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浙江省2016年小学科学名师网络工作室研讨会《水珠从哪里来》教学... [复制链接]

1#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实录

时间:2016年4月21日

地点:松阳县实验小学集团学校

执教:王小梅(瑞安安阳实验小学)

学生:松阳县实验小学三年级

活动:浙江省小学科学名师网络工作室活动

记录:陈梅娟

课前谈话:

试话筒(说说课件上的内容):

“每一位成员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人的思考都是珍贵的”

“每个人的观点都是值得尊重的”

教学过程:

(提前发桌上的材料:用广口塑料瓶装的冰,两个)

桌上有两块冰,用右手的食指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冰

说明温度怎么样?

——低

看看手指,留下了什么?

——水

这些水,它是总哪里来的?

老师昨天调查了大家的想法(依次用图文展示四类想法)

(展示1)1名同学认为:水是从杯口流出来的,老师给个词叫:杯口漏水;

(展示2)有些同学说是冒出来的,18位同学,给个词:“杯壁渗水”

(展示3)杯子里面的气体透出来,19人,给个词:“杯壁(盖)透气”;

(展示4)杯子外面的气体,3人,给个词:“杯外气体;

请把代表自己观点的牌子放在桌上,等会儿观察这些冰,看看还是否坚持这些观点(学生放三角牌展示自己的选择类别。注:三角牌上内容由教师提前打印)

观察前思考:要观察杯子的哪里?观察到什么现象,才能支持你的猜想?

(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

【课件上出示提示语】

我的猜想是(
),我要观察(
),观察到(
)现象能支持我的猜想。

(学生汇报)

——(猜想:杯口漏水)……【板书:……】

——(猜想:杯壁渗水)要观察杯壁,观察到杯壁上有一小滴水珠就能支持我的猜想(追问:这样就行了吗,其他同学有补充吗?)(老师提醒:如果是里面渗出来的,那么杯壁上是否有缝隙,要仔细观察这个)【板书:有没有缝隙】

——(猜想:杯壁或盖透气)透气会组合在一起,产生了雾。(要观察都什么?)被盖上的气(气体是看不见的,怎么观察)

——会变成雾;水蒸气会积累到杯壁上会形成雾(雾就是水,怎么知道是气)

——摸一摸杯壁近的地方,会比较冷

【板书:用手感觉,有没有透气】

其他小组认同这种方法吗?

——认同

那就等会试试

——(猜想:杯外气体)我想观察杯外,观察到杯外有一层雾(雾就是水,怎么知道是杯外气体变得?可以像刚才的同学一样)

【板书:杯壁】

观察前,老师有些提醒

(课件出示):

1.用毛巾擦干瓶子的外壁在观察

2.重点注意你要观察的位置

3.仔细观察水珠是怎么出现的?

4.别忘了观察后的记录

(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第一步,课件出示)

我刚才的猜想是(


),通过观察,我(坚持/否定)自己的猜想,理由是(

我现在的新想法是(

)。

(学生分组活动)

组织汇报

——(第一种猜想):我刚才的猜想是杯口漏水,通过观察,我否定了我的猜想,因为我观察了两分钟都没有……,我现在的新猜想是……。

老师要表扬你,尊重证据和尊重观点同样重要。

其他观点呢?

——(第二种猜想)我刚才的观点是杯壁渗水,我坚持我的观点,理由是我刚把水擦去,杯壁就产出了水

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用水一摸,外面的雾,就又有了水

你们确定是里面产出来的?

(很多学生举手)

其他观点的小组,也这么想吗?

(学生表示不支持他们)

——我们观察到杯壁外没有裂缝

——杯壁上裂缝有一些,我们的肉眼是看不见的

——有那么小的裂缝吗?

看来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如果老师把里面的冰换成红色的,外面的水会怎么样?

——变成白色的

——透明的,无色的

——红色的

(统计人数)

认为无色的回答

——雾是无色的

如果里面放的是很干很干的棉花、很干很干的黄豆,里面有水吗?

——没有

(学生领取分别装有红色的冰、冰过的黄豆、冰过的棉花的瓶子,发每个组其中一瓶)

观察前,先用毛巾擦一下

(学生活动)

(组织交流)

红冰外面的水是什么颜色的?

——无色

渗水的小组,你们怎么想?

——水珠不是从里面渗出来

其他小组

——干黄豆的外面出现了水

——干棉花的外面出现了水珠

现在大家觉得:杯壁可能会渗水吗?

——不会

还坚持“杯壁渗水”的观点的举手

(没有人举手)

请这18位同学,现在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

(每人到黑板前,把一个磁性球放在自己的新猜想的位置)

看一看“杯壁(盖)透气”的小组,还坚持你们的观点吗?

——因为我每次把杯壁擦干,一直有冷天往外透

你们都这样认为吗?

(有两种不同意见)

老师有一个好办法(播放视频:把杯子放入水中,如果有气体,水中就会出现气泡)(教师演示实验)

有没有看到透气?

——没有

看来这个观念也要被否定。

只剩下“杯外气体”一种观点了。

老师有点奇怪:为什么你们的干黄豆能有水珠,老师的没有

——老师的干黄豆没有冰过

现在你能说一说:水珠是从哪里来吗?

——外面的空气,遇到冷的,变成了水珠

(出示图片)从冰箱里拿出来一个鸡蛋,过一会儿又很多水珠

低年级的同学说是像人冒汗一样从鸡蛋里冒出来的,你们认为对吗?

——不对

——是外面的空气遇冷变的

课外观察:把冰杯放在说上,明天会……

——里面的冰会完全变成水

——杯子外壁的会会流到桌子上

——明天还会和今天的样子一模一样

——杯壁上不会有小水珠

如果要知道会不会,怎么办?

——做一做

让班长带一杯,放教室里,大家不要动它,明天观察

分享 转发
TOP
2#

上课教师说课:

这是一节概念转变的课。

学生的想法很有趣,有没有办法转变?

孩子的想法,主要就是课堂上的这四类,最难转变的是渗水和透气。

用有颜色的瓶去纠正,总会有一些学生说:“水会渗出来,红色留在杯内了。”孩子的概念很难转变,但我们不能仅仅告诉他:这是错误的。

查阅资料所得:要转变孩子的错误概念,首先要让学生对现有的概念不满,还要满足的条件:新概念的合理性、可理解性、有效性。

透气的实验,也可以提到前面进行,不一定要放后面。

TOP
3#

听课教师发言1:

完美的课堂,但有些问题:老师的要求太全面,有些学生参与进来有些难。什么原因?

是否可的亮点太多,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比如:规范的表达方式。会不会对学生有限制?

这节课的思维强大较大,对三年级的学生是否适合?

任洪老师回答:

这个内容放在三年级,难度是偏大的,“观点”“修正”等词语,学生适合吗?这节课的科学味很浓

听课教师发言2:

学生的前概念里,是都认为“雾就是水蒸气”,有学生表达“手一摸,雾没有了,隔一会儿又有了……”老师说“气体是看不见的”。本节课是否不用解决。

王小梅老师回应:

课前已经调查显示:学生认为“白雾就是水蒸气。”在这节课中出现,如果放任不管,也不好,所以就用这种方法处理:直接告诉他“雾是水”

听课老师发言3:

认为关于表达的精准,主要是针对老师的。

孩子的表达,任课的错误,都是可以接纳的。

王小梅老师回应:

认同,培养孩子的证据意识、探究能力

听课老师发言4:

给大家的启示:学情的检测

任洪点评:

关于课前调查,估计的时间有些长,个人不提倡,有“偷时间”的嫌疑。如果把调查环节放在课上,会更加充满

最欣赏:上课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解释的坚持。老师几次试图想把某种观点终结,学生还是坚持。比如:红色的水是因为玻璃的缝隙小才不出来的呢?学生的坚持是非常精彩的。什么样的情况下学生这么会坚持:一是基于学生自己的观察,二是老师营造的民主的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有自己一套解释系统的,学生的解释,有的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有的是不符合的,但扭转过来并不容易。

本节课是否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不是的,这并不是简单为题。如果仅仅是告诉,学生的不准确概念是没有转变的

关于老师提供的一套表达格式,是非常好的,效果不错

个人认为:这节课精彩的、出色的。

沈跃群老师点评:

看到了儿童在这节课的成长

1.沿着概念形成的箭头在发展

2.在老师的帮助下,儿童学会了怎样求证。观察哪里?观察到怎样的现象能支持自己的猜想

3.体现了科学的本质。儿童能修正自己的解释,直观的统计方法也很好。

钱金明老师点评:

一是教师有想法。

展示学生原有的概念,展示组成了不同的学习共同体,从形式上进行了课堂的转型。

本节课中还有些不足:

探究,不同的学习共同体,不同的目标,不同的路径,要提供不同的支架,让学生发展。比如“杯壁漏水”,一个一个杯子装自来水,一个杯子装冰水,比较一下,装自然水的杯子外面没有水珠,就能解决“缝隙”的问题。

TOP
4#































TOP
5#

虽然没有亲临现场听课,但是看了梅姐的记录就感觉像来到现场一样,真好!辛苦了梅姐!
TOP
6#

恩,真厉害!谢谢分享!
TOP
7#

课上得很有思想,记录得也详细。
TOP
8#

有思想的老师!
TOP
9#

二剪梅的动作好快啊!王老师的课时亮点纷呈啊!学习了!
玩得痛快,学得扎实——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书香、童趣、智慧
金国江  QQ:55502289
TOP
10#

《杯子外壁的水从哪里来》微信评课


浙江省温州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  王小梅



微信评课:
拂晓:
课前的调查清晰展示学生的前概念
这样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金芳芳:
展示每位孩子的观点,让孩子们都能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激发出来
蓝馨雨:
学情调查省去了很多本课课堂上占用的时间
汪绍松:
每个人的观点都是值得尊重的
谢小立:
搭好对比证伪的鹰架很重要
林中兔:
教学以学生的原有认知为起点
钱丽芳:
关注前概念,找准生长点。而且根据观点分组,真正找到思想上统一的团队,让孩子们更能有效研讨!
拂晓:
能根据自己的观点去设计实验,有针对性,又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唱山歌:
自己设计观察方法寻找支持观点的证据,点赞!建议:不一定是支持,可改为支持或不支持。
毛君明:
课前做好学生前概念调查,一上课展现学生前概念,并分类,1节约时间2以学生前概念为起点展开课堂教学3根据学生观点分组探讨,值得学习
秦爱军:
对三年级的小朋友,进行必要的观察指导,尤为重要。否则容易陷入无序,无目的的观察。从学生的回答可以发现,学生不知道观察到什么才是证据
谢小立:
学生的观点分两类:内漏和外凝,所以安排装水的杯子和装冰杯子的对比观察很重要。
学生观察比较的重点是水从哪里来的。等一下学生观察时,杯里的是有颜色的冰,杯外是无色的水,水从哪里来?学生会自我否定的。
随遇而安:
调查结果呈现后可以加一个环节:讨论一一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可不可以?
叶军:
科学需要证据,而不是随大流
星辰流浪者:
我觉得这个地方可以选择一个相对明显些的生活小现象作为提示,这样会不会更好些?
叶军:
有颜色的冰会引起学生对观点的进一步的思考
南儿:
学生生活经验误导雾气是水蒸气
金芳芳:
水蒸气看得见也是学生的错误前概念
汪卫江(开化天地外国语小学):
虽然这里孩子出现了困惑,正好暴露孩子原认知,有利于教师针对性的教学。
老师很有耐心!针对孩子的认识,静待花开!赞
地域天堂:
学生对于杯壁的水从哪里来的有自己的一定认识,但是这些认识基于的是学生的经验,没有经过科学的观察活动,学生的认知是浅显的、零散的、不完整的,王老师在课前做了调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课堂教学搭建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起点,为王老师这种做法点个赞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