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猜想需要重视吗
最初上科学课的时候,我认为科学课最重要的环节应该是做实验的过程,科学猜想有很什么用?我直接告诉学生讨论哪些就好了,猜想就是问问学生,学生胡猜乱猜都可以。但是渐渐地我发现:学生如果不做好猜想,那这节课学生的思路就打不开,整个实验设计起来就比较吃力。我渐渐认识到猜想对于科学课堂的重要性。所以我就慢慢地思考对策:
首先,我们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做出猜想。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活动时,要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被猜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猜想活动。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知识储备量较少,知道的东西大多是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而我们的科学正是这样,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所以,重视利用和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准备,从容易入手的生活经验引导其猜想方向,进行质疑、猜想,将储存在学生心中原生态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境赋于丰富的教学意义,从而帮助学生将原有浅薄的知道得到升华。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科学课程的需要,合理地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提出猜想,开展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比如我在上《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时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当我直接提问学生: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有关,能做出你的猜想吗?提问完之后,只见学生傻愣愣地看着我,然后我在想这个有这么难吗?然后又问:没有人知道吗?然后我又提示他们想想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但是还是没有学生举手,我就急了。后来我一想,干脆让学生把手掌轻放在桌面上滑动,让学生说出有何感觉。学生会知道有摩擦力。接着我再让学生用更大的力在桌面上滑动,让学生说出有何感觉。学生知道了摩擦力与物体重量有关。学生找到一个因素以后,我又让学生用分别用一只手指和一个手掌在桌面上滑动,学生感觉到了接触面的大小也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找到两个因素以后,有学生就起来回答还可能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说是如果在桌面上倒上水的话就容易滑动。这让我真正意识到了课堂上的猜想过程由教师激发并由教师引导其猜想方向,就变得容易了。这也让我真正意识到创设情境对于猜想是多么地重要。
其次,多问理由,迫使学生说出依据。培根说过:“猜想是智者的游戏,但猜想要有理性。”这也就是说教师需向学生明确,猜想是要建立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在猜想提出之后都必须论述自己的理由。当然,这样的猜想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得需教师长期反复地多问学生为什么。就拿我来说,我在五年级之前都没有意识到猜想需要理据的重要性,我的学生上课时在猜想之后就马上坐下,完全没有论述自己理由的意思。但是慢慢地,当我意识到了,我便开始反复强调,学生也渐渐地意识到猜想后要说出依据,可是前提也是要我在他们讲完猜想以后再说上一句:请说出你的理由才行。但是现在,经过一段较长时间以后,学生是基本能够自己在猜想之后马上接着说出自己的理由。我想,通过我这样反复地追问理由,学生对“猜想应该是有依据的”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了那些毫无经验、事实依据或知识基础的猜想与假设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有时猜想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就是说不出来到底是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猜想,就只是知道应该是这样的。那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要马上否定学生的猜想,非得逼着学生说出个所以然来,反而可以顺势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帮助他,在经历多次的讨论之后,这个学生会逐渐明白猜想原来是有依据的,不是我认为这样就是这样,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他学生也对正确的猜想有更好地认识。其实,这样的学生的猜想是有依据的。直觉的来源并不是凭空而生的,而是学生多年生活经验与当前实际问题相碰撞而瞬间产生的思想火花, 虽然学生无法说出来,但是实际上,他的直觉就是他的生活经验,而这个生活经验恰恰就是他的依据。比如在做《蚯蚓的选择》这个实验中,问了学生蚯蚓是喜欢潮湿的地方还是干燥的地方,一学生回答说当然是潮湿的地方,然后我问你的理由呢,他便说没有理由,就是这个样子的。之后请其它同学帮助他,其他同学说我们生活中有观察过蚯蚓的,他是喜欢呆在潮湿的土里,干燥的土里的蚯蚓会死掉的。然后那个学生说:对我就是这个意思。他也知道了他刚才的猜想并不是没有依据的。
再次,分层指导,引导学生合理猜想。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生活经验都存在着差别。教师需充分了解学生,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猜想要求,层层递进,一步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在心理、认知规律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性,所以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在不同的年级段对学生提出有不同的猜想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小学三年级处于起步阶段,猜想活动的重点在“对研究的问题猜想出可能会出观哪些有趣的现象或者结果”;四年级应该学会“预测可能出现什么结果,并提出自己的猜想的理由”;五、六年级学生应该学会“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猜想出结果,提出自己预测和猜想的理由,并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述猜想和预测的结果,包括文字表述、表格表述等”。总之,小学阶段的猜想和预测活动应该体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对科学探究的预测能力一步步提高,逐步学会进行“猜想与假设”活动的思维方式以及表达形式。此外,同一节课,教师在猜想问题的设计上也应有层次,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猜想。
最后,巧用成功,培养学生乐于猜想。猜想不是目的,猜想是为了更好地探究。猜想是否有价值,最终要受到实验的验证。所以,学生在猜想之后,教师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当学生的验证获得成功后,他们对猜想会更加感兴趣,自信心也会大大提高。即使验证不成功,也会有好奇心迫使他们重新去分析去验证,这样科学探究的目的就达到了,猜想的意义就实现了。比如在研究雨水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影响实验时,学生能够说出雨量大小、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但是学生想不到土地坡度大小对侵蚀程度的影响,这应该是学生平时缺少这方面的经验,无法做出这样的猜测。当我提出这个猜想之后,学生就很想知道土地坡度是否真的会影响土地的侵蚀程度。但是由于这个实验准备起来比较麻烦,再加上自己准备时间不够,我就没有给学生这个实验。然后我就听见学生在那里喊:老师我们没有做过实验啊,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坡度大侵蚀程度大啊。还有一些学生讲到;不做实验啊,好没有意思啊。有些学生就连我让他们记的东西也没记下来。可见,在学生做出猜想之后让学生自己亲自验证猜想是多重要。另外,在课堂上,在学生做出猜想以及理由之后,教师要及时做出评价,回答的好的要多进行激励表扬,回答得不好的话,教师也不要露出不满的表情,而是要鼓励学生接着再思考或者找其他同学帮助他修正,这样子学生对猜想的激情就会越来越高,学生的猜想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总之,科学的课堂猜想需要重视,这是科学课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