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基地建设助力拓展性课程实施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喻伯军
课堂教学是科学教育的主阵地,课外的实践活动也是极其重要的途径。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探索,从2001年开始,宁波市多所小学开始尝试在校园内外创建适合学生实践探究的第二课堂——校园科学实践基地。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小学科学实践基地的数量有了显著增加,随着不断地摸索,正持续发挥它的科学教育和实践功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宁波市已有150余所小学拥有了科学实践基地,数以万计的学生因此受益。
宁波市的科技实践基地建设,是我省实施小学科学教育两条腿走路的缩影,其他地市也有相似的实践园地,他们充分挖掘学校的教学资源,突破场地、空间的限制,因地制宜,开辟出适合科学课程拓展的一方天地。
“借鸡生蛋”的农艺园。宁波北仑小港实验学校的农艺园占地2200余平方米,原是周围20多户村民的自留地,在学校教师的不断恳请下,租用了这块宝地,并进行了细致的开发。共分为农作物自留地、中药圃、鱼渠、民间农具展览馆、盆景长廊、花卉暖棚、果林、养鸽场、气象台等九大版块,意在方寸间营造绿色园林的氛围,蕴意于“小桥流水”的水乡意境。更关注的是通过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形式多样的实践观察活动,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农艺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打造成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的天然舞台。
人气爆棚的九峰“小作坊”。北仑区九峰小学的“小作坊”是学校科普活动的主要载体,而生物实践活动作为“小作坊”的一项内容,拥有很高的人气。最著名的莫过于“盆栽房”,在管理教师张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亲身参与,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相关知识,并购置了书籍、工具和材料。在课堂上,张老师耐心教学,一边教知识,一边讲方法,喜闻乐见的植物在一个个小小的盆中种植,盘载的植物容易搬运,也便于观察,适合学生在课外时间继续观察和养护这些盆栽,进行及时地记录。同时,一盆盆蟹爪兰、绿萝也可以变成小件的工艺品。办公室和专用教室里,也能时时见到孩子们的作品。九峰的生物实践基地还具有很强的拓展性,学生们不仅在校园里摆弄生物,还在家中开展此类的种植活动,孩子们一个个都成了小专家。
精巧玲珑的“屋顶生态园”。以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为代表的城市小学里,常由于实际环境和场地限制无法正常进行各种科学实验。如种植植物经常需要上课时搬着小花盆进教室,养蚕因为找不到桑叶让家长东奔西跑,甚至大批蚁蚕孵化出来时课程已经结束,造成多数蚕宝宝被弃养而死亡。
根据学校场地、资金等实际情况,学校利用3楼实验室旁的一块200余平方米的屋顶,规划建设了一座精致的“屋顶生态教学园”。把小学科学教学所涉及的生物及其他课程中所涉及的生物进行精心的整合,使学生能在“屋顶生态教学园”内学习科学课中“生命世界”方面的内容,使科学课中的“生命世界”的教学内容能真正落实。
宁波市教研室多次组织各县市区的科学教师参观各校优秀的科学实践基地,从中学习经验,了解实践基地基本的操作模式和运作流程。为了鼓励更多学校参与其中,已经有80个小学先后被市教研室评为宁波市优秀科学教学实践基地。
此外,各县区还建立探究实验室、家庭实验室,开展课外网络科普竞赛等,不断补充和丰富着科学课程资源,为科学课程本土化、特色化起到了保障作用。
(责任编辑:浙江教育报)