学变化。再通过辩一辩,先强化学生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再通过白糖加热和蜡烛加热这两个实验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引起学生思维冲突,从而突破难点,突出重点。通过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让学生能顺利的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具体如下。

    1.提问的精准性不高,话语不够精炼。有几个问题问下去,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问题不明确。在有些提问上存在反问等带明显错误指向和暗示性的问题,使课堂的条理出现紊乱,学生不知道要回答什么。对于学生问题的理答方式需要改进提高,开始提问阶段一直复述学生回答,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和完善。

    2.学生汇报展示显得很单薄。在课前调试时,AirPlay同屏技术在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都无法使用。在讲解第一个白糖加热实验时,未能将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几个实验关键点进行投影,讲解较为抽象,学生未能理解讲解的是哪个过程,还出现了一个失误,没用投影将学生的实验记录单进行展示,空口的空口。在后一个溶解实验中,展示学生未溶解材料,没有及时的进行展示,造成了学生短时间的迷惘。

解决措施:先要搞定硬件和软件,需要带好WPS安装软件,防止电脑系统不兼容插件,导致动画等无法正常播放。快速架设无线路由器,带上无线网卡,确保在AirPlay硬件失效的情况下,台式机也能连上无线局域网,用软件进行同屏展示。对汇报环境进行再设计,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和teamviewer技术,实时的跟进和修改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生成性和互动性,进行师生交互,根据学生现有问题,调整教学方向。并在日常教学中摸索改进,提高课堂效率。

    3.小组评价的实效性存在较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小组评价方式和形式比较单一,效果一般,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的调动起来,在课前强调了奖励方法后,未能在课后及时履行,对学生积极性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平时课堂的使用频率不高,所以在使用时会比较刻意的去用,不自然。

    4.细节设计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一.学习单的设计问题。学习单在设计时候存在较多的问题。第一个,对于实验中变化的时期划定,前期、中期、后期,用时间轴表示了观察的时机,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三分之一的小组不能很好的理解,在观察初期的现象记录上出现了问题。第二个,设计时,本来设想是将实验结束设计为溶解实验的记录表格,但是又怕直接设计后影响学生后续思考,故用括号表示。实际上课时候,发现这个设计无法达到使用效果。第三个,学习单的引导性内容较少,很多缀述可以进行整合成为一个引导性的学习单,美其名曰锦囊妙计。

    二.实验材料的控制。在课前预实验中,一小块方糖加热成为黑炭大约需要3分钟,故设计时候将这一环节时间设定为9分钟。在给学生的实验材料中,将后面溶解对比实验的方糖一并发给了学生,由于两个糖都很小,部分学生将两个糖一起进行加热,使得实验效果不明显,可利用学习单进行设计说明,留下一颗作为对比,并在第二次分发材料时下发新学习单。在勺子上报上锡箔纸后,加热后的物质可以比较顺利的取下,不用麻烦的进行清洗,但是也存在锡纸结合不紧密导致的加热比较慢,对实验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三、存在思维漏洞,在设计教案时查找资料,明确了焦糖是产生的新物质,糖浆加热后会发生褐变反应,并产生了白烟,有焦味,颜色发生了变化,可以说白糖已经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但是在后续设计和实际上课过程中,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时,出现思维漏洞,错误的在想要烧成黑炭,不溶解才是出现了新物质,这对于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这一难点的突破造成很大的困扰,本节课在突破这个难点时显得比较牵强,比较失败。

    很感谢这一次教学技能比赛,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需要一一的进行改进。

TOP
13#

陈中探新,在思索中前进

萧山区新街四小
孙芳华

    历时快两个月的小学科学教学能力比赛终于在周五的一堂课中结束了。对于我来讲这次经历特殊且深刻。

    其实在第一时间看到比赛通知时,我的心里涌现的是无数忐忑。在外人眼里,作为一个有7年初中科学教学经验的我来讲,参加这种比赛就是轻车熟路。但只有自己知道,两种工作虽大同但也有小异,对于我这个刚接触小学科学还未满一年的人来说,这其实是块新旧杂糅的领域。不能说完全陌生,但也没有烂熟于心。毕竟小学和初中科学有些细节是不大一样的,不是只靠先前的经验就能迈过这个沟壑。

    或许是来自外界过度的认可,无形中变成了压力,导致报名初期的那段时间一直很忐忑。后来自己慢慢调整心态,把这次当成自己工作另一阶段的挑战,胜败留待后论,一切尽力而为。

    第一、二轮的笔试,学科知识基本上不在话下,我很顺利的就完成了。对于后面的理论题,现在的确记不清太多内容了,只记得当时是把自己参加工作后的一段时间积累的学科理论和课堂经验尽可能都写了上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拓展课程的一块,我在发表了对拓展课程理论上的可行性和课程作用后,列举了一些自己在平时操作的实例。如:实验操作课的组长评分制,课后小制作加分制,学生自主实验演示,我给做成材料上传校网,科技社团的集中生物观察课等。每个阶段我都会根据课程内容想办法让学生有相应的延伸,学生也很有兴趣,我也觉得挺有成就感。当然这些我都还没有形成体系,只是顺势而为。希望之后在不断的摸索中,能推陈出新,能将这些变成文本延续变成系列。

    下午的听课评课和教案重新设计,我把自己能做到的最详细的记录写于纸上,并且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逐条细致的分析。后面的教学环节重新设计,得益于我刚好任教了6年级,因此对于这块内容比较熟悉,再加上初中关于二氧化碳的检验设计这块知识我也熟知,因此我的新方法可能得到了评委的认可。那一天的两轮,其实是比较辛苦的,因为思维一直高度集中,而且一直奋笔疾书。结果如何我确实没想太多,只是觉得我已经尽力了,基本上是倾尽自己本来所有了,就听天由命了吧。几天之后的结果,让我有点惊喜,挤进了第三轮,并且排名比较靠前,好像是第五位。

    第三轮是实验操作和教具制作,这回我是真紧张了,也确实没自信,因为在动手能力方面确实欠缺了不少,因为以前的教书经历光重视了学科成绩,大部分力气用在了讲课做题方面,理论的占多数。为了让自己能有足够的底气应对,我准备了所有年段的科学书,从中找了些实验看,但因为看的匆忙而粗糙,也没有教参研究,所以自觉没有多大用处。比赛那一天,当看到做的是食盐的溶解和蒸发这个实验时,我有点懵。虽然我知道基本的实验操作规范,但个实验我确实没做过,不知具体该如何操作,我只能凭我的经验,在溶解度的基础上推测,分了三次添加。后来才知道自己的操作方法和真正的有出入,并且由于一开始的紧张和怕后面时间来不及,实验做的非常匆忙,回答的问题和设计的表格也未经推敲,想到哪里算到哪里,字迹也写的不够清楚,我想这个实验的得分一定是较差的。我没想到的是后面的浮沉子我只花了5分钟就做好了,出人意料的顺利。我用打火机将一端封住,另一端插了几个回形针做坠子,立马就成功了。其实这个教具制作的成功也是必然的,因为在上这一课时,虽然我没有用吸管做浮沉子,用的是小空瓶。但我给学生布置的课外实验中,很多学生用的材料各异,其中一个孩子就是用奶茶的吸管,两端用铁丝缠住,既有封口作用,又可以起到坠子作用。所以这个成功我该感谢自己和孩子们的乐于尝试。这两个操作的胜败,让我深深感觉真正的教学能力只有在自己不断的尝试和经历过后,才能真有所获。而且能力的提升绝对不是满足现状的,只有不断的改进,取长补短,推陈出新,教学才能有所长进。

    这一轮结束后,我依然平静的等待结果,虽然我隐隐的觉得自己有可能会挤进第四轮,但对于自己在实验这轮的遗憾,我又觉得情况不会太乐观。果不其然,虽然进入第四轮,但排名明显靠后了。真正让我紧张的现场上课终于要来了。我抽签在周五上课,那个星期,我忐忑的度过了周一和周二,周三的早上我第一时间打开网站看到了我上课的课题《用橡皮筋做动力》,于是我马不停蹄的开始准备,不过也多亏同事的鼓励和无私的帮助让我不再那么慌乱。周三晚上我准备了所有教具和课件资料,准备在周四试上两次,过程虽然辛苦,但无论如何我还是把这课准备了个大概。不过糟糕的是第二天的第一次试上,结果很失败,活动的设计没有考虑学生的能动性,一节课任务都没有完成。在几个同伴的指正和帮助下,我马上调整方案,又在下午试上了一次,这次顺利多了,终于可以舒一口气。对于这堂课的设计我自己觉得比较好的地方在这三点:1.用一个小板车做道具,引入主题,激发了学生兴趣。2.自己制作的组装橡筋动力小车的微课效果不错。3.在学生听课比较疲劳时,穿插了蹦床视频重新将他们的思绪拉动起来。不过真正在比赛时候,由于视频没法直接播放,导致操作有点不自然,这是个遗憾。上完这堂课后,深感虽然自己上课的情绪一直比较高涨,但自我感觉不是很良好。发现自己还有好多方面做的不够好:1在学生的情况没法掌控的时候,没有及时的说清楚实验的要求2.最后的实验结果的表述方式太过简单,主要怪自己考虑的不够周全,还没有适应小学生的学习情况表现方式。3.没有合适的板书,主要是学生有些出人意料的表现,导致自己忘了写板书和某些实验要求也忘了提前说。4在整堂课上没有适当的延伸,本来在数据的处理和选择上,我想做相应的延伸,但提出后,我处理的过于匆忙,结果有点虎头蛇尾。总之这节课遗憾多多,关键我以为我不是准时上课,所以有意识的还拖堂了10分钟。

    总之在经历过这次现场上课后,才发现我还是个新人,还没有完全适应小学科学的教学方式,和别人有很大的差距,这在以后需要改进。不过这次的经历虽然痛苦,却仍给我深刻体会,凡事都要尝试才能有所获,任何理论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实践出真知,这话真不假,我就深深体会着。对于我来说自己是个半旧的新人,未来需要不断的陈中探新,做一个反思中前行的教师。

TOP
14#

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无往不前

萧山区新塘小学 何佳明

    随着第四轮“现场上课”的结束,萧山区2016教学能力评比活动落下了帷幕。关于教学能力评比,算上这次已经是第三次参加了。但这一次,是唯独一次走完全部“流程”的,前两次都没能“混到”第四轮,倒在了第三轮。所以,这一次能进入到第四轮已经算得上是我的一次突破了。

    根据前两次的教训来看,有自己漫不经心的成分,但也暴露出教学理论、实验操作上的短板。所以,这一次在对待前面几轮上较于以往,准备工作充分了些。喻伯军老师的《案例解读》有仔细做读书笔记,恰好考试中也考到了。“沉浮子的制作”也是自制教具这一环节我准备过程中的重点,刚好之前在区小科网上还浏览到了江南小学王芳老师上传的学生小论文“制作沉浮子”的内容,所以做的时候还是属于得心应手的。

    有情理之中的,也有意料之外的。理论考试中,关于“课程建设”方面的内容,是我没有好好准备的。考前有想到,但是却败给了“懒”字,再加上自己在课程建设上面的确是没花心思去实践,所以估计这块失分应该是比较多的。还有感觉遗憾的地方是关于“50ml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操作。这部分操作在平时看来不难,但真正做起来,却让我尴尬了。尴尬一:比赛现场,看到那么多小烧杯,心里就在想“这么多烧杯,有什么出题意图?”尴尬二:在“22克地放”还是“直接先多放一点,然后再一点点加”当中又纠结了许久;尴尬三:因为要等前一勺盐完全溶解完,才能添加下一勺。在这个过程中,搅拌了许久许久许久……,因为总有那么几颗溶解不了。当时的想法是,怕时间来不及,就觉得差不多就加下一勺吧。但是,又怕评委看到你没有溶解完就加,直接扣分。心中真的是有N***奔腾而过。吐槽完后,问了下时间,发现,时间妥妥来不及了,记录单都没来得及设计啊(让我哭会)。

    好在运气还不错,三轮下来木有被淘汰。虽然名次不是很靠前,但至少进入到第四轮“现场上课”。提前2天准备上课,这算是我自我感觉稍稍有把握的一环。一是自己有相对丰富的公开课经验,二是也曾“陪考”过,体验过提前一天公布上课课题的场景。回顾下这次试教的过程,第一天早上知道课题《用橡皮筋作动力》后,看了两堂这节课的录像课,看录像课的好处在于能够明晰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以及学生的一些前概念。由于这节课的材料相对容易搞定,所以在下午第三节课赶去了城东小学进行试教。虽然准备很匆忙,试教下来甚至没能完成整个流程,但却意义重大。试教以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时间不够。学生组装车辆并进行操作、记录,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数据出来后,要进行汇总分析,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我在学生动手操作以前,已经“叨叨叨”讲了一大堆有的没的。所以,当天回来后,马上删减流程。没想到第二天试教了之后,时间还是不够。教研组里讨论了下,看看有没有哪些环节还可以删的?得出的结论还是继续删。不仅要删环节,还要删没必要的废话。其实,我自己还是蛮有体会:课开始的时候,总是慢吞吞,没有紧迫感,让这个学生说说,那个学生说说,说着说着就把自己也绕进去了,时间也就大把大把过去了。到最后,看看时间来不及,就简单总结应付了事,造成一个虎头蛇尾的局面。所以在正式上课时,我给自己上了发条,必须快刀斩乱麻,直奔主题。最终,还好,木有超时。但是,尽管这般加速,我依然没能把一些重要的点给处理好,特别是最后数据的分析,还是有许多可以深挖的东西。所以,如果再上一次,我想节奏在快些,教学效果或许还会更理想。

   评比虽然结束了,但留给我总结的其实还有很多。现在最想说的还是感谢。感谢“小车”厂家三星小学沈建乐老师友情赞助(送货上门的恩情不敢忘),感谢几位帮我顶课换课的班主任老师,更要感谢我所在的科学教研组,赵海军、富燕飞、徐暑灵老师,人数不多,却让我觉得那么有力量,让我无往而不前。

TOP
15#

反思太深刻了,参加这样的活动,参与者的成长是有目共睹的!
TOP
16#

让我们这些未参与其中的人员也感受到了那份紧张,那份成长。谢谢何老师的分享!
TOP
17#

参加萧山区小学教学能力评比的感想

萧山区新塘小学 徐暑灵

从四月初到五月底,历时两个多月,这次教学能力评比终于落下帷幕。在经历了理论考试、、听评课和教学再设计、实验操作和教具制作、现场上课后,自我感觉:累,但却很值得。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教学能力评比,相较于两年前的一轮游,这次无论是在准备过程中还是比赛的心理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让我自己受益良多。

第一轮:理论考试


1.考试内容:较为广博地掌握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所涉内容;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2.考试形式:闭卷笔试,时间约为1.5小时。

第二轮:评课和教学再设计


1.集中观看一节录像课,然后在规定时间内记录听课笔记,撰写评课意见,并对该课进行教学再设计。


2.测试形式:观看录像课、笔试,共约2.5小时。

【感受】:第一轮的内容基本是学科内容。三到六年级的教材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反复上过好几轮,所以考试之前并没有复习太多,只是对于自己相对薄弱的浮力进行了巩固复习。但是到了考试过程中立马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考试内容虽是教材中的,但都有一定的延伸,更接近初中的内容。很多细小的知识点自己都有点模糊,尤其是关于化学的计算、元素周期表等方面。在之后的工作中自己需要巩固学习。

第二轮的评比是我最薄弱的环节,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自己平时理论方面的书看的太少了,导致需要考察评课的环节中,总是觉得自己没什么可写的。在赛前准备的时候,我粗略的看了看喻伯军老师的《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能力必修》,总体感觉还是很有帮助。在第二轮评比的最后一题,让我们设计拓展性课程,算是有准备的一道题。本学期我正好担任了三年级的拓展型课程的教学,自己也有做这方面的思考。总的来说,理论知识还很匮乏,需要大量的充电、学习,让自己在理论水平上能有提高。

第三轮:实验操作和教具制作

1.
实验操作方面:内容为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所涉及的实验,采用个人实验操作,评委根据参赛教师的实验操作正确程度和熟练程度进行评分。

2.
教具制作方面:采用所提供的规定材料,制作指定教具,评委根据参赛教师的工具使用和制作的教具好坏程度、使用程度进行评分。

【感受】:用一个字形容第三轮的评比,就是“赶”。45分钟的时间里要完成“50ml水中溶解多少克食盐”,“分离食盐和水”和“制作沉浮子”三个实验,还要完成实验单。赛前,我翻阅了下8册书,把自己没有把握的实验复习了一下。正好自己今年任教的就是四年级,前两个实验是分组做过的,做起来比较顺手。但是在实际拿到材料后还是乱了阵脚,对于仪器的规范使用没有做到位。特别是量筒,自己在使用时就觉得不对劲,比完后自己查了下,原来是倒入液体时忘了斜持,导致称量的液体溅到了量筒壁上。

“沉浮子”是我在8册书中之前完全没有做过的实验。在比赛前两天逛小科学的时候,正好看到了沉浮子的制作文章。于是自己动手试了试,还是挺容易成功的。没想到正好比赛时碰到。看来,小科网果然是应该每天必看的内容,紧跟大家的步伐,才不会掉队。

关于实验单,在比赛中我是采用做做写写的方式,没有全部写完,但总算大部分写出来了,根据比赛的时间如果全部做完再写可能就来不及了。

第四轮:现场上课
1.
网上抽签决定上课顺序
2.每天的上课内容都是提前2天公布于萧山小学科学网。
3.集中借班上课,评委现场打分。

【感受】:我抽到的是第二天比赛,内容为《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课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1、观察沙子和豆子的混合。2、观察白糖加热。之前我也看到过很多老师把第一部分省略或者用敲碎大块糖来代替的。看完教材后,个人觉得这部分还是可取的,对于学生来说虽然结果显而易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得到观察方法的学习,验证意识的培养。于是我保留了第一个部分。为了让探究有连贯性,把沙子换成了白糖,效果理想。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设置最后黑色物质的验证环节,有点遗憾,加上验证应该可以更加科学。在评价环节,开始还能做到,但是随着课堂的推进,要关注的点太多,感觉自己有点顾不上,而且最后的评价没有总结完全,比较遗憾。

正如杨老师说的:团队的力量很重要。知道上课内容后,组内探讨,教案确定,材料准备都是同组的老师帮忙完成,让我感受到浓浓的幸福感。两天时间,自己一个人是做不到的,在此特别感谢赵海军老师、何佳明老师和富燕飞老师,谢谢你们给我的帮助。

过程很辛苦,结果很惊喜。做过才知不足,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希望自己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多学习多思考,有更大的进步。

TOP
18#

敢于挑战 突破自我

萧山区江南小学王芳

    上周五,历时两个月的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能力评比终于完美落幕了,经历了完整的4轮比赛,惊喜中伴随着紧张,一路过来,体会颇深,收获颇满。

    4月中旬参加了第一、二轮比赛,上午是理论考试,下午是听评课与教学再设计。满满的一天,最深刻的记忆就是一直码字,感觉把整个学期要写的字都写完了。回忆考试经历,下午听评的内容 是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中的《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一课,要求对“产生了什么气体”这个活动进行再设计,幸亏给提供了教科书,终于不用在脑袋中空想了,可是要将这个活动设计的出色也不容易。我的再设计是先给孩子们信息(二氧化碳的两个性质——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再让孩子们想办法用实验证明该气体是什么,再给出更多的信息(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比空气重的气体),给孩子们质疑的空间,以寻求更多的证据。我想在这个活动中,关键是要让孩子们知道科学要讲求证据,更要质疑,如何在活动中发展孩子的科学思维才是最关键的吧,回想自己写的教学设计,也是平淡如水,预设过多,怎样更多地“以生为本”还得更好地思考。在下午的考试中,最后一题是关于今年学科教育中最热的“拓展性课程”,考试前刚好在赶着写课题,内容正巧关于拓展性课程,捡了个便宜,不知是否有开发性,但至少是自己的想法,想去做的东西,那定是真实的吧!
    幸运地进入了第三轮考核——实验操作与自制教具,清晰地记得是五一放假回来的第二天。抽签抽到第三组,在准备室跟大家聊天、聊实验、猜题目,1020分左右,杨老师来叫我们第三组进场了。我这胆子最怕的就是面对面的考核了,看到试题中有一个是与四年级相关的(溶解与蒸发),小心脏就不停的极速乱跳,看到第二题是关于“浮沉子”的,心情就慢慢地缓和下来了。根据抽签序号,我先操作的是第一个试题——“50毫升水中最多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和“蒸发5毫升浓盐水”,因为没有教过4年级,对这个溶解实验的做法心里很没有底,只记得100毫升水中最多能溶解100克食盐,减半那就是18克了,掐指一算快速又方便的方法那就是5克、5克加,四次就饱和了吧。的确,最后一个5克进去后,烧杯底部有剩余的食盐,我成功制得了饱和食盐水。接着,按要求进行了蒸发饱和食盐水实验,也比较顺利地制得了食盐晶体。第二个是教具自制——“浮沉子”,因为今年刚好教五年级,当初教孩子们做的时候也有用到吸管和回形针,所以,一下子就成功了。大致整理好材料后,就开始答写试题卷,设计“50毫升水最多溶解多少克食盐”学习单时,才恍然大悟,我怎么4次加的量一样多的,应该先多后少的呀,哎,一切为时已晚,硬着头皮写好了剩余的题目。回到学校,对这溶解实验一直耿耿于怀,就去问4年级的任课教师,原来学生做“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实验时,是2克、2克加,先多后少的,果然错的一塌糊涂。这轮比赛也给自己提了个醒,不教的年级,也应该去熟悉教材相关内容,尤其是学生实验自己一定要熟悉,另外,自己所任教的年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开足学生分组实验,多给孩子尝试课外实践,让科学课多点乐趣,也给自己一个练手和学习的机会。
    在等待第三轮考核结果期间,我的内心是不希望自己进入第4轮的,因为我极度害怕借班上课。一周后,我的名字还是幸运地出现在了第4 轮考核名单中,一阵惊喜,又有些害怕,等待着27号的来临。525日,我早早地来到办公室,等待课题,焦躁的心,坐立不安,连续刷新区小学科学网,终于见到了课题——《用橡皮筋作动力》,五年级上册的内容,给四年级的孩子上。科学课就是没材料不能进课堂的特殊学科,本课的主角是小车,我们学校没有这材料,可咋办?立刻打电话给师傅,了解到宁围小学有这小车,师徒二人即刻赶往宁围小学取车。回到学校后,教研组开始讨论教学设计内容,一致认为本课的重点在“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有关么?”,这个活动需要孩子们对不同的圈数分别测量3次,再算出平均值,比较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可是用的是四年级的孩子,他们在数学上还没有学过“小数除法”,这可是个难题,用计算器?这会干扰孩子们的注意力,果断放弃。想到平时听课时,需要用数据说话的课,有老师用excel表格做统计,我们可以把这个难题交给聪明的电脑吗?试一试不就知道了吗?在excel表格中输入了相关数据,设计了求平均值的函数,还外加设计了一栏班级平均值,可以让孩子们从数据中清晰地看出缠绕圈数与行驶距离的关系,这一整合,不仅解决了孩子们不会计算“小数除法”的难题,还可以将实验后的研讨环节做大做深,一箭双雕,技术服务于课堂,促进课堂,真是棒极了。在交流过程中,我们还考虑到四年级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用尺子去测量小车行驶的距离,会不会太浪费时间,导致整节课的时间来不及,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大家探讨了一会,决定用小车的车身长度作为单位,可是这刻度得要自己画了,就涉及到小车行驶的场地问题了,在教室的地面上?还是另寻场地?经讨论和小车试验后,最终我们决定用KT板,在上面用记号笔和尺子画刻度。教学设计基本定稿后,我们开始组装和再加工小车,将后轴上的红色转轴固定,并用刻刀刻出卡槽,方便孩子们固定橡皮筋,吃完午饭开始动工,一直到晚上7点钟才将所有材料都制作好,接着拍照,开始制作PPT和写教案。在忙碌的准备和匆忙的试教中,迎来了27号的正式上课,新塘的孩子们动手能力特别棒,科学思维能力也很强,我顺利地按原先的设计完成了上课内容,也是试教以来超时最少的一次。
    这一路走来,经历了不少,学习了不少,更是也成长了不少。从开始犹豫着不想参加,到经历完整的4轮比赛;从开始的害怕,到能自信地挑战自己曾经最最害怕的事情,感谢杨老师组织这次活动,感谢校长给我的“建议参加”,感谢师傅和亲爱的同事们对我的支持,帮助我坚持到了最后。
    我永远记得李特说的这句话——“骨子里的东西决定你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我想说,骨子里的东西决定我要不要选择成长,作为一个有近6年小学科学教龄的“老教师”,我不想在该挑战的日子里选择安逸,感谢这次漫长的比赛,让我突破自己!

TOP
19#

幸福的成长

萧山区南翔小学 顾婷婷

    两年前第一次参加教学能力比赛时,我意识到:新老师一定要教一遍完整教材,不能长期驻扎在三、四年级,能够做到熟悉教材、课本实验等,努力提升自身的科学教学能力。

    两年后的今天又一次经历,有幸参加了第四轮上课,一样的人,却有不一样的风景,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南翔小学的团队真得很温暖!

    1 专业支持:

    524日早上一公布上课内容《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后,自己写了第一稿的教案并进行了第一次试教。教研组长沈雅飞老师、我的结对师父陈滔老师、李伟老师都参与听课、给予指导意见,高屋建瓴地帮我把握课的整体方向:始终应该以孩子的自主建构概念为设计重点,设计的活动应该要层层递进,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他们的概念。根据老师们的建议以及试教后的反馈,对于实验活动的取舍、实验材料的选取又有了新的想法,立马购置了相关物品进行下水实验。和沈老师以及信息谢老师对实验进行视频、照片的拍摄、取材。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获得专业老师的鼎力支持制成了操作性指导微课,虽然最后上课时没有呈现,但还是超暖心。而后自己分析、总结了1天中所有的信息,再次整理了上课思路。

    在而后的两天时间里,总是和我们的科学教研组循环着:试教--讨论--修改,每次都有新的问题、解决方案,不断地对课的内容进行调整。沈雅飞老师一直在我身后全力支持,一起磨课、议课,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我帮忙一起准备!”

    这三天难熬,但是在她的陪伴下,我充满了前进的动力。虽然赛场上超紧张的我还是有这样、那样的遗憾,课并不完美,但我还是很满足:至少课的整体思路对于我自己来说有所突破,尽情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建构概念时考虑孩子们现有的前概念。

    2、团队支撑:

    教导主任沈勤娣老师全程安排课务,为我联系试教班级,时时关心我的比赛过程,让我感觉暖暖哒。和我搭班的班主任们也是通力支持,前三轮比赛时有些课务都是她们直接代替上了。第四轮上课为配合我的时间,将她们自己的课拿出来给我试教,而自己的语文、数学课都挪到其他时间。

    比赛一结束我立马接到了沈勤娣老师、陈滔老师、李伟老师以及各位班主任的问候:比得怎么样?我内心真得相当澎湃:比赛虽然是我一个人的事儿,但是我感受到了身后团队炙热的温度!在翔小,我幸福,我成长!

TOP
20#

资料丰富,活动又有参考意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