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爱迪生》科技辅导教案征稿贴 [复制链接]

1#

《小爱迪生》科技辅导教案征稿贴

和主编赵明老师交流后,拟定在《小爱迪生》杂志上开辟一个栏目,用来发表科技辅导教案,给科技辅导老师一个交流的平台,并提供一些优秀的科技辅导资料.

以下就是我做的一些教案样本.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来.

建议:

1、可以参考样本,也可作适当改动。

2、表述尽可能体现严谨性和趣味性。

3、整个教案提倡简洁,避免客套话。

4、写清作者相关信息,并用附件上传,尤其有图片、表格的文档以免出现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6 19:50:40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科技活动教案:让针漂浮在水面上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大洋路学校  陈建秋

邮政编码   323000

活动内容:让针漂浮在水面上

活动目标:

1、知道水的表面张力可以托住一些轻微的物体。而洗洁精会降低水的表面张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时间1课时

知识链接:

针之所以能在水面上漂浮,是水的表面张力支撑住了针,使之不会沉下。表面张力是水分子形成的内聚性的连接。这种内聚性的连接是由于某一部分的分子被吸引到一起,分子间相互挤压,形成一层薄膜。这层薄膜被称作表面张力,它可以托住原本应该沉下的物体。

后面的活动中,洗洁精降低了表面张力,针就浮不住了。

材料准备:一杯水、针、一小条面巾纸、洗洁精

活动过程设计:

一、提问,揭示课题:

1、在杯子里倒一杯清水,然后出示针,问:把针放在水面上,是沉还是浮?

2、学生猜测,然后实践操作。不管学生多么仔细,针总是会沉到杯底。

3、设置问题:有没有办法让针漂浮在水面上呢?

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1、教师把针放在小条面巾纸中间,再把纸巾的两头提起,再小心地放到水面上。纸巾湿润后慢慢沉到水底,针会浮在水面上。

2、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漂浮的针”的原因分析。

3、教师在此基础上解释科学原理。

三、让漂浮的针沉下去:

1、现在我们想要让针沉下去,但是不能用手去直接碰针,也不能故意把水震动,有什么办法?

2、让一个学生上台做实验:向水里滴一滴清洁剂,针就沉下去了。

3、集体讨论原因。

四、总结拓展:

1、生活中也有许多有趣的科学现象,让我们一起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6 19:46:32编辑过]

TOP
3#

附上我当初做的科技辅导活动方案

 

“探索奥秘”主题科技活动方案

策划:莲都区大洋路学校  陈建秋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人类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探索奥秘的历史,一部锲而不舍地将一个个“未解之谜”变为科学常识的历史。在远古时代,连雷鸣电闪都令我们的祖先困惑不解,这雷鸣电闪,便是远古时代的“奥秘”。至于“地球是圆的而不是方的”、“人是由猿进化而来而不是上帝创造的”这些普通的科学常识,在几百年前也还是未解的“奥秘”呢。奧秘是层出不穷的——旧的谜解了,新的谜又涌现出来,奥秘之门一重重开启,奥秘永远存在,奥秘永远年轻!

学生时代是人生的起始阶段,也是探索奥秘的重要启蒙基地。许多大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杨振宁、霍金等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树立了献身科学的理想,从而在以后的科学研究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许我们的学生不一定能成为科学家,但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引导和培养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志向,普及科学技术的新知识,培养他们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努力发现,力求创新的思维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必要的基础。

为此,我们设计一系列探索奥秘的科技活动,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参与学习,不仅使学生在常规教育中学到的知识不断巩固,而且在创造思维训练过程中学会灵活应用学到的知识。在活动过程我们坚持动手动脑相结合,在创造实践中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并且把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方法的训练结合起来,起到培养学生多种意识和能力的作用,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同学们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活动总目标:

1、培养学生课外探究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2、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独创精神。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以求用高结构的知识体系来武装自己。

4、培养学生相互间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品质。

三、持续活动的设计思路:

1、低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好模仿、喜欢实践、求知欲强、具体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他们对大千世界里的自然现象、处处感到新奇,极想知道大自然的秘密,为此主要安排了一些趣味小实验和常见动物植物知识的了解,比如《漂浮的针》小实验等。

2、中年级:小学中年级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过渡时期,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认知活动目的性有明显的增长,集体活动的意识增强,对成人的依赖较之低年级明显减少,这时候主要让学生参与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的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比如《观叶植物生长过程的奥秘》等。

3、高年级:小学高年级学生,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求知欲发展得很快,自我意识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独立意识,具备了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个时期主要是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自己设计方案展开比较深入的研究,鼓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家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等。

四、主要活动内容: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               思维训练

TOP
4#

科技活动教案:还能放多少回形针

 丽水市莲都区大洋路学校   陈建秋

活动内容: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

活动目标:

1、装满水的杯子里放入一定数量的回形针,水没有流下来,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

2、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在猜想和实验的巨大差别中认识到做实验进行探究的重要性。

3、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充满悬念的、有趣的,并尝试给探究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活动时间:1课时

知识链接:

在装满水的杯子里放入一定数量的回形针,出现明显高于杯口的水凸面,出现这一神奇的现象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它有如一层薄膜铺在水面上,禁锢了水的流动。当水凸面达到一定的高度,产生的重力超出表面张力的承受限度,水就流下来了。

这个实验中还有一大看点是,看起来在杯中的回形针接近半杯,实际上它们总体积是比较小的,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很大的空隙。至于能放多少个回形针,这次实验主要跟杯口的大小和原有水面的高度有关。

材料准备:装满水的大饮料瓶、较多数量的回形针、大小不同的杯子两个

活动过程设计:

一、倒水活动,预设情境:

1、引入:请一个同学来装一杯水,尽可能装满。

2、把小的杯子放讲台上,学生倒水。并让其他学生观察判断能否再向杯中加水,直至确定杯中不能再加水为止。

3、拿出一个回形针,问:这样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放入回形针后水会不会满出来流下来?

4、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小心翼翼地把回形针放入,水没有流下来。

二、自由猜想,实践探究:

1、猜想:不让水流下来,这个杯子能放进多少个回形针?

2、学生自由发表,教师按一定的顺序记录在黑板上。

3、请一个学生上台放回形针,提示竖立轻放。

4、在放入较多回形针后(比如50个以上),给学生第二次机会,重新猜测。

5、继续实践,直到水溢出为止,记录放回形针的数量。

三、畅谈感受,尝试解释:

1、请学生说说感受,并小结:做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而且尽可能多做几次。

2、尝试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水的表面张力在起作用。

3、可进一步引导观察回形针在杯中的占领空间,虽然看起来有许多,实际上是一个错觉,它的总体积其实还是比较小的。

四、有意拓展,课外延伸:

1、换另一个大杯子,猜想:装满水后能放多少回形针。

2、学生实验。

3、分析影响放回形针数量的因素有哪些。(杯口的大小、原有水面的高度、液体的不同,放的人的手法等)

4、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这个实验。

TOP
5#

受益匪浅,辛苦了,陈老师。有空我也整理几例。
TOP
6#

科技活动教案:哪根蜡烛先熄灭

丽水市莲都区大洋路学校   陈建秋

活动内容:哪根蜡烛先熄灭

活动目标:

1、知道物体燃烧需要氧气,长、短蜡烛的熄灭都是因为缺少氧气。

2、更换材料导致不同的结果,使学生明白材料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探究其中的科学奥秘,尝试给予一定的解释。

活动时间1课时

知识链接:

气体温度愈高,密度愈小。所以在烧杯内,由于蜡烛燃烧,二氧化碳气体温度较高,向上升,使烧杯内上方二氧化碳浓度大,长蜡烛因缺氧而熄灭。而大玻璃罩内,空间较大,二氧化碳上升后,遇罩壁冷却而下沉,因此大玻璃罩下方二氧化碳浓度较大,短蜡烛因缺氧而熄灭。

材料准备:长、短蜡烛各一根(更恰当是各准备两根),火柴,烧杯一个,大玻璃罩一个。

活动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1、出示实物或图片,提出问题。

一长一短两根蜡烛,点燃后,用一个容器把它们同时罩住,想一想,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蜡烛燃烧一段时间之后会熄灭。)

2、追问:那么,你认为会是哪根蜡烛先熄灭呢

3、学生自由猜测,教师统计和简要记录。

二、实验一:长蜡烛先熄灭:

1、出示第一组材料:长、短蜡烛各一根,烧杯一个,讨论实验步骤。

2、学生上台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长蜡烛先熄灭)

3、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可以是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也可以是自己的困惑。教师暂时不给予任何评价。

三、实验二:短蜡烛先熄灭:

1、过渡: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呢?我们再来做一次——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点,我们换一个大的玻璃罩。

2、出示第二组材料:长、短蜡烛各一根,大玻璃罩一个,

3、请学生上台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短蜡烛先熄灭)

四、畅谈感受,尝试解释:

1、出现两个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表。

2、如果学生提出要再做一次实验,就请该生上台重做实验。

3、小结概括:

长蜡烛先熄灭:气体温度愈高,密度愈小。所以在烧杯内,由于蜡烛燃烧,二氧化碳气体温度较高,向上升,使烧杯内上方二氧化碳浓度大,长蜡烛因缺氧而熄灭。

短蜡烛先熄灭:玻璃罩内,空间较大,二氧化碳上升后,遇罩壁冷却而下沉,因此大玻璃罩下方二氧化碳浓度较大,短蜡烛因缺氧而熄灭。

4、说说自己从本次实验中的启示。

TOP
7#

能否发上主办单位、邮发代号、国内刊号等信息?
TOP
8#

    看了觉得: 只要用心,什么都可以出成绩的啊
学习学习再学习
TOP
9#

以下是引用悠悠的活在2009-1-5 20:41:00的发言:
    看了觉得: 只要用心,什么都可以出成绩的啊

是呀,兔子都是从一件一件小事出发,做出了大成绩。

让一切归于平淡
TOP
10#

这是当初写的一部分教案,后来由于其他的原因,没能在杂志上作为一个栏目正式发表。不过我觉得,我们广大科技辅导教师可以联合起来,一起交流探讨如何开展科技辅导工作,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TOP
11#

 

《吸水的杯子》教学设计


浙江省桐乡市崇德小学(邮编:314511)  陈梅娟(联系电话:13567328302)


活动内容:吸水的杯子


活动目标:


1、  知道物体燃烧需要氧气,水被吸上来是因为杯中的氧气被消耗了一部分,使杯子中的气压变小的原因;


2、  使学生明白用生活中最简单的材料,用最简单的方法,也能获得科学知识。


3、  激发学生探究其中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活动时间:1课时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小生日蜡烛4根,硬的生日贺卡1张,透明玻璃杯1个,水槽1只。


活动过程设计:


一、        导入情境:


1.     教师出示生日蜡烛。提问:同学们,每年的生日是怎么庆祝的?


2.     学生简单描述生日庆祝场景。


3.     师:在庆祝生日的时候,你想不想用一些简单的材料,为爸爸妈妈表演一个节目?展示一下你学到的科学知识?


二、        实验


(一)猜测


1.     出示实物,提出问题。“如果老师点燃这里的蜡烛后,将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


2.     学生猜测:蜡烛可能会慢慢的熄灭。


3.     追问: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4.     学生解释这样猜测的理由。


5.     继续问:除了蜡烛会熄灭,还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


6.     学生继续猜测。


7.     教师继续追问这样想的理由。


8.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激发的学生探究兴趣,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实验


1.     教师讲解实验方法:


(1)     将贺卡剪成一个比玻璃杯口小的圆片,将生日蜡烛剪成4个五厘米长的小段;


(2)     把蜡烛均匀地粘在圆纸片上,上端靠在一起,再小心地把纸片放入水槽中,让它漂浮在水面上。


(3)     点燃蜡烛,等蜡烛燃烧稳定后,将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杯口没入水面;


(4)     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2.     学生分组实验


3.     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蜡烛熄灭了,水槽中的水和纸片被杯子吸上去了。


4.     师:和你原来的猜测一致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5.     学生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教师适当引导。


(三)小结与拓展


1.     教师小结:因为杯口是没入水面的,所以杯中的空气有限,蜡烛燃烧时消耗了杯中的空气(氧气),使杯子中的气压变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盆中的水就被压进了杯中了。


2.     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3.     让学生说说自己从本次实验中得到的启示。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十分高,还能联想到一些类似的生活经历,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4 13:20:58编辑过]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12#

  我现在是教科书的教案都没弄好,这个只能是作为学习资料了。希望这个帖子能让更多老师有收获
学习学习再学习
TOP
13#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技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雷宜武


单位:开江县长岭中心校


科学素养是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综合体现, 是科学技术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之举,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使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课内外的科技活动,学生要进行阅读、观察、比较、思考、设计、制作、试验、完善等多方面的实践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得到了增强,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为了把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做好,关键在学校的领导要重视,拿一定的资金激励教师从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着手,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学校领导要重视,激励教师开展各种科技活动


重赏之下必有猛虎,只要领导重视素质教育这一块,还是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小巧手、小饲养等各项科技活动,产生的经费和超工作量校长要认定,激励教师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科技类活动课程的开设现状


1、科技活动课程不姓“科”。这主要表现在有些教师把科技活动的时间用来上语文、数学课,或者用来搞单元测试,或者用来开故事会等。一学期结束,真正的科技活动一次也没进行,学生脑海里的科技知识还是一片空白。


2、科技活动课成了“自由活动课”。有的科技活动课虽有教师在场,但教师做在那里不是认真开展科技活动,而是前半节课讲一些知识后半节课给学生更正作业,更严重的是有些教师根本不把科技活动当回事,科技活动课则成了学生随意看课外书、画漫画、讲故事的自由活动课。


3、少数教师“临阵磨枪”。科技活动课虽然安排在课程表上,但多数时候都是教师匆忙进课堂,照本宣科,搞“满堂灌”,既无教案,也无实验器材,究竟怎样引导学生观察,如何指导学生制作,教师准备不足,学生学得枯燥无味,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的创造性严重受挫。


4、科技活动时间被挤占。从普遍情况来看,科技活动课大多安排在下午两节课后。这个时间学校往往要组织全校性活动,如进行教研活动、开展社会活动等,因而科技活动课的时间理所当然地被挤占了。


二、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堂教学是培养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可以说,每一门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我们的的老师要充分地进行挖掘,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用活《科学》教材,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到处蕴涵着“自然是由物质组成的”、“自然界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等辩证唯物的科学自然观,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极好教材。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学习、研究自然知识和科学自然观教育的有机渗透,不仅接触认识了许多具体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还受到了辩证唯物的科学自然观的熏陶,初步领悟科学自然观的一些基本观点,学习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周围的自然界,为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开设专门的科技活动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要真正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开设专门的科技活动课程,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有利条件。


首先,要明确科技活动课程的目标:在科技活动课程中,学生亲自实践研究“身边的科学”,探索“身边科学的奥秘”,扩大学生视野、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技能。培养少年儿童在科技实践活动中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全体学生科技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观念方面,能确立正确的科学观和良好的科学态度,学会做人。在动力方面,激发学生对科学追求的,推动学生去追求和探究。在感知方面,使学生接触科学,感知科学。在方法能力方面,能初步掌握科学方法,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其次,科学确定科技活动课程的内容。要根据课程目标有侧重的挑选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操作、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比如:科普知识、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科技小制作和小实验、古今中外科技发明介绍、科技小论文介绍、创新方案、思维训练、课后实践题、科技信息发布会,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小巧手、小饲养”小活动,能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让学生着眼于身边现象,不随意放弃任何小的细节,不排斥任何小的成功;逐步开阔学生的视野。……


第三,要在科技活动课程中 ,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实践,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指出“不该说,读书努力就是好学生。应该说,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才是好学生。”各种自然观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大多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认识的。因此,在科技活动课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按一定的要求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实验、操作、动手制作,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清晰的认识。


第四,训练、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从具体的认识活动来说,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等三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如在观察方面,训练学生观察各种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观察方法,包括明确观察目的,把握观察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研讨、边观察边记录等等。在思考方面,训练学生比较、分类、概括、归纳、综合等基本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先思后说”、“先想后做”等良好的思考习惯。在实验方面,训练学生认识和使用一些简单的仪器,学习初步的设计实验的方法,会做一些基本的分组实验,包括训练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测定性实验等,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在科技制作方面,训练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制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从基本的认识过程来说,教给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学生的“学”为重心组织教学活动,在学生的“做”上下功夫。


3、多学科整合,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经历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在各学科教学中,科学探究性活动很多。每位老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社会、思品等学科课程中蕴含的科技教育资源,按照学科的规律用学科特有的方式,去研究学科中的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教学时加以研究、落实。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转换角色,创设适合于学生自行探究、激励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参与到研究活动活动之中。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还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看一看”,认真“想一想”,互相“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引导和鼓励,无疑为学生深入地探究注入了活力。如对学生在探究的创新火花要及时给予肯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以保护学生的上进心和探索精神。另外,还允许学生的在探究活动出现失败,因为探究是一种探索性活动,走的并不一定是别人走过的路,它往往有一定的风险,对此,教师首先要肯定其探究精神,然后与学生一起找一找失败的原因,再鼓励学生尝试进行新的探索。


三、通过课外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学生已理解了一定的科学概念,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之后,教师要十分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把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扩大学生的科学知识面,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丰富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去进行一些新的或较深层次的探索,这是学生从学习知识到灵活应用知识的一个深化过程,一个知识有效迁移的过程,更是思维与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现。


1、开展趣味科技节活动


为了让科技教育深人人心,学校可每年举行一次趣味科技节活动,以趣味科技节为载体,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科技活动的行列。趣味科技节中,可以设计阅读科普读物、科普故事演讲、科普讲座、科学小论文、趣味实验、科普网页、科普海报、科普黑板报、科幻画现场竞赛、车模竟速、风筝航模制作、科技小发明比赛等系列活动,通过较为浓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科技活动,向学生宣传科技知识,启迪同学们的思维、拓宽思路,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感受玩科学带来的乐趣,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从活动的准备到活动的进行以及活动后的反思,都引导学生科学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开展少先队科技主题活动。


科技教育自身的特点赋予了它的实践性。因此,以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寓科技教育于少先队活动之中,是提高科技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学校少先队大队部每年都可组织以“科技教育”为主题的少先队活动,如:“科技与创新”主题班队会竞赛、“科技天地”队角评比、“科技小报”评比等等,学校广播站还可定期进行科技教育专题广播,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演讲”,也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科技教育演讲。


3、开展科技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为满足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学校可建立课外科技兴趣小组,科技辅导员定点辅导,让每位学生各找其需,各显所能。课内是普及型的,课外是扩展型的,校内是普及型的,校外是扩展型的,校级是扩展型的,班级是普及型的。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制作、科技发明、科技实验、科技论文四小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创造发明能力。


4、开展校外综合性科技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结合校情、地情,认真组织丰富的校外实践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去体验、欣赏、学习、探索、实践。通过组织这些探索自然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从感情上建立起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养成对大自然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亲近社会,让学生通过参观、访问、实践等活动,了解身边的科学,能正确认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立志从小做小科技,长大有大发明,并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


这些课外活动都能有效地开阔学生在科学方面的视野,使学生感受到科技的无穷魅力和科技进步对人类的文明和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他们的科学素质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


总之,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校与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阵地,并把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不断地、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上播撒科学和创新的种子。


TOP
14#

学习了,受益匪浅.谢谢陈老师.
TOP
15#

有没有发表的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