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用户名:youngskyshine真实姓名:杨仁光详细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世纪大道西160号临平第一小学联系电话:15678344818(短信)QQ:1661612761六、对本节课的反思:
1、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情况下,课的流程还是比较顺利的,预设的教学活动能够很好地执行,教学目标达成度也较好。
2、本课将气垫船早期科学史上的两个情境(往模型中间吹气,采用鼓风装置使气垫船长时间漂浮。具体情境参见附件2),恰到好处地融合到了教学设计之中。但是如果能和学生一起思考这段历史及其相应的社会意义,也是另一种教学思路。
3、根据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实际情况,建立可行的模型。学生在解释某种现象,实现某种功能的时候,在他们头脑中都会有一个对应的“模型”,当他们无法清楚地建立这一“模型”时,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设计出形象,简单的“模型”,便于学生理解。这一模型可以是图形,表格,当然在解决技术问题的时候,也可以是实物,而且实物在直观展示功能以及解释现象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特别是技术性问题,以一个或者多个实物作为载体,引导学生不断实现技术史上那一个个技术改进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案例中呈现的气垫船模型、进气孔套件、电动风扇套件等。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功能的实现,现象的解释均导源于这一模型。对于动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学生,这样结构化的模型降低了操作的难度,使得活动可以顺利进行,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行探究、设计、制作。
4、科学技术的进步实际上受经济,文化、历史、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学生一起探讨社会背景局限下的技术改进与选择,就是希望学生能够体会到这一真实的科学进展历程,而不是简单认为科学是想当然的线性累积的过程。
5、英雄们一砖一瓦地建造了科学大厦,它们经受了多少痛苦和斗争,表现出多大的坚忍不拔?这些事情,如果青年们知道得更多一些,不是将以更大的勇气和热忱工作么?不是将对科学怀有更深的尊敬么?不是会更加渴望进行某些不谋私利的研究工作么?或者,至少,如果他们看到科学事业在接踵而来的困难中完成、并分享欢乐与陶醉,不是会更好地评价全部科学事业的伟大与壮丽么?[2]如果在气垫船这个活动中,也能和学生一起探讨科学史,效果也许是另外一番模样,但是这节课中,科学史都不落痕迹地融入了课程,如果不了解这段历史,可能也很难知道这一设计的缘由,因而我在教学设计之后,又准备了气垫船的科学史供大家参考。
6、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会尝试用气流解释气垫漂浮效果更好原因,可能是我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因而也想将解释活动另外设计一节课。
7、本节课主要包含探究气垫船漂浮起来的原因和如何使气垫船漂浮更好两个活动,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动设计偏多,其实很多活动可以分开设计与研讨,因而在融合科学史、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基础上,将本节课的两个主要活动分开,同时增加解释环节,并设想将气垫船课程开发成四节课的活动,现呈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