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浙江省2016年小学科学名师网络工作室研讨会《水珠从哪里来》教学... [复制链接]

1#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实录

时间:2016年4月21日

地点:松阳县实验小学集团学校

执教:王小梅(瑞安安阳实验小学)

学生:松阳县实验小学三年级

活动:浙江省小学科学名师网络工作室活动

记录:陈梅娟

课前谈话:

试话筒(说说课件上的内容):

“每一位成员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人的思考都是珍贵的”

“每个人的观点都是值得尊重的”

教学过程:

(提前发桌上的材料:用广口塑料瓶装的冰,两个)

桌上有两块冰,用右手的食指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冰

说明温度怎么样?

——低

看看手指,留下了什么?

——水

这些水,它是总哪里来的?

老师昨天调查了大家的想法(依次用图文展示四类想法)

(展示1)1名同学认为:水是从杯口流出来的,老师给个词叫:杯口漏水;

(展示2)有些同学说是冒出来的,18位同学,给个词:“杯壁渗水”

(展示3)杯子里面的气体透出来,19人,给个词:“杯壁(盖)透气”;

(展示4)杯子外面的气体,3人,给个词:“杯外气体;

请把代表自己观点的牌子放在桌上,等会儿观察这些冰,看看还是否坚持这些观点(学生放三角牌展示自己的选择类别。注:三角牌上内容由教师提前打印)

观察前思考:要观察杯子的哪里?观察到什么现象,才能支持你的猜想?

(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

【课件上出示提示语】

我的猜想是(
),我要观察(
),观察到(
)现象能支持我的猜想。

(学生汇报)

——(猜想:杯口漏水)……【板书:……】

——(猜想:杯壁渗水)要观察杯壁,观察到杯壁上有一小滴水珠就能支持我的猜想(追问:这样就行了吗,其他同学有补充吗?)(老师提醒:如果是里面渗出来的,那么杯壁上是否有缝隙,要仔细观察这个)【板书:有没有缝隙】

——(猜想:杯壁或盖透气)透气会组合在一起,产生了雾。(要观察都什么?)被盖上的气(气体是看不见的,怎么观察)

——会变成雾;水蒸气会积累到杯壁上会形成雾(雾就是水,怎么知道是气)

——摸一摸杯壁近的地方,会比较冷

【板书:用手感觉,有没有透气】

其他小组认同这种方法吗?

——认同

那就等会试试

——(猜想:杯外气体)我想观察杯外,观察到杯外有一层雾(雾就是水,怎么知道是杯外气体变得?可以像刚才的同学一样)

【板书:杯壁】

观察前,老师有些提醒

(课件出示):

1.用毛巾擦干瓶子的外壁在观察

2.重点注意你要观察的位置

3.仔细观察水珠是怎么出现的?

4.别忘了观察后的记录

(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第一步,课件出示)

我刚才的猜想是(


),通过观察,我(坚持/否定)自己的猜想,理由是(

我现在的新想法是(

)。

(学生分组活动)

组织汇报

——(第一种猜想):我刚才的猜想是杯口漏水,通过观察,我否定了我的猜想,因为我观察了两分钟都没有……,我现在的新猜想是……。

老师要表扬你,尊重证据和尊重观点同样重要。

其他观点呢?

——(第二种猜想)我刚才的观点是杯壁渗水,我坚持我的观点,理由是我刚把水擦去,杯壁就产出了水

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用水一摸,外面的雾,就又有了水

你们确定是里面产出来的?

(很多学生举手)

其他观点的小组,也这么想吗?

(学生表示不支持他们)

——我们观察到杯壁外没有裂缝

——杯壁上裂缝有一些,我们的肉眼是看不见的

——有那么小的裂缝吗?

看来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如果老师把里面的冰换成红色的,外面的水会怎么样?

——变成白色的

——透明的,无色的

——红色的

(统计人数)

认为无色的回答

——雾是无色的

如果里面放的是很干很干的棉花、很干很干的黄豆,里面有水吗?

——没有

(学生领取分别装有红色的冰、冰过的黄豆、冰过的棉花的瓶子,发每个组其中一瓶)

观察前,先用毛巾擦一下

(学生活动)

(组织交流)

红冰外面的水是什么颜色的?

——无色

渗水的小组,你们怎么想?

——水珠不是从里面渗出来

其他小组

——干黄豆的外面出现了水

——干棉花的外面出现了水珠

现在大家觉得:杯壁可能会渗水吗?

——不会

还坚持“杯壁渗水”的观点的举手

(没有人举手)

请这18位同学,现在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

(每人到黑板前,把一个磁性球放在自己的新猜想的位置)

看一看“杯壁(盖)透气”的小组,还坚持你们的观点吗?

——因为我每次把杯壁擦干,一直有冷天往外透

你们都这样认为吗?

(有两种不同意见)

老师有一个好办法(播放视频:把杯子放入水中,如果有气体,水中就会出现气泡)(教师演示实验)

有没有看到透气?

——没有

看来这个观念也要被否定。

只剩下“杯外气体”一种观点了。

老师有点奇怪:为什么你们的干黄豆能有水珠,老师的没有

——老师的干黄豆没有冰过

现在你能说一说:水珠是从哪里来吗?

——外面的空气,遇到冷的,变成了水珠

(出示图片)从冰箱里拿出来一个鸡蛋,过一会儿又很多水珠

低年级的同学说是像人冒汗一样从鸡蛋里冒出来的,你们认为对吗?

——不对

——是外面的空气遇冷变的

课外观察:把冰杯放在说上,明天会……

——里面的冰会完全变成水

——杯子外壁的会会流到桌子上

——明天还会和今天的样子一模一样

——杯壁上不会有小水珠

如果要知道会不会,怎么办?

——做一做

让班长带一杯,放教室里,大家不要动它,明天观察

分享 转发
TOP
2#

上课教师说课:

这是一节概念转变的课。

学生的想法很有趣,有没有办法转变?

孩子的想法,主要就是课堂上的这四类,最难转变的是渗水和透气。

用有颜色的瓶去纠正,总会有一些学生说:“水会渗出来,红色留在杯内了。”孩子的概念很难转变,但我们不能仅仅告诉他:这是错误的。

查阅资料所得:要转变孩子的错误概念,首先要让学生对现有的概念不满,还要满足的条件:新概念的合理性、可理解性、有效性。

透气的实验,也可以提到前面进行,不一定要放后面。

TOP
3#

听课教师发言1:

完美的课堂,但有些问题:老师的要求太全面,有些学生参与进来有些难。什么原因?

是否可的亮点太多,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比如:规范的表达方式。会不会对学生有限制?

这节课的思维强大较大,对三年级的学生是否适合?

任洪老师回答:

这个内容放在三年级,难度是偏大的,“观点”“修正”等词语,学生适合吗?这节课的科学味很浓

听课教师发言2:

学生的前概念里,是都认为“雾就是水蒸气”,有学生表达“手一摸,雾没有了,隔一会儿又有了……”老师说“气体是看不见的”。本节课是否不用解决。

王小梅老师回应:

课前已经调查显示:学生认为“白雾就是水蒸气。”在这节课中出现,如果放任不管,也不好,所以就用这种方法处理:直接告诉他“雾是水”

听课老师发言3:

认为关于表达的精准,主要是针对老师的。

孩子的表达,任课的错误,都是可以接纳的。

王小梅老师回应:

认同,培养孩子的证据意识、探究能力

听课老师发言4:

给大家的启示:学情的检测

任洪点评:

关于课前调查,估计的时间有些长,个人不提倡,有“偷时间”的嫌疑。如果把调查环节放在课上,会更加充满

最欣赏:上课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解释的坚持。老师几次试图想把某种观点终结,学生还是坚持。比如:红色的水是因为玻璃的缝隙小才不出来的呢?学生的坚持是非常精彩的。什么样的情况下学生这么会坚持:一是基于学生自己的观察,二是老师营造的民主的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有自己一套解释系统的,学生的解释,有的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有的是不符合的,但扭转过来并不容易。

本节课是否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不是的,这并不是简单为题。如果仅仅是告诉,学生的不准确概念是没有转变的

关于老师提供的一套表达格式,是非常好的,效果不错

个人认为:这节课精彩的、出色的。

沈跃群老师点评:

看到了儿童在这节课的成长

1.沿着概念形成的箭头在发展

2.在老师的帮助下,儿童学会了怎样求证。观察哪里?观察到怎样的现象能支持自己的猜想

3.体现了科学的本质。儿童能修正自己的解释,直观的统计方法也很好。

钱金明老师点评:

一是教师有想法。

展示学生原有的概念,展示组成了不同的学习共同体,从形式上进行了课堂的转型。

本节课中还有些不足:

探究,不同的学习共同体,不同的目标,不同的路径,要提供不同的支架,让学生发展。比如“杯壁漏水”,一个一个杯子装自来水,一个杯子装冰水,比较一下,装自然水的杯子外面没有水珠,就能解决“缝隙”的问题。

TOP
4#































TOP
5#

虽然没有亲临现场听课,但是看了梅姐的记录就感觉像来到现场一样,真好!辛苦了梅姐!
TOP
6#

恩,真厉害!谢谢分享!
TOP
7#

课上得很有思想,记录得也详细。
TOP
8#

有思想的老师!
TOP
9#

二剪梅的动作好快啊!王老师的课时亮点纷呈啊!学习了!
茅盾实验小学→乌镇植材小学→羔羊中心小学   金国江  QQ:55502289
TOP
10#

《杯子外壁的水从哪里来》微信评课


浙江省温州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  王小梅



微信评课:
拂晓:
课前的调查清晰展示学生的前概念
这样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金芳芳:
展示每位孩子的观点,让孩子们都能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激发出来
蓝馨雨:
学情调查省去了很多本课课堂上占用的时间
汪绍松:
每个人的观点都是值得尊重的
谢小立:
搭好对比证伪的鹰架很重要
林中兔:
教学以学生的原有认知为起点
钱丽芳:
关注前概念,找准生长点。而且根据观点分组,真正找到思想上统一的团队,让孩子们更能有效研讨!
拂晓:
能根据自己的观点去设计实验,有针对性,又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唱山歌:
自己设计观察方法寻找支持观点的证据,点赞!建议:不一定是支持,可改为支持或不支持。
毛君明:
课前做好学生前概念调查,一上课展现学生前概念,并分类,1节约时间2以学生前概念为起点展开课堂教学3根据学生观点分组探讨,值得学习
秦爱军:
对三年级的小朋友,进行必要的观察指导,尤为重要。否则容易陷入无序,无目的的观察。从学生的回答可以发现,学生不知道观察到什么才是证据
谢小立:
学生的观点分两类:内漏和外凝,所以安排装水的杯子和装冰杯子的对比观察很重要。
学生观察比较的重点是水从哪里来的。等一下学生观察时,杯里的是有颜色的冰,杯外是无色的水,水从哪里来?学生会自我否定的。
随遇而安:
调查结果呈现后可以加一个环节:讨论一一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可不可以?
叶军:
科学需要证据,而不是随大流
星辰流浪者:
我觉得这个地方可以选择一个相对明显些的生活小现象作为提示,这样会不会更好些?
叶军:
有颜色的冰会引起学生对观点的进一步的思考
南儿:
学生生活经验误导雾气是水蒸气
金芳芳:
水蒸气看得见也是学生的错误前概念
汪卫江(开化天地外国语小学):
虽然这里孩子出现了困惑,正好暴露孩子原认知,有利于教师针对性的教学。
老师很有耐心!针对孩子的认识,静待花开!赞
地域天堂:
学生对于杯壁的水从哪里来的有自己的一定认识,但是这些认识基于的是学生的经验,没有经过科学的观察活动,学生的认知是浅显的、零散的、不完整的,王老师在课前做了调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课堂教学搭建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起点,为王老师这种做法点个赞
TOP
11#

钱丽芳:

学生顽固的前概念,觉得雾就是水蒸气。王老师直接告知:杯外能看到的是水,气体看不见。

立平:

孩子的观点表达出来是重点,表达清楚是重点,正确与否,不是这一堂课要解决的问题,让孩子们想,说。赞。

拂晓:

方法指导太死了,为什么不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去证实自己的观点,放开探究,百花齐放,不是更好吗

金国江:

科学的本质就在于寻找证据来支持或者推翻之前的猜想或假设,王老师从调查入手,逐步引导,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孩子们像科学家那样探究!赞一个

金芳芳:

@拂晓 我却认为这样的指导非常有针对性,把观察范围缩小。

叶军:

对学生来说,否定别人很容易,否定自己真的很难!

半点心:

为什么只是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不能反驳他人观点的证据呢!

立平:

孩子们一开始是不具备求证能力的,这个过程很重要!

有困惑就是思考的开始,学习王老师的悉心、到位的指导!

金芳芳:

我们看看效果,看看孩子们最后能不能否定自己的观点。建立新的观点

玲珑:

@叶军 从有颜色到无颜色就一定不是渗出来的吗

潘生伟:

观察中还可以产生新的观点

叶军:

@玲珑 比无色的冰,对学生来说,难度会小一点,认知会更清晰一点

TOP
12#

沈沉:

孩子出现的水和气的概念混淆,正是我们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错误“水蒸气”。还有学生在观察中就会有否定自己的情况出现了,所以只有学生说理由,而并不一定要支持自己的观点

朱小平:

前测所写的杯口漏水,杯壁渗水,杯壁渗气,杯外气体与后一阶段学生的猜想有重复,板书更是重写,教学不够简约。

毛君明:

原本教学设计就是有颜色的冰

玲珑:

你不能用一个不正确的思维去推一个正确的结果

黎作民:

用有颜色的冰,老师后面应该会涉及到

应该是一个慢慢思维推进的过程

飞儿:

一开始用无色的冰观察,让学生进行猜测,之后采用有颜色的旺旺碎碎冰或有颜色的密封的冰块继续观察、探究,寻找碎碎冰包装外面水的由来,然后找到证据。

清清溪流:

对学生的课前调查,教师充分掌握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再采用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让学生思考检验自己的观点的观察点、需要寻求的证据,让猜想与现象搭起联系,为进一步比较、分析、否定前概念,在发展思维的同时促进建构新的概念。为王老师的做法点赞!期待孩子们更精彩的展示

徐利伟:

通过课前调查,学生前概念已暴露,教师进行分类,利于学生抱团作战,在这里学生抱团了,但没作战,是否应该增加一个团队辩论,各队表达自己意见,说服別人,充分暴露前概念,为动摇、转变前概念作准备。

火红的太阳:

当学生首次观察验证不了自己的观点时,需重新修正,指向更明确

秦爱军:

学生的思维递进是需要有梯度的,从普通的冰开始,慢慢推进到红冰

潘伟锋:

同意,杯子外的水珠哪里来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今天王老师的思路是让孩子们找证据支持自己的猜想,能否再让孩子们找证据去反驳其他同学的假设,证伪和证实都是科学研究,也许通过辩驳会更有利于思维的促进

毛君明:

科学结论的得出过程正是不断否定的过程,学生的原本思维得到冲击

学生就没有把浑水变干净这种过虑的方法的认识吗

TOP
13#

叶军:

我觉得展示学生前概念后,老师追问:哪种观点是正确的?水到底来自杯里还是杯外?有办法让我们看得更清楚吗?提出把杯里的冰换成有颜色的冰,让学生去观察杯外的水。这样方向更明确。

王荣:

比质量的话,学生必须先建立融化前后质量不变的前概念

玲珑:

我认为一用了颜色,这2个问题就更复杂了,给学生以后的认知也会造成困惑

叶军:

也更直接和简洁!符合学生的想法,不至于现在这样,让学生纠结。

郑科峰:

整个杯子周围都有水珠,整个杯子都有小裂缝吗?

Ljk:

用有刻度的被子,里面的水是否少了!

惔惔:

这节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欲不是天生的,是需要我们的老师去培养的。本节课的设计,在知识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大大体现“大目标”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我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社会所需要的。

金巧岭:

液面有无下降可以判断是否渗水

虫妈:

渗水的意思孩子还不理解啊!

林华:

里面东西出来了,肯定变轻了,比轻重

随遇而安:

辩论是思维的精华

盛盛妈:

水珠从哪里来,这一课的科学概念高段学生都会模糊不清,三年级的孩子在王老师引导下,观点越辨越明,证据越来越丰满,概念越来越越清晰。期待

TOP
14#

阿哲:

学生误认为从里面渗出来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盛水的杯子进行对比

金芳芳:

老师对待不是正确答案的反应真是老大难,对修正了自己想法就鼓掌,不修正的要全班讨论

金国江:

否定了杯口渗水否定了有掌声,支持杯壁渗水的也该有掌声!老师还是有些指向概念而不是证据。

阿哲:

用有色的冰,学生可能误认为颜色不会渗漏了。

沈沉:

学生会认我,水分子小,能从“裂缝”中出了,红色渗不出。很正常的思考

汪绍松:

这些观点要让学生通过观察装冰的杯子来支持太难了点,就是观察,还是都会产生水珠,还是找不到证据

林中兔:

优秀老师善于挑起"矛盾"引起学生思维碰撞

王荣:

用密封的刻度杯,直接观察水量在把接起来的水做一个比较好不好

叶军:

学生前概念出来后,如果提出红色冰,让学生想想:按照你的观点,用了红色的冰,会观察到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去观察、思考。

潘生伟:

低温和常温

沧海一笑:

如果等一等,让学生来说,效果会更好。这个学生说是白色,其他学生还没说。

芳:

水会从杯子里渗出来,红色的东西不会出来。王老师对学生的前概念起点抓得好准。豆子,棉花,又一次激发了认知冲突

王荣:

学生指出是白色 用纸巾擦 不能辩驳这个结论吧

星辰流浪者:

如果是白色,紫色布会有一个地方燃染白,这样可以让他们马上意识到错误,个人觉得很好

火红的太阳:

再次猜想,选择,部分学生推翻原先的观点,重新找证据

万年船:

红色冰块、黄豆、棉花、空气的现象,各组交换观察能获得更多证据。

金芳芳:

个人认为很有必要。孩子们找了很多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不把有针对性的证据摆出来,孩子们还是认为是渗水。

TOP
15#

君莫笑:

用比较水有没有减少的方法我觉得不太好,因为杯子在摇动的过程中会有水留在杯壁上没及时留下来,而且三年级学生的定量观察能力有限,容易看成水量有减少。

朱小平:

如果果半透膜,将红墨水装在里面,放置,也会将水渗出。因此,王老师红冰实验与引导不严密。在我市的科学学科衔接教研活动中,高中的化学与生物老师,这个论证过程提出过质疑。

吕文焕:

听了王老师的引导,才感觉学生的前概念的顽固,不是简单的一个实验就能修正建构的。王老师的设计很不错!

金芳芳:

杯子盖换成全平的,避免了孩子凹槽的空气上来干扰学生。

叶军:

打破一个旧概念和建构一个新概念一样难!!!为王老师点赞!!!

沈沉:

学生的概念修正了但表达没有修正:总结的学生说“杯子从冰箱拿出来温度很低,而室外温度高,空气变成了水蒸气”

黎作民:

前面,有老师在纠结餐巾纸和紫色毛巾的问题。其实,用毛巾擦两个目的,一是外壁有水,二是纠正学生错误概念白色。老师的演示擦一下,仅仅解决了颜色问题,但是没有看到湿,所以,不能确定到底外壁上有没有水。作为老师就已经在这里觉得被绊脚了,那么孩子能马上接受不是白色这个纠正么?紫色毛巾还是要商榷的,餐巾纸是白色也是有问题的。

星辰流浪者:

这里学生说杯外气体,感觉孩子还不会就事物论事物,思维上还有点局限

拂晓:

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冰的物体,可以是一些没有装水或冰的东西,如一片铁皮,放置一会供学生观察

钱丽芳:

孩子真的在思考!出去时和进来时不一样了!

JGY:

我们的教育是不是真的把简单的东西搞复杂了?@午夜 

橄榄树:

好像现在有颜色的纸巾也有买的

火红的太阳:

整堂课多次验证,修正观点,步步推进

陈春燕:

将学生的感应认知逐步推进转变为理性认识,这个过程才是最有意义的,比结论本身更重要。

徐利伟:

前概念挖掘充分,但似乎最后达成共识有点简单了,看到有些孩子脸上还有些茫然,可以想象,他们还没完全转过来。

芳:

整堂课,学生的前概念一一呈现,一步一步推进,再不断地实验验证,逻辑思维严密,学生的思维发展一步一步提升。太精彩了

星辰流浪者:

我倒不觉得没解决有水与否的问题,因为学生之前已经观察到杯上有液体,依照生活经验,布是能擦干净湿漉漉的身体的,这是常态,因而学生看见教师擦了杯,主观意识上会认为杯外液体到了布上,并不会觉得没水,我们不必要把它想的太复杂,有时候也可以利用一下这些不十分准确的前概念

TOP
16#

南儿:

今天老师上的过程其实就是第四单元磁铁第二课提出的,预测,实验检测,确认或修正自己的原先想法

蓝馨雨:

嗯,最后一个交流的环节可以更充分一些,能不能让学生根据现象得出一些结论,而不是在教师的继续引导下,

金芳芳:

整节课老师设计得好,流程下来也非常顺利,只是孩子们的交流还不够深入,很多孩子难以达到老师的高度,所以孩子交流起来还不够丰满。

长小郑建华:

本课从学生前概念出发,步步推进,不断修正学生前概念,如有两个课时,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真是太棒了,点赞

� 懂家 �:

这种茫然是必然的,因为老师到最后也没告知怎么来的,充分地站在孩子们探究的基础上,不强给予,而是延伸到下节课中!支持王老师在本节课堂的定位!

金芳芳:

总的来说是一堂好课,孩子进来时和出去是的确不一样了,更多的领悟要留给孩子们课后自己琢磨了。

钱丽芳:

孩子学习时就不是一张白纸,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尤其感觉孩子对雾的生活经验特别丰富!这节课对老师来说纠结,对孩子来说更纠结,一直认为“雾就是水蒸气”,居然不是,而是“杯外气体”!至于杯外气体具体是什么,这节课不需要纠结,交给下节课!一节课能改变一个前概念,对孩子来说已经是思维上一个巨大的跨步!为孩子们的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点赞,为细心引导的王老师点赞!

wxid_ecaa0ow26kqf51:

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以碰壁的方法引导前概念与事实相冲突,借助教师精心预设所准备的材料开展探究,逐步完善或更正自己的前概念,以形成严谨的科学概念!但如此严谨的探究推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否压力过大,另外非这种观点或思维成长慢的学生是否也已经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TOP
17#

三年级孩子小,应该给她们留出遐想的空间,不要把她们的思维控制在教师的思维中,走在教师铺好的道路上!
TOP
18#

水的三态变化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很大的难度的
TOP
19#

三年级下《水珠从哪里来》
执教:王小梅(瑞安安阳实验小学) 2016.4.21上午第一节
时间    内容    备注
8:49:02    课前交流:话筒使用    
8:50:14    师:同学们,在桌上现在放着两杯冰,这两杯冰现在正在   ,请你们用手指摸摸外壁,有什么感 觉?
师:说明温度   ,再看看手,手上留下了什么?
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呢?老师调整了每位同学的想法?
出示一个同学前的前测,教师归类:杯口漏水1,杯壁渗水18,杯壁透气19,杯外气体3
同学们,这是我们全班同学对杯壁外的水从哪里来的独立思考,为我们点赞    
8:54:47    拿出代表自己观点的牌子,猜想是否合理,仔细观察这几杯冰,看看通过观察你是否还坚持自己的观察。    
8:56:04    说说你观察的时候要观察哪个位置,观察什么现象才支持你的猜想,小组先讨论    
8:56:56    交流想法:生1:杯口漏水,观察杯口,观察到水把冰浮起来支持我的想法,水从杯口流出来
生2:杯壁渗水,观察杯口的外面玻璃,观察到杯壁上有水,师:观察到有水就能支持你的猜想了?
师:杯壁上渗出来,水珠应该从杯壁上,杯壁应该有缝隙
生3:杯壁盖透气,观察杯盖,蒸气散发时会合在一起,组成小水珠,形成雾;
师:讲得真清楚,要观察到什么?生:蒸气,师:蒸气是看不见的,怎么观察,?师:蒸气是看不见的,那是水,生纠结
师:杯壁有没有透气,用手去感觉
生4:杯外气体,观察有没有一层雾,师:雾是水,怎么证明是杯外的气体变成水,师:你可以在杯外观察观察
师:刚才我们讨论交流了观察哪里,观察到什么现象才能支持我们的猜想,你们明确了吗?还有一些提醒:观察前擦干杯子,观察时间2分钟,记录在记录单的这个位置,    
9:06:34    学生擦好杯子,举手示意,统一开始观察,并记录    

9:11:51    交流:    
9:19:49    把里面的水换成红色的水,换成没有水的棉花、黄豆,会不会有水?    
9:20:18    教师下发冰箱里拿出来的装红冰、棉花的杯子、铁块、空杯,学生观察    
这    交流:红冰出现的水珠是;生:白色,师:无色;生:不是渗出来的;

其他的杯子有水吗?还坚持杯壁会渗水吗?刚才认为这个观点的同学有序上来,再次表达自己的想法(贴小磁片)    
9:25:40    杯壁外透气的小组还坚持自己的观点吗?说说自己的理由:生:握住发现有冷气一直往外透;师:我有一个好方法验证会不会透气)播放微课
看来这个猜测也被否定了    
9:28:53    到底是哪里的气体呢?我这个杯子外面为什么没有水,生:没有放到冰箱里,师:看样子要要温度很低;
谁能完整地说说水珠是怎么形成的?
生:温度低
一    
9:31:08    思考: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鸡蛋上面有许多水珠,说说水从哪里来的?
把冰杯放在桌上,明天会怎样?
TOP
20#

教学设计(会务资料)详见: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I2Mzg0NQ==&mid=505580689&idx=1&sn=bdfe350f2b3fcbdad66686915b609c4f&scene=18#wechat_redirect (“浙江小学科学网”微信公众平台)

本贴收集至:【综合】浙江省小学科学名师网络工作室活动资料2016.4

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0509.aspx

TOP
21#

周六的早上,享受精神大餐!感谢所有整理记录的老师!
TOP
22#

一大早就看到大家在网络上学习的身影,我要跟上这样的团队!和你们一起走,能走得更远,看远方的景!
TOP
23#

真是赞!
TOP
24#

这一课的探究味十足,是一节走向探究的好课,学习观摩受益颇丰!
TOP
25#

学习了,辛苦
TOP
26#

喻伯军老师点评:化繁为简

课堂展示中,思路非常好,学生用证据来论证的方法获得概念,再纠正错误概念。有几个环节略微繁琐。如中间部分,我要观察什么这一个环节,给学生造成困难。学生观察什么就是原来的猜想,又因为他们观察不到,所以这个过程学生在绕圈子。这节课可以这样调整:你猜想是什么?我看到什么现象来支持或者否定我的猜想,直接用找证据的方式来操作。

课堂中提供装干黄豆、棉花,空的杯子的观察活动,与前面学生的观点,产生矛盾来促进概念建构,这个环节特别好。我建议,可以再简洁些,直接出示一个空杯子进行观察。因为对三年级孩子,提供典型的比较,比提供干扰的比较更加有效。如果在环节中,简化一些,会更加精彩。它更加突出学生用证据去论证,去支持或者否定原来的猜想。

TOP
27#

简约课堂的体现,遗憾没有到现场听课。
TOP
28#

真是收益匪浅,看着就很精彩
TOP
29#





TOP
30#

浙江省2016年小学科学名师网络工作室研讨会视频《杯子外壁的水从哪里来》http://lt.zjxxkx.com/showtopic.aspx?topicid=20532&page=end#262850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